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江苏大丰麋鹿种群及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立冰  丁晶晶  丁玉华  任义军  刘彬 《野生动物》2012,33(5):254-257,270
以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为研究对象,探讨麋鹿种群管理及保育对策.结果显示:1986 ~2011年,大丰麋鹿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增长率在7.7% ~27.1%之间,平均年增长率为13.6%(n=25).大丰麋鹿种群的管理有4种方式,即圈养、半散养、野生放养和异地寄养.圈养生境面积小,麋鹿采用全年人工补饲;半散养生境面积较大,以第一核心区麋鹿为例,其种群密度从1998年的0.825头/hm2增加到2011年的3.06头/hm2,平均增长1.9%(n=14).野生放养是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基础和前提;异地寄养是保存麋鹿物种的关键.今后,大丰麋鹿保护区将走麋鹿种群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合理野生放养、异地选点寄养,并通过栖息地生境修复、麋鹿血统交换等方式,不断探索麋鹿保护发展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1背景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为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野生种群早已灭绝。1986年,由原国家林业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从英国重引进39头麋鹿(13♂、26♀),在江苏省大丰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麋鹿自然保护区,实施麋鹿重引进项目。截至2014年底,大丰麋鹿种群扩大到2360头,其中野生种群为235头。目前,世界上麋鹿总数近5000头,其中多数采用圈养方式。因此,大丰麋鹿种群的复壮和其野生种群  相似文献   

3.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中国特有物种,野生种群在本土灭绝近200年,2018年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小麋鹿的人工驯养试验,通过合理饮食饲喂与建立条件反射、食物诱导强化训练等方式相结合,在试验场地对刚出生的小麋鹿个体开展驯养试验,总结了麋鹿驯养中饲养的日粮配比和成功驯化的技术方案,探讨了麋鹿人工驯养的关键措施和技术难点,为进一步开展人工驯养麋鹿提供技术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大丰重引入麋鹿历经完全人工饲养、半人工散养及放归自然的风土再驯化和行为再塑过程,已初步建立了野生种群.野外观察为建立麇鹿种群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不仅是麋鹿重引入成功的基础性工作,而且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切实开展好麋鹿野外观察工作,必须明确观察目的,了解观察方法,熟悉观察内容,注意观察事项,这不仅能提升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而且可以为进一步做好科学研究、实施麋鹿种群的有效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2010年,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合垸2个种群的麋鹿发病,导致大量死亡,在防控工作中暴露了许多问题。为提升保护区麋鹿疫病防控能力,针对麋鹿疾病发生特点和保护区疫病防控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保护区麋鹿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思路,供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动物类型保护区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俗称“四不像”,分布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局部地区。古人狩猎麇鹿曾经是一项广泛而又经常的活动,至明清只有少量残留种群外,几近绝迹。十九世纪末最后一批圈养的麋鹿也被迫离开中国,从而这个物种在原产地彻底绝迹。1986年8月,由国家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从英国重新引进39头麋鹿,在江苏省大丰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麋鹿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现已增至1007头,  相似文献   

7.
1998~2006年,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4批共挑选53头麋鹿(♂17,♀36)放归自然,有计划地实施了在南黄海湿地建立野生麋鹿种群的工程。截止2015年,大丰野生麋鹿仔4代(F_4)已在野外诞生,种群数量已达265头。实践证明,对大丰野生麋鹿种群的恢复,重在保护好栖息地;适度实施人工生境改造,营造野生麋鹿栖息所需的自然环境。今后的保护工作,建议开展远缘个体交换,提高麋鹿种群遗传多样性,减轻人为干扰,加强科普宣教,不断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促使大丰野生麋鹿种群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麋鹿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江苏大丰引进麋鹿种群在壮大和发展的30年中,在黄海之滨建立了首个麋鹿野生种群。由于圈养麋鹿种群密度过大,引起生境恶化、食源短缺、寄生虫寄生和疾病传染等制约大丰麋鹿发展的问题。笔者从有效降低麋鹿密度的角度出发,建议采取麋鹿栖息地生境恢复与改造、确保饮用水清洁安全、增加自然食物、采取人工补饲、防治寄生虫及其它疾病、实施血统交换等措施,以保证大丰麋鹿种群质量和增加遗传基因的多样性,进而为麋鹿群的健康繁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麋鹿的饲养以及开发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种群现状麋鹿是野外绝灭的物种,其野生种群早已经在自然界中消失,建立和发展圈养种群并实施大自然放归是中国麋鹿保护的关键。中国麋鹿种群的建立始于1985年和1987年国家环保局和  相似文献   

