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用3种不同的需冷量估算模型(≤7.2℃、0~7.2℃和犹他模型)和2种不同的需热量估算模型(生长度小时和有效积温模型)分别对19个构杞品种(系)的需冷量和需热量进行测定,同时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构杞解除休眠的需冷量和萌芽展叶的需热量因品种不同而异。需冷量值品种间差异较小,介于480~720 h(≤7.2℃模型)或480~787 h(0~7.2℃模型)或553~829 C·U(犹他模型),且北方品种(系)的需冷量值普遍高于南方品种;需热量值品种间差异也较小,介于3696~4704GDH℃(生长度小时模型)或143~182 D℃(有效积温模型)。无论以何种估算模型估算枸杞的需冷量和需热量,我国枸杞品种(系)的需冷量和需热量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不同模型下评价桃新品种的需冷量和需热量及其关系,分析动力学模型在郑州地区的可行性。【方法】供试桃新品种23个,利用4种需冷量估算模型和2种需热量估算模型,结合R studio中‘chill R’包分别估算新培育桃品种的需冷量和需热量,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二者关系。【结果】供试品种需冷量值差异明显,介于501.5~886.0 h(0~7.2℃模型)、631.5~1 162.0 h(≤7.2℃模型)、525.0~836.0 CU(犹他模型)、27.7~46.3 CP(动力学模型);需热量介于127.3~257.3 D℃(有效积温模型)、4 004.7~6 898.0 GDH℃(生长度时模型)。桃需冷量和需热量均与果实成熟期无必然联系,但无论以何种模型估算需冷量与有效积温模型下的需热量呈正相关;动力学模型估算的需冷量值与其它模型估算值相关性较高。【结论】在23个桃新品种中,需冷量品种占比65%,可在我国长江流域区、云贵高原区、西北干旱区等大部分桃适宜栽培区种植;动力学模型评价需冷量在郑州地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不同低温积累对梅花开花特性的影响,为梅花盆景花期调控的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早玉蝶、早花绿萼、南京宫粉、骨里红4种典型早花梅品种多年生实生苗为试材,采用人工低温诱导解除梅花自然休眠和提前升温促进开花的方法,对河南鄢陵地区种植最为广泛的梅品种进行需冷量和需热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犹他模型对4个品种的需冷量进行统计,早玉蝶的需冷量为372 CU,早花绿萼为348 CU,南京宫粉为396 CU,骨里红为408 CU。4个梅品种均属于低需冷量品种,其中,早花绿萼最低,另外3个品种差异较小;根据生长度时模型对开花需热量进行统计,得出早玉蝶、早花绿萼、南京宫粉、骨里红的花芽需热量分别为9 756.28、10 129.51、9 865.46、9 171.14 GDH℃,而根据有效积温模型对开花需热量进行统计,需热量分别为397.10、414.80、400.65、375.50℃;犹他模型下的需冷量与生长度时数模型、有效积温模型2种需热量评价模型的需热量值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此,4个梅品种均属于低需冷量品种,冷量积累对开花品质起到促进作用;2个需热量模型对需热量的排序估算相一致;需冷量与需热...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蜂糖李的需冷量与需热量以及二者的关系,为其花期和成熟期预测提供依据。【方法】以蜂糖李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控温的离体枝条上,采用0~7.2℃模型、犹他模型和动态模型进行需冷量估算,并研究了增加冷积累和热积累对其萌发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记录蜂糖李相关物候期,对其开花需冷量和需热量以及果实成熟需热量进行估算,明确最适估算模型;分别通过室内控制冷量积累和增加热量积累以及大田蜂糖李开花需冷量与需热量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需冷量和需热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蜂糖李休眠期42~54 d,休眠解除至开花需51~69 d,果实发育需109~117 d。蜂糖李需冷量估算值为142.0~385.0冷量小时(0~7.2℃模型,CH)、449.5~606.6冷量单元(犹他模型,CU)、25.8~28.9冷量组分(动态模型,CP),其中以动态模型变异系数最小,田间和控温条件估算结果符合性最好,为最适需冷量估算模型;开花需热量以Richardson模型估算值变异系数最小,估算值为5 474.5~6 609.2生长度小时(GDH·℃);盛花至果实成熟需热量估算以Anderson模型更稳定,为40 417.1~...  相似文献   

