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5%吡虫啉乳油为对照,进行了11种药剂对枸杞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1种药剂对枸杞蚜虫均有较好的防效,药后7 d防效均>75%,在p=0.05水平,与对照药剂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10%烯啶虫胺水剂对枸杞蚜虫的抑制作用与防效,以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为对照药剂,采用浸虫法测定了药剂对枸杞蚜虫的室内毒力,并在田间进行小区药效试验。测得烯啶虫胺对枸杞蚜虫的LC_(50)为42.8382 mg/L。田间防效在药后7 d内持续上升,第1天除10%烯啶虫胺水剂50 mg/L以外的药剂处理均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至第7天,10%烯啶虫胺水剂50 mg/L处理防效为94.18%,66.67 mg/L处理防效为95.42%,100.00 mg/L处理防效最高,为98.72%,已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42.90 mg/L处理防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明确氟啶虫胺腈对枸杞棉蚜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采用浸虫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在田间进行小区药效试验。氟啶虫胺腈对枸杞棉蚜的LC50值为77.6215 mg/L。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在田间对枸杞棉蚜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55.56、83.33、111.11 mg/L在药后3、7、14 d的防效分别为72.38%~78.96%、80.15%~92.59%、79.71%~93.09%。药后7 d低剂量处理防效低于对照处理,其他处理的防效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吡虫啉的防效,且各剂量处理均对枸杞树安全。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对枸杞棉蚜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保障枸杞产品质量安全,采果期不受化学农药干预,本研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了蒙古蒿挥发油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蒙古蒿挥发油对棉蚜的LC50为7.82mg/mL;对枸杞木虱的LD50为2.89μg/头;对西花蓟马的LC50为2.80mg/mL,均低于对照药剂印楝素提取物,其中胡椒酮、PPG2-甲醚和桉油烯醇起主要杀虫作用。利用响应面分析,蒙古蒿挥发油制备成8.5%蒙古蒿挥发油微胶囊剂,该制剂在质量浓度6kg/hm2条件下,药后1d,对枸杞蚜虫、西花蓟马和枸杞木虱的防效分别为75.95%、58.81%和32.14%,高于对照0.3%印楝素乳油,杀虫效果一直持续到21d。本研究将蒙古蒿挥发油微胶囊应用于枸杞园采果期防治主要害虫,持效期长,具有进一步开发成高效植物源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在7月底8月初高粱生长后期,高粱蚜虫繁殖快,虫口基数大,为害重,严重影响高粱的生长。选用几种不同生物农药对高粱蚜虫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500倍液对高粱蚜虫的防治效果比较好,药后1 d、3 d和7 d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其他4种药剂。建议在生产上推广使用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500倍液防治高粱蚜虫。  相似文献   

6.
选择3种新型及常用蚜虫杀虫剂采用常规喷雾法测定其对柑桔蚜虫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25%噻虫嗪水分散颗粒剂在各供试浓度下,苗后3d、7d防治效果均达到100%,具有极佳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70%吡虫啉水分散颗粒剂对柑桔蚜虫也有较好防治效果;60%吡蚜酮水分散颗粒剂对柑桔蚜虫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低于前面2种药剂。因此,柑桔蚜虫防治首选药剂为25%噻虫嗪水分散颗粒剂。  相似文献   

7.
室内测定了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a(Goeze)]对枸杞蚜虫(Aphis sp.)的捕食功能反应及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其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捕食枸杞蚜虫数量随蚜虫密度的加大而增加;对枸杞蚜虫的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制约,捕食率随天敌密度的加大而下降,相互之间存在干扰。干扰反应数学模型为E=QP-m=0.1115P-0.0169。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枸杞白粉病的田间防效,本文以430g/L戊唑醇悬浮剂为对照药剂,研究了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低、中、高剂量对枸杞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3个枸杞品种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枸杞白粉病发生初期施用后,1次药后7d防效达到65.08%以上,2次药后14d,防效可达70.55%以上,各剂量对3个枸杞品种花、果、叶均无药害反应。表明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在枸杞白粉病发生初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建议使用剂量以700.0~875.0mg/kg为宜,连续施药2次,施药间隔期7d。  相似文献   

