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筛选低镉累积、达标、高产的水稻品种,选择衡阳地区当前种植的6个主导早稻品种,研究了施用生石灰对土壤p H值和镉含量及稻米镉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水稻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p H值,不同水稻品种降低土壤p H值的能力存在差异;施用生石灰则可以提高土壤p H值;种植水稻和施用生石灰均不能显著改变土壤镉含量(p0.05),施用生石灰却可以降低水稻对镉的富集量,除陵两优942外,稻米镉含量下降了0.03~0.14mg/kg,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生石灰对水稻镉富集的影响要低于水稻品种的影响,即水稻富集镉的多少更主要取决于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2.
 利用15N示踪技术在温室中研究了无渗漏(长期淹水)和渗漏条件下氮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氮肥对水稻地上部和根的生长起重要作用。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随施肥量增加而提高。土壤的渗漏状况也强烈影响水稻各部分生长及氮肥利用率。长期淹水条件下,水稻的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地上部积累量下降,氮肥利用率为18.66%~35.67%;在渗漏条件下,水稻的生长状况相对较好,氮肥利用率达42.0%~65.8%。水稻对氮肥的利用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减少,作为基肥施用15N回收率比追施低。长期淹水条件下氮肥的激发效应为18%,高于渗漏条件下的5.1%。0~80 cm土壤剖面中残留的肥料氮低于总施用量的10%。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硒内源调控剂对水稻吸收硒(Se)、镉(Cd)、砷(As)及土壤中Se、Cd、As形态的影响,将多种复合调理剂添加到富硒土壤中开展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1%或2%蒙脱复合调理剂(MT)均可获得水稻增Se降Cd的效果,2%添加量效果更佳;在高硒土(土壤Se含量1.99 mg/kg)条件下,添加钙镁磷肥+磷矿粉+活性硅(GLG)可获得水稻Se过量减毒和同时降As的双重效果;在中硒土(土壤Se含量0.83 mg/kg)条件下,添加钙镁磷肥+骨粉+活性硅(GGG),水稻的增Se降As效果最佳;而在低硒土壤(土壤Se含量0.46~0.47 mg/kg)条件下,添加钙镁磷肥+生物炭+有机菌肥+活性硅(GTJG)和添加钙镁磷肥+石灰+活性硅的增Se降As效果较好。研究表明,施加适量Se内源调控剂可实现水稻增Se、降Cd和As,同时减毒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比较了垄系栽培条件下土壤理化性状与常规平作的差别 ,结果表明 ,垄系栽培所采用的特有的耕作方式 ,减轻了对稻田土壤结构的破坏 ;降低了耕层土壤的容重 ;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 ;增加了土壤速效养分的含量 ;提高了土壤温度。这些是形成垄系栽培水稻生长发育优势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氮磷钾肥对红壤区水稻增产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红壤区水稻试验,分析了长期使用氮磷钾肥条件下双季水稻的生物量(包括稻谷产量和秸秆量)、养分增产效应和土壤肥力的变化。氮磷钾肥的配合施用对双季水稻生物量的影响顺序为NPK>NP>PK>NK>CK。N、P、K对水稻的增产效应系数分别为41.2%~54.8%、66.3%~88.2%和10.3%~10.9%。N、P和K增产效应的变异系数规律与其增产效应相反,说明养分对双季水稻增产效应越高,其稳定性越好。双季水稻的增产效应及其稳定性均表现为早稻优于晚稻。氮磷钾肥的配施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磷肥的使用明显增加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钾肥使用提高了土壤全钾和交换性钾含量,然而水稻生物量的输出却与之相反,两者的平衡决定着土壤全钾和交换性钾含量的变化。氮磷钾肥对土壤pH值影响则不一致,氮肥(尿素)的长期使用降低土壤pH值,而磷肥(钙镁磷肥)的使用减缓了土壤pH值的降低。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2016,(2):76-80
利用2份同源四倍体水稻和相应的二倍体水稻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条件下对其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水稻生育后期(乳熟期)的光合速率高于相应的二倍体水稻;在土壤干旱条件下,与相应的二倍体水稻相比,同源四倍体水稻的光合速率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其剑叶的叶绿素含量、Fv/Fm和ФPSⅡ保持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全生育期淹水栽培条件下,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呼吸作用强度、代谢商、土壤酶活性及水稻叶绿素、脯氨酸、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特征。随着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呼吸作用强度表现为先升后降,到成熟期有所回升的变化规律,且在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差异显著,而土壤微生物代谢商一直下降。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而酸性磷酸酶与脱氢酶活性则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规律。脲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在水稻移栽后的30 d左右形成峰值,而脱氢酶活性则在50 d左右形成峰值,且在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差异显著。随着水稻生长,水稻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表现为先降后升的变化规律,在移栽后70 d左右形成峰值,然后急剧下降,POD的活性则表现为逐渐增强,而脯氨酸含量表现为逐渐下降,不过上述水稻生理指标与土壤各生物化学指标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 土壤 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体系中,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明显受到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陆良县海拔1 800~2 300 m区域的水稻土、红壤2种土壤类型共计320个土样的养分状况及中部烟叶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陆良县各海拔植烟土壤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钾状况,烤后烟叶的总糖含量偏高。水稻土条件下,烟叶钾离子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烤烟糖碱比与土壤pH显著负相关,与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红壤条件下,烟叶总糖和还原糖的含量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烟叶钾离子含量与海拔高度、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陆良烟区海拔组2(1 900~2 000m)的红壤及海拔组3(2 000~2 100 m)的水稻土烤烟化学成分更协调,更适合发展优质烤烟。  相似文献   

