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飞 《新农村》2004,(4):16-16
利用蜜源分布特点在毗邻地区进行小转地饲养(转地运输时间在3天以内为小转地,超过3天则为长途转地),既可大大减少蜂群消耗,又能有效利用蜜源互补优势,是实现蜂群增产复壮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2.
转地饲养是养蜂场充分利用蜜源,提高蜂蜜产量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躲避农药危害和制止盗蜂常用的有效方法。转地饲养可使蜂群提前繁殖,甚至不需进行渡夏或越冬,蜂群的生产期可提早或延长,便于充分利用各地的蜜源,使蜂群提高产量和加速发展。实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转地饲养,能让蜂群在一年之内,连续赶采多个大蜜源,增加蜂产品产量和蜂群的繁殖,战胜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西方蜜蜂转地饲养是流动性饲养方式,是有效利用蜜源资源、繁殖蜂群以提高产量的重要手段。为了解西方蜜蜂转地饲养和环境变化对其形态特征的影响,以期进一步分析西方蜜蜂定地饲养、小转地饲养、大转地饲养后代的形态差异,采集定地饲养、小转地饲养、大转地饲养西方蜜蜂子代蜂群各3群,每群测定分析15只工蜂,每只工蜂总共测定40个形态特征,同时进行多重比较,生产力相关指标的优势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转地饲养的蜜蜂后代在体型和翅型上比定地饲养的蜜蜂较大,体色较浅,9个生产性能相关的指标均提高且优势明显。转地饲养有助于蜜蜂的健康生长,有利于蜂群的快速繁殖,为进一步提高科学饲养管理模式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将蜂群车装船载,长途跋涉,奔南闯北,追花夺蜜,这是我国传统养蜂的老方法。为把蜂养好,夺取蜂蜜高产,提高经济效益,江苏省盐城市郊区的科技人员和养蜂户,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住地(定地)和小转地养蜂的新方法。 1.什么是住地和小转地养蜂所谓住地养蜂,就是养蜂户根据自己住地周围的蜜源条件,按照住地周围三华里之内,有半亩以上留种苕子、一亩洋槐、二至三亩油菜或红花、十亩棉花可饲养一箱蜂的要求,以家庭为阵地,饲养一定数量的蜂群,常年不转地放养。这种住地养蜂,实际上就是家庭养蜂。把蜂箱放在房前屋后,让蜜蜂在附近自由采蜜,养蜂者只需抽一些时间,加强蜂群管理,搞好蜂蜜、王浆采收。所谓小转地养蜂,就是养蜂户在住地周围蜜源  相似文献   

5.
春季的蜂群管理,主要是以保证蜂群越冬后能够顺利、快速地恢复群势为目标,以便能在主要蜜源期到来时,蜂群保持强群态势,从而能够充分利用有效的蜜源,夺取高产,获得最大的效益。如果说蜂群秋季管理像播种,冬季管理像保苗的话,那么蜂群的春季管理就像育苗。只有根强苗壮,才能赢得丰收。因此说蜜蜂的春季管理也是一个养蜂年的重要管理阶段。  相似文献   

6.
西方蜜蜂转地,就是利用蜂群的可运移性,将蜂群从一个地方运往另一个地方,进行繁殖、采蜜。转地可克服一个地方蜜源种类少和花期短的局限,减少气候条件影响,有利于充分利用蜜粉源和发挥蜂群的生产潜力,夺取蜂产品,增加经济收入。转地可分为长途转地和短途转地两种。因此转地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7.
冯雪 《新农村》2014,(11):27-27
蜂群转地饲养是指根据蜜源变化,将蜜蜂转运到有蜜源植物的地方饲养,以利获得丰收高产的养蜂目的。 1.运前准备 根据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一般蜜源植物多呈立体分布。同一种蜜源植物,春夏季多随纬度和海拔增加而推迟开花(越往北、地势越高开花越晚),秋冬季则越往北、地势越高,开花越早。因此,一年四季可根据不同自然条件,采取蜂群转地饲养。  相似文献   

8.
<正> 养蜂生产夺取高产的关键在于有充足优质的蜜源。虽然我国主要蜜源有数十种,补助蜜源上千种,但具体到一个地区来说,一年能有3-4个主要蜜源的地方却不多,由于蜜源的限制很难培育强群  相似文献   

