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藜麦育种研究是以改良和优化藜麦的品种,实现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提高为目标,通过深入研究藜麦的遗传背景和基础,了解藜麦的遗传多样性,建立丰富的遗传资源库,为未来的育种工作提供更多的遗传材料。传统育种方法结合现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组选择技术等手段可以加速藜麦的遗传改良进程,转基因技术也为提高藜麦的抗病虫能力提供了新途径。然而,藜麦育种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遗传改良速度较慢、抗病和抗虫育种仍面临挑战,以及品质改良有待提高。因此,加强研究合作、拓宽遗传资源来源、加强品种改良和开发适应性更强的品种等是未来藜麦育种研究的重点和方向。通过科研创新和广泛合作,藜麦育种的发展将会不断推进,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发表于《自然》的一项新研究介绍了首个藜麦高质量参照基因组。这项新成果将促进藜麦的遗传改良和育种策略,有望提高全球粮食安全。藜麦是一种营养丰富、无麸质、血糖指数低的作物,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纤维、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达到出色的平衡,而且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生长。但是藜麦仍是一种利用不足的作物,为了扩大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还需要通过育种工作改  相似文献   

3.
藜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生育期长,种植区域无霜期短,开花期遇高温花粉败育不结籽以及成熟期遇雨穗发芽等诸多问题。为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藜麦种植产业升级,自2013年起,盐城市新洋农业试验站结合江苏沿海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连续几年的田间试验,根据生产实际经验,从地块选择、播前准备、品种选择、播种方式、田间管理、收获、第二季藜麦种植等方面总结了一套藜麦一年两季高效栽培技术。该项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藜麦一年两季就地加代育种,缩短育种年限,还能使藜麦产量翻番,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藜麦是巴楚县近两年引进的特色农作物。藜麦种植受气象条件影响很大,分析藜麦种植气象条件十分必要。根据2021年新疆巴楚县气候条件情况以及藜麦生长实际情况,重点分析了巴楚县藜麦种植气候条件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巴楚县2021年3—8月气温、降水、光照条件能够适应藜麦生长发育,但是藜麦种植期间会遭遇高温、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这些气象灾害会影响到藜麦的健康生长。梳理了几点气象服务措施,以促进巴楚县藜麦种植提质增收。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适宜在云南2 000 m海拔的山区种植的藜麦品系,本研究从玻利维亚引进红、黄、黑、白4个籽粒种皮颜色不同的藜麦品系种植于云南拖布卡、小哨2个生态点,通过对4个藜麦品系旺长期植株农艺性状、叶片光合能力、叶片生理性状及籽粒品质和产量等指标的测定与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拖布卡4个藜麦品系的旺长期农艺性状、叶片光合色素指标、叶片生理指标总体高于小哨,2个生态点黄藜麦植株旺长期生长势最好,黑藜麦、红藜麦居中,白藜麦较差,且4个藜麦籽粒的品质指标均存在差异。拖布卡生态点4个藜麦品系的平均公顷产量高于小哨生态点,2个生态点均是黄藜麦产量最高,红藜麦和黑藜麦产量无差异,但他们均显著低于黄藜麦,白藜麦产量较低。因而,黄藜麦、红藜麦和黑藜麦是最适宜在2 000 m海拔范围推广种植的主要藜麦品系。本研究为云南省藜麦种质资源的引进、利用及栽培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藜麦种子黄酮含量与超微弱发光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筛选的90份藜麦材料进行了超微弱发光研究和黄酮含量测定,通过二者的相关性分析得出藜麦种子的黄酮含量与超微弱发光值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5,P0.01),因此利用超微弱发光值来反映藜麦种子黄酮含量高低的方法是可行的,利用该技术可以快速、无损伤地对藜麦种子黄酮含量的高低进行初期筛选,为藜麦育种工作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速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7.
为了寻找适宜天祝藏族自治县土壤、气候条件下种植的藜麦品种,将引进的9个藜麦品种进行比较试验,观测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分析各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引进藜麦品种产量排序依次为陇藜1号>青黑藜2号>青藜2号>陇藜4号(CK)>白藜2号>青白藜1号>青海都兰白藜3号>红藜麦>黑藜麦,其中陇藜1号、青黑藜2号和青藜2号均较CK显著增产,增产率分别为18.53%、16.95%、7.91%,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相关性分析表明主穗长与侧枝成穗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藜麦的产量主要取决于主枝穗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新疆伊犁河谷藜麦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藜麦作为早期从南美引进的特色杂粮作物,近几年已在我国18个省(区)推广应用,有望发展成为一特色的新兴产业。采用SWOT分析法对新疆伊犁河谷藜麦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以充分掌握和了解其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为今后伊犁河谷藜麦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伊犁河谷藜麦产业发展的优势大于劣势,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可利用藜麦耐旱、耐盐碱、耐寒等特性以及可作为粮饲兼用作物,扩大种植规模;坚持以市场为中心,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引导农民合理种植。通过发挥产品开发和“互联网+农业”等产业优势,拓市场、引人才、建基地、强科技、抓产业,必能实现伊犁河谷藜麦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9.
藜麦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苋科藜属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高原地区,具有大约5000~ 7000年的种植历史,是当地印加人备受推崇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些年因为其全面的营养价值和均衡的氨基酸比例以及药用保健价值收到追捧,引起了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兴趣。为了给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些研究方向的参考,通过对国内外对藜麦的研究文献进行汇总,归纳了在藜麦的引种栽培、营养成分分析、产品开发利用、遗传谱系研究、抗逆性研究、抗病虫害研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一些在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如藜麦在低海拔地区产量和品质降低、藜麦的多种药用保健作用、藜麦副产物的利用等,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并分析了藜麦作为一种杂粮作物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引种栽培以及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0.
<正>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在线发表的一篇植物科学论文,公布了首个藜麦高质量参照基因组。这项新成果将促进藜麦的遗传改良和育种策略,有望提高全球粮食安全。这种植物其实已经有5000至7000多年的食用和种植历史,在上世纪80年代,藜麦就被美国国家航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