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为探究东祁连山河谷高寒草地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性状的关系,根据研究区河谷地形地貌及河谷高寒草地分布特征,选取了分布在河谷山地阳坡上部和下部、河谷山地阴坡上部和下部及河谷水平阶地的5类不同植被类型的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草地植被群落和土壤性状特征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河谷中不同坡向、坡位高寒草地植被群落优势种不同,河谷阳坡高寒草地以嵩草属植物为主,阴坡以蓼属植物为主;阴坡植被总盖度高,阳坡低;河谷阴坡下部草层高度最高,而水平阶地最小;植被群落总科数、总属数和总种数均表现为坡下部高于上部,阴坡高于阳坡;地上生物量依次为:阴坡下部>阳坡上部>阴坡上部>阳坡下部>水平阶地;0~60 cm土层地下生物量依次为:阴坡下部>阳坡下部>阴坡上部>水平阶地>阳坡上部。不同高寒草地土壤性状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和全氮等指标与植被总盖度、地上生物量、总科数、草地平均高度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可见,研究区河谷高寒草地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和全氮与植被总盖度、地上生物量、总科数、草地平均高度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勤绿洲人工梭梭林群落结构及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样方调查方法,分别对生长于民勤绿洲盆地不同立地类型的人工梭梭群落内的物种重要值、多样性等生态特征进行分析,将其划分为3个类型:梭梭-一年生植物群聚、梭梭-一年生植物-灌木群聚和梭梭-灌木群落;分别分布于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地上,随着沙地固定程度的增加,人工梭梭群落由梭梭-一年生植物群聚(先锋群落,盖度23%、多样性指数0.26)演替到梭梭-一年生植物-灌木群聚(盖度30%、多样性指数0.34)再演替到梭梭-灌木群落(盖度40%,多样性指数0.60);在人工梭梭群落演替过程中,人工梭梭种群在不同沙地类型上生长状况不同,沿着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为衰退型,这种衰退与土壤水分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不同强度放牧对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一个生长季内,比较分析了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地段(非牧段,轻牧段,中牧段和重牧段,以放牛为主)植物群落的总地上现存量、总投影盖度、平均高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异。结果表明,不同强度放牧条件下各项指标均呈规律性变化,表现为植被的生长状况和土壤状况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劣化,且群落总地上现存量、总投影盖度、群落高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的pH值和电导率与地面凋落物的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考虑各项指标对放牧反应的敏感性、变化的稳定性和测定的方便性,可以把群落盖度、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作为草地健康评价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4.
在黄花棘豆的不同生育期(返青期、现蕾期和初花期)以不同浓度的21%氯氨吡啶酸水剂对天然草地进行喷施,探讨其对黄花棘豆的防控效果和对草地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21%氯氨吡啶酸水剂对于黄花棘豆有很强的灭除效果:喷施后15d,85%的植株表现出明显药害症状;喷施后35d,92.5%的植株药害等级达到4级。喷施后75d,125.0mL/hm2处理的株防效可达85%以上;187.5mL/hm2处理的株防效可达95%。在鲜重防效方面,高浓度和低浓度处理都可达95%以上的防控效果。不同喷施时期和喷施浓度对于草地其他植物和草产量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双子叶植物,高浓度和低浓度喷施水平下其草产量都明显降低,分别降低52.5%和40.3%,降低趋势为返青期现蕾期初花期。单子叶植物受21%氯氨吡啶酸水剂的影响不同于双子叶植物:高浓度喷施,所有处理组草产量都显著降低,平均降低18.7%;低浓度喷施时,返青期草产量降低26.3%,现蕾期和初花期草产量增加,分别增加1.0%和10.6%。对草地植被的调查表明,21%氯氨吡啶酸水剂喷施后草地单位面积植物种数、盖度和植物多样性都有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车辆碾压、游人践踏等已经严重干扰了甘南草原的生态环境。通过样方调查法,采用因子比较、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旅游活动对甘南桑科草原旅游点植被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桑科草原植被已经受到旅游活动的中度或重度干扰,干扰区植物物种数量、盖度、高度和完整度均受到明显的干扰。其中,旅游活动对植被的物种数量、高度和盖度的破坏程度分别为严重、较重和较轻。不同类型干扰区的植物生长和物种丰富度有明显差异。各类型干扰区的植物物种比率、植被盖度比率、草群高度比率和植物完整度指数分别与其对应的样方序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旅游活动对游客游憩区、人行步道两侧和商店周围的植物生长指标影响范围分别为大、较大和较小;旅游活动对植被的高度和物种数量的影响较大,而对植被的完整度和盖度的影响较小。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旅游管理建议:规范草原上的游客观光步行通道和旅游设施点服务通道,控制草原上游客聚众活动区的数量和边界,定期更换游客聚众活动区位置,加强完善旅游区内警示牌系统。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小麦不同生育期的飞防作业参数和添加不同增效剂对除草剂的减量效应,以期给区域植保无人机麦田飞防和除草剂减量使用提供依据。通过田间雾滴沉降试验,分析小麦主要生育期不同飞防作业参数下的雾滴沉积数量及覆盖面积;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方法,探讨新疆麦田主要除草剂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WG)减量15%和30%的情况下,添加不同增效剂对麦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用无人机在作业高度1.8 m时,速度3.0 m/s的雾滴数量和覆盖度最高,不同生育期试验的雾滴数量分别为110.36、122.52、125.81、115.47滴/cm2,覆盖度分别为4.86%、4.93%、4.95%、4.89%,超过6 m/s时各不同生育期试验的雾滴数量和覆盖度均显著降低;飞行速度设定为5 m/s时,以高度1.8 m时雾滴数量和覆盖度整体最大,不同生育期试验的雾滴数量分别为152.16、148.36、155.43、154.16滴/cm2,覆盖度分别为3.19%、3.06%、3.23%、3.21%,超过3.0 m时各时期的雾滴数量和覆盖度均显...  相似文献   

7.
