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1978-2009年我国各省区面板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粮食产量和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并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角度,采用moran's Ⅰ指数验证了我国各省区粮食生产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Panel data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我国粮食生产与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上一期农产品价格指数和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生产具有决定性影响;化肥、农机动力等投入、有效灌溉面积、粮食直补等均对粮食产量的增长起到显著正效应;农业劳动力数量和受灾面积对粮食总量的变化具有负向影响.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性.  相似文献   

2.
从实证的角度,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敏感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相互关系后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它们之间仅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农资价格对粮食价格有明显的导向和拉动作用。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长期内农资价格指数对粮食价格指数影响很大,而从短期来看,粮食价格的波动对农资价格的波动影响有一定的时滞性,且影响程度小于农资价格对粮价的影响。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时间序列趋势图的我国粮食产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年样本数据,选取影响粮食总产量的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机械总动力、粮食生产成本指数、粮食生产价格指数、财政支农资金等8个主要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划分为物质投入、资源环境和政策因素3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这些典型影响因子通过时间序列趋势图逐一进行多角度分析.结果发现,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和旱灾面积成为影响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1—2019年中国省(区、市)面板数据,构建了超效率SBM模型并测算了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利用调节效应模型探究了农田水利设施对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的影响,以及农用化肥对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总体水平较高,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2)农田水利设施对提高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具有极显著的正向影响;(3)农用化肥与农田水利设施具有极显著的交互效应,且农用化肥的投入弱化了农田水利设施对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的促进作用。建议各省(区、市)全面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水平,不断优化水利灌溉结构,并确保农用化肥的减量增效。  相似文献   

5.
中国粮食增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影响粮食增产的因素众多,选取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投入、粮食播种成灾率、粮食灌溉面积以及农业机械投入为变量,运用经典的Cobb-Douglass函数测算了各影响因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结果表明,化肥投入增加、成灾面积减少、农业机械投入增加对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的贡献作用;此外,国家宏观政策也对粮食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退耕还林政策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粮食补贴政策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DEA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进一步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粮食生产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仍有提升空间.粮食播种面积、机械总动力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化肥施用量、劳动力投入与粮食生产效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化肥投入变化对贵州省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为贵州省实现农业绿色化、现代化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基于2001、2006、2011和2016年贵州省粮食总产量及其生产要素投入的面板数据,测算贵州省粮食生产效率,运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其空间分布态势和集聚态势,利用重力模型分析化肥投入与粮食生产效率的空间耦合关系,并以Tobit模型实证分析化肥投入变化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2001—2016年期间,贵州省粮食生产效率均值为0.8355,效率总体上虽呈下降趋势,但提升空间较大;粮食生产效率空间地理分布呈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趋势,空间集聚态势呈离散分布;化肥投入对粮食生产效率的正向影响显著,但增产的边际效用总体较低,且即将进入"内卷化"阶段.[建议]充分考虑贵州省实际情况,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加大农业生产科研投入、区域良种和技术研发有偿合作、粮食分区生产政策,既能防止化肥施用"内卷化",又能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8.
为明晰粤西地区粮食生产效率及其关键影响因子,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和推进粮食生产转型升级,基于1999—2018年粤西地区茂名、阳江、湛江3市粮食生产数据,采用交叉效率DEA模型测算区域粮食生产效率,揭示近20年粮食生产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Tobi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比较分析粮食生产效率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粤西地区粮食生产效率平均值为0.77,其中,茂名市粮食生产效率最高(0.88),阳江市次之(0.78),湛江市最低(0.65)。Tobi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测算粤西地区粮食生产效率影响力(贡献力)最大的投入因子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分别为-1.082和0.942。Tobit模型测得的7个投入因子仅化肥施用量(0.015)与粮食生产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农药使用量3个因子与粮食生产效率相关性不显著,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从业人口、农业机械总动力3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而地理探测器测得所有因子均对粮食生产效率产生显著影响。阳江市投入因子贡献力与粤西地区大致相同,但化肥施用量贡献力高出有效灌溉面积0.008。湛江市与茂名市化肥和农药投入的贡献力仅次于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贡献力均最低。但茂名市粮食播种面积的贡献力依次大于从业人口和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湛江市则相反。研究表明,20年来粤西地区粮食生产效率不高,整体呈中等效率水平,粮食生产效率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显著;地理探测器测度结果无不显著因子存在,探测因子影响力比Tobit模型所得结果更稳定且偏误小;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影响粤西3市粮食生产效率的主导因子,但不同城市粮食生产效率的因子贡献力差异较大,湛江和茂名对化肥、农药等污染较大的生产要素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9.