5.
采用室内测定与田间栽培相结合,研究了92个桃品种的需冷量;研究了川南不同海拔高度地区0~7.2℃的有效低温量。结果表明:(1)供试品种之间需冷量差异较大,介于400~1300h之间,多数介于650~950h;花芽需冷量400~1300h,叶芽需冷量400~600h,同一品种花芽需冷量高于叶芽。(2)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果树休眠期间,川南海拔300m(李庄)地区有效低温量508h,海拔450m(南广)地区有效低温量748h,海拔650m(屏山富荣)地区有效低温量980h。  相似文献   

6.
北疆地区设施主栽桃品种需冷量和需热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北疆地区设施桃树品种的需冷量、需热量之间的关系,以7种主栽设施桃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不同的经典需冷量和需热量模型估算各品种叶芽、花芽的需冷量和需热量。结果表明:北疆地区7种设施主栽桃品种中,金秋晚水蜜、春雪、春美和贵妃红的叶芽和花芽需冷量较低,犹他模型估算值在330~560CU;中油16叶芽和花芽的需冷量居中为428~560CU;中农金辉、映霜红叶芽和花芽的需冷量最高在684~828CU。春美、春雪叶芽和花芽的需热量最低,有效积温模型估算的需热量值为256D℃;金秋晚水蜜、中贵妃红、中油16叶芽和花芽的需热量居中,在279~369D℃;中农金辉、映霜红叶芽和花芽的需热量最高,在375~448D℃。需冷量低的品种需热量也低,萌芽和开花时间也早。北疆地区,选用低需冷量品种金秋晚水蜜、春雪、春美和贵妃红可以保证设施桃树早开花结果;不同桃品种叶芽和花芽需冷量和需热量存在差异,需冷量和需热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研究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2种设施内环境温度对红地球葡萄枝条萌芽前期和需热量的影响,进而挑选出适宜设施内应用的需热量模型。以红地球葡萄为试验材料,利用自动气象站采集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在需冷量满足后进行根区土壤加温处理,设置(25±1)℃/(15±1)℃(昼/夜)(以下简称T25)和(20±1)℃/(15±1)℃(昼/夜)(以下简称T20)和常温处理(日光温室土壤平均温度15℃,塑料大棚土壤平均温度7℃,以下简称CK)3个温度梯度,采用6种需热量模型对红地球葡萄需热量值进行估算。(1)在葡萄枝条萌芽前期2种设施内均存在土壤温度与空气温度不协调现象,尤其在塑料大棚中表现更为明显。(2)2种设施内T25处理萌芽前期最短且需热量值最小;T20处理次之;对照萌芽前期最长,需热量值最大。(3)在同一设施内,地温不同需热量值不同,采用6种模型需热量值变化都随地温升高而减少;在不同设施内需热量值不同,相同地温下塑料大棚内需热量值均大于日光温室。(4)通过比较6种需热量模型的变异系数,有效积温模型和生长度小时模型的变异系数最小,比较稳定;2种设施内对照的6种需热量值无量纲化后综合比较,有效积温模型和生长度小时模型在2种设施内均没有差异。红地球葡萄枝条萌芽前期土壤(25±1)℃较(20±1)℃适宜,在试验设计的温度范围内,土壤温度越高,红地球葡萄需热量值越小;以有效积温模型和生长度小时模型估算设施葡萄需热量较适宜。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枣设施栽培,运用0~7.2℃模型、≤7.2℃模型和犹他模型对京枣39、尜尜枣、伏脆蜜等20个红枣品种的需冷量进行了研究,估算出不同枣品种的需冷量,确定适宜枣休眠需冷量鉴定的主要模型。结果表明:京枣39、伏脆蜜、马牙白、尜尜枣、八月炸5个品种需冷量较小,适宜设施促早栽培,其需冷量范围在288~480h。京枣39在10月下旬进入休眠,11月下旬结束休眠。疙瘩脆、骏枣、辣椒枣、大灰枣、胎里红、七月鲜、宁阳圆红枣、冬枣、露脆9个品种需冷量较大,范围在576~874h。新郑铃枣、六月鲜、金丝新2号、蜂蜜罐、早脆王、乳脆蜜6个品种需冷量最大,范围874h,约在1月中旬结束休眠。20个品种按需冷量的大小分为3个等级,即874h,576~874h和288~480h,适宜枣休眠需冷量估算的模型是0~7.2℃模型。  相似文献   

