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应用定点观察和跟踪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湿地松粉蚧林间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结果显示,湿地松粉蚧种群在疫区边缘存在8~10km宽的高密度区,虫口密度达60~70头/松梢;粉蚧侵入的季节不同,种群密度高峰出现时间也不同,一般粉蚧侵入半年后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之后锐减;林间种群数量消长主要受湿地松新梢的影响,现有天敌无法有效控制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湿地松粉蚧林间种群量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定点观察和跟踪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湿地松粉蚧林间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结果显示,湿地松粉蚧种群在疫区边缘存在8-10km宽的高密度区,虫口密度达60-70头/松梢;粉蚧侵入的季节不同,种群密度高峰出现时间了不同,一般粉蚧侵入半年后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之后锐减;林间种群数量消长主要受湿地松新梢的影响,现有天敌无法有铲控制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采用样线(样带)调查的方法,对浙江省龙泉市辖区内的野生棘胸蛙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普查。经调查发现,龙泉市资源总量约7~9万只,种群平均密度为29.8只/平方公里;在典型栖息地内,种群密度超过1000只/平方公里,是目前已知的棘胸蛙最高种群密度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棘胸蛙资源存在着局部环境遭破坏、栖息地缩小、水体和噪音污染、非法捕捉等受胁因素。提出了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资源监管、完善监测体系、制定专项规划、治理水源污染、改善栖息环境、加大原种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冷箭竹更新幼龄种群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应用构件生物种群理论,从构件生物的两个水平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冷箭竹幼龄种群自然更新密度特征,结果表明:①冷箭竹幼龄种群的基株(竹丛)种群密度为25.1基株/m^2,1983年开花枯死竹林次年萌发幼苗的种群密度低于第3年的幼苗种群密度,随开花枯死年限的延长,种群密度逐渐降低;②冷箭竹克隆种群密度平均为94.4株/m^2,各龄级的排序为3年生〉4年生〉5年生〉2年生〉1年生〉6年生〉7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黑蚱蝉出土若虫蜕壳多在叶背;卵粒聚集基本在1个产卵段,香柚产卵枝长度变异大而直径变异小;丘岗腰部柚园,产卵枝密度大、变异系数大。黑蚱蝉成虫和产卵枝在柚园的分布型为核心分布,是由于种群聚集性或与环境异质性共同作用引起的;分布基本成分均是个体群,个体群聚集分布随着种群密度提高呈线性增加,并渐趋向于随机分布。大田调查,当平均密度〈5只(枝)/株时,取样10~30株,当平均密度〉5只(枝)/株时,取样5~10株。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淡水龟分布与资源情况,2013年3~10月、2015年4~5月、2017年2月,采用野外调查和访问调查结合的方法,对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周边的淡水龟类进行了调查。按照溪流、山地、河流三种生境,共设置调查样带28条,960个研究样点,用笼捕法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淡水龟类有3科6种,占海南淡水龟总种数的46.2%,野外调查共发现淡水龟类4种11只,包括1只大头扁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5只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2只锯缘摄龟(Pyxidea mouhotii)、3只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访问调查淡水龟两种,分别是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和山瑞鳖(Palea steindachneri)。保护区内淡水龟类种群密度低,人为捕猎、水电站的修建,对淡水龟类种群影响大,外来龟类的管理存在隐患,建议加大对保护区内及周边龟类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尤溪县社会性森林资源消耗,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布设消耗信息采集点进行调查统计和精度分析;对生产性消耗利用报表进行统计,了解监测辖区内森林资源消耗状况并分析森林资源消长变化趋势和特点。这种方法既节省人力、财力,又能保证调查精度,为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制订林业保护、发展政策、实行森林资源消耗全额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塞罕坝人工针叶林中鸟类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解塞罕坝的鸟类资源状况,1992-1995年在塞罕坝人工针叶林中用条带统计法,对各季节鸟类密度进行估计,共记录鸟类8目20科73种,其中留鸟17种,占总数的23.29%,各季节平均密度13.11只/10hm^2;夏候鸟40种,占54.79%,平均密度为21.50只/10hm^2;冬候鸟6种,占8.22%,平均密度2.29只/10hm^2,旅鸟10种,占13.70%,平均密谋2.68只/10hm  相似文献   

9.
大袋蛾生物防治技术综合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袋蛾是林业的一大害虫。在1998-1999年试验的基础上,2000-2002年在刺槐小片林和林网内对综合生物防治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和实践应用研究。试验结果表明,Bt制剂的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寄生蝇的寄生率在片林中达到25%,在林网中达21%;而大山雀的招引率也很高,平均达70%。3种生物防治方法综合使用后,刺槐片林大袋蛾老熟幼虫平均虫口密度由防治前的47.4头/株下降到防治后的0.39头/株,林网内由46.9头/株下降到0.78头/株,而相似的对照区大袋蛾平均虫口密度刺槐片林为34.8头/株,林网37.6头/株。  相似文献   

10.
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以平均密度、聚集度指标m*/m和有虫样方比率作为聚类因子,分析了卫矛矢尖蚧一龄若虫种群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卫矛矢尖蚧一龄若虫种群的扩散期是其孵化高峰前后;孵化高峰期为种群向更大的生境空间急剧扩张时期;孵化初期及末期为种群的聚集、收缩时期  相似文献   

