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椰甲截脉姬小蜂和椰扁甲啮小蜂是入侵性害虫椰心叶甲的重要天敌。为了了解这两种寄生蜂的耐寒能力,测定了椰甲截脉姬小蜂和椰扁甲啮小蜂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冰点。从过冷却点和冰点来看,椰甲截脉姬小蜂和椰扁甲啮小蜂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可在椰心叶甲发生区越冬存活。两种寄生蜂的过冷却点和冰点不同发育阶段有所不同。寄生蜂蛹的过冷却点和冰点最高。雌、雄蜂之间的过冷却点和冰点皆没有显著差异。笔者认为,椰甲截脉姬小蜂和椰扁甲啮小蜂可在中国椰心叶甲所有发生区释放应用。  相似文献   

2.
筛选椰心叶甲对啶虫脒的抗药性,并以筛选后的椰心叶甲作为椰甲截脉姬小峰和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寄主,观察这两种寄生蜂后代种群的抗性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筛选后,椰心叶甲的抗性水平增长了1.33倍,椰甲截脉姬小峰和椰心叶甲啮小蜂的抗性倍数分别增长了2.3倍和2.73倍,且椰心叶甲及其寄生蜂的后代种群抗性个体频率均显著高于初始种群.表明可利用椰心叶甲的抗药性来促进椰甲截脉姬小峰和椰心叶甲啮小蜂的抗性选育.  相似文献   

3.
椰甲截脉姬小蜂(Asecodes hispinarum Boucˇek)是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Gestro)]害虫的重要内寄生蜂,主要寄生害虫的4龄幼虫。为了更好地为室内繁殖寄生蜂提供理论依据,开展了营养条件和寄主密度的改变对椰甲截脉姬小蜂子代的影响。结果表明:(1)补充10%蜂蜜水作为营养的情况下,椰甲截脉姬小蜂寄生能力随寄主密度不同存在差异。每对寄生蜂在寄主数量为5时,被寄生的椰心叶甲数量最多,为2.33头。当寄主密度大于5时,椰心叶甲被寄生的数量有随寄主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不补充营养时,寄生蜂的寄生能力差异不显著。(2)补充10%蜂蜜水时,寄主密度对每寄主出蜂量、椰甲截脉姬小蜂羽化率和后代性比并无显著影响。(3)不补充营养时,寄主密度对每寄主出蜂量和椰甲截脉姬小蜂后代性比均有显著影响,对椰甲截脉姬小蜂羽化率无影响,每寄主出蜂数量最多为45.67头,后代性比最高为96.66%。  相似文献   

4.
椰甲截脉姬小蜂(Asecodes hispinarum Bou(c)ek)是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害虫的重要内寄生蜂,主要寄生害虫的4龄幼虫.为了更好地为室内繁殖寄生蜂提供理论依据,开展了营养条件和寄主密度的改变对椰甲截脉姬小蜂子代的影响.结果表明:(1)补充10%蜂蜜水作为营养的情况下,椰甲截脉姬小蜂寄生能力随寄主密度不同存在差异.每对寄生蜂在寄主数量为5时,被寄生的椰心叶甲数量最多,为2.33头.当寄主密度大于5时,椰心叶甲被寄生的数量有随寄主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不补充营养时,寄生蜂的寄生能力差异不显著.(2)补充10%蜂蜜水时,寄主密度对每寄主出蜂量、椰甲截脉姬小蜂羽化率和后代性比并无显著影响.(3)不补充营养时,寄主密度对每寄主出蜂量和椰甲截脉姬小蜂后代性比均有显著影响,对椰甲截脉姬小蜂羽化率无影响,每寄主出蜂数量最多为45.67头,后代性比最高为96.66%.  相似文献   

