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3):169-170
现代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示范园区,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铜仁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探索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铜仁市现代农业园区景区化的实践对促进铜仁市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等。为此采取的应对策略是: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广泛筹措农业发展资金,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文章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4.
现如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也在一步步增强,这些都是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农业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常态。做好植物保护工作,是环境保护的一项关键的内容,对于整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处理好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深入研究植物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推动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为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脆弱生态约束下贵州岩溶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山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条件差、水平低,发展可持续农业既是贵州特殊农业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兴黔富农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贵州岩溶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束缚着该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进行了分析,归纳为:地形的复杂性、地质环境的特殊性、降水的不均匀性和人为因素4个方面.从土地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自然灾害3个方面阐述了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作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和现状,分析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实现农业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武陵山区铜仁片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铜仁市2010年~2014年间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分析,研究表明,人均生态承载力处于0.66公顷,人均生态足迹变化不断增大,平均为1.06909公顷,生态赤字也逐年上升,万元GDP生态足迹变化也在下降。提出了铜仁市需不断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造就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探析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并阐述了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呼吁人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持,但当前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和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给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该文探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一些迫切问题,并从健全制度,加强法律秩序等方面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我国农业开始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生产,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极大,其对于植物保护的作用不言而喻。基于此,本文对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加强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水稻是铜仁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但由于境内气候环境等原因,导致种植技术相对落后、产量较低.为了改进水稻种植技术和提高产量,铜仁市引进了国标优质稻.该研究从种植规模、品种优化、技术推广、订单签约等方面介绍了铜仁市国标优质稻集成开发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国标优质稻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彰武地下水埋深及其对农业生态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肖侠  王宪彬  赵福东  刘旭  左壮  丁全洪  王海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904-18906,18910
根据彰武30个水文站点近30年观测资料以及5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该县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影响因素及其对农业生态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彰武县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干旱多灾,生态脆弱;特别是近30年,气温升高,降水减少,造成水资源严重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土地盐碱化明显萎缩,土壤沙化严重,草场退化。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便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面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3.
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阐述了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探讨了该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与内涵,指出保护、改善和重建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出了适合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地域特征的持续农业发展的产业化模式与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4.
沼气发酵产物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集约化,畜禽粪便的排放越来越集中,大大超过了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对于当地居民的健康和养殖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此以对浙江省海宁市同仁养殖场和三联养殖场的调查分析为基础,同时引用其他方面的实例,介绍将畜禽粪便的发酵产物包括沼气、沼液和沼渣综合利用的方式:利用沼气作为燃料,利用其来保鲜水果和发电;利用沼液作为有机肥直接灌溉到农田中,或用作叶面肥,还可以利用沼液来浸种;利用沼渣直接作为有机肥,用来栽种蘑菇或将其加上添加剂制作成有机肥出售。总之,通过对畜禽粪便的发酵,以及对于发酵产物的综合利用,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业可持续发展及效益评价相关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有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效益评价的研究很多,也很深入。综而观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农业具有多功能性。二是农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密切。三是应建立农业生态效益评价体系与指标。在此基础上,专家学者们还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例如,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建立法制体系,保障农业的生态效应,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6.
岩溶地区岩溶水资源的脆弱性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南岩溶地区岩溶水的脆弱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养殖业和榨菜加工业的发展,岩溶水环境遭到破坏,水中各项指标都在急剧恶化,特别是龙洞湾点,短短5个月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说明岩溶水是相当敏感和脆弱的,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7.
茹思博  杨乐  庞玮  刘洋  王开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313-14315
利用城市化水环境污染影响评价方法,对1991-2005年石河子市人口城市化水平、污染排放水平与城市水环境污染影响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1991年相比,2005年石河子市水环境系统呈良性发展,工业污水排放是影响石河子市水环境系统的主要因素,其中BOD5和氨氮是重点工业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土地石漠化已成为喀斯特地区一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西南喀斯特地区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在参考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喀斯特土地石漠化过程对土壤特性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生态特征对土地石漠化的响应,利用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监测指标,基于"干扰-响应"框架初步建立了一套喀斯特土地石漠化风险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种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可导致土壤退化、土地养分锐减、土地生产力低下和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我国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以中国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贵州喀斯特为例介绍了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综述了有效微生物菌群(effective microorganisms,EM)在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畜牧业、水产养殖及种植业中的应用,并展望了EM在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旨在为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利用贵州省铜仁市9个站点1961-2017年月平均降水资料,利用合成分析、突变检验、周期检验等方法,对铜仁市年、季节的降水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铜仁市年降水时间序列存在16-28年的显著周期变化;1961-2017年间铜仁地区的春季和秋季降水呈显著减少的趋势,而夏季和冬季变化不明显;铜仁市冬季降水存在10年左右的和3年的周期,春季降水存在3年的显著周期;铜仁地区冬季和春季降水存在突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