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棉田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是一种重要的棉花害虫。综述了我国在玉米螟生物学、生态学、测报和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农业生产上的防治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亚洲玉米螟预测预报方法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国内外玉米螟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现状进行了综述,为我国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棉田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是一种重要的棉花害虫。综述了我国在玉米螟生物学、生态学、测报和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农业生产上的防治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Mutuura and Munroe(1970)曾提出 Ostrinis 属有20个种,并指出分布于亚洲东部、南部和澳洲的玉米螟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欧洲玉米螟[Ostrinis nubilalis(Hübner)]仅分布于西亚、欧洲、非洲和北美。如何区分近似种是准确进行害虫予测予报和有效防治害虫必不可少的工作。李伟华等(1980)对我国玉米螟的近似种分布进行了研究。他们的主要依据是外部形态和生殖隔离试验。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8℃,22℃,26℃和30℃4个处理,对5个种10个品系的赤眼蜂进行了亚洲玉米螟寄生潜能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温度并不是影响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重要因子,其种间或同种不同品系间对寄生亚洲玉米螟的潜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选择种及品系及利用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玉米重大害虫亚洲玉米螟综合治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洲玉米螟是玉米上的重大害虫,制定亚洲玉米螟综合治理方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存在着一些原则和方法.在了解亚洲玉米螟生物学及其天敌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亚洲玉米螟综合治理策略,即强调采用自然防治,利用农业防治以生态调控为核心,结合消灭越冬虫源、以物理等措施压低成虫虫量、以生物防治为主控制田问幼虫,必要时才采用与生物防治(及自然防治)协调的化学防治.并对亚洲玉米螟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玉米螟发生规律与防治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在我国以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是一种具有巨大危害的世界性害虫.也是我区玉米生产上的第一害虫,如不防治一般年份减产玉米10%左右,大发生年份,玉米损失可达30%以上。现将我区近年来玉米螟发生与防治的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由于保护性耕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有机体,不同的机器类型、作业时间(秋季或春季)、深度或作业次数对虫害的生存有不同的影响。近十余年来,随着玉米生产的发展,品种更换以及耕作栽培制度的改革,玉米主要害虫种群结构及其为害发生了变化,防治技术上亦有了新的发展。玉米螟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两种,在我国危害的主要是亚洲玉米螟。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虫,玉米螟是多  相似文献   

9.
<正>由于保护性耕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有机体,不同的机器类型、作业时间(秋季或春季)、深度或作业次数对虫害的生存有不同的影响。近十余年来,随着玉米生产的发展,品种更换以及耕作栽培制度的改革,玉米主要害虫种群结构及其为害发生了变化,防治技术上亦有了新的发展。玉米螟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两种,在我国危害的主要是亚洲玉米螟。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虫,玉米螟是多  相似文献   

10.
回顾了亚洲玉米螟在涿鹿县的发生与防治历史,总结了玉米螟大发生原因及防控经验。阐述了涿鹿县20 a来研究应用性信息素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历史过程和研究成果,提出了当前性诱剂应用推广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研究亚洲玉米螟历史、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综述了中国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以及近20年来在亚洲玉米螟人工饲养技术、优势种鉴定与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抗螟品种鉴定与利用、毒理和抗药性、天敌种类和应用、产量损失与经济阈值、预测预报和关键防治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取得的进展,并提出了“十五”期间亚洲玉米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亚洲玉米螟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分离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重要害虫,目前以化学防治为主。为寻求一种可持续的防治方法,本文从14株白僵菌菌株中初步筛选出对亚洲玉米螟致病力较强的6株白僵菌YB15、YB8、TB1126、TB1358、YB32、TB7,其致死中时间分别为0.66、1.44、1.29、0.99、1.42、1.28 d。同时测定了这6株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的致病力,从中筛选出产孢量大、萌发率高及毒力较强的球孢白僵菌YB15,在26℃条件下,该菌株浓度为1×10~9孢子·m L~(-1)时,亚洲玉米螟老熟幼虫死亡率达到96.67%,感染僵死率达到73.33%。在亚洲玉米螟的生物防治中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480g·L-1毒死蜱乳油和Bt可湿性粉剂3种药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对3种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及挽回产量损失率测定。结果表明:3种药剂处理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88%、92.51%和88.25%,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是9.52%、9.30%和8.48%,3种药剂均可有效防治亚洲玉米螟。  相似文献   

14.
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洲玉米螟是玉米害虫中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害虫,随着各种防治方法的研究,生物防治已经成为有效控制亚洲玉米螟群体的重要措施。为了在玉米生产中有效利用生物防治方法,现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主要对亚洲玉米螟的天敌昆虫、昆虫病原微生物、性诱剂和植物源物质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鉴定、综合防控及应用的研究进展,为亚洲玉米螟的监测预警、绿色防控等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文献统计学方法收集资料及调研,分析国内外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进展。【结果】亚洲玉米螟在中国、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均有分布,雌性个体通过释放性信息素吸引雄性继而交配;鉴定亚洲玉米螟主要性信息素组分为顺/反-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E-12-14:Ac)和正十四碳醇乙酸酯(14:Ac),各组分作用不同,组分间比例存在地理种群差异;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产品已运用于监测、诱杀与交配干扰中,与其它防治技术相结合的集成技术防效显著;应用过程中存在多种影响性信息素诱剂诱捕效率的因素,包括性信息素剂量、诱捕器类型、放置高度、颜色及环境等。【结论】亚洲玉米螟在多个国家的玉米种植区均有分布,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比例存在地理种群差异,利用性信息素最佳组分系统结合影响性诱剂诱捕效率的多种因素,在田间防控亚洲玉米螟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已组装、集成一套基于性信息素防控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6.
对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结构的确定、主要合成方法(碳链增长合成策略和碳链缩短合成策略)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对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结构的确定、主要合成方法(碳链增长合成策略和碳链缩短合成策略)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新疆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洲玉米螟是新疆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新疆玉米产区玉米螟一年发生二代,以二代危害最重。据统计,亚洲玉米螟为害一般造成玉米产量损失约10%,严重者达30%以上。目前新疆玉米主要采用3%呋喃丹灌心防治一代亚洲玉米螟,但易造成农药残留和农田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对于二代亚洲玉米螟,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雪凝 《河南农业》2014,(19):27-27
<正>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玉米钻心虫。在我国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两种。在河南省发生为害农作物的优势种是亚洲玉米螟。亚洲玉米螟分布广、为害重,为多食性害虫,主要寄主有玉米、高粱、谷子、豆类、甘薯等作物,幼虫蛀茎为害,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输送,使植株受损,严重时茎秆遇风折断。一、为害情况亚洲玉米螟主要以幼虫钻蛀为害。在玉米心叶期,初孵幼虫先在心  相似文献   

20.
曹丽萍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5):145-148
分别在亚洲玉米螟的越冬成虫羽化期、产卵期和初孵幼虫期防治害虫,采用4项综合防治技术(物理防治、天敌昆虫释放、昆虫信息素引诱、微生物杀虫剂喷施)控制亚洲玉米螟的危害.结果表明,综合防治技术平均防效达90%以上,玉米挽回产量损失达15%以上,玉米增产达13%以上,投入产出比大于1:6,应用综合防治技术高效防控亚洲玉米螟,能够取得很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