5.
按天敌引进和利用的顺序综述应用寄生蜂防治椰心叶甲的概况,包括引进天敌的种类与可行性分析、引进流程与安全性评估、椰甲截脉姬小峰和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基础生物学与人工繁育,以及释放技术和跟踪评价技术,讨论并展望未来研究和应用椰甲截脉姬小峰和椰心叶甲啮小蜂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椰甲截脉姬小蜂对寄主龄期的选择性和适合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椰甲截脉姬小蜂对寄主椰心叶甲各龄幼虫的选择性。结果表明:椰甲截脉姬小蜂可寄生椰心叶甲各龄幼虫,但偏爱寄生2,3龄幼虫,选择系数分别为0.33825和0.31348,极显著高于1,4,5龄幼虫。寄生各龄椰心叶甲幼虫的姬小蜂在羽化率、每寄主育出蜂数2指标中存在差异,寄生4龄幼虫的处理中,羽化率和每寄主育出蜂数分别为71.03%和40.87头,明显高于寄生其他龄期的幼虫,因此4龄椰心叶甲幼虫对椰甲截脉姬小蜂的生长发育最适合。  相似文献   

7.
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 Ferrière)是一种重要的椰心叶甲蛹寄生蜂。为了探讨繁育椰心叶甲啮小蜂的最佳寄主密度,研究1对椰心叶甲啮小蜂与椰心叶甲1日蛹的不同配比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寄生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雌蜂与椰心叶甲1日龄蛹的不同配比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寄生率、每寄主出蜂量和后代性比有显著影响,当雌蜂与椰心叶甲1日龄蛹配比为1∶1时,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寄生率和出蜂量最高,其寄生率为100%,每蛹平均出蜂量为27.67头,显著高于其它配比,但雌蜂与椰心叶甲1日龄蛹配比为1∶6时,椰心叶甲啮小蜂后代性比(雌蜂的百分比)最高为88.04%,显著高于其它配比。平均每雌怀卵量、出蜂率、羽化率在椰心叶甲啮小蜂与椰心叶甲蛹的不同配比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椰甲截脉姬小蜂(Asecodes hispinarum)雌成虫对离体0~72 h未受害椰子心叶、不同头数为害的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幼虫-椰子心叶复合体、不同时间椰心叶甲幼虫-椰子心叶复合体、机械损伤心叶、成虫为害心叶、3龄幼虫-心叶复合体、3龄幼虫为害去虫叶、幼虫+粪便及挥发物标样的行为反应,并对椰子挥发性化学物质作了GC-MS测定。结果表明:(1)离体0~72 h未受害椰子心叶挥发物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没有显著的引诱作用。(2)10、15、20头/叶3龄椰心叶甲幼虫为害24 h后,幼虫-椰子心叶复合体挥发物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有显著的吸引作用,其它为害头数的复合体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没有显著的吸引作用。(3)10头3龄椰心叶甲幼虫为害20~48 h,幼虫-椰子心叶复合体挥发物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有显著的吸引作用,其它受害时间吸引作用不显著。(4)受害椰子心叶去除幼虫和粪便前后,挥发物对该蜂的引诱作用没有显著差异;未受害心叶、机械损伤心叶、3龄幼虫和粪便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没有显著的吸引作用。(5)GC-MS分析结果表明,3龄幼虫为害前后,椰子心叶挥发物的含量和成分发生了变化,受害后增加了4种成分:(E)-4,8-二甲基-1,3,7-壬三烯、未知物2、未知物3和苯甲酸乙酯4种物质。(6)椰子挥发物标准品(E)-4,8-二甲基-1,3,7-壬三烯在5×10-2μL/μL和5×10-3μL/μL浓度下,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其它浓度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没有显著的吸引作用。由此可见,椰子心叶受椰心叶甲为害后,诱导的挥发物质为椰甲截脉姬小蜂寻找寄主提供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9.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被椰甲截脉姬小蜂寄生0.5~4 d内的椰心叶甲3龄和4龄幼虫体内几种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寄生后,寄主幼虫体内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高于对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受抑制;酯酶(ES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结果揭示了椰心叶甲幼虫对寄生产生的生理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0.
热胁迫对椰甲截脉姬小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0、33、36、39和42℃条件下椰甲截脉姬小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情况,结果表明:(1)椰甲截脉姬小蜂卵、幼虫和蛹在33~42℃范围内处理8h后,发育历期延长,羽化率下降,每寄主出蜂数减少,雌蜂比例增加;(2)椰甲截脉姬小蜂成虫在30~42℃范围内处理2h,随着温度的升高,寄生率逐渐下降,每寄主出蜂数减少,发育历期延长,羽化率下降,且在39~42℃的范围内,与对照相比,雌蜂比例显著下降;(3)不同发育阶段椰甲截脉姬小蜂对高温的耐热性存在显著差异,依次为:蛹幼虫卵。  相似文献   

