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广西特产——六堡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堡茶是以地理名称命名的历史名茶,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是广西著名特产,传统的出口商品。近年来,由于国内市场需求迅速增加,六堡茶产销量持续上升,成为广西茶业的一个新亮点。六堡茶属黑茶类,是后发酵茶,跟其他茶类相比,有很多独特之处。一是品质风格独特。六堡茶采用广西一定区域茶树鲜叶以六堡茶传统初制精制工艺加工而成。六堡茶外形黑褐光润,汤色红浓似琥珀,滋味醇和甘爽,耐冲泡,具有独特的槟榔香味。其品质特点是红、  相似文献   

2.
吴平 《茶叶》2021,47(2):89-98
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一个与六堡茶风味特征相符合的风味轮.从标准化的六堡茶定义及加工工艺出发,通过对六堡茶的毛茶、新茶及陈茶进行感官审评、冲泡品饮、生产现场调研、文献查证,并与资深的质检师、制茶师、品鉴师进行品饮、切磋、交流,用标准化的、文献中有明确释义的及新创的术语描述其色、香、味、韵的特征,按风味的主要来源或呈现环节不同,将术语分类、分层次、排序,从而绘制出六堡茶汤色轮、香气轮、滋味轮、韵味轮和风味轮.结果显示:风味轮涵盖了六堡茶的汤色、香气、滋味、韵味及其与原料、工艺的关系,可阐析风味随发酵程度、陈化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风味轮的构建为人们全面、准确认识六堡茶感官品质特征提供了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3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公告,批准《六堡茶加工与感官审评术语》地方标准发布,并于2016年5月1日起实施。据了解,该标准是六堡茶第一个专用术语标准,适用于六堡茶的加工和感官审评,它规定了六堡茶的通用、加工、干茶形状、干茶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8类术语的名  相似文献   

4.
吴平 《茶叶》2023,(4):236-244
为了让消费者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理解修订后的六堡茶风味轮中的术语含义,本研究通过引用现行的及曾经发布过的标准中的相关术语定义、科研文献中出现的相关术语释义及新创的术语释义,对修订后的六堡茶汤色轮、香气轮、滋味轮、韵味轮及风味轮中的术语含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阐述。这次修订,香气轮中增加14个术语,滋味轮中增加10个术语,韵味轮中增加5个术语,风味轮中增加25个术语,其中新创术语20个;列出9类共180个术语的定义或释义,其中74个术语是首次释义,较好地解决了术语可能产生歧义和误解的问题。本研究通过用术语定义或释义为人们理解六堡茶丰富的风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有利于六堡茶风味知识的传播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吴平 《广东茶业》2007,(3):15-18
5微生物与"六堡茶"风味,色泽特征的关系杨抚林等研究表明,六堡茶与其它黑茶一样,其滋味是以黄酮类及其氧化产物,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为主要成分的一种多味综合体,有儿茶素的涩味,咖啡碱的苦味,  相似文献   

6.
吴平 《广东茶业》2007,(3):15-18
5微生物与"六堡茶"风味、色泽特征的关系 杨抚林[6]等研究表明,六堡茶与其它黑茶一样,其滋味是以黄酮类及其氧化产物、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为主要成分的一种多味综合体,有儿茶素的涩味、咖啡碱的苦味,也有氨基酸的鲜甜味.  相似文献   

7.
六堡茶松烟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平 《中国茶叶》2010,32(8):14-16
近年来,在六堡茶生产和经营中,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把松烟味、松烟香或烟味、烟香(以下统称松烟味)作为六堡茶的感官特征之一刻意追求,并且在产品宣传中突出强调,以致部分消费者也认为非松烟味不成六堡茶。那么,松烟味对六堡茶而言,究竟是精华还是糟粕?这一问题已经涉及到如何对待六堡茶的历史、文化、生产技术的问题,如不弄清楚,将会影响到六堡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很有探讨和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六堡茶是梧州市具有悠久历史的优质名茶,以"红、浓、陈、醇"及独具槟榔香的品质特征长久享誉东南亚,成为我国著名的侨销茶之一。近年来,六堡茶的热销给梧州市发展六堡茶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梧州市委、市政府决心把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本文通过分析几年来梧州市六堡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将六堡茶打造成为梧州市农业支柱产业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一、六堡茶产业发展现状六堡茶是中国历史名茶,是我国传统侨销茶,因其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在清朝嘉庆年间就以其独特的槟榔香味而位列全国二十四名茶。2012年,梧州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衰老医学研究中心、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亚健康干预技术实验室等权威研究机构联合发布了六堡茶保健养生功效研究成果,研究证实六堡茶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等八大功效,为科学品饮六堡茶提供了明确的科学依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六堡茶保健功能的认识不断加深,六堡茶消费群体不断扩大,需求量不断增  相似文献   

