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发展与危害初步调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分布广、数量大、类型多、发展速度快,严重破坏土地资源,危害粮食安全,已成为当前松辽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东北黑土区尚没有侵蚀沟防治专项规划,对侵蚀沟的防治还没有形成规模,无法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效益,因此开展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全面、综合治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松辽流域水土保持普查工作组严格按照国普办制定的工作流程、技术方法和标准,细致管理,严格要求,率先组织完成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普查。普查成果全面分析了黑土区侵蚀沟道的现状,可为水土流失防治、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和侵蚀沟道治理提供指导。总结了松辽流域水土保持普查工作实施、普查数据汇总及质量控制情况。  相似文献   

3.
鲁家街流域属半山丘陵黑黄土区,侵蚀沟发育迅速。据调查分析,地形,土壤是该流域侵蚀沟发育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坡长,抗剪强度的力学分析,计算出该流域临界坡长为25m ̄150m;土体临界高度为4m ̄5m,为流域综合防治措施了宝贵的资料。鲁家街流域通过对侵蚀沟的治理开发,不仅有效地控制了侵蚀沟的发育,减少了水土流失,而且促进了水土保持产业化和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已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水土保持工作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急需进一步深入推进。松辽流域泛指东北地区,在松辽流域开展水土流失年度动态监测工作至关重要,既是维护东北地区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也是强化东北地区协调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步骤。在水利部组织下,松辽流域2018年积极开展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实现了第一次流域全覆盖监测,并与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土保持普查结果相比较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据统计,松辽流域2018年水土流失面积为27.53万km 2,主要以轻度、中度侵蚀为主,全境水土流失分布及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高度相关;东北黑土区与典型黑土区2018年的侵蚀面积分别是22.16万和8.50万km 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0.38%和25.94%,与2011年相比均有所下降。尽管2018年度松辽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尚存在不足,但在严峻的形势下仍准时、高质量地完成了全流域动态监测工作,为东北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松辽流域水土流失面积 2 8 16万km2 ,区内水蚀、风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均很活跃。黑龙江省黑土区坡耕地每年流失 6~ 7mm厚的表土 ,有 10 4 7万hm2 的坡耕地表层黑土已流失殆尽而失去耕种能力。水土流失危及农业生产、影响水利设施效益的发挥 ,1998年松花江、嫩江特大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 80 0多亿元。介绍了水土保持法颁布以来松辽流域水保工作开展现状及今后水保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东北黑土区沟蚀研究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沟蚀是导致我国东北黑土区土地退化的重要因素。阐述了开展东北黑土区沟蚀研究的意义,分析了东北黑土区沟蚀研究与国外和国内黄土高原沟蚀研究的差距,进而介绍了近年来对东北黑土区5个典型流域侵蚀沟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初步成果,包括沟蚀的分布、形态特征和侵蚀沟迅速发育的原因,提出了东北黑土区沟蚀的防治对策,肯定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对沟蚀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沟发展迅速,为了保护黑土地,改善黑土区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有限的黑土资源,自2003年以来,国家相继起动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但治理后的坡耕地在人为干扰下又出现了新的侵蚀沟,且有条数增多和侵蚀量增大的趋势,通过对流域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调查,对新侵蚀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今后水土流失治理提出新的理念和思想。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延安市燕沟流域水系分形与地貌侵蚀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验证分形维数法与传统地貌法判断地貌侵蚀发育阶段是否一致,基于DEM数据提取陕西省延安市燕沟流域水系结构图,利用网格法计算燕沟流域水系分形维数,利用高程面积曲线法刻画了该流域的地貌侵蚀发育阶段。结果显示:燕沟流域水系长度为61.6 km,水系密度为1.29 km/km2,水系数量为109条,燕沟流域水系的分形维值为0.98,高程曲线下面积为0.497。由此可以得出,燕沟流域地貌处于侵蚀发育的壮年期,需要加强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 分形维数阈值判断方法忽略了面蚀在地貌侵蚀过程中的作用,它将低估该地区地貌发育程度,因此利用水系分维值推断地貌侵蚀发育阶段的阈值需要更改。  相似文献   

9.
流域侵蚀强度空间分异及动态变化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流域侵蚀强度空间分异是小流域泥沙来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以小流域模型模拟试验为基础,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近景摄影测量和GIS技术,对流域模型不同空间部位的侵蚀强度及其随流域所处发育阶段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依据次降雨相对侵蚀模数REM将历经25场模拟降雨的小流域模型发育过程划分为初期时段、活跃时段和稳定时段。沟谷侵蚀强度在整个流域模型发育过程中一直大于坡面;在流域发育初期时段至活跃时段前期,主沟侵蚀强度大于支沟,流域下部侵蚀强度大于中部和上部;在流域发育活跃时段后期,主沟侵蚀强度低于支沟,流域中部和下部侵蚀强度快速增长并达到峰值;在稳定期时段,主沟和支沟侵蚀强度变化趋于同步,流域上部的侵蚀强度高于中部和下部。流域侵蚀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1 流域概况石人沟小流域位于哈尔滨市东郊太平区东风镇境内,距市区仅有10km,流域总面积为10.42km~2,其中耕地面积849hm~2,人口密度为149人/km~2.该流域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流域大体呈东西走向,最大长度8.5km,最大宽度2.5km.有大小侵蚀沟58条,总长度36.07km,沟壑密度达3.46km/km~2,沟岸扩张在剧烈发展的侵蚀沟有7条.多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到治理前为止,水土流失面积已达8.98km~2,占流域面积的86.18%,年平均侵蚀模数为1670.38t/km~2.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威胁,阻碍了流域内各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以来,松辽流域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应用无人机遥测技术取得了丰硕成果。自无人机遥测系统引入松辽流域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以来,累计完成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监管面积约5万km~2,对流域内国家重点治理工程100多个项目区实行无人机遥测监管。同时,将无人机遥测技术运用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中,监管流域在建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115个。松辽流域已应用无人机完成建设项目扰动地表面积、水土保持措施情况、水土流  相似文献   

