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潜流人工湿地对畜禽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了提高潜流人工湿地对畜禽养殖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该试验通过改变湿地内部结构构建了4个潜流人工湿地单元,选用灰砖块和碎石做湿地填料,冬夏季轮作栽培齿果酸模和大狼把草,考察湿地运行期间对厌氧消化后猪场废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湿地单元经过80 d的启动,运行稳定,有植物湿地比无植物对照湿地提前10 d左右进入稳定期。运行期间,各湿地单元对废水中氨氮(ammonia nitrogen,NH4+-N)、总氮(total nitrogen, 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和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Cr)的去除率与气温变化均呈现显著线性正相关。在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为4 d,进水中CODCr、NH4+-N、TN、TP浓度分别为520、110、120、10 mg/L左右时,4个湿地单元对CODCr、TP的去除率分别在60%和70%以上,对NH4+-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28%~67%和32%~58%,植物对CODCr及TP去除的贡献分别稳定在10%和4%左右,植物对氮的去除效果受气温影响较大,夏季对NH4+-N和TN去除的贡献分别可达13%和12%。与一般潜流人工湿地比较,改进的波形潜流人工湿地对NH4+-N、TN和CODCr的平均去除率提高均在3%以上,对TP去除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该研究可为构建大规模的潜流人工湿地处理畜禽养殖废水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温室内,分别以炉渣、沸石和土壤为湿地基质,水芹(Oenanthe javanica)、黑麦草(Lolium mut-liflorum)和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为植被构建了模拟人工湿地和无基质的浮床植物系统处理生活污水,比较研究了不同污水净化系统去除氮、磷的效果。结果表明,在较低氮、磷负荷和水力停留时间为6 d的条件下,炉渣、沸石和土壤基质人工湿地系统对生活污水中的全氮(TN)、NH4+-N和全磷(TP)均表现出很好的净化效果,平均去除率均在91.0%以上;对NO3--N的去除率较低,为58.0%~85.5%。浮床系统因承受较高的负荷,对TN、NH4+-N、NO3--N和TP的去除率均明显低于各基质湿地。而从污染负荷的去除率来看,土壤基质湿地对TN、NH4+-N、NO3--N和TP的负荷去除率低于炉渣和沸石基质湿地;浮床各系统NO3--N负荷去除率的负增加使TN的负荷去除率降低,但其NH4+-N的负荷去除率均高于各湿地系统;浮床水芹和黑麦草系统的TP负荷去除率也高于各湿地系统。植物种类不同,其吸收N、P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以黑麦草为植被的人工湿地和浮床系统,植物的吸收作用是各系统去氮除磷的主要机制;水芹和香根草吸收的氮、磷总量在人工湿地中远小于黑麦草,其吸收作用仅是各湿地系统去除氮、磷的一个途径;而水芹和香根草对磷的吸收则是浮床系统除磷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养殖池塘废水灌溉下稻田减量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田间试验,以当地常规施肥和灌溉为对照(CK),研究了减量施用氮、磷肥条件下,稻田湿地生态系统对池塘养殖废水中氮、磷的消纳效果,池塘养殖废水灌溉后对稻田田面水和渗漏水水质、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系统可有效消除池塘养殖废水中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3-N)、总氮(TN)、可溶性磷(DP)、颗粒态磷(PP)、总磷(TP),其去除率随着施肥量的减少而增加,在常规施肥量、减量施肥20%和减量施肥40%情况下对池塘养殖废水TN的去除率平均分别为25.1%、38.9%和50.5%,对TP的去除率平均分别为56.4%、71.2%和76.2%,对氮、磷的去除以NH_4~+-N、NO-3-N和PP为主;池塘养殖废水灌溉后,稻田田面水和渗漏水中NH_4~+-N、NO-3-N、TN、DP、PP、TP质量浓度会随着施肥量减少呈现下降趋势,减量施肥20%和减量施肥40%下,田面水中TN、TP的质量浓度平均分别较CK降低5.8%和23.4%、20.8%和35.5%;渗漏水中TN、TP的质量浓度平均分别较CK降低18.3%和27.5%、23.1%和45.8%。在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构成方面,减量施肥20%后,池塘养殖废水中的营养物质能满足水稻的养分需求;池塘养殖废水灌溉时,水稻产量以常规施肥量处理最高(较CK增产2.3%),常规施肥量80%的处理其产量与CK相似,而常规施肥量60%的处理其产量较CK显著降低。综合考虑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建议池塘养殖废水灌溉条件下施肥水平应在常规施肥量的80%左右。  相似文献   

4.
