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晋中市土壤养分动态变化长期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择晋中市有代表性的高山、丘陵平川耕地类型土壤的11个土属、38个土种的140个定位点,研究其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晋中市不同土属耕地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呈现平稳上升趋势,速效钾有略微下降,在农业生产中要适当补施钾肥;(2)有机质与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高度的正相关性,在农业生产中要注重有机肥的使用;(3)不同土属土壤养分性质不同,洪冲积潮土综合养分高,黄土质褐土性土有机质最为稳定,红黄土质褐土性土含速效钾比较高,在农业生产中,要根据不同土质平衡施肥,合理安排轮作倒茬;(4)农业耕作施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逐渐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全氮、速效磷在人为影响下,土壤含量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2.
太谷县不同年限大棚土壤性质及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7,(10):1638-1642
对晋中市太谷县不同种植年限的大棚蔬菜土壤性质及养分含量变化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酸化程度不高,但酸化趋势较为明显,且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pH值逐渐降低,电导率逐渐升高;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较低,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过高,随大棚使用年限增长无明显规律;因每棚施肥水平差异较大,肥料搭配不合理,存在过量施肥和偏重施肥,造成养分含量不均、营养失衡。因此,提出周期性检测土壤养分含量,做到"因土施肥",通过合理搭配施肥,平衡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3.
门淑华 《农技服务》2010,27(6):714-714,807
2005~2008年对无棣县各乡镇的土壤进行了土样采集,共采集土样8000个,同时对所有土样进行了化验分析,明确了无棣县土壤养分及盐分状况,主要土种通体红黏土、黏体小红土、黏心砂腰小红土、壤体两合土的分布及养分含量。该研究为合理进行配方施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土种土壤氮素等养分与水稻基础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不同土种土壤养分测定及不施氮肥空白区试验,分析不同土种土壤氮素等养分与水稻基础产量的关系,研究不同土种不施氮肥空白区每100 kg基础产量稻谷需氮量及土壤氮素当季利用率。结果表明:①水稻土类4个土种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及不施氮肥空白区水稻基础产量明显高于潮土类4个土种,速效磷含量两者较为接近;②同一土种不同农田土壤中全氮、有机质与碱解氮的含量相对稳定,空间变异相对较小;③8个土种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水稻基础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④8个土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对不施氮肥空白区水稻基础产量起关键作用,且极显著大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所起的作用;⑤根据土壤养分测定及不施氮肥空白区试验结果,建立了不同土种不施氮肥空白区水稻基础产量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⑥潮土类4个土种不施氮肥空白区每100 kg稻谷平均需氮量为1.48 kg,水稻土类4个土种则为1.69 kg;⑦潮土类4个土种土壤氮肥当季平均利用率为46.4%,而水稻土类4个土种土壤氮肥当季平均利用率为41.6%。  相似文献   

5.
长期施肥对水稻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琼  周颖杰  马建芳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2):2525-2529
通过5 a的耕地地力监测试验,总结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田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肥的掠夺式生产严重影响土壤的养分状况,施肥对土壤单养分含量较低的土壤有较好的提升效果,含量中高的土壤则需要注意平时培肥管理,利用测土配方施化肥+有机肥混合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性质。  相似文献   

6.
建湖县不同土壤类型养分与水稻基础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不同土壤类型养分测定与不施氮空白区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类型养分与水稻基础产量的关系,初步明确了不同土壤类型不施氮空白区每100 kg基础产量稻谷需氮量及土壤氮当季利用率.结果表明,潴育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及不施氮空白区水稻基础产量明显高于脱潜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速效磷含量两者较为接近;同一土种不同农田土壤中全氮、有机质与碱解氮的含量相对稳定,空间变异相对较小;8个土种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水稻基础产量均呈极显著相关;8个土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对不施氮空白区水稻基础产量起关键作用,极显著大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所起的作用.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不同土种不施氮空白区水稻基础产量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脱潜型水稻土4个土种不施氮空白区每100 kg稻谷平均需氮量为1.78 kg(1.75~1.81 kg),潴育型水稻土4个土种则为2.09 kg(2.04~2.14 kg);脱潜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土壤氮当季利用率平均为36.4%(35.0%~37.2%),潴育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土壤氮当季利用率平均为41.6%(38.9%~43.3%).  相似文献   

