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猪又名东北民猪,是中国东北三省传统养猪生产中的首要当家品种,是中国猪品种中的名猪,也是华人民族文化中的明珠。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中,民猪在历代人工选择条件下已进化成一个遗传稳定、性能优异的华北型经典品种,也是在东北三省最具生态适应特点的品种。该猪头长咀大、面有纵纹、形如川字,下接宽盆大口,有百川入海之势,喻其耐粗口泼。其身被毛丰厚,绒毛细密故能抗寒(图1),母猪奶大(图2)故子孙兴旺,国语百川入  相似文献   

2.
<正>据1986年《中国猪品种志》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中国现有地方猪种48个,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占全球猪种的34%。民猪是我国土著品种,属于华北猪系统,在世界地方猪种排行榜中占据重要位置,是我国宝贵的猪种资源。民猪具有繁殖力高、抗逆性强、肉质优良等特性。民猪在东北三省乃至全国养猪生产中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民猪存在生长缓慢、瘦肉率低的缺点,以及从国外引进猪种进行杂交,使民猪纯种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3.
民猪(旧称东北民猪)分布在东北三省及河北、内蒙古等地。该品种以适应性强、繁殖性能高而闻名。  相似文献   

4.
民猪的杂交利用及产品开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猪起源于东北三省的一个古老的猪种,是我国华北型地方猪种的主要代表.民猪原称"东北民猪",1982年在山东兖州召开的《中国北方猪种资源讨论会》上确定统称民猪.  相似文献   

5.
赵刚 《猪业科学》2014,(6):126-128
<正>东北民猪是东北地区一个古老的地方猪种,曾经是东北三省的主要当家品种,尽管清末时期帝俄修建中东铁路的员工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带来一些约克夏猪,解放后引入了一些外种,都未能改变东北三省主要的猪种为东北民猪和其杂交猪的状况。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瘦猪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我国粮食的增产和饲料的进口,为发展以精料为主,生长发育快,瘦肉率  相似文献   

6.
东北民猪产于东北三省.原东北民猪分为大、中、小气型。大奶猪、三民猪和荷包猪。后来逐步选择.东北民猪主要以二民猪为主。  相似文献   

7.
民猪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地方猪种,是我国劳动人民在艰苦的饲养条件下经几百年的民间选育形成的。但近30年来,在国外引进品种、市场需求及养猪规模效益等多因素作用下,民猪的饲养数量逐渐减少。据2010年调查,东北三省约有民猪4 000余头,公猪80余头。为了发挥民猪的品种优势、充分利用民猪繁殖性能高、抗逆性强、肉质好的优点,搞好民猪开发利用,笔者从饲料来源、生产性能、饲养管理方面对民猪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东北民猪在东北三省养猪历史上起重要作用。通过回顾30年来三省在东北民猪上所做的工作,提出现存的问题及解决意见。  相似文献   

9.
<正>2000年8月,民猪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品种。民猪原产于东北三省、河北省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具有繁殖力高、抗逆性强和肉质优良等特性。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猪的应用范围逐渐缩小,品种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民猪保种的根本任务是尽量妥善、合理地保存  相似文献   

10.
刘娣 《中国猪业》2013,(Z1):66-68
民猪,原产于东北和华北地区,早期也被称为东北民猪,1982年,北方地区猪种资源讨论会根据该猪种的来源和分布情况统称为民猪。按照体型大小又可分为大(大民猪)、中(二民猪)、小(荷包猪)三种类型,目前饲养的民猪以中型民猪为主。1986年,民猪被列入《中国猪品种志》;2003年农业部发布的第130号公告,将民猪列入国家级保种名录;2004年民猪被列入农业部编写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2006年被列入农业部662号公告《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目前仅存二民猪和荷包猪,大民猪已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11.
民猪作为地方型猪种的古老品种,在当时饲料不充足的情况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原因是民猪具有很多优良特性。现今许多养猪行业利用民猪的这些优良特性与本地猪杂交,杂交利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民猪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地方猪种,是我国劳动人民在艰苦的饲养条件下经几百年的民间选育形成的。但近30年来,在国外引进品种、市场需求及养猪规模效益等多因素作用下,民猪的饲养数量逐渐减少。据2010年调查,东北三省约有民猪4 000余头,公猪80余头。为了发挥民猪的品种优势、充分利用民猪繁殖性能高、抗逆性强、肉质好的优点,搞好民猪开发利用,笔者从饲料来源、生产性能、饲养管理方面对民猪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浅谈我国地方猪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宝荣  宋言 《猪业科学》2007,24(6):86-88
我国是养猪大国,养猪数量和头数均居世界第一位.品种有上百个,目前仍有72个地方猪种,列入《中国猪品种志》有48个.这些地方猪种对我国养猪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不仅如此,我国地方猪种对世界优良猪种的选育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就目前来说,在PIC配套系选育中,其母系中就有我国梅山猪血统.梅山猪和东北民猪被国外引入后,许多国家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研究.法国农业科学院目前用梅山猪经过一系列的杂交选育后,正在培育"中欧猪".  相似文献   

