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鳗鲡循环水高密度养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室内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对欧洲鳗鲡进行高密度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0 522尾平均体重为55.6 g(18P)的欧洲鳗鲡养殖159 d,成活率达99.7%,总重由584.6 kg增加到1478.0 kg,均重达143.2 g(7.0P),养殖密度从13.0 kg/m3提高到32.8 kg/m3,共投饵1 263.2 kg,鳗鲡增重893.4 kg,饵料效率达70.7%。采用添加营养液和低负载预培养生物膜,使鳗鲡进入系统后水质平稳变化,降低了养殖初期因水质变化剧烈而发生事故的风险。试验阶段养殖池水体氨氮0.03~1.28 mg/L、亚硝态氮0.02~0.75 mg/L、硝态氮1.21~99.60 mg/L,溶氧控制在5~7 mg/L、pH以碳酸氢钠调节稳定在7.0~7.7、水温在23.8~32.4℃间,系统的日换水量在5%内,各水质指标均处于鳗鲡适宜范围内。养殖期间发生2次指环虫病害,利用中草药和无残留药物进行防治,效果良好。利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鳗鲡,创造最适的水环境理化条件,在快速生产绿色安全水产品的同时有效节水和减少污水排放。研究亮点:国内首次中试规模(养殖水体45 m3),高密度(32.8 kg/m3)进行了欧洲鳗鲡的循环水养殖试验。养殖试验时间达159 d,鳗鲡达到了商品规格。在中试规模条件下,联合运用预培养生物膜和低负载培养生物膜的方法快速构建了具有稳定硝化功能的生物过滤器。首次比较了不同日换水率条件下,循环水养殖欧洲鳗鲡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高铁酸钾(K2FeO4)对养殖废水中菌落总数、化学需氧量(COD)、浊度、硫化物、亚硝酸盐和氨氮总量的去除效果,以探明K2FeO4作为净化剂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K2FeO4对养殖水体中菌落总数、COD、浊度和硫化物的去除效果良好,当K2FeO4使用量为8 mg/L时,菌落总数的去除率为98.80%、COD去除率为92.16%、硫化物去除率为98.78%、浊度的去除率为98.42%;对亚硝酸盐和氨氮总量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亚硝酸盐在K2FeO4使用量为12 mg/L时的去除率最大,为44.61%,氨氮总量在K2FeO4使用量为16 mg/L时的去除率最大,为24.87%.  相似文献   

3.
医药化工废水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研究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在工程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序批式反应器,研究医药化工废水的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生物脱氮工艺,并对SND工程应用进行尝试。[结果]实现SND最佳脱碳、脱氮效果的溶解氧(DO)浓度应控制在1.0~2.0mg/L,最佳进水pH值为7.0~7.5,在该条件下,COD去除率达80%以上,氨氮去除率达80%~82%,总氮去除率达74%~78%。在SND工程应用中,控制DO浓度为1.0~2.0 mg/L、进水pH值为7.0~7.5、水温为28~32℃时,COD、氨氮、总氮去除率分别为78.8%、78.4%和74.5%。水温过高将影响SND脱氮、脱碳的效果,且污泥微生物有一定适应调节能力,总体上COD、氨氮、总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2.1%、66.2%和57.5%。[结论]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了降低养殖水体中的硝态氮,以1株具有氨氮去除能力的酿酒酵母JM14菌株为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了初始亚硝酸盐浓度、p H值、培养温度和接种量对其亚硝酸盐去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对亚硝酸盐的去除率在培养96 h时达到最高值,为68.3%;当初始亚硝酸盐浓度为1~10 mg/L时,菌株对亚硝酸盐去除率均保持在59%以上;当亚硝酸盐浓度达到20和30 mg/L时,亚硝酸盐去除率显著降低;菌株去除亚硝酸盐的最适初始p H值范围为6~10,最适培养温度为25~30℃,最佳接种量为≥2%。综合来看,酿酒酵母JM14具有去除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能力,对环境安全,在水产养殖中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鳗鲡养殖的效果及减少环境污染,建立了一种低成本、环境友好型的鳗鲡半封闭式循环水养 殖模式,并对黑仔鳗在该模式下的运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阶段各水质指标为NH4+-N 0.73~11.14 mg/L、NO2--N 0.01~2.2 mg/L、NO3--N 5.00~26.89 mg/L,控制水温在21~22益、溶氧4.7~5.1 mg/L、pH 6.9~7.6,系统的日 均换水率为23.6%。经过75 d 的养殖,欧洲鳗鲡平均体重由10.8 g增至16.2 g,成活率为98.72%,特定生长率为 0.54%/d,饵料系数为2.06。此模式具有水质处理效果好、改造方便、运行简单等优点,在冬天有较好的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糯扎渡鱼类增殖站丝尾鳠养殖池塘水质理化因子的检测,了解其变化规律。池塘水的主要理化因子基本符合要求:高锰酸盐指数4.87~21.10 mg/L,氨氮0.128~1.086 mg/L,亚硝酸盐0~0.01 mg/L,溶解氧5.34~8.40 mg/L。丝尾鳠对养殖水体中氨氮和非离子氨的适应能力较好,适合作为池塘养殖品种。最后提出了几种水质调控方法,以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7.
