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青枯病病原分离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1996年,先后对采自广西、湖南、广东、海南4省区的玉米青枯病病株563株进行病原分离纯化,其中腐霉菌分离频率为51.87%,镰刀菌为35.35%。经致病性测定和再分离结果表明,玉米青枯病的主要病原菌是腐霉菌,而不是镰刀菌。防治试验表明,种植抗病品种、应用硫酸锌1.5~2kg/667m作种肥,可减轻玉米青枯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稻秆潜蝇是鄂西武陵山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宣恩1a发生3代,以第3代幼虫在禾木科杂草心叶内越冬。第1代幼虫危害稻苗心叶,轻者植株生长弱小,重者心叶枯萎,生长点腐烂,不能成苗;第2代幼虫危害水稻孕穗,造成穗形扭曲,抽穗后,部分或大部颖花残缺不实,单穗损失20%~60%。湾槽田、阴湿田的杂交稻受害最重。在稻秆潜蝇卵孵始盛期至高峰期用40%乐果乳油200~250ml/667m对水60kg喷雾,或3%呋喃丹颗粒剂2~2.5kg/667m拌细土50kg撒施,防效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3.
通过1993~1994年对稻水螟的田间调查,黑光灯诱集和药剂防治试验,表明该害虫在吉林稻区6月上旬始见幼虫,6月中、下旬为幼虫盛孵期;黑光灯下7月下旬为成虫高峰期。药剂防治可选用3%呋喃丹颗粒剂1.5kg/667m,加15kg细土,或50%辛硫磷乳油0.15kg/667m,加10kg细土于田边深水处幼虫筒密度大的地方撒施,能有效地控制该害虫  相似文献   

4.
橡胶树白粉病流行规律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橡胶树白粉病发生和流行受橡胶树物候期、气象和病原数量3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要发生于橡胶树大量的嫩叶期。根据历年调查数据,建立该病中期预测式和防治指标,采用硫磺粉、粉锈宁油烟剂、硫磺胶悬剂和硫磺悬浮剂防治,防效分别为86.8%、92.0%、89.6%和75.2%。  相似文献   

5.
佛手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蒋冬花 《植物保护》1997,23(4):24-26
本文报道了佛手上的一种新病害佛手黑斑病,病原菌为Alternariacitri,主要危害佛手叶片和果实,在浙江佛手产区发病率达30%~80%。有伤、无伤的佛手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发病率分别为47.6%和30.8%。病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RH为96%~98%,pH值为5~7,最好以蔗糖和葡萄糖为碳源,酵母汁为氮源。分生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5~28℃,RH为100%,pH为5~7。  相似文献   

6.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初步研究简报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经作者分离接种鉴定,确认近年北京郊区和河北省的一些玉米产区发生的叶斑病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是Curvularialunata。发生此病玉米可减产20%~60%,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经人工接种鉴定不同品种(系)抗性不同,Mo17、黄早四、丹340、478、5003和E28等骨干自交系均为感病类型(3~4级)。西玉3号、京早10号不同生育期抗性不同,以3~4叶期为抗病类型(0.5级)、7~8叶期、10叶期和抽雄期为中抗型(2级),13叶期为感病型(3~4级)  相似文献   

7.
泾河川道地区是彬县蔬菜主产区,2002年露地番茄定植不久早疫病、病毒病发生流行,发病之早、发病之快、发病之重为历年所罕见,造成严重减产和经济损失。一般田块减产达60%~70%,1/3的田块绝收。两种病害之所以发生流行,适宜的气象条件是主导因素。1发病特点1.1发病早,发病快5月中旬番茄定植,5月下旬即开始发生早疫病,部分植株下部叶片,叶面及主脉、茎叶交界处、近地面茎秆(25cm以下)出现零星小病斑,病斑直径2~5mm。到6月上旬开始迅速扩展蔓延,发病株显著增多,病斑扩大到5~10mm。6月中旬开始流行…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在兴化市呈明显上升趋势。为了解其发病特点及为害损失,笔者于1999~2000年对该病进行了初步研究。1发病概况多年来水稻叶枯病在兴化市为零星发生,1998年病田率仅10%左右。1999年该病发生较为普遍,病田率达60%左右,但病穴率较低,仅为1.3%(0~5.4%)。2000年全市种植水稻8万hm2,其中粳稻6.7万hm2,杂交稻1.3万hm2。当年,该病在粳稻田全面暴发,病田率达93.2%,病穴率平均5.4%(2%~23%),病株率0.82%(0.5%~2.1%),部分…  相似文献   

9.
美洲斑潜蝇发生危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美洲斑潜蝇1993在海南三亚市首次发现,现已成为当地危害瓜菜的重要害虫。该虫在海南周年均可发生,年发生21~24世代,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以冬春季为害更重。瓜类受害重于豆类,豆类又重于叶菜类蔬菜。叶被害率一般为30%~40%,严重达80%以上。寄主有葫芦科、豆科、十字花科、茄科、旋花科、藜科、锦葵科、菊科、大戟科、苋科、百合科、伞形科、芸香科和车前科等14科69种植物。2龄幼虫高峰期或叶片受害率达10%~20%时为该虫防治适期,应用10%赛波凯乳剂3000倍液或40%氧乐果100mL/667m,加25%杀虫双25mL/667m和少量煤油,对水60kg喷雾,防效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1996年陇南地区小麦条锈病局部发生严重,整个麦区呈区域性流行,病害发生程度属中度偏重发生年,发病面积16.7hm以上。发生特点是突发性流行,流行期偏迟,4月上、中旬仅个别地块发病,6月上旬后,该地小麦条锈病普遍发生,部分重病田普遍率和严重度达到“双百”。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是,新的毒性小种上升,导致生产品种抗性丧失;气候条件有利于条锈病发生;1996年四川省小麦条锈病发生严重且早于陇南,为陇南麦区提供了大量菌源。  相似文献   