9.
土壤铜含量对水稻根系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盆栽土培条件下,以武香粳14为供试品种,研究了土壤铜含量对水稻根系生长和根系活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 土壤铜处理对水稻根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土壤铜含量越高,对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粉砂土、壤土条件下表现一致;2) 较低的土壤铜含量对水稻分蘖期单位干质量根系的α 萘胺(α NA)氧化力、基于单位鲜质量的根系玉米素(Z) + 玉米素核苷(ZR)的含量影响不大,较高的土壤铜含量则使基于单位质量的根系活性显著低于对照;3) 随着土壤铜含量的提高,拔节前生长的根系比例减少、拔节后生长的根系比例增加、抽穗期基于单位根干质量的根系α NA氧化力显著提高;4) 土壤铜处理对水稻单株根系活性有极显著影响,土壤铜含量越高,分蘖期和抽穗期的单株根系α NA氧化力越小;5) 土壤铜处理使水稻产量显著低于对照,且随着土壤铜含量的提高产量的下降幅度显著增大,粉砂土、壤土条件下表现一致;6) 抽穗期的单株根干质量、单株根系α NA氧化力与水稻产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97**。  相似文献   

10.
根据已有的田间试验结果,系统的提出了安乡县潴育型水稻土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分析比较了相对产量、相对吸收量与土壤养分测试值的关系,认为根据P、K养分相对吸收量划分土壤P、K丰缺指标更符合生产实际,并据此提出了基于潴育型水稻土的P、K丰缺指标.建立了不同肥力条件下的N、P、K肥料效应模型,依据模型提出了不同肥力水平下水稻的N肥推荐用量和不同土壤P、K丰缺等级的水稻P、K推荐施用量.  相似文献   

11.
盆栽接种试验表明,在水稻胚芽期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la spp.)可以侵染胚及幼根,但不侵染幼芽;对种子萌发和成苗率无明显影响。潜根线虫在土壤介质中对水稻根系的侵入量显著大于在水、沙介质中的水稻根系侵入量。在土壤营养丰富的条件下,低密度的潜根线虫量侵染能刺激水稻苗须根产生,但在中、高接种量下明显抑制了须根量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连续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对稻麦两熟农田土壤物理性状、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收获时,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处理能够有效降低耕层土壤容重、紧实度和土壤中固相部分所占比例,增加耕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土壤中气相部分所占比例。就水稻产量而言,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处理较秸秆不还田处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年平均增产428 kg/hm~2,增幅为4.50%,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来提高水稻产量。总之,本试验条件下,翻耕秸秆粉碎还田措施有利于改善耕层土壤物理结构,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3.
利用辽宁省1993—2013年的水稻产量资料,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法计算出趋势产量,并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分析模型,以平均减产率和风险指数为指标,对辽宁省水稻减产率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辽宁省划分为5个区域:低风险区、较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较高风险区、高风险区。结果表明:盘锦地区气候条件好,土壤肥沃,是水稻生长适宜区;辽西地区由于干旱和热量条件,水稻生产风险较高,不适宜种植水稻。  相似文献   