红壤丘陵区经济林坡地氮磷流失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究红壤丘陵区经济林坡地氮磷流失时间分布规律,以及地形坡度和林下管理措施对氮磷流失的影响作用,选择永康市方山柿经济林坡地为试验区,在区域内设置7个具有变量对比的标准径流小区,每个径流小区都设有沉砂池,用于收集产生的径流,并且在一年的时间内,对于每个小区的氮磷流失情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试验区内坡顶、凸坡和凹坡的不同地形条件氮磷流失差异明显,且均符合坡地养分流失的"坡度临界"规律,临界坡度在10.22°和18.55°之间。不同地形坡度径流小区的TN和NO-3-N流失强度关系为坡顶凹坡凸坡。NH+4-N和TP流失强度关系为凹坡坡顶凸坡。TP、TN、NH+4-N和NO-3-N的年内流失均呈幂函数型增长。(2)试验区氮磷的径流流失均存在显著的降水同步性特征,TP、TN、NH+4-N和NO-3-N在雨季(6月梅雨季节和8,9月台风季节)的流失量占全年总流失流量的50%左右。(3)通过对照小区监测,发现保留地被覆盖的7号径流小区的TN、NH+4-N、NO-3-N和TP径流浓度比除草的6号径流小区分别减少9.0%,34.7%,25.5%和8.6%,草被覆盖对于经济林坡地减少氮磷径流流失上均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5.
选用临汾本土的3种湿生植物薄荷、芦苇和藨草,按芦苇+藨草、芦苇+薄荷、藨草+薄荷、芦苇+藨草+薄荷4种组合方式配植,构建小型模拟人工湿地,通过测定其对TP(总磷)、TN(总氮)、NH+4-N(氨氮)、COD(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来研究不同植物组合对不同浓度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能力。试验结果表明:轻度处理下,对TP、TN、NH+4-N去除效果最好的是芦苇+藨草组合,对COD去除效果最好的是芦苇+藨草+薄荷组合;中度处理下,对TP、TN、COD去除效果最好的是芦苇+藨草+薄荷组合,对NH+4-N去除效果最好的是芦苇+藨草组合;重度处理下,对TP、NH+4-N去除效果最好的是芦苇+藨草组合,对TN、COD去除效果最好的是芦苇+藨草+薄荷组合。  相似文献   

6.
混合基质垂直流人工湿地净化废水效果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两种混合基质(蛭石+高炉渣、陶粒+高炉渣)构建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化粪池出水,运行1a试验结果表明,蛭石+高炉渣基质对总鳞(TP)、总氮(TN)、NH4+-N、CODCr的去除效果要好于陶粒+高炉渣系统,而且其4个组合系统对TP、TN、CODcr、NH4+-N去除率分别大于71%、2.5%、61%、65%;水力学负荷比污染物的去除率存在密切关系:CODcr、NH4+-N、TP在水力负荷较小(30.6cm/d)时的去除率比水力负荷61.2cm/d下高;而种植美人蕉的蛭石+高炉渣组合在水力负荷为30.6cm/d,停留时间为0.848d时的处理效果较好,其对NH4+-N、TP、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4.51%、89.13%、66.46%,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7.
废弃韭菜垄沟原位腐解是滇池北岸韭黄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处置的普遍方式,这种粗放的废弃韭菜处置方式是引起滇池水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培养试验,探讨了废弃韭菜在垄沟水中腐解特征及其对周边水净化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废弃韭菜腐解的垄间沟渠水体TN,NO-3-N,NH+4-N,TP,CODCr浓度分别是无韭菜腐解的垄间沟渠水的15.5,4.4,24.1,5.5,8.3倍,表明韭菜腐解导致垄沟水质严重恶化.室内培养实验表明.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水中TN,NO-3-N,NH+4-N,TP,H2PO4--P,CODCr浓度逐渐增加.第12 d水中TN,NO-3-N,NH+4-N浓度达最大,然后逐渐下降;而磷(TP,H2PO4--P)和CODCr浓度达到最大时间分别是6和15 d;韭菜腐解导致水pH明显下降.水体铵浓度过高导致垄间水体净化植物满江红、青萍中毒,12 d后满江红全部死亡,青萍也有中毒迹象,到第15 d死亡率也达到60%.  相似文献   

8.
