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前人辩证法及唯物主义基础上创立的,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社会现象、发展规律等重大问题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其中国化历程的重要阶段。总结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早期在中国传播的经验,可为新时期新阶段的法制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创立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础,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没有明确提出自然生态观的概念,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理论论述中却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我们通过深入分析和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观,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生态要素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丰富而深刻,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之间是有机一体、和谐共存的生态关系;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梳理并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对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邓小平对外开放观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启示作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邓小平对外开放观一脉相承。邓小平对外开放观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简单继承,更是对其的高度深化和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离不开实践,哲学的发展更离不开实践观的支撑。正确剖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深入、全面地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华,才能更为深入地探究人、自然、社会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更好地指导于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在梳理前人实践观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联系我国发展实际,将马克思实践观真正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  相似文献   

7.
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突破了传统的"主体——客体"实践结构观,它将主体间关系引入其中,把实践看作是"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关系相统一的结构,即主体——客体——主体的实践结构。深入开展对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有着科学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新全球化。  相似文献   

8.
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十八大会议上的重点项目被提出以来,此价值观便被视为整个社会的重点工程着力推进。党和国家大力宣传和倡导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而其中的平等观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方面的基本要求,体现着党和国家在价值观上的最高理想和创新性,更凝聚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认识上的创造性贡献。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是在继承和批判资产阶级平等观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将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观念"与马克思提出的"平等"相对比,分别作出相应的分析,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继承与被继承,创新与被创新的关系。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更好的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建设[1]。  相似文献   

9.
这些年来,随着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度日益提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意义和价值也越来越重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具有客观规律性和社会历史性,同时也深刻揭露了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提出只有走共产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尽管年代久远,但从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来看,依旧需要马克思生态观的指导,无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都对当代生态建设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1):293-29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实践的观点占据其核心位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因此,通过在该文中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阐述其在新时代的发展与意义,有利于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与把握,促使其更好地与中国的时代脉搏相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