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玉米穗粒腐病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穗粒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发生比较普遍,危害极其严重。一般品种发病率为5%~10%,感病品种发病率可达50%左右,可造成严重损失。该病害已成为玉米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1988年美国玉米穗粒腐病大流行,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继而掀起了一系列对玉米穗粒腐病原菌的研究工作。1997年印度的迈哥哈拉雅州严重发生玉米穗粒腐病,造成毁灭性危害,所有的栽培品种都同样感病,25%以上的玉米穗被严重侵染。病原菌侵染玉米果穗,引起籽粒腐烂,严重影响玉米的品质和降低玉米的产量,而且部分病原菌分泌的毒素可对人畜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引起人畜的中毒…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玉米穗粒腐病侵染规律及发病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广泉 《玉米科学》2006,14(1):158-160
根据田间调查和病原菌鉴定,明确了河西走廊玉米穗粒病是由8种病原菌复合侵染所致。其中Fusariummoniliforme和F.graminearum共同组成了玉米穗粒腐病的优势菌种。探明了玉米穗粒腐病的发生与品种抗性、环境条件、种植密度、施肥量及虫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杨校文  常立国  杨琴 《玉米科学》2023,31(1):161-169
玉米穗腐病的发生及其真菌毒素污染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威胁人畜健康。玉米对穗腐病及其真菌毒素抗性都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受环境影响极大。简要介绍玉米穗腐病的发生与分布特点,重点总结玉米穗腐病主要真菌毒素类型及危害、玉米穗腐病主要真菌毒素抗性遗传、抗性基因以及全基因组选择在穗腐病抗性育种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该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挑战,提出未来在该研究领域可能的方向和突破点,为玉米穗腐病的防治及真菌毒素污染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生条件及化学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人工接种筛选抗病品种资源,研究播期、种植密度对病害发生的影响,明确玉米镰孢菌穗腐病发生与品种资源、播期、种植密度的关系,分析棘孢木霉菌颗粒剂(TCF)和XDS种衣剂(40%毒死蜱乳油、20%辛硫磷和10%井岗霉素混剂)对玉米穗腐病的防效。结果表明,32个自交系中有6个抗病自交系,延迟播种玉米镰孢菌穗腐病发生严重,播种密度对病害发生程度无显著影响。人工接种条件下,TCF颗粒剂穴施、XDS种衣剂拌种2个处理表现为百粒重增加、秃尖长度降低,TCF颗粒剂穴施处理的防效最高,为48.69%。  相似文献   

5.
玉米穗粒腐病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地综述了近年来玉米穗粒腐病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玉米穗粒腐病的发生危害、症状类型、病原类型、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现状。  相似文献   

6.
2009~ 2011年对辽宁省受旱灾影响的北票市和受洪涝影响的铁岭市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干旱和洪涝灾害对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9年6~9月持续干旱影响,受灾当年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第2年亚洲玉米螟心叶期危害较轻,但穗期危害较重,第3年种群数量恢复至较高水平;2010年7月下旬洪涝灾害发生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维持在较高水平,受灾年份越冬种群数量较大,但不能直接影响第2年亚洲玉米螟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苏前富  晋齐鸣 《玉米科学》2012,20(3):139-141
2006~2009年间吉林省通过审定的玉米品种有203个,对审定品种的抗性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吉林省审定品种的抗性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通过审定的品种在抗性方面大多属于综合中抗水平,在审定品种对所有病虫害的抗性鉴定结果中,对玉米大斑病、玉米茎腐病和玉米螟的抗性审定严格控制,对吉林省区域性发生且危害小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和能够通过种衣剂防控的玉米丝黑穗病要求相对降低。抗源筛选和分子辅助育种是现代抗逆育种的基础条件,耐密抗倒伏成为现代育种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对3个转Bt基因玉米品种及其相对应的受体品种进行人工接虫,分析了转Bt基因玉米对玉米螟的抗性及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在玉米心叶期,对一代玉米螟表现为高抗;在穗期,对二代玉米螟也表现高抗。在接虫条件下,转成基因玉米可以减少产量损失30%以上。因此,种植转Bt基因玉米具有明显增产作用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穗腐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木霉Trichoderma spp.引起的穗腐病逐年加重。抗病玉米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控制穗腐病的经济、安全和有效措施。连续3年(2020-2022年)比较分析花丝喷雾法、花丝通道注射法、子粒注射法、牙签法等接种方法对玉米木霉穗腐病抗性鉴定效果。结果表明,花丝通道注射法发病强度适中,能使不同品种在人工接种后表现出不同水平的抗性反应,较适用于玉米抗木霉穗腐病鉴定接种,是一种比较理想、容易操作的接种方法。2021-2022年鉴定的玉米新品种中,对木霉穗腐病表现高抗、抗性、中抗、感病和高感的品种分别占2.6%、13.6%、26.0%、44.4%和13.4%。  相似文献   