9.
以杜梨(Pyrus betulaefolia)和豆梨(Pyrus calleryana)实生树,以及嫁接在杜梨和豆梨2种砧木上的砂梨品种‘丰水’(Pyrus pyrifolia)为试材,利用3种需冷量计算模型,对以杜梨和豆梨为砧木的丰水梨叶芽休眠进程及需冷量变化进行线性回归和正态累积函数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叶芽的休眠进程与3种模型估算的需冷量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7.2℃模型的估计值最大,而犹他模型的估计值最小;≤7.2℃模型计算的离回归标准差(Sy/x)最小,其精度和可靠度均优于0~7.2℃模型和犹他模型;砧木的需冷量与接穗‘丰水’叶芽的休眠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低需冷量砧木有利于加速接穗品种的休眠进程,而高需冷量砧木延缓接穗品种的休眠进程;利用线性回归与正态累积函数估算需冷量的平均差异约为30h,2种统计方法均能较好地减小需冷量估算过程中的随机误差。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梨需冷量适宜的评价模型,2009-2012年对28份梨品种应用≤7.2℃模型、0~7.2℃模型和犹他模型进行测试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以秋季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7.2℃的日期为需冷量测定的起点,以≤7.2℃模型累积低温值作为梨需冷量的评价标准比较适宜;0~7.2℃模型在长需冷量范围内能有效预测休眠的结束,不适宜低需冷量品种的测定;犹他模式不适宜作为梨品种需冷量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不同梨品种需冷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梨品种金水1号、安农1号、金水2号、早酥、鄂梨2号、鄂梨1号为材料,分别采用≤7.2℃模型、0~7.2℃模型、犹他模型研究其需冷量.结果表明:采用3种模型评价,不同品种叶芽的需冷量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品种之间的叶芽需冷量应用≤7.2℃模型和犹他模型评价的结果较为接近.金水1号、安农1号、金水2号、早酥、鄂梨2号、鄂...  相似文献   

12.
以水培法测定了成都地区2008—2010年3年的桃需冷量,统计了两个完整年度的7.2℃模型、0~7.2℃模型、犹它模型3种模型秋冬季需冷量累积量变化趋势。结果发现,成都桃自然休眠期的结束时间差异很大,最早在12月上旬,最晚在2月下旬,大部分桃品种在1月中旬至2月中旬结束自然休眠。需冷量累积数据分别用3种模型统计比较,前两种模型计算不同起始时间与已报道数据的比较,发现成都地区桃需冷量的较好计算模型是以低于7.2℃温度为起始时间的0~7.2℃模型。在此模型下统计和分析了引种桃来源地需冷量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新引种品种新泉梨与鄂梨1号、丰水梨、翠冠梨、七月酥梨在四川盆地的需冷量,为其设施栽培和在盆地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定新泉梨及鄂梨1号、丰水梨、翠冠梨、七月酥的花芽发芽率和叶芽萌芽率,采用7.2℃模型、0~7.2℃模型和犹他(Utah)模型统计比较5个梨品种的需冷量.[结果]3种需冷量模型均可用于5个梨品种的需冷量统计.在犹他模型下,新泉梨、鄂梨1号、丰水梨、翠冠梨和七月酥的花芽需冷量分别为560、560、474、303和869 C.U,叶芽需冷量分别为474、560、560、303和869 C.U;在7.2℃模型下,新泉梨、鄂梨1号、丰水梨、翠冠梨和七月酥的花芽需冷量分别为333、323、294、199和593 h,叶芽需冷量分别为294、323、323、199和593 h;在0~7.2℃模型下,新泉梨、鄂梨1号、丰水梨、翠冠梨和七月酥的花芽需冷量分别为328、328、288、199和588h,叶芽需冷量分别为288、328、328、199和528 h.3个模型下统计的需冷量均能满足5个梨品种相应的花芽和叶芽分化需要.[结论]四川盆地能满足新泉梨花芽和叶芽分化的需冷量,新泉梨可在四川盆地推广种植,大棚栽培扣棚时间以选在1月上旬为佳.  相似文献   

14.
以3年生北高丛蓝莓品种"斯巴坦"、"泽西"、"伯克利",半高丛品种"北陆"盆栽苗为试材,以7.2℃模型为理论依据,在2.5℃±2.0℃恒温库中休眠,从需冷量达到720 h开始,每48 h各蓝莓品种出库3株(盆),在日光温室中进行升温管理,40 d后统计萌芽结果。结果表明,"北陆"花芽需冷量1 008 h,"斯巴坦"花芽需冷量912 h,"泽西"、"伯克利"花芽需冷量960 h,4个品种叶芽需冷量较花芽多96 h,因此在温室蓝莓生产上应以满足叶芽需冷量来判断蓝莓休眠是否满足。  相似文献   