10.
六堡茶加工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堡茶素有“红、浓、陈、醇”的品质特点,汤色红浓略呈琥珀色,香气醇陈,滋味甘醇爽口,独具槟榔昧,隔夜而味不变。加工工艺为:①鲜叶加工:杀青、揉捻、渥堆、复揉、干燥五个工序;②毛茶加工:筛分、拣剔、拼配、渥堆、复蒸包装、晾置陈化五个工序。  相似文献   

11.
研究海南槟榔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及保健饮料的开发。一次性灌胃给予小鼠最大容积和最大混悬浓度的槟榔提取物,观察小鼠急性毒性反应,评价槟榔提取物的安全性;正交设计法优化得出槟榔提取物、白砂糖和柠檬酸的最佳配方;用不同用量的阿拉伯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作为稳定剂,评价最佳稳定剂。14 d内,小鼠外观、精神、行为无异常,槟榔提取物最大给药量为5.0 g/kg;槟榔饮料的最佳配方为槟榔提取物添加量0.2%,柠檬酸添加量0.05%,白砂糖添加量10%,槟榔饮料的最佳稳定剂为0.2%的阿拉伯胶。槟榔提取物安全性高,槟榔保健饮料具有槟榔的淡香味,适合大众口味。  相似文献   

12.
六堡茶之越陈越好,好在哪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平 《茶叶》2009,35(1):22-24
本文选取陈化1至16年的品质正常的六堡茶为研究对象,通过感官品评和比较进行研究。从外形到内质较全面归纳了六堡茶越陈越好的各种表现。指出梧州生产的六堡茶越陈越好是逐渐变化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既非越陈越香或越陈越醇所能概括,也非标准化的审评术语^[1]所能全面、准确地描述,并提出了越陈越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采用倍比稀释法,评价了槟榔青果的乙醇提取物对猪鸡养殖中常见致病菌的抗菌作用。结果表明:提取物对鸡大肠杆菌、鸡沙门氏菌、鸡金黄色葡萄球菌、猪大肠埃希菌、猪金黄色葡萄球菌等5种致病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62.5、31.25、31.25、62.5、62.5 g/L,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25、62.5、62.5、125、125 g/L。  相似文献   

14.
槟榔(Areca catechu L.)属棕榈科热带珍贵药用植物,主要产于我国的海南、云南等省以及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槟榔果实为咀嚼嗜好品,又可药用,在我国被列为四大南药之首。虽然槟榔在国内外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对槟榔的功能性研究还存在很多缺憾。为了进一步寻找槟榔中的生理活性成分,对槟榔中酚类物质的研究加以综述,以期让基础科研人员、公共卫生工作者以及广大槟榔嗜好者对槟榔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槟榔病虫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专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0):1982-1988
槟榔属棕榈科热带珍贵药用植物, 是中国古代居民治疗瘴气、 消食化积的良药, 且是东南亚和中国南方地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槟榔种植面积的扩大, 对槟榔病虫害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特就槟榔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进行综述, 同时提出存在问题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以六堡茶为原料,利用水提醇沉法制得茶多糖粗品,经脱蛋白纯化后用30%、50%、70%的乙醇溶液进行分段,得到3种六堡茶多糖LTPS-30、LTPS-50和LTPS-70,并分析了其化学组成、分子量分布等理化性质;以自由基清除法(ABTS)和铁离子还原法(FRAP)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并以Na2S2O3损伤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为模型,探讨了它们对HUVEC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3种六堡茶多糖样品均为主要含有2个组分的非均一酸性多糖,平均分子量和总糖含量均为LTPS-70LTPS-50LTPS-30;而在蛋白质和总酚含量及两种抗氧化体系下的抗氧化活力均为LTPS-70LTPS-50LTPS-30,且LTPS-70表现出最强的细胞保护作用。说明茶多糖粗品经70%乙醇纯化后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槟榔田间肥效试验表明,与常规施肥(N∶P∶K=2∶2∶2)相比,增施氮肥(N∶P∶K=3∶2∶2)和增施钾肥(N∶P∶K=2∶2∶3)表现较好的增产效应,增产效应依次为钾>氮>磷。经济效益以增施钾肥(N∶P∶K=2∶2∶3)效果最佳,净利润达到123 222.9元/hm2,增施氮肥(N∶P∶K=3∶2∶2)净利润为115 349.6元/hm2,比常规施肥净利润(109 956.3元/hm2)也高。说明当前槟榔施肥可以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土壤水分胁迫对槟榔幼苗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南长蒂种槟榔幼苗为供试材料,通过控制土壤相对含水量,设置5个土壤水分胁迫水平的单因子盆栽试验,研究土壤水分胁迫程度对槟榔幼苗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持续处于土壤水分胁迫会抑制槟榔幼苗的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光合电子传递能力、PSⅡ的光化学活性,PSⅡ潜在活性和PSⅡ潜在光合作用活力。土壤相对含水量≤30%,槟榔幼苗不能持续进行有效的热耗散,但具有较高的热耗散能力。其PSⅡ反应中心会出现不易逆转的破坏。其伤害部位可能位于PSⅡ氧化传递链或PSⅡ反应中心或PSⅡ原初电子受体。  相似文献   

