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红色叶植物一品红(Euphorbia pulcherrima)、红叶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 cv. atropurpurea)、吊竹梅(Zerbrian pendula)、紫叶碧桃(Prunus persica)为材料,并以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为对照,对其叶片进行徒手切片,并测定了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含量,从色素存在的部位分析了叶色呈色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大叶黄杨的叶解剖结构中上下表皮均无色,叶肉呈现绿色,m(叶绿素):m(花青素)=395.5:1,叶子呈现绿色;紫叶碧桃叶片的上下表皮均呈紫红色,叶肉呈现绿色,m(叶绿素):m(花青素)=8.88:1,叶子呈现紫红色;吊竹梅叶片上表皮无色透明,下表皮呈紫色,叶肉绿色,m(叶绿素):m(花青素)=26.05:1,外观呈现背面绿色、腹面紫红色;红叶小檗叶片的上下表皮均无色透明,叶肉中的栅栏组织呈红色,海绵组织呈红绿夹杂的颜色,m(叶绿素):m(花青素)=2.79:1,叶子呈现紫红色.一品红苞片的上下表皮均呈红色,叶肉组织含有较少的叶绿体,m(叶绿素):m(花青素)=1:6.83,其呈现鲜红色.可见,叶片中色素存在部位决定了叶子最终的颜色.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彩叶植物叶片中花色素苷、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等色素含量与叶色表现的相关性,建立通过叶色快速预估色素含量的方法,以春夏季转色期的红叶石楠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不同叶位叶片各色素含量,利用色差仪将不同叶位叶片的色彩量化,并用SPSS 21.0软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红叶石楠叶片转色期上位叶变化鲜明主要是花色素苷含量显著变化的结果。各叶位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时间的推移明显增加,同时色彩参数也呈现规律性变化;叶片的色彩参数与花色素苷、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关性显著,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其中,色相a~*、色泽比H、色光值s与花色素苷含量拟合的方程:y=2.611+0.04a~*+2.703H-1.344×10~(-5)s,相关系数r高达0.999。色彩参数能够充分反映色素含量,通过拟合方程可快速准确预估色素含量,并根据叶片转色期的颜色变化确定叶片色素含量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对紫娟等茶树进行色素和花色素苷分析,结果表明:在紫娟叶片发育的3个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总量的变化趋势相似;紫娟叶片中类胡萝卜素随发育时期变化不明显,而花色素苷则急剧减少。生长到第三时期,花色素苷的颜色逐渐消失,叶绿素的颜色逐渐显示出来,在2种色素的共同作用下,紫娟叶片逐渐由紫色变成绿色。紫娟叶色的变化与花色素苷/叶绿素总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类胡萝卜素绝对含量变化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4.
紫叶桃叶片色素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紫叶桃叶片色素种类进行初步鉴定,同时对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总黄酮含量进行计算;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单体酚种类和含量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旨在为食品、药品行业筛选更具前景的天然色素。结果表明:紫叶桃叶片中主要含有矢车菊素半乳糖苷、矢车菊素、槲皮素、芦丁、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杨梅素、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木犀草素、二氢杨梅素、二氢槲皮素、对香豆酸等。其中,矢车菊素及矢车菊素半乳糖苷为其叶片呈现红色的主要色素,含量分别为122.30 mg·kg-1和507.60 mg·kg-1,相对含量占检测色素总含量的1.81%,是一种良好的天然色素。叶绿素起着使紫叶桃叶片颜色加深的作用,类胡萝卜素、槲皮素、芦丁等起着辅助成色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探索彩叶植物的叶色表达与色素的关系。[方法]对6种植物叶片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比色卡’进行比色,并分别测定了6种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含量,比较了6种植物叶片叶色类型、色素种类、含量以及分布状况。[结果]叶绿素含量的排序为:加杨(绿叶)﹥中红杨(紫绿叶)﹥全红杨(红叶);青枫(绿叶)﹥紫叶枫(紫红叶)﹥红枫(红叶),而花青素含量的排序正好相反,叶绿素含量与花青素含量呈负相关。植物叶色是由多种色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叶绿素越多叶片越绿,花青素越多叶片越红。彩叶植物叶绿素含量占80%左右,类胡萝卜素占17%左右,花青素占3%左右,彩叶植物与绿叶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有差异,但不至于影响其正常的生命活动。[结论]以期为彩叶植物的生产与园林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探索彩叶植物的叶色表达与色素的关系。[方法]对6种植物叶片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比色卡’进行比色,并分别测定了6种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含量,比较了6种植物叶片叶色类型、色素种类、含量以及分布状况。