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菲律宾蛤仔对石油烃的污染动力学和阈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食用菲律宾蛤仔为研究对象,采用半静态动力学富集实验方法,探讨双壳贝类对石油烃的污染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经过4d石油烃在贝体和水环境之间达到稳态平衡;生物富集系数(BCF)为545;浓度为0.068 mg/L的石油烃水体组,富集平衡后贝体内的石油烃含量高于贝体内的石油烃异味阈值(25~30mg/kg)。参考USEPA、GB18421-2001等关于双壳贝类中石油烃限量的规定,根据石油多环芳烃的毒力机理,把菲律宾蛤仔对石油烃污染的安全阈值定为0.03~0.05mg/L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海湾扇贝对海水中镉的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季相山 《水产学报》2006,30(6):801-805
本文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镉暴露实验中海湾扇贝不同器官组织富集、排放镉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水体中镉通过被动扩散进入海湾扇贝鳃,根据吸附等温线并结合直线拟合结果得海湾扇贝鳃对镉的单层饱和结合量为2.12 μmol·g-1 干重。鳃对镉的富集量和富集速率与水相中镉浓度成正相关关系,最高浓度组(2 μmol·L-)的镉富集量和富集速率分别为(1.5±0.52) μmol·g-1 干重和(0.375±0.13) μmol·(g·d)-1。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海湾扇贝鳃、内脏和肌肉镉富集量逐渐增加,14 d(336 h)后,内脏和鳃中镉富集达到平衡,但肌肉中镉富集是否达到平衡,尚需进一步研究。盐度对海湾扇贝鳃、内脏和肌肉镉富集速率无显著影响(P>0.05)。富集在海湾扇贝体内的镉不断被排出,其中鳃的排放率最大,达到了38.3%,其次是内脏、肌肉。  相似文献   

3.
石油污染事故导致石油烃成为近海中最主要的污染物之一,大量的石油烃进入水体对水生动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有效的测定方法能及时监测水生动物中石油烃的含量,对石油污染事故及时做出应对措施。文章就石油烃的种类、对水生动物的影响以及石油烃和多环芳烃的检测方法方面进行了梳理,以期能够对相关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实验对象,基于双箱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菲律宾蛤仔肌肉和内脏组织对0~#柴油和南海流花原油的生物富集特征。采用OgirinPro 8.5软件对富集结果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了2种油品的吸收速率常数(k_1)、释放速率常数(k_2)、生物富集系数(BCF)、理论平衡时石油烃质量分数(CAmax)和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对0~#柴油和南海流花原油的k_1分别为0.921~9.74和3.43~64.2,k_2分别为0.092 8~0.134和0.100~0.189,BCF分别为6.87~94.56和34.30~379.88,CAmax分别为17.18~67.62 mg·kg~(-1)和30.38~595.24 mg·kg~(-1),B_(1/2)分别为5.17~7.47 d和3.67~6.93 d。菲律宾蛤仔对0~#柴油和南海流花原油的k_1和BCF均随着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大而减小,k_2和B1/2与水体中石油烃浓度无明显相关性,CAmax随着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通过比较菲律宾蛤仔2种组织对2种油品的生物富集过程,发现菲律宾蛤仔对南海流花原油的生物富集能力强于对0~#柴油的富集能力,而内脏对石油烃的生物富集能力高于肌肉。  相似文献   