9.
养蜂主要依赖蜜源,我国养蜂方式有两种,各有利弊。一种是转地放蜂,跟着蜜源走:另一种是定地养蜂,或定地结合小转地,转地放蜂可以多产蜜和蜂王浆,但转地放蜂运费太高,几乎占养蜂收入的三分之一:其次是有些地方滥收费严重,雁过拔毛,蜂农难以承受:转地放蜂风险大,易受地痞流氓滋扰,丢蜂和毒蜂事件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0.
刺槐是温带地区的主要蜜源,泌蜜量大,花粉偏少.一般地区花期10~15天,山区刺槐受不同海拔 高度和小气侯的影响,交错开花,花期超过20多天.刺槐蜜很不稳定,常受季风、干旱、暴雨影响而减产, 但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能够取得高产.如果蜜源利用得当,在欠收年也能获得理想的产量.刺槐花期时 值初夏,气温已基本稳定,蜂群繁殖脱离了低温的影响,群势有所增强,在饲养管理上要向保持强群高产 稳产的目标转移,为此提出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蜂多层箱体饲养是中蜂的一种新法饲养。与土法饲养相比,它的主要特点是便于蜂群管理和能生产高产优质蜜。所谓便于管理,是指蜂群在饲养过程中,养蜂人能根据外界气温、蜜源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蜂群产生的影响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例如,对于多层箱体饲养的蜂群,当外界蜜源流蜜持续稳定时,可方便地割蜜;当外界蜜源不流蜜,蜂群缺乏饲料时,可方便地往蜂群里注入饲料进行饲喂;在饲喂的同时,  相似文献   

12.
1 发生时期在早春的雨雪天、蜂场转地的运输期、蜂群遭受蜜粉源及农药中毒时 ,或发生盗蜂等特殊时期 ,常采取幽闭蜂群的措施。但在幽闭期由于多种因素 ,会导致蜂群伤热。2 伤热的两种状态蜂群伤热产生的结果有当时可见和未见的两种状态。如果伤热严重 ,当时有蜜蜂死亡 ,巢脾受热坠毁 ,子脾上的蜂儿死亡。未可见者 ,当是蜜蜂没有死亡 ,子脾表面未见异样 ,但实际上蜜蜂已受热 ,体力受损 ,寿命缩短 ;个别蜂儿也无法正常生存 ;经过几天 ,群势大幅度下降 ,子脾也成为“花子” ,部分封盖蛹不能羽化而死亡 ;有的蛹脾即使出房 ,也是翅膀发育不健全…  相似文献   

13.
蜂群的秋季管理也称秋繁.如果蜂群的秋季管理工作搞得好,一方面可以培养足够多的越冬适龄蜂,使蜂群顺利越冬,为明年蜂群春繁提供有利条件,也为夺取明年油菜蜜高产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秋季主要蜜源--野菊花花期也能够获得好收成.因此,秋繁是春繁的基础,秋繁为春繁提供了群势、蜜粉脾方面的储备,是养蜂管理上的重要环节.蜂群秋季管理的最佳群势指标为越冬时全场所有蜂群均要达到7~9框足蜂.要达到秋繁的最佳群势,必须要有良好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西方蜜蜂群势变化与蜜源植物泌蜜的关系。[方法]结合当地每年主要蜜源植物和辅助蜜源植物的泌蜜特点从2012年1月~12月选出6群西方蜜蜂进行周年卵虫量、封盖子量、成蜂量和总的群势量的测定,并据此分别绘出不同的周年变化曲线图和总的蜂群群势变化曲线图。[结果]全年蜂群繁殖达3个高峰。5月15日蜂群群势达到全年第1个高峰,正是采集石榴蜜源的理想蜂群。7月15日达全年第2个高峰,10月15日达全年第3个高峰,正是为采集野藿香蜜源发展的强群。[结论]防治大蜂螨应在两个主要蜜源流蜜后期处于断子时用两种以上杀螨剂杀灭,防治小蜂螨应适时用升华硫配合杀螨剂施治。这为蜜蜂优质高产和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一、选择场地1、有丰富的蜜源蜜蜂的主要饲料来源植物提供的花粉和花蜜。选场时,要求蜂场周围至少有2-3个主要蜜源植物及多花期交替的辅助蜜源和粉源。蜜源应距场3千米以内,要求生长良好,流蜜稳定,无病虫害,无农药污染。2、交通便利交通要选择便于蜂群的运输、蜂产品的销售及蜂群生活,有利于蜂产品的保鲜和贮运,便于实现养蜂机械化。3、小气候适宜  相似文献   