谢磊  徐勇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634-8635
[目的]探寻好氧颗粒污泥处理高氨氮养殖废水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好氧颗粒污泥处理高氨氮猪场废水,研究化学需氧量(COD)、溶解氧(DO)和氨氮的去除率变化。[结果]在进水COD为1 000 mg/L,氨氮质量浓度为50mg/L的条件下,COD与氨氮的去除率均随处理时间增加而上升,但COD的去除效率远高于氨氮,处理4 h后,氨氮去除效率为55%,而COD去除效率接近90%。平稳运行下亚硝酸盐与硝酸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始终稳定在较低的水平。[结论]采用好氧颗粒污泥处理高氨氮养殖废水具有良好的COD和氨氮去除效果,该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开发海水低温环境下人工湿地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研究人工湿地在海水环境下对梭鱼亲本室内越冬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和净化效能。海水(16.8‰~19.6‰)人工湿地对室内越冬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总凯氏氮去除率为13.4%,总氨氮为32.1%,亚硝氮为33.1%,浊度为55.1%,COD为35.6%,总磷为34.6%。越冬期间养殖池水质稳定。低温对总凯氏氮和三态氮的去除率有一定影响,并制约人工湿地脱氮过程;对浊度、COD、总磷去除率影响并不明显。海水人工湿地能维持连续运转并保持越冬养殖池的水质稳定。养殖负载量、越冬期间水力负荷尚有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一套由氧化沟、生物膜池、上下行滤池、蓄水池、紫外消毒器五部分组成的水产养殖循环水处理系统,并直接应用于鳗鲡养殖生产.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氨氮、亚硝酸盐氮、总磷、浊度、化学耗氧量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5.2%、52.2%、46.1%、77.4%和52.6%;处理后的出水,上述各指标的量依次为0.471mg/L、0.039mg/L、0.270mg/L、3.6NTU、6.25mg/L;经紫外消毒后的出水,细菌总数从2.87×10^3CFU/mL减少到5.63×10^2CFU/mL,弧菌去除率达100%.养殖实验期间鳗鲡生长良好,本水处理系统进一步改良完善后可应用于鳗鲡等水产动物的循环水养殖.  相似文献   

10.
闭合循环水产养殖车间水处理核心单元的处理效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常用的闭合循环养殖车间水处理技术(包括生物过滤技术、固液分离技术、臭氧(紫外线)消毒技术、蔬菜水载培技术)处理养鱼用水,通过测定几项常见的水质指标,研究了这几种核心技术在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效果.结果表明:生物过滤器对进水中总氨氮(TNH3-N)、NO2-N、COD的一次性去除率分别为44.79%、20.31%、20.10%;开启泡沫分离-臭氧装置对TNH3-N、NO2-N的去除率分别为39%和38.1%;仅开启泡沫分离器时,试验装置对TNH3-N、NO2-N的去除率分别为42.45%和24.71%;蔬菜水培渠对TNH3-N的一次性去除率最高可达57.46%,对磷酸盐、COD都有较明显的去除效果.系统运转140 d,养殖用水水质保持在TNH3-N<1.5 mg/L、NO2-N<0.8 mg/L的水平.试验期间,暗纹东方鲀Fugu obscurus的生长状况良好,平均每尾增重50~90 g,饲料系数平均为1.8,成活率平均为85%.  相似文献   

11.
12.