12.
东北黑土区土层每年正以0.3~1.0cm的速度流失,40~50 a后大部分黑土层将流失殆尽,根据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分区划分,松辽流域确定了水土流失严重的漫川漫岗区、低山丘陵沟壑区、农牧交错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赣南稀土尾矿堆积区水土流失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卢慧中  梁音  曹龙熹  陈玲 《土壤》2015,47(2):387-393
赣南是我国重要的离子型稀土矿生产基地,但在其开采的同时也对矿区周围的土壤与环境造成影响,特别是稀土尾矿的水土流失问题尤为严重。本文选择典型的尾矿水土流失区,采用野外测量等方法对矿堆的主要水土流失类型及其强烈程度进行研究,同时对典型水土流失路径进行实地监测。结果表明:尾矿水土流失区沟道平均侵蚀模数约为3.73×104 t/(km2?a),坡面细沟平均侵蚀模数为1 651.2 t/(km2?a),水土流失情况极其严重。在降雨过程中,侵蚀沟内路径为侵蚀状态,侵蚀深度不断增加,在距沟头66 m处侵蚀深度开始减小,径流流出冲沟后到距离侵蚀沟出口处大约60 m的地方侵蚀深度为0 cm,之后随着距离的增加,泥沙开始逐渐沉积,水土流失状态转为堆积。  相似文献   

14.
青海湟水河流域水土流失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湟水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7623.9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7.3%,人为侵蚀在整个流域范围内均有发生,近年来呈加剧趋势,基于湟水河流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现状,分析了湟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湟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 ,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防治试点工程正式启动。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然而由于多年来的自然侵蚀和人为过度开垦 ,黑土区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 ,现状水土流失面积已达2 7 5 9万km2 ,占黑土区总面积的 2 7 1% ,据初步测算 ,黑土区仅侵蚀沟吞噬的耕地 ,每年就损失粮食高达 40多亿kg。因此 ,有关方面要提高认识 ,明确重点 ,创新机制 ,加强领导 ,全力搞好试点工程 ,加快黑土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新村小流域位于辽宁省朝阳县西部木头城子镇境内,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大凌河流域辽宁省朝阳县召苏沟河项目区小流域之一,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侵蚀类型主要为水蚀.该流域在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根据当地水土流失特点,注重沟壑治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生态修复,从商品生产、集约化经营和早受益出发,充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营造水土保持经济林,各项措施相互补充,工程养植物、植物保工程,逐步形成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生态修复措施相结合的立体防治结构,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蓄水保土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水蚀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是土壤侵蚀学科的前沿领域和水土保持规划的有效手段。概述国外水蚀预报模型的研究进展,并详细述评了国外水蚀预报的经验模型、物理过程模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水蚀预报模型,细沟侵蚀模型、浅沟侵蚀模型、切沟侵蚀模型和区域侵蚀预报模型。介绍了中国在坡面预报模型和流域侵蚀产沙模型和全国水土流失宏观趋势预测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中国水蚀预报模型研究面临的挑战与任务。  相似文献   

18.
应用ARC/INFO预测芋子沟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依据实地调查资料及相关图形资料 ,建立了芋子沟小流域地理数据库。在地理信息系统 ARC/ INFO支持下 ,根据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 ( USL E)对数据库实施运算操作 ,预测了芋子沟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 ,芋子沟小流域年平均输沙模数为 3 893 .3 8t/ km2 ,侵蚀强度属中度 ;占流域面积 2 9.4 8%的坡耕地产沙量占流域总产沙量的 81.98% ,占流域面积 69.5 2 %的其它地类对流域土壤侵蚀量的贡献率仅为 18.0 2 % ,坡耕地年均土壤侵蚀量为 10 82 6.5 4 t/ km2 ,属于极强度侵蚀。坡耕地是芋子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策源地 ,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是实现流域内坡耕地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9.
二龙山流域水土流失面积 11678 2hm2 ,其中强度侵蚀面积 2 12 1 5hm2 ,极强度侵蚀面积为 60 9 9hm2 。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植被、降雨以及人口等特点 ,将二龙山流域分为低山丘陵水源涵养林微度水蚀区、丘陵台地农牧密集强度侵蚀区、矿脉沿线冶炼工程影响区、冲积平原景观旅游区等 4个侵蚀区域。分析了各区水土流失状况 ,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克山县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治理成果的调查,找出了克山县水土保持防治工作中存在着建设项目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而造成新增水土流失,坡耕地和侵蚀沟是水土流失策源地,水土保持防治措施配置不当,水土保持投入不足,建设与管护脱节等问题,并根据克山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