7.
长期施肥对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影响,为农田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于2012年,在位于黄土丘陵地区陕西安塞的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川地农田养分长期定位试验场(1997年开始)内,以大豆-玉米-玉米轮作模式的农田土壤为对象,设置氮肥(N,尿素97.5kg/hm~2)、磷肥(P,过磷酸钙75.0kg/hm~2)、有机肥(M,羊粪7 500kg/hm~2)、N+P、N+M、P+M、N+P+M、裸地(BL)和不施肥(CK)共9个长期施肥处理,采集0~20和20~40cm土层土样,测定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及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锰和有效铁含量,并对微量元素有效含量进行评价,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相关性。【结果】与CK相比,无论有机肥单施还是与无机肥配施,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含量均显著高于单纯施用化肥土壤,其中土壤有效锌、有效锰和有效铁的平均增幅分别达34.3%,31.5%和40.4%,长期施用氮肥会造成土壤有效锌和有效锰的轻微亏损。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与有效锌、有效锰和有效铁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pH则与其为负相关关系。【结论】总体上看,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并不缺乏有效铜,而有效锌、有效锰和有效铁都处于亏缺边缘,施用有机肥可有效改善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亏缺状况。  相似文献   

8.
坡耕旱地土壤养分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坡耕旱地不同坡位与不同深度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全磷的分布均呈现为顺坡下降方向逐渐增加 ,这种变化随土层加深而变缓 ;同一坡位 ,各养分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耕层 ( 0~ 30cm)养分含量明显高于下层 ,以表层最高  相似文献   

9.
李婷 《现代农业科技》2009,(12):201-201,203
介绍了半耕覆盖的增产效果,分析了半耕覆盖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指出半耕覆盖可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同时,还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土壤的性质施用不同的肥料和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叫因土施肥,最基本的有效方法是:1.土壤的保肥能力和供肥特点对施肥效果影响很大。凡是土壤比较粘重,有机质含量比较多,保肥力比较强,即使一次施肥较多,养分也不至于流失。反之,土壤属砂性,有机质含量较少,则保肥能力也相应较  相似文献   

11.
非饱和黄土的结构变化特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陕西杨凌原状黄土和人工结构性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非饱和黄土的压缩试验获取的基本资料,求取非饱和黄土在不同结构状态下的综合结构势参数,研究了黄土在压缩试验状态下的结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对于原状结构黄土,含水率对结构性参数影响明显,含水率愈低同一压力下对应的结构性参数愈大,尤其在低含水率区域,含水率变化强烈影响黄土的结构性;对于人工结构性黄土,黄土的结构性受密度、含水率和水泥含量的耦合因素影响,总体表现为干密度愈低、含水率愈小、水泥含量愈高,黄土的结构性愈强。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旱区降水资源化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是中国旱地农业的重要实施区域,降水是其农业生产的主要水分来源。然而该区不仅年降水量有限,而且分布不均,夏季多大雨、暴雨,加之地形起伏不平,致使有限的降水资源大部分化为非目标性输出;储存在土壤里的降水通过蒸发大量损失;且现行的种植业结构及作物种群大多数用水效率低,农民科技素质低;更为普遍的是,土壤肥力低下,耕作管理粗放,严重制约了有限降水的资源化。  相似文献   