[结果]叶绿素含量的排序为:加杨(绿叶)﹥中红杨(紫绿叶)﹥全红杨(红叶);青枫(绿叶)﹥紫叶枫(紫红叶)﹥红枫(红叶),而花青素含量的排序正好相反,叶绿素含量与花青素含量呈负相关。植物叶色是由多种色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叶绿素越多叶片越绿,花青素越多叶片越红。彩叶植物叶绿素含量占80%左右,类胡萝卜素占17%左右,花青素占3%左右,彩叶植物与绿叶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有差异,但不至于影响其正常的生命活动。[结论]以期为彩叶植物的生产与园林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鸡爪槭叶片色素组成及叶色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鸡爪槭叶片发育期间叶色明显差异的芽叶期、展叶期、初叶期、小绿期、大绿期、绿叶期和红叶期的叶片为材料,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层析色谱法、颜色特征反应、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色素种类和质量分数进行检测,并分析了叶色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鸡爪槭叶片中的色素主要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矢车菊素、矢车菊素半乳糖苷、矮牵牛素、儿茶素、绿原酸、表儿茶素、二氢杨梅酮、芦丁、香豆酸、对香豆酸、根皮苷、杨梅素和槲皮素;芽叶期到初叶期叶片红色变浅主要是因为矢车菊素半乳糖苷的质量分数降低;初叶期到绿叶期叶色由浅红转为深绿主要是因为叶绿素大量积累的同时矢车菊素半乳糖苷质量分数降低;叶色由绿叶期的深绿到红叶期的紫红,是矢车菊素半乳糖苷质量分数增加和叶绿素质量分数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田立娟  刘方明  程海涛 《特产研究》2010,32(4):47-48,74
对佳木斯市引种栽培的王族海棠叶片色素测定结果表明:在5月初新芽刚抽发、新叶刚展开时,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低,花青素含量高,新芽及叶片呈鲜亮的紫红色;5月20左右叶片叶绿素含量达最高值,而花青素含量在嫩叶时含量最高,类胡萝卜素在嫩叶中含量低;随各种色素含量的变化叶色发生变化,6月初开始叶片颜色基本稳定,叶片下表面呈现紫红色,上表面亮紫红中微透绿,此色彩一直延续到近9月。  相似文献   

9.
以紫叶小檗叶片为试材,用薄层层析色谱法(TLC)、颜色特征反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和高效液相色谱仪—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对其色素进行定性分析;用HPLC-DAD法对其叶片单体酚质量分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紫叶小檗叶片主要含有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矢车菊素、矢车菊素半乳糖苷、矮牵牛素、二氢槲皮素、二氢杨梅素、芦丁、槲皮素、绿原酸、杨梅素、表儿茶素、芹菜素;其叶片呈现紫红色是矢车菊素、矢车菊素半乳糖苷、矮牵牛素、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槲皮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以原阳杜仲良种繁育圃的‘红叶’杜仲(E.ulmoides‘Hongye’)、‘密叶’杜仲(E.ulmoides‘Miye’)、‘小叶’杜仲(E.ulmoides‘Xiaoye’)3个良种的2年生嫁接苗为实验材料,对叶片进行显微观测,并测定了叶片色差值、植物色素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叶片pH值,分析3个杜仲品种叶片的生理生化差异。结果表明:显微镜下观测到‘红叶’杜仲的正面含有大量的红色细胞,其他品种均未观测到红色细胞;‘红叶’杜仲的亮度(L值)为28.17、变红度(a~*值)为0.96、变黄度(b~*值)为2.69,计算得到颜色指数为5.54,达到深红级别;‘红叶’杜仲品种叶绿素a质量分数(w_a)为1.100 9 mg·g~(-1)、叶绿素b质量分数(w_b)为0.454 5 mg·g~(-1)、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w_(car))为0.445 5 mg·g~(-1)、总叶绿素质量分数(w_t)为1.555 4 mg·g~(-1)、花色苷质量分数(w_A)为0.304 2 mg·g~(-1);葡萄糖质量分数为2.94 mg·g~(-1)、果糖质量分数1.20 mg·g~(-1)、蔗糖质量分数为2.12 mg·g~(-1);pH值为5.90。方差分析表明:‘红叶’杜仲叶片色差值、色素质量分数,与其他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但pH值、可溶性糖质量分数,3个品种间无差异。叶色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色素种类及含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以王族海棠(Malus‘Royalty’)和光辉海棠(Malus‘Guanghui’)秋季(8~10月)成熟叶片为试验材料,观察其叶色变化,并对其叶绿素、花色素苷、可溶性糖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进行测定,以期揭示两种海棠叶片色泽、内色素变化与其内源物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王族海棠叶片虽生育期呈现紫红色,但秋季却出现"返绿"现象;光辉海棠则随着温度升高,叶片由绿色转变为红色,温度降低,红色退去,叶片呈现绿色。上述指标测定结果显示,两种海棠叶色表现均与叶片内色素的比例密切相关。王族海棠叶片内当花色素苷与叶绿素含量比值降至14时,其叶色由紫红色转变为绿色,其叶色变化主要是由花色素苷降解而叶绿素的积累引起的;光辉海棠成熟叶片的叶色变化则是由花色素苷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共同决定的,花色素苷与叶绿素含量比值升至3、类胡萝卜素大量积累时,其叶色由绿色转变为橙红色。可溶性糖为花色素苷的合成提供原料和能源,PAL活性和叶片内色素的合成有必然联系,但不是惟一决定色素合成的调控酶。  相似文献   

12.