19.
槟榔(Areca catechu L.)果实是四大南药之一。槟榔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生化、生防菌、有效成分及药理、加工和利用等方面,对槟榔果的发育及其次生物质形成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对不同发育时期的槟榔果皮和果核进行转录组测序,鉴定槟榔果不同发育时期的关键基因,以探讨果实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及次生物质形成有关的基因调控。结果显示,槟榔果皮中检测到4491个差异基因,其中617个差异基因共参与了111条KEGG代谢通路,生物过程代谢类有82个通路,共257个差异基因被注释,参与次生代谢途径共有5个,共27个差异基因。槟榔果核中检测到5443个差异基因,其中898个差异基因共参与了118条通路,466个差异基因被注释在生物代谢类通路上,共涉及89条通路,参与次生代谢相关的基因有53个,参与次生代谢途径共7条。进一步分析表明:随着果实的发育,果皮中80%次级代谢通路差异相关基因呈下调表达趋势;而果核中71.4%次级代谢通路差异相关基因呈上调表达趋势。本研究结果在转录组水平揭示了槟榔果发育的生物学过程,发现了不同时期槟榔果皮和果核中次级代谢相关调控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也为槟榔的遗传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海南本地种槟榔植株为材料,测量槟榔叶长(leaf length, LL)、叶宽(leaf width, LW)、叶片数(leaf number, LN)、花苞数(bud number, BN)、节数(node number, NN)、茎粗(stem diameter, SD)、株高(plant height, PH)、茎高(stem height, SH)和节间长度(internode length, IL)等可简单测量的特征指标,通过建立估测模型预测槟榔植株单片叶片干物质量(leaf dry weight, LDW)、茎杆干物质量(stem dry weight, SDW)及地上部分干物质量(aboveground dry weight, ADW)。结果表明:通过模型拟合和择优得到槟榔茎杆干物质量的估测模型为:SDW=0.2518 SD0+ 0.0423 PH-23.8883,槟榔茎杆干物质积累量主要受株高(PH)、0 m茎粗(SD0)的综合影响,决定系数R2=0.7157,样本株数为36株,另外18株进行外部验证,相关系数r=0.9165;槟榔单片叶片干物质量的估测模为:LDW=3.9726 LL+2.8402 LW-297.6869,槟榔单片叶干物质积累量主要受叶长(LL)、叶宽(LW)的综合影响,决定系数R2=0.6054,样本叶片数量为177片,另外88片进行外部验证,相关系数r=0.7528;槟榔地上部分干物质量的估测模型为:ADW=0.3283 SD0 + 0.0415 PH -23.7333,槟榔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主要受0 m茎粗(SD0)、株高(PH)的综合影响,决定系数R2=0.6932,样本株数为36株,另外18株进行外部验证,相关系数r=0.9028。通过大量数据的观测分析,建立的槟榔生物量预测经验模型,可以将其作为最优生物量预测模型用于槟榔地上部分生物量的估算,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