9.
为研发对枸杞炭疽病有良好防治效果的生防制剂,利用枸杞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对实验室已分离保存的芽胞杆菌菌株进行室内筛选,并对拮抗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生物学功能测定、稳定性测定、抑菌谱测定以及室内离体防治效果试验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菌株F3A对枸杞炭疽病菌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对枸杞炭疽病菌菌丝的抑制率为62.13%;结合形态学特征、16S rDNA以及gyrA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F3A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F3A具有溶解有机磷和无机磷的能力,在含色氨酸和不含色氨酸的金氏培养液中产吲哚乙酸量分别为5.76 mg/L和5.74 mg/L;菌株F3A产蛋白酶和葡聚糖酶的活性较高;菌株F3A连续培养20代后,对枸杞炭疽病菌的抑制率为61.21%,该菌对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esinfectum、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黄瓜枯萎病菌F.oxysporum f.sp.cucumerin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番茄叶霉病菌Cladosporium fulvum、茄子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黄芪根腐病菌F.solani的抑制率分别为40.71%、53.58%、32.00%、53.00%、79.27%、71.13%和66.08%;菌株F3A发酵液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治疗作用,菌株F3A发酵液1倍稀释液室内预防效果为90.32%;喷施菌株F3A发酵液1倍稀释液3 d和7 d后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78.26%和63.19%。表明菌株F3A有作为开发枸杞炭疽病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防控枸杞木虱,提高宁夏枸杞产品品质,以当地常用药剂吡虫啉为对照药剂,另选4种药剂开展田间枸杞木虱防治试验,比较各药剂处理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以22.4%螺虫乙酯悬浮剂1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 500倍液处理的速效性较好,药后3 d的防效分别为72.07%、74.09%;持效性方面,22.4%螺虫乙酯悬浮剂1 000倍液处理表现最好,药后10、14 d的防效分别为85.94%、75.41%,30%唑虫酰胺悬浮剂7 500倍液次之,药后10、14 d的防效分别为69.12%、66.81%,1.8%阿维菌素乳油1 500倍液在药后10 d的防效保持在70%以上,但药后14 d防效下降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吡蚜酮和吡虫啉2种杀虫剂对月季蚜虫的田间药效及其对月季的作物安全性。结果表明,吡蚜酮和吡虫啉对月季蚜虫防效较好,药后7d防效在86.27%~99.03%之间。其防治效果随用药量增加而递增,且对月季安全。生产上应用吡蚜酮和吡虫啉防治月季蚜虫,在蚜虫始盛期发病初期施药1次,可有效控制蚜虫对月季的危害,对花农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用了4种生物药剂对草莓蚜虫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3%苦参碱水剂和0.5%藜芦碱可溶液剂在施药1d后,防效分别为67.7%和60.2%,施药7d后,防效分别达到80.3%和82.6%,而且在3次调查中,这2种药剂与化学药剂对照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的防效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异,可见,1.3%苦参碱水剂和0.5%藜芦碱可溶液剂速效性和持效性都较好,可替代化学药剂防治草莓蚜虫。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不同药剂在保护地黄瓜上的沉积分布及其对蚜虫防治效果的影响,利用农药雾滴采集装置收集农药雾滴,以诱惑红为示踪剂测定农药沉积量,通过DepositScan软件测定雾滴覆盖率,分析药剂在黄瓜冠层的沉积分布与其对蚜虫防效的关系。结果表明:阿维菌素、螺虫乙酯、吡虫啉、吡丙醚、噻虫嗪和啶虫脒6种药剂的沉积量与雾滴覆盖率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分布趋势均表现为顶部>中部>底部;药后1 d和3 d,不同药剂对同一冠层部位以及同一药剂对不同冠层部位黄瓜蚜虫的校正防效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且防效均达65%以上。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按田间推荐剂量喷雾防治黄瓜蚜虫时,喷雾雾滴主要沉积在黄瓜冠层顶部,沉积量占到总沉积量的1/3以上,在冠层中部和底部的沉积量相对较少,但沉积到冠层中部和底部的农药剂量仍能发挥良好的防治效果。该研究结果可为合理使用农药防治黄瓜蚜虫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240g/L螺虫乙酯SC防治甘蔗绵蚜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40g/L螺虫乙酯SC对甘蔗绵蚜虫具有优良的防效,显现出速效性较差、但有很好的持效性。240g/L螺虫乙酯SC 4个浓度处理药后3d、7d对甘蔗绵蚜虫的防效分别53.66%~62.66%和70.14%~79.89%,极显著低于25%噻虫嗪WG和10%吡虫啉WP。240g/L螺虫乙酯SC3000倍液、4000倍液、5000倍液药后28d防效分别为100%、99.75%和99.33%,药后45d防效分别为95.20%、93.92%和92.26%,与对照药剂噻虫嗪WG和10%吡虫啉WP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且对甘蔗和天敌安全,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异色瓢虫对核桃蚜虫的田间控害作用,开展了不同天敌水平和不同猎物密度下异色瓢虫对两种核桃蚜虫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核桃蚜虫的初始密度相同时,短期内其种群数量均随着异色瓢虫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无天敌的对照组,核桃全斑蚜种群峰值随初始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到达峰值的时间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加而缩短。益害比与防治效果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种群增长率与防治效果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投放异色瓢虫5 d后,益害比分别在1∶575、1∶777和1∶613以上时,异色瓢虫可有效控制核桃黑斑蚜、核桃全斑蚜和混合蚜虫(种群增长率r≤0),此时效果分别在70.85%、61.13%和57.32%以上。随着时间推移,异色瓢虫对蚜虫的控制效果持续提高,投放1~2头异色瓢虫15 d以上时,对不同初始密度蚜虫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1998~1999年在山西太原进行3%啶虫脒乳油防治棉蚜、麦蚜、菜蚜和苹果黄蚜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啶虫脒对这几种蚜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使用3%啶虫脒乳油0.6~0.9g(a.i.)/667m2 或10~20mg/kg稀释液 ,在蚜虫发生盛期喷雾防治 ,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持效期棉蚜、麦蚜、菜蚜可达10d以上 ,苹果黄蚜可达15d以上 ,与生产上推广使用的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g(a.i.)/667m2或25mg/kg稀释液防效相当。是一种理想的防治农作物蚜虫可供选择药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果树系统的振动力学模型,得出收获期枸杞挂果枝固有频率范围为2.5~11.6 Hz,确定振动采摘枸杞激振设备振幅为15~80 mm、频率范围为2.5~11.6 Hz、单个振动杆安装圆盘上的振动杆安装数量为4~12个,基于此设计出一种自走式枸杞振动采收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振幅、频率、振动杆数量对成熟枸杞果实的采净率、损伤率、青果错采率的影响。利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统计优化采收相关参数,获得最佳因素参数组合为:偏心盘转速140 r·min~(-1),振幅70 mm,振动杆数量10个。通过田间验证试验,得出在上述条件下成熟枸杞采净率的最小值为86.26%,最大值为96.21%,平均值为91.23%;青果错采率的最小值为0.48%,最大值为5.80%,平均值为3.14%;成熟枸杞损伤率的最小值为0.84%,最大值为2.87%,平均值为1.85%。试验证明在最佳参数组合下枸杞的综合采收效果已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黑河地区大豆蚜虫发生规律,2014年利用吸虫塔和田间定点、定期的方法对大豆蚜虫的扩散飞行及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吸虫塔监测中大豆蚜虫有翅蚜于5月13日始见,10月21日结束,历时154 d;其间共出现6次峰值,其中7月初至9月初的3次虫峰数量较多.田间无翅蚜最早出现在6月24日,在整个大豆生长期间出现3个峰值;田间有翅蚜虫最早出现在7月1日,在整个大豆生长期间出现2个峰值.  相似文献   

