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生态文化的内涵与多元治理理论,梳理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与要求,明确政府、企业、公众与科研机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权责关系。据此建立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以期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提供理论参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杨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676-12678
概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分析了政府主导型土地流转的主要特点和内在缺陷,从社会治理视角分析了地方政府主导土地流转的治理成本,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对地方政府流转土地的治理绩效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地方政府主导土地流转模式是一种基于部门利益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模式,其微观功能和价值主要是激励与约束并重,其宏观功能要考虑国家对政策后果的综合治理。提出了完善地方政府土地流转制度的政策思路:培育多元农地流转模式,规范地方官员行为;强调构建和谐土地流转机制是中央职责;构建公众对地方政府的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想要构建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就必须要强化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但如何真正形成良好治理,达成善治,也是我们国家一直在摸索探讨的问题。文章就李某某事件,这一转型期社会的缩影进行客观分析,寻求我国走向善治的路径,更好地体现治理地现代性,为中国行政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226-228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政府施政重点。新形势下,随着治理政策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化,政府职能的变革,都突出把乡村治理工作摆在政府治理范畴的前沿,而社会组织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为我国政府如何加强乡村治理提供了明确方向。结合政府治理主体、内容与方式的现代化要求,基层政府应理顺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主体间关系,建立公共资源与乡村治理资源的合作机制及完善好相关激励、监测、评估机制,以推动社会组织有效参与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5.
整体性治理理论是在新公共管理运动走向衰微,而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可能的背景下而诞生的,整体性治理以公众需求为治理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治理手段,以协调、整合和责任为治理机制,从而更好解决政府公共服务碎片化问题。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就整体性治理理论进行分析,然后论述了整体性治理框架下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策略,将整体性治理理论应用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能够更好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模式单一,治理主体各自为政,公共服务提供碎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对政府治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数据的到来,改变了政府治理的技术基础,要求创新政府治理。大数据为政府治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就大数据对政府治理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从工作模式、决策模式、治理模式这三方面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作为毒品治理政策过程重要环节的毒品治理绩效评估适合运用事实评估的技术路线,事实评估离不开评估指标的设计,但是我国在毒品治理绩效评估指标研究上几乎是空白。构建毒品治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需要充分理解不同政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建立起基于政府、毒品滥用者与毒品违法犯罪分子等政策目标群体和政策泛目标群体立场的包括毒品滥用控制、毒品危害控制、毒品治理效率、毒品滥用者压力、毒品犯罪分子处境等要素指标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治理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政府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各国政府将在公共事务管理上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挑战。治理理论在此背景上产生,为政府竞争力的提高,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开拓了思路。治理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政府改革,不仅立足于政府自身的改革与完善,还基于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实现公共管理过程的重心从统治到治理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层社会治理受到高度重视,在社会建设中进行了持续的理论概括和深入的实践探索。“社会治理”理念也经历了“国家(政府)管理——国家(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不断深入改变。早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就提出“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到近年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进一步指出:“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0.
社会治理创新是一场革命,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善治。社会治理创新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善治,应该遵循服务原则、法治原则、市场原则、公开原则、公平原则、协同原则六大基本原则。目前社会治理创新中服务型政府的宏观定位应该是社会治理的负责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社区建设的引导者、社会组织的扶持者、市场秩序维系者、民生保障的实施者、依法治国的表率者。社会治理创新对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涉及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念、职能、方式、手段、评估机制、关注领域等,政府只有及时适应这些要求,实现自身的变革才能更好的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11.
从上个世纪开始,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的兴起,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具备了充分的理论基础,由此开启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新时代。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分析,探讨政府购买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30多年的治理实践中,中国逐渐形成"乡政村治"的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其中,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失调阻碍着乡-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村民自治理论以及"乡政村治"的治理模式为视角,得出乡-村关系之间的冲突形式表现为:经济领域的财政矛盾、资源分配矛盾,政治领域的行政干预矛盾、指标任务矛盾以及社会管理领域的乡-村建设规划矛盾。并分析了其法律缺位、民众素质、民主监督缺失、体制压力四个方面的原因,提出了构建政府服务体系,健全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强化民主监督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创新治理模式等协调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为研究对象,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分析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关系。运用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及委托代理等理论,构建了中央政府、乡镇政府公共契约型治理,土地受让方、市县政府交易契约型治理,以及农民、村民小组、农村集体组织内部参与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以达到土地流转权力与利益的平衡与相互制衡。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普遍开始了以新公共管理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改革,在这场改革浪潮中,绩效管理与评估是各国政府倍加推崇的政府改革工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的中国也逐步融入改革潮流中,开始了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推动了绩效管理与评估在我国的不断发展。通过对近些年来研究政府绩效评估的专著和论文等资料的搜集,有意将关于政府绩效评估的资料进行整理,主要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含义、特点、指标体系、政府绩效评估的反思以及发展和完善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用治理理论来研究和解决生态治理问题,必然演绎出生态善治的目标与治理模式。政府生态善治包含着民主性、合作性、责任性与透明性等基本诉求。当前在生态治理中仍存在政府治理能力与治理责任的冲突、多元治理机制尚未形成、社会资本缺失等诸多困境。因此政府必须转变治理理念,达成与市场、企业、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构建一个多元参与的生态共治网络,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性保障机制,进而实现政府生态善治。  相似文献   

16.
政府绩效评估是世界新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西方国家在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推进政府管理改革的重大措施。其本质是由民权运动、高层政治力量和公共财政危机的推动所采取的一种新的政府治理方式。推进合肥政府绩效评估,要科学借鉴国内外新近发展经验,立足现有基础,逐步探索一套适合市情、长效稳定、特色鲜明的绩效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提高政府绩效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方式,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是对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改革。公民在基层政府绩效管理中有最真实的感受、是公共政策的受益人也是主要作用对象,基层政府与之联系密切,因此加强我国基层政府绩效管理、提高绩效评估科学化需要公民的广泛参与,这与我国社会目前的基本矛盾变化相适应,与建设使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相一致,要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建立沟通反馈机制,真正做到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真正实现公民参与政府绩效管理。本文从西方国家的理论研究对比我国公民参与现状并提出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的发展,给政府治理带来了众多难题。本文从我国由管理向治理转变历程入手,研究武汉市共享单车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武汉市政府在面对共享单车行业中管理的不足,运用公共治理理论、公民参与理论等,探究在公民参与、社会资本协作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应该针对社会问题及时采取政策措施,发挥公民参与与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公共治理与政策创新。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禽畜养殖粪便污染治理的意愿进行论述,并以湖南洞庭湖区为例,对禽畜养殖粪便污染环境成本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该地区禽畜养殖粪便污染严重,需要加强治理。  相似文献   

20.
在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不断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学者们对乡镇治理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可以概括为:系统梳理乡镇治理的历史脉络,集中分析乡镇治理存在的问题,多角度探讨乡镇治理转型可能的实现路径。这些研究从理论上推动了基层政府治理转型,为进一步的民主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也存在若干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一是要加强对治理理论的基础研究;二是要加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研究,通过从理论上构建公民参与机制,推动政府从人治转向法治,从管制转向服务,最终实现"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