14.
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方法与传统水田水稻生产方式的根本不同之点在于前者是好氧条件下全程机械化水稻栽培,后者是在厌氧条件下栽培,故水稻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有其独有的特点。新疆土壤都为盐碱地,含盐量大,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极大的影响。通过多年研究,总结出了本膜下滴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地区水稻施肥技术参数与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水稻3414肥效试验结果的分析,计算出水稻100 kg产量的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利用系数、肥料利用率等施肥参数,利用3414试验结果得到了最佳施肥量,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壤测试值与相对产量的回归关系,建立了基于土壤常规测试条件下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数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磁化肥是近几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高效肥料 ,具有独特磁化作用。为了验证其在水稻基施条件下应用的增产效果 ,为在白僵盐碱插花地上施用磁化肥提供科学依据 ,2 0 0 0年我场在水稻上进行了应用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条件试验地设在农场 7队 8号地 ,土壤肥力水平中等 ,前茬作物水稻 ,土壤有机质0 70 2 % ,土壤碱解氮含量 47 3× 1 0 -6,速效磷 1 3 1× 1 0 -6,速效钾 77 5× 1 0 -6,土壤含盐量 1 87% ,pH值为 8 63。1 2 试验材料供试品种 :宁夏国有农场主栽品种———宁粳 1 2号。供试肥料 :由宁夏平罗县…  相似文献   

17.
土壤铜含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盆栽土培条件下,以武香粳14号和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土壤铜含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 土壤铜含量100、200 mg/kg处理对水稻株高、主茎总叶数、伸长节间数和抽穗期几乎没有影响,土壤铜含量达到400 mg/kg及其以上时,随着土壤铜含量的增加,水稻株高显著变矮、主茎总叶数和伸长节间数显著变少、抽穗期显著推迟;(2) 土壤铜处理使水稻产量显著低于CK,且随着土壤铜含量的提高水稻产量下降幅度显著增大;(3) 土壤铜含量100、200 mg/kg处理使水稻减产是由于每穗颖花数减少所致,土壤铜含量400 mg/kg及其以上处理使水稻减产是由于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共同减少所致;(4) 土壤铜处理使穗数减少主要是由于返青活棵慢、分蘖发生迟、高峰苗少所致,每穗颖花数减少主要是由于抽穗期单茎干物质量小和单位干物质量形成的颖花数少所致;(5) 随着土壤铜含量的增加水稻生物产量显著下降,经济系数呈下降趋势,但只有土壤铜含量达到800 mg/kg及其以上时经济系数才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不同前作土壤对烤烟生长和化学成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前作土壤在相同条件下对烤烟生长和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茬作物为水稻和油菜的土壤对烤烟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使其烟叶化学成分的协同性得到明显改善;而前茬作物为烤烟的土壤对促进烤烟生长的效果不如前茬作物为水稻和油菜的明显,且其烟叶化学成分指标明显变差;而前茬作物为玉米的土壤,不仅明显抑制了烤烟的生长,而且对其烟叶化学成分的协同性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膜下滴灌水稻是一项兼顾高产和节水潜力的水稻栽培技术。然而,在石灰性土壤上膜下滴灌水稻经常表现出缺铁(Fe)黄化症状。前期研究发现,在滴灌条件下HCO3对水稻Fe吸收的抑制强度弱于淹灌,但内在机制并不清楚。本文主要探讨HCO3对两种灌溉型水稻土壤DTPA-Fe浓度、水稻木质部伤流液pH值、Fe吸收和利用的影响。【方法】在两种灌溉水稻[淹灌(FI)和覆膜滴灌(DI-PFM)]处理下设四种灌溉水HCO3浓度处理(0,2,10和40 mmol/L HCO3,分别表示为BC-0,BC-2,BC-10和BC-40)。【结果】DI-PFM土壤DTPA-Fe含量显著低于FI。随着HCO3浓度增加,土壤pH增加,而土壤DTPA-Fe浓度呈降低趋势。水稻木质部伤流液pH值随灌溉水中HCO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FI处理水稻木质部汁液pH值显著高于DI-PFM。水稻叶片和根系质外体铁浓度均随HCO3浓度的上升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BC-40处理下最高。两种灌溉型水稻叶片活性铁浓度、共质体铁浓度、水稻生物量和全铁积累量均随HCO3浓度的上升而降低,但DI-PFM处理下这些参数的降幅小于FI。水稻根系和叶片中共质体Fe与质外体Fe浓度比值随HCO3浓度的增加而降低,FI处理水稻根系和叶片中共质体Fe与质外体Fe浓度比值大于DI-PFM。【结论】HCO3引起水稻木质部伤流液pH升高影响水稻铁吸收和利用,但HCO3并不是造成滴灌水稻缺铁的主要因子。石灰性土壤上滴灌水稻缺铁的主要原因可能仍是因为土壤铁有效性低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水稻垄作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杨  扈婷  郑华斌  黄璜 《作物研究》2011,25(6):616-620
水稻垄作栽培是将传统的淹水栽培改为湿润、半湿润栽培的一种种植方式,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改良稻田土壤性状,省工、节水、省肥、环保.目前,水稻垄作土壤类型的选择、垄作条件下的水分结构、垄作栽培与生态养殖的配套的完善与扩展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