5.
通过暴露实验研究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对铜离子(Cu2+)的耐受性,试验暴露35d之后将栉孔扇贝移入自然海水排出30 d,观察其体内铜含量变化规律。耐受实验结果表明,栉孔扇贝对Cu2+较为敏感;富集实验结果表明,栉孔扇贝体内的铜含量与暴露溶液里的Cu2+浓度呈正相关;排出实验结果表明,在排出实验初期,其体内的铜含量明显减少,其体内铜的排出与排出时间正相关。 应用双箱动力学模型,通过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栉孔扇贝富集Cu2+的吸收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系数BCF、栉孔扇贝体内铜含量(CAmax)、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双箱动力学模型可用于栉孔扇贝对Cu2+的生物富集与排出实验。另外,栉孔扇贝可潜在的作为监测重金属Cu2+污染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6.
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造成危害,并在海洋生物体中富集积累,对海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海洋贝类因其特殊的生活习性和摄食途径,对石油烃有着高度的富集能力。开展石油对海洋贝类质量安全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及现状、石油烃的检测方法、贝类对石油烃的富集与释放、石油烃安全限量等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和科研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福建中、东部沿海主要养殖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2004年对福建中、东部沿海主要贝类养殖区8种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调查结果表明,贝类体内石油烃平均含量为10.6mg/kg,基本符合《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GB18421—2001),质量状况较好。本文还对不同地区养殖的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以及国内外其他海域的贝类体内的石油烃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同种贝类在不同贝类养殖区其体内的石油烃含量差异较大,这与其生活习性以及栖息场地环境条件受污染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刘长安  姜洋  王慧  张帆  关道明 《水产科学》2007,26(9):504-505
采用多环芳烃检测、LC50检测和发光细菌检测3种方法对重柴油污染的生态毒性进行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重柴油中检测出16种有毒有害多环芳烃化合物;对海洋生物日本大螯蜚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为0.105 mg/L;发光细菌检测生态毒性相当氯化汞质量浓度为0.088 mg/L,表明发光细菌法检测海水油污染生态毒性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首次报道了诺氟沙星在菲律宾蛤仔和海湾扇贝体内的残留和消除规律.在水温为(20 ±1) ℃的条件下,菲律宾蛤仔和海湾扇贝的混养系统中,以50 mg/L剂量连续10 d投喂诺氟沙星,取鳃、内脏团、闭壳肌等组织,进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浓度.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在3种组织中消除速率快慢不一,鳃为诺氟沙星残留的靶组织.其在菲...  相似文献   

10.
辽东湾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时空分布与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东湾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2014年5月和8月16个站位表层海水中优先控制16种多环芳烃进行分析,并对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组成、污染水平和主要来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5月和8月辽东湾表层海水16种多环芳烃平均含量分别为367.4ng/L和138.2ng/L,季节变化明显;海水中多环芳烃主要以低环为主,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东湾西南部海域,以及金州湾和普兰店湾附近海域,高值区的分布可能受到了石油平台和石化园区等因素影响;5月海水中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石油源和燃烧源的混合来源,8月主要来源于石油源。  相似文献   

11.
紫贻贝对石油烃的生物富集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Banerjee(1984)实验方法,即通过水体中化合物浓 化间接测定由于生物富集所产生的生物体内石油烃浓度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生物富集双箱动力学模型,根据该模型可以简单方便地测定洋经济贝类对石油烃的生物富集动力参数,应用该方法实验测定了紫贻贝(Mytilusedulis)对3种石油烃(0号此油,90号汽油,大港原油)的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和生物富集因子BCF等毒性动力学参数,其中k1为15.4-119.0d,k2为0.010-0.043/d,BCF为723-3876,结果表明,紫贻贝对3种不同来的石油烃的毒性动力参数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BCF大小顺序为:紫油>汽油>原油,这可能主要是由于紫油中所含的两环,三环芳径(如萘,菲等化合物)浓度较高所致。  相似文献   

12.
利用双箱模型模拟了虾夷扇贝在混合暴露条件下富集、释放铅和镉的动力学特征,通过测定不同规格虾夷扇贝、不同组织富集、释放过程中铅和镉的含量并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不同生长阶段虾夷扇贝对铅和镉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学半衰期B1/2以及不同组织中铅和镉的富集参数。结果显示,大、小两种规格虾夷扇贝对铅的BCF分别为1671、896,对镉的BCF分别为7433、1123;不同规格虾夷扇贝对铅、镉的BCF顺序为:大规格>小规格;相同规格虾夷扇贝BCF:镉>铅,表明虾夷扇贝对镉的富集能力强于铅;铅、镉的B1/2为:大规格>小规格,说明大规格的虾夷扇贝对铅、镉的代谢排出能力更强;铅在虾夷扇贝各组织中的富集顺序依次为:鳃>内脏团>闭壳肌,镉的富集顺序依次为:内脏团>鳃>闭壳肌。  相似文献   

