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禽衣原体病是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接触性传染病。早在1895年Morange首先使用鹦鹉热(Psittacosis)这一名词来描述人和鹦鹉的衣原体病。之后,Meyer(1941)将鹦鹉类以外其它禽类的衣原体病称为鸟疫(Ornithosis)。两者在病原学上是一致的,只是感染宿主不同,而叫法也不同。目前,除继续延用这两种名称外,人们还将家禽和野禽的此病统称为“禽衣原体病”。而人的鹦鹉衣原体感染传统上则一直使用“鹦鹉热”(主要是禽源性鹦鹉衣原体感染)这一名词。禽的衣原体病不但造成经济损失,并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的危害。由于鹦鹉衣原体在禽类感染的宿主十分广泛,各种禽类在流行病学中相互作用又较复杂。对此,本文仅就近十年来家禽和观赏鸟类衣原体病的流行范围、病的发生、流行因素和流行形式,以及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方面的问题,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病原 鸭衣原体病是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鹦鹉衣原体可感染17种哺乳动物和130多种禽类,在鹦鹉类禽鸟能引起鹦鹉病;在鸭、鸽、火鸡、鸡以及其他非鹦鹉类禽鸟能引起鸟疫。该病原传播不依赖节肢动物为媒介,而是随患病动物分泌物、排泄物等排  相似文献   

3.
周继章  邱昌庆 《中国家禽》2007,29(10):26-27
禽衣原体病(avian chlamydiosis,AC)是由鹦鹉热嗜性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感染禽类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同义名有鹦鹉热、鸟疫,前者指鹦鹉感染的AC;后者主要指鹦鹉以外的鸟类感染的AC。实际上,从鹦鹉及非鹦鹉鸟类分离出的致病性衣原体株可以交叉感染,引起同  相似文献   

4.
禽衣原体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禽衣原体病(Aavian Chlamydiosis,AC)是由鹦鹉热嗜性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感染禽类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同义名有鹦鹉热、鸟疫,前者指鹦鹉感染的AC;后者主要指鹦鹉以外的鸟类感染的AC.实际上,从鹦鹉及非鹦鹉鸟类分离出的致病性衣原体株可以交叉感染,引起同样的疾病[1].……  相似文献   

5.
禽衣原体病     
<正> 一、概况禽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嗜性衣原体引起的许多家禽、鸟类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该病目前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最初人们把人类和鸟的衣原体病称为鹦鹉热,后来又曾把非鹦鹉类禽鸟引起的衣原体病或其传染的其他衣原体病称为鸟疫。实际上这两种疾病的症状和本质是相同的。二、历史1893年,法国巴黎发生一种由鹦鹉传染给人的疾病,引起像流感一样的症状。当时按鹦鹉的拉丁词psittacus取名为鹦鹉热,并且误将分离到的沙门氏杆菌作为病原。1907年,人们发现该病原是一种特征性的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1929~1930年,欧美相继发生了人鹦鹉热的大流行,分别从患者和感染禽分离到病原,并且发现这种病原来自从南美进口的亚马逊绿鹦鹉。随后的研究发现这种疾病不仅发生于鹦鹉,而且在几乎所有的禽类中都能流行,并且其他禽类的这种疾病也能传播到人。20世纪50年代,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家禽,尤其是火鸡和鸭是人鹦鹉热的重要传染源。但直到1966年才确定这种病原不是人们一直以为的一种病毒,而是一种细菌,并且由page提议建立衣原体属,并被美国微生物分类委员会接纳。尽管目前已很少发生人衣原体病的大流行,但是世界各地仍不时会发生火鸡和鸭的衣原体病,也有人的感染。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许多国家人的衣原体病在不断增加。国际上人衣原体病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鸟衣原体病流行范围不断扩大的结果。鹦鹉鸟类作为人衣原体病的传染源,起着显著作用。从1981年4月—1983年5月。我们检验了进口的377只玩赏鸟。这些鸟由几个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进口的。进口后两周内既有濒死的也有死亡的。对17种鹦鹉进行了检疫,从其中11种鹦鹉中分离到了鹦鹉热衣原体。在过去3年中,每年衣原体检出率为:1981年77.7%(131/169)、1982年49.1%(27/55)、1983年70.6%(108/153)。累积流行率为70.5%(266/277),被认为是高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7.
鸭衣原体病是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也可感染人。在自然条件下,野鸟特别是鹦鹉对本病最为敏感,故衣原体病又称为“鹦鹉热”,鹦鹉衣原体可感染17种哺乳动物和130多种禽类,在鹦鹉类禽鸟能引起鹦鹉病;在鸭、鸽、火鸡、鸡以及其他非鹦鹉类禽鸟能引起鸟疫。该病原传播不依赖节肢动物为媒介,而是随患病动物分泌物、排泄物等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等,  相似文献   