10.
麋鹿属于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是1种大型鹿科动物,其孕期为鹿科动物中最长的1种,长达280多天。圈养条件下,麋鹿难产在鹿科动物中发病率最高,达6%。因此,麋鹿难产是阻碍圈养麋鹿种群发展的重要问题。麋鹿难产处理不当会造成母鹿繁殖障碍,甚至母子死亡,对于圈养麋鹿种群的繁衍构成较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
丁玉华 《野生动物》2013,(6):320-322,326
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江苏大丰麋鹿野放区及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观察麋鹿行为时,发现有2头麋鹿头上分别长出3支角。通过对这一麋鹿发展史上罕见的案例剖析,认为它对今后开展麇鹿近亲繁殖、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护、种群的健康发展等相关研究可能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丰麇鹿种群增长抑制因素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丰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受到种群密度、食物资源匮乏、体表寄生虫害及近亲繁殖等因素的制约。笔者从实施易地保护、开展淘汰麋鹿鹿产品利用研究、建立野生麋鹿种群,麇鹿栖息地内草场改良、降低狼尾草的竞争优势、草场轮牧,异地交换优质雄鹿等方面,提出大丰麋鹿种群健康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探索了产气荚膜梭菌在营养琼脂、甘露醇卵黄琼脂和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形态和培养特点,优化了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方法,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麋鹿自然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粪样中的产气荚膜梭菌在营养琼脂上生长呈半透明边缘不整的白色菌落,接种甘露醇卵黄琼脂和血琼脂平板,分别出现伴有卵磷脂酶乳光浑浊带的粉红色火山口状菌落和伴有双溶血环的灰绿色勋章样菌落。生化试验结果确认这些分离株均为产气荚膜梭菌。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粪样检测发现,阳性率分别为13.04%(3/23)和19.51%(8/41)。说明本研究建立的麋鹿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方法简便快速,确实可行;麋鹿产气荚膜梭菌自然感染率较高,应加强麋鹿产气荚膜梭菌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放归计划框架与操作程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IUCN/RSG关于物种放归的标准,借鉴麋鹿、普氏野马和扬子鳄等物种放归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大熊猫放归的基本内容和程序,即:足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知识;适宜栖息地的选择;充足的释放动物种源;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有效的工作小组的分析和综合,从潜在的栖息地的评估和选择,到小规模的释放试验性项目,长期监测,发展到正式放归项目实施。  相似文献   

15.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轶  王文 《野生动物》2011,32(2):65-68
2010年1~12月,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用粪便显微组织技术分析麋鹿食性。将收集的240组粪样8个复合样本和11科19种(属)植物标本进行镜检分析,结果如下:春季,麋鹿主要采食紫花苜蓿(4.03%)、狗尾草(11.87%)、野苋菜(9.51%)、黑麦草(8.13%);夏季,紫花苜蓿(27.61%)、狗尾草(15.45%)、禾本类其他植物(11.82%)、野苋菜(8.07%);秋季,紫花苜蓿(22.57%)、蒿(12.55%)、狗尾草(11.26%)、黑麦草(11.17%);冬季,紫花苜蓿(17.16%)、狗尾草(14.48%)、蒿(13.63%)、野苋菜(13.19%)。  相似文献   

16.
2020年5月4日在江苏盐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0°47′—120°53′E,32°59′—33°03′N)记录到3只彩鹮。栖息地为一处浅滩水塘,3只彩鹮于水中觅食。以往曾宣布彩鹮在国内绝迹,本次记录填补了彩鹮在本地区的分布空白,证实了彩鹮在江苏省仍有分布。这一纪录或许说明本地区栖息地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对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散养雄性麋鹿发情期、发情后期及休情期三个阶段的行为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显示雄性麋鹿三个阶段各行为频次有明显差异。发惰期休息行为频次明显多于其他两个生理阶段,而摄食行为频次明显少于其他两个生理阶段。发情后期与发情期相比,休息频次减半,性行为明显减少,而运动行为和摄食行为明显增加,特别是摄食行为较发情期有36倍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大丰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4只母鹿的产仔行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首次离群至分娩时间间隔的平均值为32.25h;母鹿临产时的行为主要有走动、卧地、回头顾腹、呆立、嗅地等,走动的频次最高,其次是卧地和回头顾腹;分娩历时平均为33.75min,以卧式分娩为主;仔鹿的首次站起时间为39min,仔鹿吃到初乳的时间为60.75min。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大丰麋鹿 (Elaphurusdavidianus) 4只母鹿的产仔行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 ,首次离群至分娩时间间隔的平均值为 32 2 5h ;母鹿临产时的行为主要有走动、卧地、回头顾腹、呆立、嗅地等 ,走动的频次最高 ,其次是卧地和回头顾腹 ;分娩历时平均为 33 75min ,以卧式分娩为主 ;仔鹿的首次站起时间为 39min ,仔鹿吃到初乳的时间为 6 0 75min。  相似文献   

20.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vasive of alien species is an important work for nature reserve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lien species sika deer in Lianche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From October 2019 to June 2020, 3523 valid photos and videos of terrestrial animals were acquired from 130 camera traps, and sika deer were recorded in 21 photos from 13 traps. The survival of the sika deer popula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alysis, species relative abundance indices, and species spatial association analysis. A total of 13 sika deer individuals were identified by camera trapping, including two kids and three subadults representing the reproductive capacity of the population. Spatially, sika deer is not associated with any local species and was outside the spatial association network of terrestrial animals in Lianche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dicating that the sika deer population has not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has failed to perform its ecological function.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reserve provides habitat suitable for sika deer and that the population has adequate reproductive capacity. Due to the lack of large apex predators in the reserve, the population size of ungulates such as sika deer, red deer, and Siberian roe deer may expand and lead to population outbreaks and the associated problems for the ecosystem. To restore large- and medium-sized carnivores and avoid the population outbreak of the species, the present challenges require immediate attention in Lianche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