不同抗旱性油菜种子萌发期抗旱指标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不同浓度(8%~25%)的PEG-6000高渗溶液,对田间表现为不同抗旱等级的5份油菜品种进行种子萌发期渗透胁迫试验,统计分析相对发芽率、相对根长和相对芽长3个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材料萌发期抗旱性的关联度,筛选油菜萌发期的抗旱性鉴定指标。PEG-6000浓度为19%时,不同抗旱性材料的相对发芽率平均为60.6%,变异系数为51%,强抗旱材料达到90%以上。相对根长平均为57.3%,变异系数为17.9%,强抗旱材料达到70%以上。各材料间差异显著。相对发芽率、相对根长与材料萌发期抗旱性的相关度>0.9。相对发芽率、相对根长可作为油菜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的可靠指标。PEG-6000浓度为19%时,相对发芽率>90%、相对根长>70%的材料,可初步认定具有较强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8.
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地生物结皮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解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物结皮的生态意义,本文以宁夏盐池为例,采用样线调查法进行结皮及植被调查,并在有结皮和无结皮覆盖两种情况下进行入渗试验。研究表明:北方半干旱区生物结皮对植物生长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过程。在风蚀环境条件和不稳定的土壤条件下,生物结皮的出现可创造适合植物生长的微环境,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方差分析显示有结皮时的植被盖度明显高于无结皮覆盖的植被盖度。当环境条件改善时,结皮开始抑制植物的生长,两者存在一种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研究区从封育边缘到核心,结皮盖度为核心>边缘,植被盖度正好相反,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20;生物结皮对入渗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结皮盖度与入渗深度之间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65,说明结皮的存在使土壤水分呈现浅层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科尔沁沙地人工黄柳林平茬复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科尔沁沙地人工黄柳林的生存现状和生长动态规律,分析不同预留盖度和留茬高度的平茬处理后黄柳和林间草本植被的恢复情况及其防风固沙效益,结果表明:1)平茬对黄柳及其林间草本的生长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2)在平茬后的第一年内和现有的4个预留盖度下,不同预留盖度对黄柳生长无显著影响;留茬高度以0cm(齐地刈割)为佳;3)综合风速和风蚀量的测定分析发现,在全面围封、林间草本较好的情况下,留茬盖度在10%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沙地人工灌木林的生态防护功能。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新疆第二次森林资源普查的结果统计甘家湖保护区不同盖度梭梭林的面积。选择3个不同盖度的梭梭林测定梭梭、草本植物以及土壤的有机碳含量,计算梭梭林的总碳储量。结果表明:甘家湖保护区的梭梭林总面积为360.79km~2,98.43%的梭梭林盖度低于50%。甘家湖保护区梭梭林的总碳储量达到2.66万t。低盖度梭梭林的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97.67%。土壤和梭梭的碳储量分别占总碳储量的71.42%和23.69%。盖度影响梭梭林的梭梭根系和全株生物量以及草本植物生物量。高盖度梭梭林的梭梭生物量最高,中盖度梭梭林的草本植物生物量最高。盖度影响梭梭根系含碳量。低盖度梭梭林根系含碳量显著高于中盖度。盖度和深度影响土壤碳密度。高盖度梭梭林的土壤碳密度最高。20cm以下土壤碳密度高于表层。梭梭单株碳储量与枝条、根系和单株的干重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碳密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今后应该采取措施促进梭梭林生长,提高其碳储量。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了解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生长季流沙地及其接壤草地沙物质粒径的组成.选择正蓝旗为研究区,在植物生长季,沿草地-流沙地的过渡带设置取样点,在流沙地上风处草地、流沙地、流沙地下风处草地各设置15个样点,每个样点取表层沙物质,然后测定植被盖度、高度和生物量鲜重,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植被盖度下的沙物质的粒径组成,发现流沙地上风处草地和流沙地下风处草地中沙(0.25-0.5mm)和细沙(0.1-0.25mm)含量较稳定,流沙地粗沙(>0.5mm)含量最高.通过分析植被盖度、高度、生物量与沙物质粒径组成的相关关系,得知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细物质(包括中沙(0.25-0.5mm)、细沙(0.1-0.25mm)、极细沙(0.05-0.1mm)、粉沙<0.05mm))的百分含量在增加,而粗沙的百分含量在减少.该研究可为沙化草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选用多年生双子叶植物作为替代植物,不仅能够达到持续控制紫茎泽兰的目的,而且可以便利伴生单子叶杂草治理。但替代植物种类的选择及伴生阔叶杂草的治理仍需要加以解决。在贵州对4种替代植物的试验结果表明,葛藤生长迅速,对地表盖度好,替代控制紫茎泽兰效果可达96%以上,而其他替代植物种类的盖度较差。