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覆膜对谷子农艺性状、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谷子覆膜栽培具有明显的保温、保墒、增产、增收的作用,覆膜技术在不断推广和应用,但其增产机理、水温效应等问题尚不十分明确和完善。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覆膜对谷子农艺性状、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谷子覆膜处理植株鲜、干重分别比CK增加48.9g、19.1g,根、茎、叶、穗含水量分别比CK提高3.79%、3.00%、9.72%、1.57%;覆膜使谷子生育期提前5d左右,增产1001kg/hm2,增产率为27.59%;覆膜处理0~10cm土层含水量比CK高1.25%~3.66%,10~20cm土层含水量比CK高0.12%~0.86%;覆膜处理地下5cm、10cm、15cm、20cm土层的地温分别比CK高2.8℃、2.7℃、2.2℃、2.1℃,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覆膜处理的地温与CK之间的差距变小;覆膜处理0~20cm土层土壤团聚体含量比CK高4.43%~0.72%,其中>5mm、5~2mm两级大团聚体含量可提高5.64%~1.84%,而0.50~0.25mm小团聚体含量低于CK0.65%~1.19%,非团聚体含量在0~5cm、5~10cm、10~15cm、15~20cm土层低于CK3.43%、4.43%...  相似文献   

2.
生物可降解地膜对马铃薯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研究旱作条件下生物降解地膜对马铃薯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紫花白’作为试验材料,设置裸地(CK)、聚乙烯塑料地膜、生物可降解A膜、玉米秸秆、生物可降解B膜5种覆盖材料来研究生物可降解地膜对马铃薯耕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裸地(CK)相比,聚乙烯塑料地膜、生物可降解A膜、玉米秸秆、生物可降解B膜4种覆盖材料处理下耕层土壤(0~ 25 cm)日平均温度提高2.02、1.67、1.40、1.47℃;各覆盖材料均可提高土壤含水量,聚乙烯塑料地膜、生物可降解A膜、玉米秸秆、生物可降解B膜覆盖耕层土壤(0~25 cm)平均含水量提高3.12%、2.00%、1.92%、2.48%;各覆盖材料较对照马铃薯块茎产量增加6.25%、21.18%、17.07%、31.71%。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土层的温度、土壤含水率以及马铃薯产量,在不同覆盖方式中,生物可降解B膜覆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秸秆带状覆盖和地膜覆盖对马铃薯农田土壤热量传递和产量的影响,试验于2018-2019年进行,设置不同覆盖材料(地膜、秸秆)、覆盖时期(秋、春)、露地(CK)5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对马铃薯农田土壤热量传递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在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土层温度存在显著差异。与CK相比,2个生长季秸秆带状覆盖显著降低0~25cm土层土壤温度0.6℃~0.9℃,降温幅度为秋覆盖大于春覆盖,地膜覆盖提高土壤温度0.3℃~0.7℃。不同时期相比,地表覆盖存在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降温效应秸秆带状覆盖大于地膜覆盖,而增温效应地膜覆盖大于秸秆带状覆盖。地温日变化随气温的变化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覆盖显著抑制地温波动。覆盖具有“双抑制效应”,在低温时段抑制了土壤热量向大气的散失,高温时段抑制了地表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且秸秆覆盖优于地膜覆盖,秋覆盖优于春覆盖,与CK相比,2个生长季秸秆覆盖温度梯度降低7.3~7.8℃/m,地膜覆盖降低3.4~6.3℃/m。秸秆带状覆盖增产14.7%,地膜覆盖增产25.3%,处理间单薯重的差异是引起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秸秆带状覆盖在西北雨养区马铃薯生产中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周德平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9):102-107
旨在为稻麦轮作模式中秸秆全量还田提供有效配套措施,采用田间大区试验,开展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配套腐熟剂研究。试验设3处理,分别为不施腐熟剂CK、施腐熟剂A和施腐熟剂B处理。结果显示腐熟剂A处理水稻比CK减产2.37%,B增产1.74%;A处理土壤速效NPK分别比CK增加了2.34mg/kg、1.00mg/kg和4.00mg/kg,铜、锌含量下降,砷含量上升3.03mg/kg;B处理速效NP分别比CK降低5.33mg/kg和6.47mg/kg,有机质减少3.66g/kg,铜、锌、砷含量均低于CK。腐熟剂A、B均可促进土壤微生物增殖,提升整体代谢活性,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其中A处理细菌与真菌增加明显,而B对放线菌的促进更为明显。综合腐熟剂对水稻产量、土壤理化及微生物种群和代谢特征的影响,配套腐熟剂B更利于水稻产量和土壤健康。  相似文献   

5.