15.
日本海棠不同品种需冷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523-4525
[目的]为日本海棠春节催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3种不同需冷量评价模式,研究4个日本海棠品种的需冷量。[结果]4个日本海棠品种的自然休眠结束期差异较大,复长寿、银长寿在12月上旬,长寿冠在12月下旬,世界一在1月上旬。按照7.2℃模式,供试日本海棠品种的需冷量为383.0~916.0 h,差别在2倍以上,世界一的需冷量最高。不同日本海棠品种的成花率与处理的低温时数呈正相关。需冷量是日本海棠促成栽培的关键因素之一。[结论]在菏泽气象条件下,采用7.2℃模式测定日本海棠的需冷量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6.
成都桃需冷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8年到2010年以水培法在成都地区测定桃需冷量。统计了2个完整年度的7.2℃模型、0~7.2℃模型、犹它模型秋冬季需冷量累积量变化趋势,成都桃自然休眠期的结束时间差异很大,最早12月上旬,最晚2月下旬,大部分的桃品种在1月中旬到2月中旬结束自然休眠。需冷量累积数据分别用3种模型统计比较,前两种模型计算不同起始时间比较,已报道数据等的比较,结果表明成都地区桃需冷量的较好计算模型是以低于7.2℃温度为起始时间,0~7.2℃模型。在此模型下统计了部分桃需冷量数据。  相似文献   

17.
黄河故道地区砀山酥梨需冷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砀山酥梨的生理需冷量,探索气候变化对砀山酥梨适宜栽培区域的影响。【方法】2009-2012年,定期采集砀山酥梨自然越冬条件下着生花芽和叶芽的休眠枝条,在人工气候箱内采用清水插枝法培养3周,统计花芽和叶芽的萌芽率,确定满足砀山酥梨花芽和叶芽休眠的日期,依据温度记录数据,计算砀山酥梨在7.2℃模型、0~7.2℃模型、犹他模型下的需冷量。【结果】砀山酥梨花芽的需冷量,0~7.2℃模型为1 051h,7.2℃模型为2 070h,犹他模型为788CU;砀山酥梨叶芽的需冷量,0~7.2℃模型为1 126h,7.2℃模型为2 198h,犹他模型为857CU。【结论】结合黄河故道地区冬季温度变化以及3种模型需冷量的变化规律,认为采用0~7.2℃模型确定该地区砀山酥梨的需冷量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8.
乌克兰大樱桃系列品种需冷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娟 《甘肃农业》2009,(12):104-105
分别采用四种低温量测定标准对乌克兰大樱桃系列品种越冬所需的低温需求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7.2℃低温标准和犹他模型偏差较犬,0℃~7.2℃和0℃~9.8℃低温标准能够较好地反映各品种的需冷量;采用0℃~7.2℃和0℃~9.8℃低温标准测定各品种的需冷量在700c.u~800c.u之间:甘肃天水地区最佳的扣棚覆膜时期为元月上旬.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六盘水地区甜樱桃产业发展,本文应用不同的需冷量计算模型(0~7.2℃,尤它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及两个需热量模型(强制模型和生长温度小时模型)对六盘水市主要樱桃种植区近年气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每年需冷量、需热量存在差异,六盘水主要种植区需冷量基本都能满足其目前主栽品种红灯、美早的需冷量,而其连年需热量则显得不足。这可能表示,在高海拔冷凉地区,限制甜樱桃栽培的可能因子应为蓄热量而非蓄冷量。  相似文献   

20.
黄桂东  舒兴武  杨红 《农技服务》2014,(5):107-108,110
根据贵州黔南州12个气象观测站的31年气温资料,使用5日滑动的方法确定黔南12个站点稳定通过7.2℃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期,并且采用低于7.2℃模型算出落叶果树需冷量。黔南地区稳定通7.2℃的时间,在12月下旬到2月上旬。各站需冷量的30年平均值为163.2h~1131.2h。500h以上的保证率有3站在90.0%以上,2站86.7%,3站70.0%~73.3%,其它4站70.0%以下。各地根据本地需冷量的大小,结合周边地区实际种植情况确定蓝莓引进种植的品种,充分利用好当地气候资源,发展农林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