11.
沙湾县地处北疆天山中部的依连哈比尔尕山北麓与准葛尔盆地南缘之间,棉花种植面积2.83万hm2,占全县作物种植面积的42.5%,成为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而棉花烂种烂根是历年来影响棉花生产的重要病害,因此,防治棉花烂种烂根已成为夺取棉花持续高产的重要措施。1 流行实况棉花烂种烂根在沙湾县自1981年以来的18a中,重发生有3a,发病率60%~84%,发病面积占棉花种植面积的50.4%~74.1%,重种、补种和改种面积占16.1%~31.5%;中度发生有7a,发病率20%~55%,发病面积占棉花种植…  相似文献   

12.
油菜菌核病化防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6年作了防霉宝缓释微胶囊防治油菜菌核病的试验与示范。结果表明,在油菜盛花初期,用防霉宝缓释微胶囊40g(ai)/667m喷雾,药后52d病指防效超过89%,分别比多菌灵、赤霉清提高10.3%、11.4%,应用电动喷雾机具适时喷洒,一次用药可基本控制油菜菌核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受暖冬和早春气温回升快等因素影响,2002年岳池县小麦条锈病发病早,扩散蔓延快,全县发病面积7000hm2,占小麦播种面积的43.7%;防治面积6400hm2,防治后挽回损失470t,实际损失120t。12002年流行特点2002年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特点:一是发病早。据2001年12月17日在小麦条锈病常发区3个乡(镇)的5个村,对298块麦田,共计面积15.8hm2的调查,发现发病田块2块,其发病中心平均病株率2.65%,平均病叶率0.78%,比2001年度始见期早58d,比大流行的1996年早6d,比常…  相似文献   

14.
硫酸锌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硫酸锌1000倍液对肿囊腐霉与禾谷镰刀菌的抑菌半径分别为1.6mm、2mm,而同一浓度的杀菌剂普力克为3.4mm与0。盆栽试验结果表明,4~6gZnSO分批施入再接肿囊腐霉的发病率在25%~17%,接禾谷镰刀菌的发病率在17%,均低于对照区50%。10ml普力克分批施入盆土内,然后分别接入两菌,均未见发病。ZnSO以667m1.5~2kg的用量与其他肥料组配成种肥,在大田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的效果为79.65%~86.58%。  相似文献   

15.
东北黑鳃金龟幼虫是甜菜的主要害虫,利用昆虫病原线虫SteinernemaglaseriNC32品系在甜菜苗期防治小区试验表明,每平方米施用线虫100万头,幼虫死亡率可达85.3%。大田防治结果,每667m施用4亿头线虫,幼苗被害率可控制在15.1%以下,效果明显高于某些化学农药。线虫防治田与对照田相比,能显著的控制蛴螬的种群数量,使甜菜每667m增产351kg,表明利用线虫防治甜菜地蛴螬的可行性,为地下害虫无公害防治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用亚蝗微粒子虫毒饵在室内和田间防治东亚飞蝗的试验结果表明,饵料含孢量约1×1012个/kg,投放量2kg/667m,于蝗蝻2龄期施用,14d内可获得87.8%的杀蝻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调查鉴定表明,危害河南虞城县小麦的小麦纹枯病菌为禾谷丝核菌。该病发生与小麦品种、播种期、肥水管理和气象因素有关。在田间自然条件下未发现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性有差异,较抗病的有郑州891、内乡182和西安8号,感病品种有温麦4号、豫西832和宝丰7228等。麦田施氮肥过多,易造成小麦徒长,加重病害发生。春季药剂防治试验表明,10%井岗霉素用药量150g/667m,药后65d防效达81.5%。  相似文献   

18.
筛豆龟蝽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筛豆龟蝽是浙江大豆上的主要害虫,年发生3代,6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下旬为主害期。春、夏大豆虫口密度分别在6~82头/穴和5~60头/穴时,大豆产量损失率为2.59%~50.86%、0.55%~30.06%。防治宜于若虫2~3龄高峰期,防治指标春大豆为8头/穴,夏大豆11头/穴,药剂以敌杀死为佳  相似文献   

19.
柴立英 《植物保护》1998,24(6):29-31
采用饱和-D最优回归设计,建立以苹果蚜虫校正减退率为目标函数的氧乐果()、久效磷()两因子效应编码值回归模型^(%)=105.56+21.27+16.10-22.32-18.10,计算得出:5~6a生苹果树每棵用40%氧乐果乳油3.15ml和50%久效磷乳油2.88ml混配药液,加面汤粘着剂3者共10ml涂干,施药后7d,苹果蚜虫校正减退率期望防效可达100%,残效期达15d以上,且对蜘蛛、瓢虫、草蛉等主要天敌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调查,初步明确东台棉旱粮区玉米螟不同年度均有2代滞育越冬,滞育越冬的比例取决于光照、7月份的温度及不同食料。2代残虫在8月5日5龄幼虫有50%转化为3代玉米螟,另外50%及以下龄期的幼虫均滞育越冬。用此法折算每667m有效残虫,可准确预报3代玉米螟的发生期和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