地膜覆盖方式对花生田土壤含水量、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半干旱区地膜覆盖方式对花生田土壤水分、温度及植株生长发育动态特征的影响,测定了不同覆盖方式下,垄作花生各生育时期耕层土壤水分(0-40 cm)、土壤温度(0-25 cm)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覆盖方式影响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随生育期推进,各土层和起垄位置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抛物线变化趋势;各覆盖方式下,花生苗期垄面处0-40 cm土层含水量明显低于垄沟处,且苗期至开花期垄沟处土壤含水量降幅较大。不同覆盖方式主要通过提高日最高温度来影响耕层土壤温度的变化,花生生长前期,地温受覆盖方式影响强烈,多垄覆盖方式的日最高温度较高,达36.2℃;花生生育后期,地温受覆盖方式的影响较小;开花后,覆盖方式对0-10 cm日地温的影响不明显,但对15-25 cm土层14:00—18:00时地温影响较大。覆盖栽培对花生田土壤14:00温度影响强烈,可使花生苗期耕层土壤日平均温度升高0.5~2.4℃,且最高温度出现在15 cm土层的垄面花生行间位置。地膜覆盖可增产16.81%~37.1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03%~37.42%。常规起垄覆膜双行栽培花生的覆盖方式是较为经济、高效、易耕作的覆盖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利用日光消毒技术进行高温闷棚,设置双膜覆盖(棚膜+地膜)和单膜覆盖(棚膜)2个处理,探究大棚不同覆膜方式对大棚内外空气温湿度和棚内土壤温湿度的影响,以期为日光消毒技术的推广提供试验数据及基础应用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日光消毒期间,大棚内空气各时段平均日变化温度普遍高于大棚外空气温度。(2)日光消毒期间,大棚内空气湿度较大棚外空气湿度有明显提高,并且高湿度持续时间增加。(3)日光消毒期间,双膜处理使大棚内0~10 cm土层和10~20 cm土层地温迅速提高,且均高于单膜处理地温;双膜处理土层高温持续时间长于单膜处理;10~20 cm土层较0~10 cm土层先达到最高地温;(4)日光消毒期间,双膜处理使大棚内0~10 cm土层土壤湿度明显提高,10~20 cm土层土壤湿度无明显变化,但均高于单膜处理土壤湿度。因此,利用夏季大棚空闲期做高温闷棚处理能够有效提高大棚内空气温湿度和作物耕层土壤温湿度。  相似文献   

7.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热状况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探讨晋东南地区最优玉米覆盖栽培形式,设整秆与普通地膜组合覆盖(ZP)、碎秆与普通地膜组合覆盖(SP)、整秆与生物降解膜组合覆盖(ZJ)、整秆与渗水地膜组合覆盖(ZS)、整秆与微孔地膜组合覆盖(ZW)、整秆与液态地膜组合覆盖(ZY)、整秆覆盖(ZG)、对照(CK)8个处理,比较研究了不同处理的土壤水热状况、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各覆盖处理均对土壤水分具有保持作用,较对照土壤重量含水率提高0.4~3.9个百分点;不同处理中除却整秆覆盖(ZG)外都能提高地温,较对照提高1.6~2.5℃;各覆盖处理均可以有效提高玉米产量,2年平均较对照增产32.8%~56.6%;覆盖处理可以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减少生育期耗水量,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提高32.0%~58.9%。  相似文献   

8.