生态槽净化污染河水的动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态槽对污染河水的动态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污染河水CODCr、水力停留时间和水温分别为48~77mg/L,8.7d和12.0~27.7℃时,生态槽出水CODCr、NH4+-N和TP平均浓度为17.28mg/L,0.23mg/L和0.15mg/L。污染河水经各级生态槽处理后,CODCr和TOC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71.95%和42.46%,其中根系发达的大薸生态槽对有机物的去除作用最为显著;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97.96%,69.63%和97.84%,且TN的去除主要通过植物吸收NH4+-N,TP的去除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粉绿狐尾藻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生物量最大,大薸和圆币草次之;大薸须根发达,可为微生物的附着提供载体;圆币草则有利于提高水体的DO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太湖地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2种灌溉模式(常规连续淹灌与干湿交替节灌)和4种施肥管理(不施氮、常规尿素、控释BB肥与树脂包膜尿素)条件下稻田田面水pH、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亚硝态氮(NO-2-N)的动态变化以及氮素径流流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田面水pH平均介于6.0~8.4之间,受降雨、施肥和土壤pH的综合影响。田面水氮素以无机形态存在,其中NH+4-N(浓度0.23~72.01mg/L)平均占TN的61.3%,NO-3-N(浓度0.15~1.79mg/L)平均占TN的18.9%,NO-2-N(浓度0.01~0.24mg/L)平均仅占TN的2.3%。与淹灌相比,节灌虽显著提高田面水TN浓度(15.0%)和NH+4-N浓度(16.6%),但大幅降低田间灌溉量(41.9%)和径流量(57.9%),进而TN和NH+4-N径流流失量分别降低52.6%和51.8%。施氮显著提高田面水氮素浓度以及NH+4-N占TN的比例。控释BB肥和树脂包膜尿素较常规尿素处理田面水TN平均浓度分别降低24.6%和78.3%,TN径流流失量分别降低29.4%和32.8%。干湿交替节灌结合控释肥(尤其是树脂包膜尿素)施用有利于降低稻田氮素径流流失,促进农业面源污染减排。  相似文献   

10.
观测宜宾高县来复镇18,3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以及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在雨季的大气降雨量、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并对其全磷(TP)、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硫(S)进行同步取样分析。结果表明:(1)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对降雨截留能力要高于马尾松纯林,但在秋末落叶后马尾松针阔混交林截留能力显著减弱;(2)林龄对茎流、穿透雨中氮、磷和硫的月平均含量没有显著影响。针阔混交林中NO-3-N、NH+4-N月平均含量显著低于两个马尾松纯林,秋末落叶后针阔混交林的TP、NO-3-N、NH+4-N、S月平均含量都显著降低;(3)从穿透雨、树干茎流的氮、磷、硫总含量来看,3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最高,针阔混交林含量最低,经过针阔混交林冠层后,穿透雨中的NO-3-N、TP、S和NH+4-N总含量降低;(4)林型对树干茎流穿透雨中氮和硫的总含量都有显著影响,而对磷的总含量没有显著影响;(5)在降雨观测期内,大气降雨中P的输入量为0.028kg/hm2,NH+4-N的输入量为0.238kg/hm2,NO-3-N的输入量为0.344kg/hm2,S的输入量为5.471kg/hm2。S在经过3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18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以及马尾松针阔混交林林冠层后,总的净输入量分别为-3.770,-4.692,-6.131kg/hm2,说明3个人工林林冠层对S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TP、NH+4-N、NO-3-N、S在经过针阔混交林后总的净输入量分别为-0.009,-0.272,-0.156,-6.131kg/hm2,说明针阔混交林林冠层对其都有吸附能力。因此,在马尾松人工纯林内混交阔叶树种可以起到很好的提高截留过滤氮、磷和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生物滴滤池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主要技术之一,但其存在氮、磷去除能力有限,稳定性不高等缺点。