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晓丹    陈树玉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3):128-129,132
在河北省高校选取200名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选择"村官"这一职业的直接原因、大学生对于能否胜任村官一职的自身认识和大学生对于担当村官的个人信心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并对增强大学生"村官"胜任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大学生选择"村官"这一职业,吸引他们的重要是"国家的优厚待遇",而对于自己能否胜任"村官"这一职业大多存在信心不足的情况。对于目前逐渐变热的"大学生村官"职业,广大有意愿的大学生仍需进行充分的理性思考,只有直面大学生选择"村官"的问题和困难,才能更好、更快地胜任村官这一职业。  相似文献   

2.
两年来没从县直机关提拔一名干部的河南省内黄县,最近一次干部调整在当地引发极大震动:县直单位和乡镇机关空缺的职位全部由驻村"两官"(派驻村官和大学生村官)来担任,县委分两批为驻村表现优秀的123名派驻村官解决了正副科职级待遇,为89名大学生村官解决了事业编制。  相似文献   

3.
2008年9月,山东平邑县迎来了400名大学生村官,两年过去了,有的村官进入了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有的村官读研或另行择业,但是还有一批大学生村官选择了坚守农村。这不,3名普通的大学生女村官通过发挥自己的特长,脚踏实地干实事,成为当地群众的贴心人、响当当的好"村官"。  相似文献   

4.
近日,中央组织部、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意见》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解读。2015年全国一半以上行政村将配备大学生村官《意见》明确提出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总体目标规划要求:一是明确选聘规模。强调要稳步推进选聘工作,不断提高选聘质量。到2015年,全国一半以上行政村配备大学生村官。二是明确培养使用目标。经过3至5年努力,平均每个乡镇有2名左右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正职,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逐步实现1/3以上的行政村有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副职及以上干部;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有大学生村官工作经历,每个县(市、区)至少有3至5名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有大学生村官工作经历。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自2008年起正式招录了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两年后,这些大学生村官现状如何?现实和当年选择当村官的初衷有差距吗?近日由中南大学8名大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利用暑假"三下乡"机会,对湖南株洲市炎陵、茶陵、攸县三地大学生村官进行了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出口分流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佳  汤晓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384-16386
以目前最具影响力、最有特色的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为研究对象,从重庆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背景和取得的成就入手,提炼出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创新点,探析"重庆模式"出口分流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万秋蓓 《农家顾问》2010,(10):18-18
随着今年的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的完成,2010年毕业获各省选聘的新一批大学生已先后奔赴农村基层开始自己的"村官"生涯,他们或将自己开辟新的"战场",或将和往届的师兄、师姐们那些"老"大学生村官一起,与驻地村两委领导班子成员紧密合作,共同为发展农村、繁荣基层燃烧青春、贡献力量!在"新、老"大学生村官共处的时间里,大力提倡"牵手共建"——传、帮、带,将十分有利于"新"大学生村官朋友们的快速成长,避免他们走弯路、交"学费",必将更加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中央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采取的一项战略制度。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村官"知识丰富,朝气蓬勃,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活跃农村生活;大学生"村官"使得大学生接受基层锻炼,了解国情民意,培养了其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大学生"村官"可以优化农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提升村级组织干部文化素质。大学生"村官"计划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积极意义。作者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家顾问》2011,(7):16-16
湖北省委组织部召开全省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市县乡党委和组织部门严格执行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借用大学生"村官"。湖北现有大学生"村官"约3500人,他们为新农村和基层政权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管理制度的缺失、大学生"村官"工作得不到重视、个人能力经验的不足及政策实施不到位的角度分析了当今大学生"村官"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政府应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加强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晋升机制以期达到改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状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举措,具有长远战略意义。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这是一项既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又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双赢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文化﹑人才,大学生村官把新的理念、新的知识、新的科技付诸实践,这是展示自身才华的好时机、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形式。为了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沁阳市委组织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及地方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为他们打造干事、创业的平台,以增强他们工作的信心,进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那些从象牙塔走向黄土地的女大学生村官,可以说是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一个有着村官和女性双重身份的群体,在基层工作中,她们又是怎样发挥自己的特长、真正撑起了基层工作的半边天呢我们从村官牛慧芳身上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12.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江苏省2007年首次启动大规模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当年共选聘了1011名优秀大学生赴苏北五市经济薄弱村任职。2008年,省级选聘人数达到1670名。而到了2009年,省市联动的选聘总数更是增加到了5010名。在这一代大学生村官中,已涌现出了不少闪光的人物。  相似文献   

13.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江苏省2007年首次启动大规模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当年共选聘了1011名优秀大学生赴苏北五市经济薄弱村任职。2008年,省级选聘人数达到1670名。而到了2009年,省市联动的选聘总数更是增加到了5010名。在这一代大学生村官中,已涌现出了不少闪光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农家顾问》2011,(3):17-17
宁夏于2008年首批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聘期将满。为引导大学生"村官"聘用期满后有序流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做好我区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大学生"村官"聘用期满后留村任职工作、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五条出路",  相似文献   

15.
2008年3月,国家启动大学生村官工作,至今已有三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任大学生村官总数为24万名,分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95%的县、市,覆盖了1/3以上的村庄。北京、山西、四川、云南等省、市已经达到一村一名或两名大学生村官,其中北京已经连续2年实现了一村两名大学生村官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魏祥健  杨丹  唐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851-6853
对重庆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完善大学生"村官"工程的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为增强大学生村官"落地生根、志存高远"的意识,培养他们服务基层的能力,江苏省盱眙县创新实施"小当家"培优工程,助推大学生村官实现"三转变"。  相似文献   

18.
农春仕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9):130-132,134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举措."大学生村官"适应了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为解决农村的人才短缺开辟了新渠道.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分析了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的内外部阻碍因素,从大学生自身、村委与村民、政府和管理层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促使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5):270-271
大学生村官肩负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助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重要职责。因此,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尤为重要。以河北省150名大学生村官为样本对象,对河北省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及培训需求进行探索分析,得出大学生村官在公共管理知识、沟通协调及学习能力方面存在欠缺。  相似文献   

20.
魏巍 《农家顾问》2014,(10):21-22
<正>纠正"跳板"心态,重在拴心留人。密切关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与生活,建立联、传、帮、带四级帮扶机制,助力大学生村官迅速成长。一是班子成员"联"。一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联系一名大学生村官,重点加强大学生村官思想教育,帮助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困难,坚定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信心。二是致富能人"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