11.
棕背Clethrionomysrufocanus的种群密度与在林鼠害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而棕背鼠种群数量的消长与种群的繁殖关系极为密切,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棕背种群的繁殖能力主要在成年组,成年组个体的繁殖强度最高,在繁殖期间占主导地位。从繁殖特点可见一年内只有一个繁殖高峰期,且集中于春季,属前峰型;杭生育药剂对棕背雌雄两性害鼠的繁殖强度的影响是显著的,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害鼠的出生率,降低鼠害种群密度,控制林木鼠害的发生,是防治在林鼠害的一个治本措施。  相似文献   

12.
长青保护区血雉分布的中心区域是兴隆岭地区,分布面积约4 000 hm^2。分布区的最高海拔3 000 m、最低海拔2 300 m。为了掌握血雉种群和人为干扰现状,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利用样带法、跟踪调查法,调查血雉的种群密度与巢穴利用情况。得出血雉平均密度0.2171只/hm^2,种群数量为868只。血雉不利用旧巢穴,当年选择巢址,产卵数最大为8枚,有弃巢现象,但是能适应一些自然因素的干扰。血雉种群分布区和密度稳定,处于稳定期。  相似文献   

13.
为给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群落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保护区辖区9块水青树群落样地进行了结构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水青树群落有95科184属273种维管束植物,主要由壳斗科(Fagaceae)、山茶科(The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的物种组成,其群落物种组成丰富,成分较为复杂;水青树群落乔木层优势物种为变色锥(Castanopsis wattii),水青树为群落建群树种,灌木层优势种为无量山箭竹(Fargesia wuliangshanensis),草本层优势种为黑鳞耳蕨(Polystichum makinoi);层间层以毛狭叶崖爬藤(Tetrastigma serrulatum var.puberulum)等木质藤本为主;水青树群落属于结构较完整、物种组成较复杂的栎类次生群落,其正处于向地带性优势群落演替中,对水青树繁殖更新不利;水青树种群的密度较低,仅为39株·hm-2,种群龄级结构不完整,属于衰退型种群。针对辖区内水青树群落特征和种群结构不容乐观的现状,保护区应深入开展水青树生...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长青自然保护区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的资源状况,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采用样线法对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青钱柳种群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辖区内的青钱柳多分布于1 300~1 700 m范围内的山沟中,且具有耐阴性;(2)分布广泛,样线发现率高达90%;(3)共发现青钱柳31株,其中实生苗2株,生长状况均良好,多单生,结果率75.86%,但发育不良的翅果较多。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对野外鳄蜥种群数量的调查主要使用样线法和标志重捕法。为了更好地估算鳄蜥的种群数量,本研究在2016年7月25日至31日使用去除取样法对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保护区内鱼散冲的1.9 km的样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鱼散冲的鳄蜥种群数量为101只,种群密度为53只/km。鳄蜥由于其特殊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适合于采用去除取样法调查其种群数量和密度。  相似文献   

16.
蜀柏毒蛾幼虫调查抽样方法及种群面积大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柏木林中,对聚集型分布的蜀柏毒蛾幼虫种群密度采用分层抽样(30株)效果较好,其所取均数与真实密度均数较为接近。以调查路线最为方便。蜀柏毒蛾2-3龄幼虫的调查大致为13-15d株柏木,其个体在种群内的分布是随机的。  相似文献   

17.
枣树红蜘蛛在树冠中分布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枣树红蜘蛛在田间枣树树冠中的分布动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枣树红蜘蛛在树冠上部密度最大,下部次之,中部最低。在树冠不同方向上以东向枝条叶片上枣树红蜘蛛种群密度最高,南向和北向次之,西向较低。以种群密度由大到小排序,在树冠上部为南、东、西、北;在树冠中部为东、北、南、西;在树冠下部为东、北、南、西。不同部位和不同方向上螨量与总螨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以西向枝条上螨量与总螨量的相关程度最高,为r=0.9986。据此,可通过调查树冠某一部位枝条上螨量来监测总螨量的数量动态情况。  相似文献   

18.
《湖南林业》2013,(7):47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季鸟类调查日前结束。调查显示,今年夏季鸟类种群较往年多了近30种,首次超过100种,其中还监测到2种新出现的鸟类种群。5月6日开始,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大小西湖、采桑湖、丁字堤及沿堤、君山岛等区域开展了夏季鸟类调查。通过路线调查法、定点监测和鸟鸣声识别法,工作人员共记录到鸟类106种,其中留鸟49种,夏候鸟26种,冬候鸟22种,旅鸟9种。此前的2011年调查显示,东洞庭湖夏季鸟类种群为84种,2012年为77种。  相似文献   

19.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华南梅花鹿种群数量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6年1—3月,采用雪地足迹计数法和样带法对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华南梅花鹿种群与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38条样带中有13条样带发现有华南梅花鹿,这13条样带构成一个狭长地带;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梅花鹿种群最低密度为0.90头/km^2,最高密度为2.79头/km^2,平均密度为1.84头/km^2,种群数量为104(51~156)头。研究揭示,华南梅花鹿主要在海拔800-1200m的范围内活动,栖息地植被类型以草甸和灌丛为主。  相似文献   

20.
完达山国家森林公园梨树沟景区内植物种类众多,生物资源相当丰富。通过对梨树沟景区不同生境中蝶类资源进行采样调查,得到蝶类7科40属54种共428只。通过研究掌握了梨树沟景区蝶类种群分布情况,分析了蝶类与寄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分析北方蝶类种群结构及资源分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