为提高新型分层生物滴滤池的氮磷去除效率,探索最佳工艺条件,本文采用新型分层生物滴滤池为试验装置,考察了滤料种类、水力负荷、回流比等对装置去除污水中氮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滤料为炉渣、水力负荷为4 m3·m-2·d-1、回流比为2∶1时滤池去除氮磷的效果最好,对NH4+-N、TN、TP、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7.08%、57.37%、66.04%、80.78%;采用较高的回流比是滴滤池提高脱氮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三种基质及组合配比对生活污水净化的规律,为提高生活污水的净化效率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选取沙、炉渣、土壤三种基质以体积比1∶2∶1,1∶1∶2,2∶1∶1按固定顺序自下而上依次装填试验系统,分别编号Ⅰ、Ⅱ、Ⅲ,同时设有单一基质装填及空白对照试验(全沙、全炉渣、全土、空白,依次编号Ⅳ、Ⅴ、Ⅵ、Ⅶ),以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HRT):0.5d、1 d、3 d、5 d、7 d、9 d,探究对生活污水中的NH4+-N、TP的去除率及pH的影响。结果表明,Ⅰ系统NH4+-N的平均去除率最高;Ⅴ系统TP的平均去除率最高,其次为Ⅰ;各系统在0.5~9 d的HRT下,Ⅰ~Ⅵ的NH4+-N及TP去除率存在最高点。但在Ⅶ系统中,TP去除率基本不变,NH4+-N去除率存在最高点。本试验中,系统Ⅰ对NH4+-N及TP均表现出良好的去除效果,即最佳的基质配比为1(沙)∶2(炉渣)∶1(土壤);且在1 d时NH4+-N去除率最高,在5 d时TP去除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利用植物浮床系统,通过室内静态模拟试验,研究了pH和曝气对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pH处理6 d后,植物系统在pH8.9下对TN,CODMn,BOD5的去除效果最好,TP的去除效果在pH6.7下最好,Chla的去除效果在pH5.0下最好。然而,无植物系统中,TN,TP的去除效果在pH8.9下最好,BOD5的去除效果在pH6.7下最好,CODMn,Chla的去除效果在pH5.0下最好。有无植物系统中,曝气处理6 d后对TN影响很大,但去除率明显小于不曝气处理(P<0.001),除在豆瓣菜系统中,曝气还对CODMn去除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TP和Chla的去除无影响。本试验结果还表明,植物修复系统和无植物系统中,不同pH处理下,水体中NH4-N,NO3-N,NO2-N的去除效果均在pH8.9处理下最好,且在pH8.9 曝气联合作用下水体中NH4-N,NO3-N,NO2-N的去除率也最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人工模拟实验,探讨了四种植物篱系统在不同坡度(5°、10°和20°)、不同污染物进水浓度(低、中、高)下对坡耕地农田径流污染物TN、TP、NH3-N、TOC、COD的去除效果。植物篱系统分别是红叶石楠+小叶女贞+黑麦草(T1)、红叶石楠+小叶女贞(T2)、小叶女贞+黑麦草(T3)、红叶石楠+黑麦草(T4)。结果表明:植物篱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均随坡度的增加而下降,TP、NH3-N、COD尤为明显,当坡度由5°增加到20°时,TP的去除率由52.25%~76.75%降至33.68%~60.34%,NH3-N的去除率由36.84%~68.33%降至34.30%~45.46%,COD的去除率由13.26%~38.69%降至3.15%~26.74%。除NH3-N外,随污染物进水浓度的升高,植物篱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越明显,TP的去除率可由33.33%~60.11%升至57.06%~81.44%,TOC的去除率可由-0.84%~2.92%升至9.64%~17.69%, COD的去除率可由-14.75%~11.25%升至20.62%~42.33%。植物篱系统对TN、TP、NH3-N、TOC、COD的去除效果显著优于裸土(对照系统),在不同坡度下去除率最高分别能由12.81%升至47.02%、34.29%升至76.75%、18.27%升至68.33%、-0.93%升至11.52%、2.31%升至38.69%,在不同污染物进水浓度下分别能由15.57%升至53.05%、37.93%升至81.44%、17.60%升至64.05%、2.92%升至17.69%、-33.40%升至11.25%。总体而言,植物篱系统平均去除效果依次为T1>T4>T3>T2,即红叶石楠+小叶女贞+黑麦草去除效果最佳,这与三种植物的地表覆盖率高、根系发达以及在功能上相互取长补短、协同固定污染物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绿狐尾藻湿地对不同污染负荷养殖废水氮去除效应和影响因素,该研究在野外建立了9条表面流绿狐尾藻湿地,以低负荷(60 L/d废水+120 L/d清水)、中负荷(120 L/d废水+60 L/d清水/d)和高负荷(180 L/d废水)养殖废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不同污染负荷下绿狐尾藻湿地水体氮素时间变化规律;结合线性混合模型,进一步探究了影响绿狐尾藻湿地氮去除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2014-07-2015-05),绿狐尾藻湿地对低、中、高负荷废水铵氮(NH4+-N)和总氮(Total Nitrogen,TN)去除率均较高,其中NH4+-N平均去除率为85.0%~98.6%,TN平均去除率为83.6%~97.1%。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绿狐尾藻湿地NH4+-N去除的关键环境因子是水体溶解氧和硝态氮以及底泥NH4+-N含量,其中水体溶解氧对绿狐尾藻湿地NH4+-N去除影响最大。由于绿狐尾藻湿地对不同污染负荷废水NH4+-N和TN去除率均达到80.0%以上,因此绿狐尾藻可作为耐铵植物处理高负荷养殖废水。