16.
冬季,是云南省中蜂多层箱体饲养蜂群管理的重要时期,此时期的蜂群管理主要围绕夺取高产中蜂蜜和保住越冬蜂群来进行。云南省各地冬季气候、蜜源有所差异,各地冬季蜂群管理措施有所同。根据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可将蜂群管理划分为两面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以滇西北、  相似文献   

17.
蜜蜂运输检疫是蜜蜂在饲养、转地繁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养蜂业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转地放蜂是为了饲养强群,保证蜂群强大,以有效抵御天气突变和其它疾病,  相似文献   

18.
春、夏、秋三季,辽阔的祖国大地,各种植物花期接连不断,蜜粉源充足.为增产、增收、增效益,每年都有若干养蜂专业户(场)转地外出放蜂,大见成效.笔者深入调查总结其经验,归纳为七要领,介绍如下: 1周密计划 转地放蜂,事先需要周密的调查和充分地准备.初次转地最好征得熟悉蜂场的同行作具体指导.转地路线、花期连接、场地落实、运输规章、当地放蜂密度、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或花的大小年现象以及成本核算等,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盲目侥幸.这些信息是关系到蜂群存亡的关键.因此,必须提前订出周密的计划,方可实施.  相似文献   

19.
苏北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适宜,植物生长茂盛,花粉蜜源丰富。主要蜜源植物如油菜、棉花、紫云英、刺槐等有2281万亩,辅助蜜粉源植物如胡萝卜、臭椿、蒿、小兰花、草木樨、薄荷、益母草、芝麻向日葵、玉米、瓜果等有数十种,全年蜂群采集活动的时间有250多天。 我场建立卅年,过去终年流动全国,1971~1981年,人均养蜂20群,每人每年创产值2906.62元,各项开支却占收入的85.7%,人均盈利仅415元。1982年实行生产责任制,部分组试行定地小转地饲养,人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明转地放蜂过程中常见蜜蜂病毒和寄生虫的流行规律,及不同地区工蜂肠道中两种主要共生菌Gilliamella apicola和Snodgrassella alvi的变化情况。【方法】在转地放蜂过程中,对同一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蜂场的固定蜂群连续取样,采用RT-PCR方法检测蜂群中病毒和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使用SPSS 17.0软件对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样本的病毒和寄生虫感染率进行卡方检验。以蜜蜂β-actin为内参基因,对不同地区样本中的共生菌G.apicola和S.alvi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检测转地过程中工蜂肠道中这两种细菌的变化情况,并采用Kendall Rank相关系数对病原物感染率和共生菌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转地放蜂7个地区的样本中,仅检测出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IAPV)、黑蜂王台病毒(BQCV)和蜜蜂残翅病毒(DWV)3种蜜蜂病毒。其中IAPV和BQCV在所有地区均有检出且感染率较高,不同地区之间感染率差异显著;DWV感染率相对较低,不同地区之间感染率差异极显著。西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apis)在各地区样本中均未检出,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在4个地区的样本中检出,且不同地区间感染率差异极显著,熊蜂微孢子虫(Nosema bombi)在各个地区均有检出,不同地区间感染率差异显著;季节性差异分析表明,IAPV在不同季节的感染率差异不显著,而BQCV、DWV、N.ceranae和N.bombi在不同季节的感染率差异显著,且春夏季的感染率普遍高于秋冬季;不同转地地区的工蜂肠道内均含有共生菌G.apicola和S.alvi,且两种共生菌含量在不同地区间均差异极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S.alvi和IAPV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作用。【结论】转地蜂场工蜂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结果表明IAPV、BQCV、DWV和微孢子虫在蜂群中普遍存在;蜜蜂病原物的感染率和肠道共生菌的含量在不同地理区域间差异显著;部分病原物与肠道共生菌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转地放蜂方式对蜜蜂的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