耕作方式对松嫩平原北部盐碱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松嫩平原北部盐碱障碍型土壤,采用一年"土层置换+秸秆阻断"(SD1)、连续两年"土层置换+秸秆阻断"(SD2)和秸秆粉碎覆盖(CK)三种耕作方式,研究了对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及盐分含量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040cm土层土壤容重和pH,SD2处理低于SD1及CK,容重分别降低8.61%和8.81%;土壤含水量,SD2处理高于SD1和CK;040cm土层土壤容重和pH,SD2处理低于SD1及CK,容重分别降低8.61%和8.81%;土壤含水量,SD2处理高于SD1和CK;040cm土层土壤可溶性盐离子,SD2处理土壤可溶性盐分含量明显降低,达到了降低土壤耕层盐分的目的;SD2处理产量高于SD1处理和CK,SD2和SD1产量分别高于CK 7.83%和3.89%,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陈青  王军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5):99-104
为改善胶园土壤肥力状况,通过胶园行间挖大通沟(宽×深为100×80cm)施用有机肥(处理Ⅰ)、施用有机肥 薄膜覆盖(处理Ⅱ),以胶园常规管理为对照(CK)。分析5年全量养分、速效养分以及有机质的变化,处理Ⅰ和处理Ⅱ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CK,每年的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基础含量;处理Ⅰ和处理Ⅱ中20-40cm土层的养分含量高于0-20cm土层的含量;经过薄膜覆盖的处理Ⅱ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处理Ⅰ。施用有机肥明显提高了土壤肥力,土壤养分含量趋势为施用有机肥 薄膜覆盖>施用有机肥>常规管理。  相似文献   

10.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覆膜种植冬麦田土壤水分动态特征和增产效果,在2008—2009和2009—2010年生长季,以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3种覆膜方式(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垄膜沟播)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前期覆膜处理0~20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在2个生长季分别较CK高2.3%和1.7%,而在孕穗期至成熟期分别较CK低14.7%和7.6%。地膜覆盖可显著改善0~20 cm土壤墒情,但拔节后20~90 cm土层以及全生育期90~200 cm土层含水量普遍低于CK;2个生长季收获期0~20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覆膜处理较CK分别低64.7 mm和47.0 mm。在2个生长季中,覆膜处理平均耗水量分别较CK多64.6 mm和77.2 mm。2个生长季夏季休闲后,覆膜处理在秋播时0~200 cm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CK高29.8 mm和22.8 mm,显然,覆膜有利于土壤水分的快速恢复。2个生长季覆膜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较CK高49.4%和53.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1.8%和14.3%。在3种覆膜处理中,虽然全膜穴播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但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投入同产出效益角度考虑,则以全膜覆土穴播最优。因此认为,全膜覆土穴播是一种高产高效、操作简单、适宜于半干旱区推广应用的冬小麦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1.