10.
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对3个转Bt基因玉米品种及其相对应的受体品种进行人工接虫,分析了转Bt基因玉米对玉米螟的抗性及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在玉米心叶期,对一代玉米螟表现为高抗;在穗期,对二代玉米螟也表现高抗.在接虫条件下,转Bt基因玉米可以减少产量损失30%以上.因此.种植转Bt基因玉米具有明显增产作用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SW12-859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的转基因玉米杂交组合,全株表达Cry1F基因杀虫蛋白。本研究以其为材料,与其遗传背景相似的郑单958为非转基因对照,在玉米心叶期(6~8叶期)和穗期(13~16叶期)进行田间人工接玉米螟初孵幼虫,调查其抗螟性、农艺性状及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转基因玉米SW12-859对一、二代玉米螟表现为高抗,郑单958表现为感,二者受玉米螟危害程度(抗螟性)差异显著。转基因玉米SW12-859和郑单958的株高、穗位高等农艺性状相近,在接虫条件下,转基因玉米产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玉米。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不同积温带玉米品种抗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百株折茎率、折雄率、茎秆钻蛀率及越冬幼虫数量和体重等指标分析,分析7个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玉米品种的抗虫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7个不同积温带品种表现高抗的品种为垦单5和高油4515,中抗品种郑单958和兴垦3;高感品种为哲单37和绥玉19,中感品种德美亚1号。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二代区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1年的田间系统调查,明确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一代玉米螟发生时期,玉米螟卵大部分孵化,孵化率达80%以上,只有少量被赤眼蜂寄生。二代玉米螟发生期赤眼蜂寄生率较高,卵块寄生率达70%以上,卵粒寄生率达60%以上。赤眼蜂寄生一般发生在玉米螟落卵中后期,且很少存在1个卵块被完全寄生的情况,赤眼蜂寄生情况年度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在玉米吐丝后7~10d采用针刺接种法接种非洲哈茨木霉,收获期对发病等级和相关产量性状进行调查,评估部分玉米骨干种质对木霉穗腐病抗性及木霉穗腐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所选取的骨干种质中,大部分种质对木霉穗腐病表现高感,仅Mo17表现为感病,无抗性种质。木霉穗腐病对部分种质的有效穗长、百粒重、穗粒重有较大影响,PH6WC、B73、掖478和黄早四的有效穗长显著增加,最高可达32.19%,郑单958、PH6WC、Mo17、自330、掖478和黄早四的百粒重显著降低,最高可达38.46%;郑单958、Mo17、自330、掖478和黄早四的穗粒重显著降低,最高可达53.41%。木霉穗腐病可促进部分种质产生穗发芽,在不同种质间存在较大差异,PH6WC的穗发芽率高达80.00%。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危害损失测定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并建立玉米螟产量损失与不同代数(一代、二代及一二代混合发生)幼虫数量及产量损失与产量构成因子、相关生育指标间的关系,便于制定更加准确且适应种群发生规律变化的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的玉米螟卵量与产量损失之间呈显著相关和回归关系,仅一代幼虫和仅二代幼虫的危害具有独立性,且第二代幼虫是造成玉米产量损失的主要世代。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仅一代、仅二代玉米螟幼虫数量与产量损失的数学模型,并根据模型特性以叠加的方式得到一二代混合发生的玉米螟幼虫数量与产量损失之间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以吉林省玉米茎腐病优势菌株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为供试菌,从土壤中分离筛选生防菌株,获得对禾谷镰孢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细菌菌株GsAl-2,抑菌率为46.27%。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其为Asaia lannensis。通过抑菌机制研究表明,GsAl-2可显著抑制禾谷镰孢菌生长,使菌丝细胞膜渗透性增强、内含物外溢、菌丝脂质过氧化程度提高。GsAl-2与玉米膜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联用试验表明,GsAl-2对玉米茎腐病的田间防效为58.68%±1.78%,GsAl-2的施用并未增加玉米表观病害。探讨A.lannensis的生防作用,为其在农业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研究球孢白僵菌和苏云金芽胞杆菌联合防治玉米螟的效果。研究表明,确定白僵菌与苏云金芽胞杆菌浓度分别为1.0×106孢子/mL、1.0×109孢子/mL条件下,杀虫效果达到最佳,LT90为6.64(±0.07)d,较1.0×109的Bb LT90缩短26.06%。通过助剂悬浮率、乳化效果以及助剂对微生物活性影响等确定1个白僵菌与苏云金芽孢杆菌水悬浮剂剂型配方。田间防治玉米螟结果表明,两种生防菌均在防治过程中起作用,田间玉米受害株数、活虫数均明显低于未施药对照,防治效果优于单一使用白僵菌或苏云金芽胞杆菌。  相似文献   

18.
2002~2010年对250个甜、糯玉米新品种进行玉米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和亚洲玉米螟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的平均病害级别差异显著,玉米螟的食叶级别无显著差异。所有鉴定品种中,对大斑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占80.0%,对小斑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占76.4%,对茎腐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占77.2%,对玉米螟表现中抗及以上的仅占5.8%。根据玉米类型分析,甜玉米的综合抗性高于糯玉米,甜玉米品种"蜜脆678"、"华珍"和"绿色超人"等12个品种以及糯玉米"浙糯玉4号"和"京甜紫花糯"等10个品种的综合抗性较佳,表现出较强的抗病虫性。  相似文献   

19.
2000~2013年田间系统监测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和赤眼蜂的发生规律.亚洲玉米螟落卵量、卵孵化量、赤眼蜂寄生量等资料和温度、积温、湿度、雨量、光照等气象资料作为预测因子,采用简单逐步回归、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及多因子互作回归进行拟合,建立不同发生量预测预报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及赤眼蜂发生量与多因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采用预报模型可较为准确地预测出发生量,一代亚洲玉米螟落卵量采用简单逐步回归组建的模型结果可靠;二代亚洲玉米螟卵孵化量与赤眼蜂寄生量采用简单逐步回归和多因子交互组建的模型结果均可靠,玉米螟落卵量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