8.
禽衣原体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原体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也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概况禽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嗜性衣原体引起的许多家禽、鸟类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该病目前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最初人们把人类和鸟的衣原体病称为鹦鹉热,后来又曾把非鹦鹉类禽鸟引起的衣原体病或其传染的其他衣原体病称之为鸟疫。实际上这两种疾病的症状和本质是相同的。二、历史1893年,法国巴黎发生一种由鹦鹉传染给人的疾病,引起像流感一样的症状。当时按鹦鹉的拉丁词psittacus取名为鹦鹉热,并且误将分离到的沙门氏杆菌作为病原。1907年,人们发现该…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了1989年8月,景德镇市人民公园动物园前后六天,死亡四川鹦鹉(本园已养32年)4只,海南鹦鹉(本园养了一年多)1只,根据症状、剖检、病原检查、病例性质、死亡率程度,疑鹦鹉肠炎沙门氏菌病并发衣原体病,经抢救治疗,1只四川鹦鹉和1只海南鹦鹉得救。  相似文献   

10.
禽衣原体病是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的多种禽类的一种接触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鹦鹉患本病曾称鹦鹉病,后又称鹦鹉热,而将鹦鹉以外的家禽及野禽的禽衣原体病则称之为鸟疫。鸵鸟感染禽衣原体病也已有报道。禽衣原体病临床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患病鸵鸟以肠炎和呼吸道症状表现为主。有人则认为任何鸟类出现结膜炎都应怀疑是否感染了本病。各种鸟禽类患禽衣原体病后的病理变化基本相似,其特征为胸腔和腹腔器官浆膜和气囊膜的纤维素性炎症病变及同时伴有脾、肝、肾等实质器官肿大和局灶性坏死。  相似文献   

11.
禽衣原体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和危害,历来倍受关注。巴西农业兽医大学对从巴西中西部、东南部地区3个鸟场收集的95只外观健康的笼养亚马逊鹦鹉,采集泄殖腔拭子和血清,分别用直接免疫荧光试验(DIF)或ELISA检查衣原体抗原或抗体。结果3  相似文献   

12.
衣原体病(Chlamydiosis)为鹦鹉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引起的禽类、哺乳类、节足类及其他动物的疾病的统称。《鹦鹉热》由Mórange氏于1895首先倡用的。后来发现其他非鹦鹉科禽类(包括家禽和野禽)也能感染本病,Meyer氏(1941)遂提出《鸟疫》(Ornithósis)这个名词。  相似文献   

13.
正衣原体病是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人禽共患的急性或慢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鸽最常见,对幼鸽危害大,对成年鸽影响小。此病能在多种禽类中相互感染,人感染后表现类似流感症状,鸽是衣原体的宿主。1病原病原是鹦鹉衣原体,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一般的消毒药能将其杀死。成年鸽常常是幼鸽感染的传染源。鹦鹉衣原体可在鸽群中存在,其主要原因是"仔鸽吃母鸽的鸽乳",造成代代相传。2流行特点本病能在多种禽类中流行,幼鸽、成鸽均易感,  相似文献   