对咸水结冰灌溉融冰后不同防止返盐措施处理的土壤水盐动态以及棉花的出苗、生长特征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覆盖措施对抑制土壤表层水分蒸发的效果有显著差异,3月和4月份表层土壤含水量影响5月份的含盐量,而5月份表层土壤的含盐量直接决定棉花出苗率。地膜覆盖和保留前茬旧膜的处理保墒抑盐效果最好,棉花出苗率和产量也最高;秸秆覆盖也有一定的抑盐效果;而翻耕和中耕对土壤保墒抑盐的作用较差;液态膜处理的抑盐效果最差,棉花的出苗率和产量最低。可见保留前茬旧膜是简便有效的保墒抑盐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覆膜育苗移栽技术对鲜食玉米生长及鲜穗产量的影响,以覆膜直播为对照,分析比较了2种栽培方式对鲜食玉米出苗(成活)率、生育进程、株高、穗位高及穗部性状、鲜穗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覆膜育苗移栽的有效苗率较直播提高15.8%,且生育进程明显早于直播,鲜穗收获期提前;覆膜育苗移栽可使株高和穗位高降低,对穗长及鲜穗产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对秃尖的影响极显著。对鲜穗产量影响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覆膜育苗移栽使生育进程提前,有效灌浆期延长,百粒重增加。随着相关配套技术的应用,鲜食玉米覆膜育苗移栽技术在晋北高寒地区的优势突显,很好的推广这一技术将是该地区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一次革命性突破。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秋季地膜覆盖对大棚环境和黄瓜生长的影响,在大棚栽培条件下,通过畦面地膜覆盖(对照)、畦面覆膜畦沟铺稻壳和畦面畦沟全膜覆盖栽培黄瓜对比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大棚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CO2浓度变化以及对黄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畦面覆膜沟铺稻壳的方式使土壤温度降低了1℃左右,大棚内空气湿度略有增加,霜霉病病情较重。畦面畦沟全膜覆盖明显提高了秋季大棚内的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空气湿度比对照降低4.9%,CO2浓度增加了34%,霜霉病病情指数较低,产量和果实中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增加。在夏秋高温季节使用畦膜沟铺稻壳的栽培方式,可以降低定植初期的土壤温度,有利于缓苗。在秋季以及秋延后的黄瓜栽培中,利用畦沟全膜覆盖方式可以明显提高产量,改善黄瓜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有机物料不同覆盖方式对句容旱地葡萄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5年生阳光玫瑰葡萄园地为研究对象,2018年5月以纯醋糟、醋糟+土壤调理剂、醋糟+黄腐酸钾、醋糟+生物炭、醋糟+微生物菌剂覆盖地表,在有机物料覆盖的基础上再设纯物料覆盖、物料+园艺地布覆盖、物料+无纺布覆盖,以清耕为对照,6个月后对0~20 cm土壤样品分析葡萄园土壤容重、硝态氮、铵态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化。结果表明:醋糟配合不同添加剂铺施地表,再辅以无纺布或园艺地布覆盖,均可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氮磷钾速效养分。醋糟+黄腐酸钾均匀铺施地表与对照比土壤容重下降24.5%,再进行园艺地布覆盖,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对照比提高147.8%;醋糟配合不同添加剂单独铺施或进行覆盖均提高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其中醋糟+黄腐酸钾覆盖无纺布处理硝态氮含量比对照增加了6倍;醋糟配合不同添加剂单独铺施各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高于硝态氮,而醋糟配合不同添加剂覆盖各处理则相反。综合比较各处理,醋糟+黄腐酸钾覆盖无纺布效果最好,建议在句容旱地葡萄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覆膜方式对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避免低温冷凉与干旱对冷凉区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探求适宜冷凉区春玉米种植的覆膜方式, 于2012—2013年研究了8种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苗期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玉米苗期, 起垄高度 5~10 cm、 外露 50~70 cm的覆膜方式能提高耕层土壤水分, 起到良好的保墒作用, 0~5 cm土壤日平均温度较不覆膜提高1.5~2.3℃, 玉米抽雄期提前6~7天; 起垄5~10 cm、 外露50~70 cm的覆膜方式玉米产量显著高于不覆膜处理, 与全膜双垄沟播、 膜上种植处理没有差异; 2012年, 起垄外露 70、 50 cm、 起垄高度 10 cm的玉米产量分别较不覆膜提高 17.9%、 17.1%、 15.6%; 2013年, 起垄外露 70、50 cm、 起垄高度 10 cm的玉米产量分别较不覆膜提高 15.5%、 6.4%、 18.2%。综合 2012、 2013年的水热条件、 玉米生长及产量情况, 起垄高度5~10 cm、 起垄外露50~70 cm为适宜该地区的覆膜方式。  相似文献   

16.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同覆膜时期水分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国华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205-207