葛藤伴生的阔叶杂草可用除草剂氟磺胺草醚和乙羧氟草醚防除,在推荐剂量下对幼苗期的紫茎泽兰或假臭草的防效可达99%以上,且对葛藤安全;相反,除草剂甲氧咪草烟和异恶草酮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3.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十大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分析荒漠化防治中植物生长与水分变化的关系,在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区建立试验站长期定位监测,已取得了土壤水、地下水、降水等水分数据和生物量、盖度等植物生长数据,并采用特征参数算法、相关和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植物生长和水分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及相关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2006-2014年际变化上,土壤水和降水变化较剧烈,地下水位变化较缓和。植物盖度变化呈波动性略有增大趋势,而生物量、降水、土壤水、地下水位变化呈波动性略有降低趋势,但变化都不明显。2)在植物生长季的3-11月份期间,土壤各层含水率变化步调基本一致,植物平均生物量和盖度变化步调基本一致,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变化步调基本一致,年内变化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降水>地下水位>土壤水>生物量>盖度。3)植物平均生物量与平均盖度、地下水埋深、降水量的回归模型为B=1.895C-0.033D+0.834P+44.369(R~2=0.796,P<005),通过模型可预测生物量变差的79.6%,准确率可达67.4%。本研究可为荒漠化防治中的水资源管理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对水资源影响的评估等提供科技支撑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植被沙障对近地表风沙流特征影响的风洞实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植被沙障在一些地区已成为沙害防治的有效手段,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对其治沙机理尚不很清楚.在盖度为10%,15%,20%,30%,40%,60%情况下,对植被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进行了风洞试验.实验风速设置为6,8,11 m/s,测定不同植被盖度的风速廓线特征、风沙流结构特征及其防沙效果.实验结果表明:①积沙总量随盖度增加而逐渐降低,风沙流中的砂粒分布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但分布的高度随盖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②植株的茂密程度对风沙流的结构有明显影响,盖度越高,积沙量越集中在下部;③盖度并不是导致积沙量为零的唯一指标,风蚀是否发生,还与植被的疏透度、防护林的高度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沙地植物幼苗生长对降水和风速变化的响应过程,于2016年4月中旬利用40个2 m×2 m×2 m的混凝土样方池,通过人工增雨及遮风网降低风速的方法开展模拟控制实验。结果表明:①风速、降水以及两者的协同作用对萌发物种数无显著影响(P>0.05)。风速降低20%和降水增加60%使种子萌发物种数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4.9%和1.3%;风速降低20%条件下,自然降水和降水增加60%均可使种子萌发物种数增加7.2%。②不同降水处理会使植物幼苗密度大幅度降低、高度波动变化;风速降低可以较显著地促进沙地植物幼苗生长高度,特别是优势植物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大果虫实(Corispermum macrocarpum)的生长高度(P<0.01)。在自然风速条件下,降水增加30%明显促进猪毛菜幼苗高度生长,降水增加60%则相反;风速降低20%条件下,降水增加60%可以大幅度的促进雾冰黎(Bassia dasyphylla)幼苗的生长高度;风速降低40%与降水增加30%和60%的协同作用使雾冰黎、猪毛菜和大果虫实幼苗的生长高度均明显降低。③不同风速和降水处理对植被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D)、香浓–威纳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无显著影响(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增加30%对种子萌发阶段物种丰富度的抑制作用较大;与降水相比,风速是沙地植物幼苗生长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自然降水条件下,风速降低40%可以使沙地植物幼苗生长高度最大限度地增加;沙地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对降水及风速的变化不敏感,这说明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相对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地17年间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揭示毛乌素沙地植被变化规律,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像元分解模型,建立了TM影像尺度下的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毛乌素沙地1990年和2007年2个时期植被覆盖的进行了等级的划分。