探析红色、黄色、绿色3种不同色系榉树叶色形成的化学机制,为选育、培育榉树优良株系提供理论依据。以秋季转色期叶色表现为红色、黄色、绿色的榉树叶片为材料,分析其叶片的颜色参数及花青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色素含量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叶色与色素组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秋季叶片转色期,红色系榉树的色相a~*值最高,在10月25日达到最大值,呈现出最佳观赏效果;绿色系榉树a~*值较低,且变化趋势相对平缓;在转色后期,黄色系榉树的b~~*值显著大于红色和绿色系榉树,但其在秋季变色期存在返绿现象。明度L~*值、彩度C~*值与色相b~*值的变化趋势几乎完全一致。不同色系榉树都含有花青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但不同色系榉树3种色素的含量不同。红色系榉树花青素含量百分比最高,为22.1%~44.6%;绿色系榉树的总叶绿素含量最高,为73.0%~80.5%;黄色系榉树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为24.7%~35.4%。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榉树叶片中,花青素和叶绿素含量与榉树的叶片呈色密切相关。其中花青素含量与a~*值呈正相关,与L~*、b~*、C~*呈负相关,说明花青素含量的增加,使叶片红色度增加,同时明度、黄色度和彩度降低;叶绿素含量与L~*、a~*、b~*、C~*均呈负相关,说明叶绿素含量的增加,使叶片的明度、红色度、黄色度以及彩度均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未被引入方程,说明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叶片颜色参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分析显示,花青素含量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可以使叶片变红;而花青素含量降低,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片将维持绿色;若花青素与叶绿素同时降低,则将使叶片变黄。叶片内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的含量及百分比是榉树呈现红色、黄色、绿色3种不同色系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是常见的园林绿化观叶树种,其叶片在整个生长季节均为紫红色。以紫叶李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薄层色谱分析法对紫叶李叶片的色素种类及含量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紫叶李叶片内含有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叶绿素a为主)、矢车菊素、矮牵牛素、矢车菊素半乳糖苷、天竺葵素及其他单体酚(槲皮素、芦丁、二氢杨梅酮等)。其中,矢车菊素半乳糖苷、矢车菊素和叶绿素的共存互作是其叶片呈现紫红色的主要原因,类胡萝卜素、槲皮素、芦丁等辅助色素也起到了辅助成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3年生紫雨桦无性系为试材,分别测定枝顶、中、下部叶片及不同发育阶段的花色素苷、叶绿素含量,同时采用qRT-PCR技术分析BpCHS与BpDFR的时空表达特性。结果表明:紫雨桦枝顶、中部及下部叶片的花色素苷及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不同生长阶段2种色素的含量也达到显著水平;紫雨桦5—8月枝顶1~2叶片均为暗紫色或紫色,枝顶花色素苷含量在各生长阶段均显著高于中、下部叶片,枝顶、中部及下部叶片中的花色素苷与叶绿素含量时序变化呈现相反趋势。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种色素的含量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对紫雨桦的3条BpCHS与4条BpDFR基因时空表达特性分析显示,在叶色呈现暗紫色或紫色的叶片中BpCHS2与BpCHS3基因表达量最高,在紫雨桦枝顶、中部及下部叶片颜色变化明显阶段,参试的4条BpDFR基因呈现显著的上调或下调,因此紫雨桦的叶色与BpCHS2、BpCHS3及BpDFR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春季不同叶色鹅耳枥叶片生理生化特性及各生理指标与叶色变化的关系。【方法】以春季展叶期红叶和对照绿叶的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植株为试材,通过测定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可溶性糖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研究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动态并比较2种叶色植株叶片转色的差异性;通过相关分析探究各生理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明确其与叶色变化的关系。【结果】与红叶植株相比,绿叶鹅耳枥植株积累的花色素苷相对含量较少,但叶绿素含量积累相对较多,叶片呈现绿色;可溶性糖含量呈平稳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较小。2种叶色鹅耳枥PAL、POD酶活性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呈下降趋势,但红叶植株下降幅度较快,与花色素苷的变化动态相似。2种植株花色素苷与叶绿素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花色素苷含量占色素比例较大时,叶片呈红色;反之叶绿素占优势,叶片呈绿色。花色素苷含量与PAL、POD活性均呈显著相关,与可溶性糖呈不显著相关。【结论】鹅耳枥叶色变化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叶片色素成分和比例的差异,PAL、POD、可溶性糖含量均是影响花色素苷生物合成及叶片显现红色的重要因素,园林栽培中可通过提高相关酶活性和内含物含量延长鹅耳枥春季的叶色观赏期。  相似文献   

16.