13.
吴雪  崔龙波 《福建水产》2016,(2):165-170
为给海水贝类健康养殖提供依据,本文总结了近年国内外的报道,从氮、磷、重金属、石油类、有机氯农药等海洋污染物对贝类及其环境影响进行了归纳综述,发现由于特殊的取食方式,贝类体内的污染物含量较其它生物高,此外,同种污染物在不同种类贝类体内的积累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贝类养殖区的选择要比其他养殖区的选择更加谨慎,另外,也可以针对不同养殖海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养殖种类。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征、来源及评价PAHs对海洋生物的生态风险,于2010年6月采集珠江口伶仃洋水域2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采用GC-MS分析方法对沉积物中的16种PAHs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总含量范围是143.90~522.67 ng/g,平均含量287.05 ng/g,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该水域沉积物中PAHs污染处于中等水平。本实验采用目前较为常用的比值法(如荧蒽/芘、芘/苯并(a)芘)对调查区域沉积物中的PAHs来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站位沉积物中的PAHs可能主要来源于石油污染,仅一小部分站位PAHs来源于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利用效应区间低中值法评价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所设的20个站位中,有3个站位处的沉积物中的苊和芴对生物可能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而其他站位沉积物中所有PAHs的含量均未达到生态风险评价标准,可以确定该水域沉积物中PAHs对生物具有潜在生态风险的可能性很小;有9个站位处的沉积物中的茚并(1,2,3-c,d)芘对生物可能存在生态风险;利用平均效应中值商法评价PAHs对珠江口伶仃洋水域的生态风险,认为所有站位处PAHs对生物体的潜在的综合生态风险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synergetic effects of an immobilized cell system in an oleophilic polyurethane foam (PUF) and use of a thermotolerant strain on degradation of hydrocarbons by colorless green microalga Prototheca zopfii are reported. Two strains of P. zopfii , i.e. thermotolerant RND16 and non-thermotolerant ATCC30253, were immobilized in PUF to compare their abilities to biodegrade a mixed hydrocarbon substrate (MHS) containing aliphatic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s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The thermotolerant strain RND16 degraded MHS at 35°C, while ATCC30253 did not degrade hydrocarbons at temperatures higher than 30°C. Immobilization of P. zopfii in PUF resulted in shortened lag for growth-associated biodegradation of n -alkanes in MHS, the effect of which was most significant in cultures of RND16 at 25°C. Nevertheless, the decrease in the amount of degraded PAHs was caused by PUF immobilization and the level of this decrease was marked in the cultures of RND16, in which rate and extent of n -alkane degradation were higher than for ATCC30253.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石油烃对海洋生物的毒性影响,采用半静水法探究了0号柴油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红螺(Rapana bezona Linnaeus)、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in)的急性毒性影响和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三种酶活性的慢性毒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0号柴油对大泷六线鱼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4.27、18.79、12.02和4.50 mg/L,对红螺的48 h、72 h、96 h的LC50分别为595.6、232.2和102.3 mg/L,0号柴油对大泷六线鱼、红螺的安全阈值分别为0.45和10.23 mg/L。对三角褐指藻的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半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13.43、10.47、5.32、4.05、3.48和3.00 mg/L。研究得出海洋生物对0号柴油耐受性的大小顺序为贝类>鱼类>浮游生物。通过石油烃对缢蛏的30 d慢性毒性试验研究发现,石油烃对缢蛏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影响整体上呈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随着时间延长抑制效应增加的规律,其中AKP对石油烃的反应最为敏感,抑制效应最强。  相似文献   

17.
依据2014年8月对山东省近岸贝类养殖区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养殖区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体中6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富集情况,并对贝类养殖区进行质量及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海水中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为As、Cu、Cr、Pb、Cd和Hg;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为Cr、Pb、Cu、As、Cd和Hg;贝类体中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为Cu、As、Cd、Cr、Pb和Hg.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养殖区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均符合Ⅱ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均符合Ⅰ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贝类体中Hg、Cd、Pb和Cr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Cu符合Ⅰ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贝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从大到小为Cu、Cd、Hg、Pb、Cr和As,调查海域贝类体中的Cu、Cd富集系数较高,其他重金属富集系数相对较低.重金属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表明,贝类体中Cd、Pb、As、Cr和Hg的膳食暴露量较低,处于安全范围内,但建议去除内脏后食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珠江口沙井水域及牡蛎体中石油烃的含量、组成及其变化特点。两个研究周期的研究结果表明,沙井水域的石油烃水平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牡蛎体中烃类的特征参数显示出明显的石油烃特点,其来源可能是燃料油类;育肥期间牡蛎体中的石油烃存在一个净化过程,其净化速率和程度与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盐度和水温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