为了进一步探索全膜玉米不同时期覆膜对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笔者选择四种不同覆膜时期,在玉米关键生育期测定0-100cm土层含水量,研究生育期耗水、生育期降水、年降水的生产效率。结果表明:冬季土壤封冻到春季土壤解冻采取秋覆膜可减少27.6%的土壤水分损耗;土壤解冻到玉米播种采取顶凌覆膜的可减少16.0%的土壤水分损耗。全膜秋覆膜较顶凌覆膜生产能力提高9.27%、生育期降雨生产效率提高0.16 kg/mm,顶凌覆膜较播前覆膜生产能力提高7.44%、生育期降雨生产效率提高0.13 kg/mm。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青海东部地区地膜覆盖条件下单施化肥对土壤固碳能力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实现该地区地膜覆盖种植方式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青海东部地区旱地玉米农田连续3年田间覆膜试验,研究地膜覆盖条件下单施化肥栽培模式对耕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LOC)、碳库管理指数(CMI)、可提取腐殖质碳(CHE)、胡敏酸碳(CHA)和富里酸碳(CFA)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条件下单施化肥栽培模式的SOCLOCCMI均小于露地对照;CHECHACFA均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但其增加程度总体上均小于露地对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至2020年地膜覆盖土壤LOC/SOC值比试验开始前降低了4.97%,而露地对照则升高了1.11%;同时地膜覆盖有机碳氧化稳定系数(KOS)均高于露地对照;土壤CHA/CFA值和PQ值均大于露地对照。单施化肥条件下连续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使土壤固碳能力有所下降,土壤有机碳趋于稳定而不利于被生物利用;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质量向不良方向发展,长期以往可能会对该地区作物产量的稳定性和持续生产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地膜覆盖对辣椒地土壤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膜覆盖在西南地区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关于地膜覆盖对土壤养分的研究还比较匮乏,为了揭示地膜覆盖对土壤氮素的影响,于2014 年5—9 月在重庆市北碚区进行了辣椒种植的田间试验,对地膜覆盖条件下辣椒地的土壤水热条件、氮素以及辣椒产量进行观测。相比于对照,试验期间覆膜种植土壤10、20、30 cm平均温度分别提高了2.3、2.8、2.0℃,增温效果显著,而对土壤重量含水量的影响不明显;覆膜种植条件下,土壤耕层全氮、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为1.30 g/kg、150.83 mg/kg、112.25 mg/kg、105.80 mg/kg,分别比对照处理增加了7.44%、32.84%、88.72%和73.90%;另外,地膜覆盖能够促进植株发育并提高辣椒产量,使其开花坐果期提前4 天,结果时间提前5 天,辣椒产量提高14.11%。实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在改善土壤水热条件、增加土壤氮素含量以及提高作物产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探究竖管通气对覆盖栽培条件下雷竹生长的影响,为雷竹林集约化经营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技术。本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不覆盖不通气(CK)、不覆盖通气(A)、覆盖不通气(M)、覆盖通气(MA),分析各处理的土壤氧气浓度、土壤矿质元素以及雷竹根系活力、光合参数等指标,探究通气对集约经营雷竹林生长及立地条件的影响。与不覆盖处理(CK)相比,覆盖处理(M)显著增加了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等的含量,而覆盖加通气处理(MA)则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等物质的分解;在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的各土层中,覆盖通气处理(MA)下的土壤氧气含量比覆盖处理(M)分别提高了:26.19%、28.36%、30.77%、26.92%(P<0.05)。MA处理下的雷竹根系活力比M处理增加了57.16%(P<0.05),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加了49.47%(P<0.05)。竖管通气显著改善了雷竹林因长期覆盖经营而引起的土壤缺氧、雷竹根系生长不良、净光合速率降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以中棉所79为材料,通过设置高垄覆膜、高垄不覆膜、喷洒土壤改良剂、喷洒土壤改良剂+高垄覆膜、喷洒土壤改良剂+高垄不覆膜和平作覆膜6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盐碱地棉花产量、干物质质量与氮磷钾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平作覆膜种植方式相比,喷洒土壤改良剂和喷洒土壤改良剂+高垄覆膜处理子棉产量显著提高,增幅分别达45.88%和42.24%。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两种种植方式最有利于提高棉花干物质质量和氮、磷、钾的积累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