14.
一、值得重视的问题禽衣原体病(Fowl·Chlamydiosis)又名鹦鹉热(Psihaeosis)或鸟疫(ornithasis)是由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Psihaci)引起的人和鸟类及家禽的一种传染病,通常为隐性感染。本病流行范围很广,已发生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60多个国家,感染禽类近140多种,同时禽衣原体还是人衣原体病的主要传染源,引起人的呼吸道疾病及急性肺炎等。本病不但对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给公共卫生上带来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对引起绵羊地方性流产(OEA)的绵羊鹦鹉衣原体的检验,通常用鸡胚和组织培养作病原分离。这些检验法消耗时间且要以出现活病原体为依据。而用检验人临床样品中衣原体用的放大ELISA,(IDEIA)检测猫结膜刮取物中鹦鹉衣原体抗原需6小时。本实验就用IDEIA ELISA检测流产羊胎膜和OEA患羊乳汁中的绵羊鹦鹉衣原体。这  相似文献   

16.
农原体病是由衣原体为病原的接触性传染病。多种动物、人及禽类都可感染发病,禽类的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在自然情况下,鹦鹉感染率较高,故称为鹦鹉热。  相似文献   

17.
本调查检测了鲁、豫两省7个地区15个鸡场的552份血清样品,其中14个鸡场有衣原体感染,平均阳性检出率为12.86±9.42%。其中泰安某场阳性检出率最高达32.14%,各场间阳性检出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鸡品种间阳性检出率差异著(P〈0.05),其中海科蛋鸡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3.81%,蛋鸡与肉鸡阳性检出率无显著差异;本病阳性检出率与禽霍乱阳性检出率有相关性(r_s=0.565);并且两病混合感染率最高为18.31%。鸡衣原体病是由衣原科(Chlamydiaceae)衣原体属(Chlamydia)的鹦鹉衣原体(C.Psittaci)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可感染近140种禽类。已发生于约60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也有部分地区发生本病,为了查明山东、河南两省本病的感染状况和流行趋势,我们于1989年,结合畜禽疫病调查,对驻两省7个地区部队的15个鸡场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对衣原体研究的深入,鹦鹉衣原体所致畜禽疾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报道,其分布、危害日趋严重,并有传播的趋势。由于衣原体感染的多趋向性,畜禽患病时,很多组织和器官(肺、肝、肾、脑、胃、肠、呼吸道、尿生殖道、关节、角膜、结膜等)都可能被感染,因而本病临床症状显得特别复杂。马的衣原体病主要表现为母马的流产或产弱胎与死胎、肺炎、多关节炎、角膜结膜炎、肠炎、肝炎。在幼驹可引起支气管炎和多关节炎。严重者可引起死亡。一、历史与分布马属动物的衣原体病最早是由Popovici(1968)报道的,他从2匹患有支气管肺炎的马驹血液中分离出了衣原体,并证实了马的衣原体性流  相似文献   

19.
由衣原体引起的衣原体病是人畜共患疾病,危害牛、羊、马、猪、狗、猫、禽,也危害人。通常把引起鹦鹉类的衣原体病称为鹦鹉热,把引起其它鸟类的衣原体病称为鸟疫。人是唯一感染两种衣原体的,即沙眼——生殖器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衣原体这个术语由Morange于1895年首先使用的。流行病学 1、动物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我国于1980年,在甘肃等主要养羊区发现  相似文献   

20.
衣原体是一种既不同于病毒也不同于立克次体的微生物,能使多种动物感染,其临诊表现多样,如流产、关节炎、结膜炎、肺炎、肠炎、脑炎等,人也可感染。衣原体属微生物,在分类上只有两个种,即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和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前者主要引起哺乳动物和鸟类疾病(在鹦鹉类称鹦鹉热,鹦鹉类以外的鸟类,包括家禽称为鸟疫),后者主要引起人类疫病,如沙眼和立特氏综合症等。本病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病,缺乏防治经验。因此,加强对本病的调查研究,普及检验技术,探索有效的防治对策,是一项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