该研究结果可为绿狐尾藻湿地在规模养殖场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酸模浮床对污染水体净化效果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南京地区河道岸坡常见陆生植物酸模为试材,制成生态浮床,研究酸模浮床以及无植物浮床对污染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酸模对TN,NH4 -N去除率达92.40%,97.00%,为对照组去除率的4.47倍、1.10倍,其中酸模对NH4 -N的去除主要依靠水体微生物硝化反应,而对照组NH4 -N去除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氨的挥发引起;酸模组水体中NO3--N浓度出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酸模对水体TP,COD去除效果明显,酸模组TP,COD浓度分别比初始降低了79.17%,86.63%,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果表明,酸模对污染水体中氮磷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可作为水体生态修复的优良物种而使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4个林龄白桦次生林林外降雨、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枯透水中的NH+4-N、NO-3-N、TN进行测定,以研究4个林龄之间氮化学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元素含量在林外降雨中随季节变化较大,其平均含量(以mg/L计)排列顺序为TNNH+4-NNO-3-N;穿透雨中无机N、TN含量均在28 a白桦次生林中最低,树干茎流中NH+4-N含量在28 a中最低,NO-3-N、TN含量在41 a白桦次生林中最低,枯透水中NH+4-N、TN含量在28 a白桦次生林中最低,而NO-3-N含量在41 a中最低。  相似文献   

18.
以沂蒙山区的棕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降雨的试验方法,基于复合肥和保水剂+复合肥2种处理,分析保水剂对氮、磷流失的保持效应。结果表明:(1)保水剂具有削减径流和抑制产沙的作用,其中保水作用更为明显;(2)径流态氮、磷的流失量随保水剂保水作用明显减少,保水剂+复合肥处理下NO-3-N、NH+4-N、TN、PO4-P和TP的流失量较复合肥处理下分别减少24.14%,22.04%,30.23%,51.86%和16.47%;(3)保水剂对磷素的强吸附改变了其流失机制,但未改变氮素的流失迁移机制;(4)保水剂减少氮、磷淋失的效益达到25%以上,且这种保肥效应主要是通过控制淋溶液减少而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不同粒径生物质灰渣填料净化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物质灰渣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土柱淋溶模拟法,研究了不同粒径组合的生物质灰渣对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1)COD的去除效果随粒径的增加而增加,L1处理(0.25~0.5mm粒径组合)对COD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在79.2%以上;(2)试验运行期间,出水TN浓度随进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前期各处理均保持较高的TN去除率,整个试验过程L6处理对TN的去除效果最明显;(3)出水TP浓度随着试验的进行逐渐升高,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出水TP浓度表现为L6L5L2L3L1L4处理,其中L4处理对TP的去除效果稳定,平均去除率达48.7%,小粒径填料对TP的去除效果较差;(4)各处理均能有效的去除氨氮,去除率均在90%以上,但较大粒径的填料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更好。总体而言,小粒径生物质灰渣对TN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大粒径填料L1处理对COD和氨氮去除效果较好,均一中粒径的L4处理对TP的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调查反硝化同步脱氮除磷-侧流磷回收新工艺的工艺效能,该试验在该工艺稳定运行条件下评价其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总氮、NH+4-N和PO3-4-P)去除能力和磷回收能力。结果表明:当进水中化学需氧量、总氮、NH+4-N和PO3-4-P的质量浓度为239.2~259.5、39.6~43.8、38.2~41.8和8.72~11.40 mg/L,出水中相应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5.2~21.6、8.5~9.6、3.6~4.7和0.31~0.49 mg/L,满足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COD主要在厌氧池被去除,NH+4-N主要在好氧硝化池中去除;污水中磷的去除主要由诱导结晶磷回收和生物除磷两部分组成;整个工艺中,磷去除效率为95.9%,其中诱导结晶磷去除率占总去除效率的71.5%,表明该工艺具有较大磷回收潜力。此外,后置曝气池可对出水中COD、NH+4-N和PO3-4-P浓度起着把关作用,有助于提高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