美洲黑杨新品种全红杨叶片色素含量与叶色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全红杨叶片内在色素与外在色相的特性及其关系,探讨全红杨的呈色机制,比较分析了生长季不同时期全红杨、中红杨和2025叶片中色素含量和叶色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全红杨叶片含有较多的光合色素(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和非光合色素(花色素苷),尤其是花色素苷含量显著高于中红杨和2025,三者叶色差异明显。全红杨色相a*值和色光值始终为正值,色相b*值为较小的正值,叶色始终以红色为主;中红杨色相a*值和色光值由正值变为负值,色相b*值为正值并逐渐变大,叶片红色转淡,出现返绿现象;2025杨色相a*和色光值为较低的负值,色相b*为较高的正值,叶片始终呈现黄绿色或绿色。此结果与叶片色素比例的变化对叶色的影响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4种蔷薇科园林植物叶片色素含量及光合功能特征。[方法]以蔷薇科4种代表植物樱花、樱桃、紫叶李和红叶樱花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叶片色素含量、光合速率和荧光参数间的差异,分析彩叶树的光合特征。[结果]红叶樱花和紫叶李叶片的花青苷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大于樱花和樱桃,而叶绿素含量显著小于樱花和樱桃。相关性分析表明,Chla和Chlb含量与花青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4种植物的光合速率均为典型的双峰曲线,红叶樱花和紫叶李的光补偿点高于樱花和樱桃的光补偿点。红叶樱花和紫叶李的第一光合高峰较樱花和樱桃要推迟0.5~1.0 h,其光合午休也相对平稳。4种植物间的热耗散能力差异显著,其中红叶樱花热耗散能力最强,紫叶李次之,说明红叶樱花具有较好的抗高温能力,但光能利用率较差。[结论]该研究可为彩叶植物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红叶黄栌红色素的提取方法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红叶黄栌(Cotinus coggygriavar.cinerea)叶片红色素的提取、理化性质及其稳定性,为开发利用这种天然色素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用0.1%的HCl提取剂在31℃恒温条件下提取4 h,提取效果最好,红叶黄栌红色素属于花青素类色素,pH值对色素影响明显;此色素热稳定性较好;抗氧化能力较差,色素溶液加入H2O2后,迅速退色;金属离子Na+、K+、Ca2+、Zn2+、Fe2+、Cu2+、Mn2+对红叶黄栌红色素的色泽无不良影响,Fe3+能使色素出现异常混浊,呈现黄色。  相似文献   

19.
遮阴对红叶樱花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年生红叶樱花嫁接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4%、50%、85%遮阴处理和全光照处理对红叶樱花叶片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遮光率的增高,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增加,叶绿素a/b减小;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大;花色苷含量减少。叶片净光合速率(Pn)、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增加,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 N)降低。全光照条件下,Pn日变化呈双峰曲线,而24%、50%、85%遮阴条件下呈单峰曲线。红叶樱花作为园林观叶植物,遮阴降低了其花色苷的含量,因此在造景搭配时应尽量避免遮阴。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三色苋的叶片为材料,用比色法对光合色素测定,用纸层析和薄层层析的方法对叶片进行色素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三色苋由光合色素和花色素共同作用显示彩叶特征,不同部位所含色素种类及含量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色彩。由于叶端的叶绿素含量要远远高于叶基部的,且叶端和叶基部分的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比值差异较大,因而使叶端的颜色偏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