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业——零污水排放循环水产养殖系统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目前的水产养殖业正逐渐向集约化,农牧化并以提高产量,质量和生态效益的方向发展,渔业生态环境受到高度重视,作者综述了与水产养殖有关的一些环境问题,以及可用于集约式工厂化养殖的水产养殖环境工程与技术,并介绍了以发展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业为目标,运用水生生态学原理从工程,工艺角度出发开发零污水排放的水产养殖模式系统,最后提出了集约化水产养殖中有待关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广西罗非鱼主产区养殖环境中抗生素的残留分布,为推进罗非鱼养殖产业的健康绿色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于桂中、桂南和桂北地区淡水养殖池塘中各选择3口具有代表性的池塘(依次编号1#~9#)为采样区,重点研究养殖环境(池塘养殖水和底泥)及吉富罗非鱼成鱼组织(肌肉和肝脏)中恩诺沙星(ENR)、呋喃它酮代谢物(AMOZ)、呋喃妥因代谢物(AHD)、呋喃西林代谢物(SEM)、呋喃唑酮代谢物(AOZ)、磺胺嘧啶(SDZ)、磺胺二甲嘧啶(SM2)、氯霉素(CAP)和土霉素(OTC)等9种常见抗生素的残留情况.[结果]所有样品中检测出的残留抗生素只有3种,即ENR、SM2和OTC.其中,底泥及养殖水样品中检出的残留抗生素为ENR、SM2和OTC,鱼体肌肉组织样品中检出的残留抗生素为ENR,肝脏组织样品中检出的残留抗生素为ENR和SM2.采样池塘底泥中ENR和OTC的残留检出范围分别为1.2400~19.3500和1.3800~38.0100μg/kg,SM2含量为4.2100μg/kg;养殖水样品中ENR和OTC的残留量范围分别是0.0147~0.0227和0.0327~3.2420μg/L,SM2含量为0.0443μg/L;肌肉组织中ENR的检出残留量为2.8270μg/kg;肝脏组织中ENR的检出范围是1.0567~6.3230μg/kg,SM2含量为3.3000μg/kg.在抗生素残留程度上,8#和5#池塘受抗生素的污染程度相对其他池塘更严重.其中,8#池塘抽检的底泥样品中ENR含量达19.3500μg/kg,SM2含量达4.2100μg/kg,OTC含量达8.4600μg/kg,肌肉样品中ENR的残留量是2.8270μg/kg,肝脏组织中ENR和SM2的残留量分别高达6.3230和3.3000μg/kg;5#池塘受OTC的污染较其他池塘严重,底泥中检出OTC的残留量高达38.0100μg/kg.食品安全方面,肌肉组织中,仅8#池塘的鱼体肌肉样品中检出ENR一种抗生素残留,且残留含量远低于我国及输韩国的水产品中对可食部分限定的最大残留量,但在输美国、加拿大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时,禁止在水产品的可食部分中检出ENR;其余肌肉样品中均未检出残留抗生素.[结论]虽然广西罗非鱼主产区养殖池塘环境中残留抗生素种类较少,残留量较低,鱼体组织中抗生素累积较少,抗生素污染程度较低,肌肉组织可食无害,但仍需密切关注养殖环境中抗生素的残留风险.  相似文献   

14.
15.
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回顾国内外水产养殖综合效益评价文献的基础上,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理论等方面进行总结,指出综合效益研究多采用AHP分析法、DEA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水产养殖经济效益分析中,实证分析法、线性规划法得到广泛应用,技术经济学和计算机相关方法也得到快速发展。而水产养殖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研究相对单薄,主要从外部性理论和消费者剩余理论对社会效益进行研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集约化养殖是目前生态效益研究的重点。此外,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益分析需在建立完善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进行社会效益定量分析、生态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水产养殖水下机器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产养殖是世界范围内食品领域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为人类提供了超过一半的水产品。但是,水产养殖目前面临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以及产量及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水下机器人是一种机动灵活的水下作业装备,与传统的水下作业手段相比,在作业方式、范围、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应用于水产养殖监测及作业后,有望改变现有养殖模式,推进水产养殖业向机械化、工程化、智慧化、智能化转型,缓解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危机。尽管水下机器人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目前在水产养殖业的推广应用仍非常有限,而且尚有诸多技术瓶颈未得到解决。本文面向水产养殖水下机器人的应用实际,对水质监测、视频监控及传输、目标识别与定位、高精度水下导航、智能规划与控制、机器人-机械手系统精准作业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水产养殖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综合性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养殖水体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概括了国内外养殖水体生物修复的发展现状、方法及其优缺点,提出菌藻联合、菌藻与大型沉水植物联合、菌藻与底栖动物联合、多种水生植物联合、经济鱼类与经济类水生植物联合等联合修复模式是生物修复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贝类养殖容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的贝类养殖产业出现大规模的病害事故,就其本质看是由于养殖区域生态环境平衡遭到破坏。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归纳国内外对于养殖容量概念的发展,比较各种概念的适用情况;对于养殖容量数学模型的建立和估算,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相对成熟,应用较广的模型,并且评价各种模型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的贝类养殖产业出现大规模的病害事故,就其本质看是由于养殖区域生态环境平衡遭到破坏。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归纳国内外对于养殖容量概念的发展,比较各种概念的适用情况;对于养殖容量数学模型的建立和估算,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相对成熟,应用较广的模型,并且评价各种模型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泥鳅养殖技术的研究现状,着重对国内各种养殖方法进行了收集整理,以期为深入研究泥鳅的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