19.
为寻找防治枸杞蚜虫的适用药剂,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4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枸杞蚜虫的毒力及对其三磷酸腺苷酶(ATPas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枸杞蚜虫对联苯菊酯最敏感,LC50值为4.34 mg/L;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甲氰菊酯的LC50值分别为17.08、40.50和184.84 mg/L。4种杀虫剂对枸杞蚜虫两种ATPase活性均有抑制作用,药剂浓度为1×10-4mol/L时,4种药剂对Na+-K+-ATPase活性的抑制率均高于对Ca2+-M g2+-ATPase的抑制率,其中对Na+-K+-ATPase活性的抑制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联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甲氰菊酯,而对Ca2+-M g2+-ATPase的抑制率则是联苯菊酯最高(46.41%),高效氯氰菊酯最低(33.04%)。4种药剂对枸杞蚜虫GSTs活性的影响差异较大:联苯菊酯在低浓度时对GSTs具有诱导作用,高浓度时则表现为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对GSTs活性均表现为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达85.02%;而甲氰菊酯处理后GSTs的活性则升高了193.07%~249.96%。  相似文献   

20.
"泰栢一号"是一种纯天然有机制剂,本文以吡虫啉为对照药剂,分别在室内与田间测试了在常规使用和在高压静电喷雾条件下"泰栢一号"对蔬菜蚜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泰栢一号"40X稀释液处理蚜虫48h后死亡率为3.36%,清水对照处理的死亡率为3.33%,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而吡虫啉10 mg/L处理24h蚜虫的死亡率为78.86%."泰栢一号"与高压静电喷雾器配合使用则表现出良好的杀虫效果,200×稀释液处理48h的蚜虫死亡率为62.22%,96h蚜虫死亡率为91.1%,这种纯天然有机物结合高压静电喷雾杀虫方法的发现,为蚜虫的无公害防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