采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了该区17年来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类型的主体为低盖度植被(NDVI,<0.3),其面积由1990年的33176.7369km2下降为2007年的30671.6454km2,年变化率为-0.048%;中盖度(NDVI,0.3-0.6)、高盖度(NDVI,>0.6)的总面积由1990年的1313.5023km2变为2007年的3818.5938km2,年变化率分别为3.91%和3.48%。整个研究区17年间发生正向转移的面积为3209.5153km2,占总面积的9.31%;负向转移的面积为633.0195km2,占总面积的1.84%。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状况总体呈良性转移趋势,但局部退化的问题也应该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真菌源激活蛋白在促进植物生长和增产方面的作用机理,研究了不同浓度激活蛋白处理对豌豆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2、5μg/mL激活蛋白处理后第7d,豌豆幼苗根系活力比对照分别增加了46.0%、58.5%和21.0%,硝酸还原酶活性比对照分别增加64.38%、140.62%和35.31%;处理后第15d,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3.69%、18.49%和6.16%,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20.68%、32.03%和17.28%,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18.59%、32.05%和22.10%。不同浓度激活蛋白均能促进与植物生长相关的生理指标的提高,其中以2μg/mL的作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以青海省海北站、德令哈、河北乡、下藏科和班玛县5个地理种源麻花艽种子为材料,检测干旱胁迫、盐胁迫和混合胁迫下麻花艽幼苗的生长和生理特性。结果显示,胁迫下麻花艽材料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但不同地区受胁迫的影响不同,干旱胁迫下德令哈地区幼苗的株高最高,为2.36 cm;盐胁迫和混合胁迫下河北乡地区幼苗的株高最高,分别为2.49 cm和2.28 cm。不同胁迫下不同地区的幼苗生理特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对照相比,仅干旱胁迫下德令哈地区幼苗的MDA含量降低了69.07%,其可溶性蛋白增加了46.52%;单纯干旱胁迫下,海北站地区幼苗的POD和CAT活性分别增加了234.39%和86.39%;单纯盐胁迫处理下,海北站地区幼苗的POD和CAT活性分别增加了340.53%和127.86%;混合胁迫下德令哈地区幼苗的SOD和CAT分别增加了6.44%和51.20%。通过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分析发现,5个地理种源麻花艽的抗旱性综合评价顺序为:德令哈>海北站>下藏科>河北乡>班玛县,耐盐性顺序为:海北站>下藏科>德令哈>班玛县>河北乡,混合胁迫抗性顺序为:德令哈>下藏科>河北乡>海北站>班玛县。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麻花艽对胁迫的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德令哈和海北站地区麻花艽对胁迫的耐受性更强,推测可能与长期生长的自然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9.
策勒绿洲边缘自然植被恢复重建的盖度指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策勒绿洲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边缘的自然植被带是保护绿洲的天然屏障,近50年来,绿洲边缘的自然植被带遭到严重破坏,绿洲生态系统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恢复重建绿洲边缘自然植被带的限制因素是水,通过综合研究确定具备可靠防护功能的不同植被类型的盖度指标,是恢复重建绿洲边缘自然植被过程中节约用水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策勒绿洲边缘沙物质的粒度分析,起动风速的风洞实验,绿洲边缘风速的长期测定以及不同植被类型防护效益的野外观测,确定策勒绿洲边缘不同植被类型的盖度指标为:●柽柳灌木群落盖度:≥20%;●骆驼刺草本植物群落盖度:≥30%;●花花柴草本植物群落盖度:≥30%;●芦苇草本植物群落盖度:≥30%。  相似文献   

20.
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是我国北方温带荒漠的主要先锋植物,也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水土保持和荒山绿化物种,但是该乡土物种是否具有保育植物的特征,目前尚未有这方面的研究。文中通过研究生长于半干旱区的荒漠植物红砂群落不同分布格局和群落特征,分析红砂盖度变化对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探究保育效应的发生条件及其对群落物种多样性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的植物物种多样性随着红砂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增大而逐渐增大,然而,当红砂总盖度超过48.73%(地上生物量为35.62g/m2)时,虽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继续增大,目标物种碱蓬(Suaeda glauca),蓍状亚菊(Ajania achilleoides)多度明显增加,但植物物种多样性并没有显著的变化。这些说明在干旱区,当红砂的盖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通过冠层遮阴产生保育效应。因此,在植被稀疏、物种多样性较低的干旱地区,可以充分利用红砂物种的保育效应,促进和加快植被自然恢复进程,调控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