13.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土地利用详查变更资料中二级分类的用地面积和比例,采用景观生态学结构定量分析方法,以泾河中上游流域的陇东地区为例,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此方法能够很好地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其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地域结构的差异;②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变化呈以下规律: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和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由塬区→沟壑区→丘陵区、城镇近郊→远郊依次递减,土地利用结构的集中度则刚好相反,土地利用的组合类型与区域的经济活动特点相关等;③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区域差异主要受地理位置、地貌状况、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三轴应力条件下原状结构性黄土的基质吸力特性,为黄土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常规三轴试验,研究采自陕西西安、甘肃定西、新疆石河子的黄土1、黄土2和黄土3 3种原状结构性黄土的构度指标,分析构度指标随含水率的变化关系及基质吸力随构度指标的变化关系。在不同湿度、不同围压条件下,通过非饱和土三轴仪对原状结构性黄土进行控制气压力的常含水率试验,分析饱和度、围压对基质吸力的影响,并揭示常含水率剪切过程中基质吸力的变化规律。【结果】原状结构性黄土的基质吸力和构度指标均随含水率的增大而降低,基质吸力随构度指标的升高而增大,表明黄土的结构性越强,基质吸力相对越大;在固结过程中,试样基质吸力随着围压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在试样剪切过程中,不同含水率试样基质吸力随轴向应变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3种供试黄土含水率(w)小于塑限含水率(即黄土1w=13%,15%,黄土2w=15%,18%,黄土3w=11%,13%)时,试样基质吸力随着轴向应变的增加而增大,当含水率大于等于塑限含水率(即黄土1w=18%,23%,黄土2w=21%,24%,黄土3w=16%,20%)时,试样基质吸力随着轴向应变的增加而减小。在初始含水率引起的饱和度变化及试样剪切过程中引起的饱和度变化两种情况下,试样的基质吸力有着不同的变化规律,前者呈单调下降趋势,后者在含水率小于塑限时呈单调上升趋势,在含水率大于等于塑限时呈单调下降趋势。【结论】结构性黄土基质吸力特性与湿度、构度、围压、饱和度等多种因素相关;土样含水率在大于等于塑限与小于塑限时基质吸力有着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纸房沟流域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植被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均向土壤表层富集,但对养分的影响不同,从剖面上看,0~20 cm>20~40 cm>40~60 cm;从不同植被类型看(全磷除外),乔木>灌丛>草本。土壤全氮、水解氮与土壤有机质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而土壤全磷与土壤有机质的线性关系不显著。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全磷含量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研究--以吴旗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吴旗县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形的土壤含水量表现为5°>18°>30°,阴坡>半阴坡>阳坡,下部>中部>上部;对于同一植被类型,6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并且随着恢复年限的增长,深层土壤水分含量有逐步趋于稳定的趋势;对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含量,农耕地>草地>灌木地>乔木林地;对于不同植被恢复方式,自然恢复的土壤含水量>自然十人工恢复的土壤含水量>人工恢复的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测定生理指标,生长发育、繁殖率和生产指标的方法,对从澳大利亚引进的20只安哥拉山羊进行适应性研究。测定结果:这群安哥拉山羊四季的生理指标正常、体重稳定增长、产毛量高、马海毛质量合格;但母羊的繁殖率低,羔羊初生重和断奶重较低。分折研究结果认为,安哥拉山羊能适应陕北的气候条件,但必须充分满足其营养需要,特别是怀孕后期和泌乳期,才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8.
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林分的水土保持作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利用小型人工降雨器,以渗透量、稳渗速率、初损雨量、初损历时、产流量、产沙量等为指标,对不同密度林地的水土保持作用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得出,刺槐林地、油松林地的稳渗速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产流量和产沙量随密度的增加大幅度减少.在该地区利用刺槐和油松营造水土保持林时密度应该以3 000 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9.
坝下黄土台地对土坝变形影响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羊毛湾水库蓄水运行过程与土坝变形及裂缝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 ,确认了坝下黄土台地浸水湿陷是导致坝体变形及裂缝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探讨了湿陷性黄土的非饱和湿陷、剩余湿陷和多次湿陷特性 ,及对该土坝现状和未来将造成的影响与应采取的除险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20.
视抽水井为定流量边界,并假定流量沿井壁的分布是均匀的,在此条件下建立了黄土厚潜水层深井抽水时的三维渗流模型,并用C++语言编制了三维有限元程序,计算了单井抽水、双井抽水时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误差较小。另计算了少陵塬隧洞第一期降水方案的降水效果,表明其不能满足施工进度的要求,并对此方案作了修改,在后期施工中取得了良好的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