11.
椰心叶甲啮小蜂对椰叶及寄主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 Ferriere)主动搜索和识别寄主的机理,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椰心叶甲啮小蜂[Brontispa longissima(Gestro)]对椰子健康心叶、健康老叶、虫害叶和机械损伤心叶、以及椰心叶甲幼虫、蛹、成虫和四龄幼虫虫粪的行为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啮小蜂对椰子的健康心叶、老叶、机械损伤心叶、椰心叶甲各龄幼虫、蛹和成虫、1龄幼虫和成虫为害心叶的气味没有趋向反应,而对椰心叶甲4龄幼虫虫粪和2~5龄幼虫为害24 h后的心叶具有明显的趋向反应,选择气味源的虫数显著高于对照,而且对幼虫为害心叶的趋向反应随着为害叶的幼虫数的增多和为害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12.
为协调椰心叶甲的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在室内测定了丁硫克百威、氯氰菊酯、啶虫脒和椰甲清 4种杀虫剂对椰心叶甲卵、幼虫、蛹和成虫 4 个虫态及其寄生性天敌椰心叶甲啮小蜂卵、幼虫、蛹和成虫 4 个虫态的相对毒力。结果表明,椰甲清、氯氰菊酯、啶虫脒和丁硫克百威 4 种杀虫剂对椰心叶甲和椰心叶甲啮小蜂 成虫的益害毒性比分别为 3.864 6、2.388 4、0.548 5 和 0.083 1。在有效防治椰心叶甲的前提下,对天敌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安全性依次为椰甲清 > 氯氰菊酯 > 啶虫脒 > 丁硫克百威。椰甲清和氯氰菊酯可在椰心叶甲综合治理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寄主叶片营养物质、物理结构与椰心叶甲危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椰心叶甲对5 种主要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分析叶片营养物质、物理结构与选择性、适合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自由选择与强迫选择条件下,椰心叶甲对不同种类寄主存在显著选择性,在2种情况下都最喜好取食海枣和椰子;寄主对椰心叶甲生长发育的适合性与其对寄主的偏好性并不一致,喜好取食的海枣对其生长发育非常不利,反而是不喜取食的金山葵对其生长发育最有利。对不同寄主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粗脂肪和水分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不同寄主间营养物质与水分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但含量的高低与寄主对椰心叶甲适合性关系不大,只有寄主可溶性糖含量的高低与取食不同寄主后的蛹重呈正相关关系(p=0.021 2<0.05),但未达到极显著。对不同寄主叶片物理结构的研究表明:栅栏组织细胞宽度越大,对幼虫发育越有利,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与寄主选择性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自1981年海南省屯昌县首次发现槟榔黄化病(yellow leaf disease of areca palm, YLD)以来,槟榔黄化问题日趋严重,现已成为制约中国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鉴于生产中除槟榔黄化病外,炭疽病、细菌性叶斑病、椰心叶甲、干旱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引起槟榔黄化,以及“槟榔黄化病”病原或病因认识上存在混淆的问题,学界暂用“槟榔黄化现象”的表述。近年来,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及病原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另一种致黄关键新病害——由槟榔隐症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 APV1)引起的槟榔黄叶病毒病(areca palm leaf yellowing virus disease, ALYVD),以及其他2种新发现的病毒病害——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和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对6个示范基地的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部分黄化植株被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 palm yellow leaf phytoplasma, AYLP)或APV1单独感染,部分植株被AYLP和APV1复合感染。本文还探讨了槟榔黄化病研究中存在的病原分布不均、含量低引起的检测困难和田间诊断易混淆等问题,并对YLD、ALYVD、叶斑类病害、根腐病害、芽腐病、椰心叶甲、干旱、寒害、除草剂药害等9类因子引起的黄化症状特征进行了总结。进而分析了YLD和ALYVD 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阶段面临的紧迫形势,从防控策略和具体措施解读了《槟榔“黄化病“防控明白纸》,并指出了其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及防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展望了YLD和ALYVD 2种致黄关键病害综合防控中亟待实施的措施。本文旨在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农技人员更好地了解槟榔“黄化病”方面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