14.
<正>民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在世界地方猪种排行榜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黑龙江省最具代表性和发展潜力的地方猪种。民猪种质资源的保护,不仅是保护民猪猪种遗传资源不消失,更重要的是使民猪猪种在我国生猪生产中发挥种用作用。在对民猪保种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民猪的开发和利用。1民猪开发利用方式(1)利用民猪广泛开展杂交。兰西县依托民猪种质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民猪产业开发战略,利用  相似文献   

15.
1主要品种及选择我国主要的地方品种有东北民猪、八眉猪、太湖猪、宁乡猪、内江猪、金华猪、香猪等。这些品种的普遍优点是产仔多、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好,但瘦肉率低、生长速度慢。我国主要的培育品种有哈白猪、北京黑猪、新淮猪、湖北白猪、三江白猪等。考虑猪场的饲养条件,主要包括饲料条件、设备条件、猪舍条件和气候条件等。饲料粗放、设备简单、开放式猪舍适宜饲养本地品种或经本地品种改良的猪种。2杂交方式  相似文献   

16.
《畜牧与兽医》2015,(10):66-69
为了探讨并比较电击驱赶应激反应对法国皮特兰猪和中国东北民猪这2个品种的纯种猪肉品质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的这2个品种的育肥猪均为氟烷基因显性纯合子型(HalNN),避免由于基因型不同造成的肉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屠宰后皮特兰猪的肌肉温度(0 min和45min)和滴水损失均高于民猪,差异极显著(P0.01);民猪的肉色和肌肉剪切力均高于皮特兰猪,差异极显著(P0.01)。两个品种应激组的猪肌肉温度(0 min)均有升高趋势,民猪的剪切力和滴水损失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且差异显著(P0.05;P0.01)。血清中乳酸含量,皮特兰猪均极显著高于民猪(P0.01);且同一品种猪的应激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血清中乳酸和葡萄糖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应激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品种间肝糖原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同一品种猪在应激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极显著,应激显著降低了肝糖原的含量(P0.01)。说明应激促使机体内肝糖原酵解加强,增加血液内葡萄糖和乳酸含量,但未见肌糖原和肌肉内乳酸含量发生变化,因此未影响猪肉品质。  相似文献   

17.
Weitzman方法是目前研究畜禽资源遗传多样性保护方案的常用方法,它通过估计总体遗传多样性和构建最大似然树,分析品种间遗传多样性的相互关系,以及对遗传多样性最大化保护提供一个优先保护次序。本文系统地介绍了Weitzman方法的原理及其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并以中国18个地方猪种为实例,阐明Weitzman方法在实际畜禽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其保护方案中的应用。结果表明:18个地方猪种总的遗传多样性为8 369,期望遗传多样性是5 971.974,约占总体遗传多样性的71.47%;马身猪、香猪、滇南小耳猪和民猪是对总体遗传多样性贡献最大的4个品种;边际多样性最大的4个品种分别为藏猪、马身猪、香猪和滇南小耳猪;保种潜力最大的4个品种分别是金华猪、藏猪、香猪和汉江黑猪。  相似文献   

18.
吉林黑猪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上个世纪用巴克夏与东北民猪杂交培育的地方选育品种,该品种猪将东北民猪的耐粗饲、适应能力强、  相似文献   

19.
日本新泻县畜产试验场对中国猪进行了大量研究。笔者根据1993年3月参观了解的情况及有关资料概述如下。1 繁殖性能梅山猪(M)比民猪(Mi)产仔数多2头,中国猪与长白猪(L)产仔数10.9头相比,梅山猪多3.2头,民猪多1.1头。产活仔数、断乳头数中国猪也比长白猪多。一代杂种母猪产仔数,LM14.3头,LMi11.6头,和中国纯种猪一样多产,这是杂种优势的表现。详见表1。  相似文献   

20.
《中国猪业》2006,(2):20-22
2000年8月23日,农业部公告了78个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品种,其中猪种资源保护品种有19个,它们分别是:八眉猪、大花白猪(广东大花白猪)、黄淮海黑猪(马身猪、淮猪)、内江猪、乌金猪(大河猪)、五指山猪、太湖猪(二花脸猪、梅山猪)、民猪、两广小花猪(陆川猪)、里岔黑猪、金华猪、荣昌猪、香猪(含白香猪)、华中两头乌猪(通城猪)、清平猪、滇南小耳猪、槐猪、蓝塘猪、藏猪。现在本刊连续刊出,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