运用Panel Data模型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要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农产品价格水平、农业生产结构、资本投入等因素对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增长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粮食大县(市)粮食生产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4—2013年度吉林省前郭县、德惠市、榆树市等14个粮食大县(市)为样本,运用DEA模型从静态和动态2个角度对吉林省粮食大县(市)的粮食生产效率进行了比对分析,并用Tobit模型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德惠市等粮食大县(市)存在投入要素松弛情况;粮食大县(市)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普遍较低;户均粮食播种面积对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入社比重对生产效率具有正面影响,户均农机动力则有负面影响。据此提出,吉林省粮食大县(市)需要合理配置要素的投入,提高农民合作社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土地流转,适度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机设备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粮食问题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对于粮食供需平衡及粮食安全问题有潜在的影响。基于1997—2016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的面板数据,运用重心模型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具体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997—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总的转移距离为172.56 km,重心所在地大部分集中于河南省的中部地区。进一步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影响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变迁的因素,估计结果显示,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机械化、粮食作物播种比例、复种指数均对粮食生产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是驱使粮食生产重心北移的因素。基于此,建议从保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加大农业生产投入与科技投入、探索多样化农业补贴形式、构建区域粮食供需协调机制等方面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世界农业》2023,(3):128-131
<正>2022年,全球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农产品国际贸易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大,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顶住压力实现快速增长。当前需关注三方面情况。一是不利天气对2023年粮食生产影响加深。南美持续干旱、欧洲罕见暖冬、北美寒潮对全球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全球粮食产量预期下降。二是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已连续10个月下行,但当前大米、食糖价格涨幅显著。三是2022年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再创新高。2022年贸易额达3 347.1亿美元、同比增长10.1%,进口2 361.1亿美元、同比增长7.4%,出口986.1亿美元、同比增长16.9%。受国际农产品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粮食等农产品进口呈现“量减额增”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和农业生产的波动性两方面论述了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的必要性,分析了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农业补贴可以有效地缓解地区农户资金短缺问题,对农户粮食生产、资本投入以及播种施肥等都有着显著影响。提出了合理调整农业补贴、加速农业生产转型等提高农业补贴政策影响力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空间自回归、ESDA-GWR空间计量方法对山西省县域粮食生产时空格局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院(1)山西省县域粮食生产同时存在空间自相关与空间非均衡性特征;(2)1990~2001年,粮食生产空间相关性变化大,粮食生产空间集聚较强,2002~2011年,粮食生产空间自相关系数下降且变化稳定,粮食生产空间集聚存在的同时伴有空间异质性;(3)县域粮食生产关联模式中以“HH”,“LL”两类模式为主,集中在晋西南与西北地区,且地域随时间变化较稳定,粮食生产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就粮食生产格局影响因子而言,粮食单产、农业劳动力投入及基期粮食生产是影响山西省县域粮食生产的最显著要素,机械化不显著,劳动力依赖显著。粮食单产、农业劳动力、基期粮食生产等要素作用于县域粮食生产异质性显著,除基期粮食生产要素外,其余大部分要素都表现为空间正负效应。山西省需要因地制宜规划粮食生产,增强各区域影响因子与粮食生产的匹配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河南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1990—2014年粮食生产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选取乡村从业人口、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折纯量、农村用电量、农药实物量、农用塑料薄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等8项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影响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的粮食单产与第一主成分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5,与第二主成分相关关系不明显;塑料薄膜使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折纯量、农药实物量、有效灌溉面积对河南省粮食单产的提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粮食单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负影响,农村从业人口的减少对粮食单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粮食生产不同功能区粮食生产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2007—2015年全国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面板数据,构建粮食生产投入、产出和外部环境要素指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度我国各区域的粮食生产效率,重点研究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生产效率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测度经济和社会等外部环境要素对粮食生产不同功能区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以及剥离外部环境要素后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生产效率的变化特征和变动趋势。结果表明:从每个环境指标的单项影响看,同一环境要素对不同功能区的各投入要素的影响方向和强度有差异。从环境要素指标的总体影响看,经济和社会等外部环境要素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效率的作用强度小,对粮食主销区的粮食生产效率作用强度大。但是影响方向相反,粮食主产区剥离环境要素后粮食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主销区剥离环境要素后粮食生产效率下降。由此,决定了不同功能区粮食生产的要素配置效率的差异。因此,建议根据外部环境要素的影响方向和强度,结合不同功能区粮食生产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制定差异化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对粮食产出的效应,选取国家农业主产省份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回归和变系数回归分析方法,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劳动力、机械动力投入对粮食产出起到正面效应,而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2机械动力的投入对粮食增产的作用显著,大部分地区对机械投入积极性较大;3不同的地区因地理环境、气候差异导致自然灾害对粮食产出的影响也不同;4农村人力资源对粮食产出的作用不容小觑。最后,基于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抗灾保产、重视农业人力资本投入3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与规模农业的不断推进,农业经营主体对雇工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大。针对雇工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从雇工劳动视角分析其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对于进一步梳理粮食规模化经营中存在的瓶颈制约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黑龙江、浙江、四川3省的调研数据,采用不同前沿面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及其损失的影响因素,重点考察雇工劳动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雇工生产在粮食生产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44.7%的样本农户进行雇工生产,规模经营户的雇工需求尤为突出。农户粮食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为85.11%,存在显著的技术效率损失,但技术效率的省际差异并不明显;农业雇工投入比例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呈现"倒U型"效应趋势,雇工投入比例在25%~50%区间内,农户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最高。控制变量方面,户主受教育年限、人均纯收入和地块面积对生产技术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种地规模、地块距离家的距离、地块受灾和差的土壤质量均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此,提出普及农业机械化生产与开拓新型经营方式、建立有效劳动监督激励机制与"农业CEO"管理机制、重视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1—2010年福建省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和其他农业基本投入、产出数据,构建模型实证分析水利建设投入对粮食、园林水果和茶叶单产的影响及影响差异。实证分析发现:福建省水利建设投入对农业生产产生积极作用;水利建设投入对粮食、园林水果和茶叶单产的影响存在差异。分析认为差异原因除了与农作物种类自身特性原因外,还与水利建设结构不合理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内蒙古1988-2014年的相关数据建立粮食生产函数,并以此为基础来探讨影响内蒙古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研究得出:粮食播种面积对产出有较大影响,应保证农村土地中粮食播种面积;由于技术进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耕地单位产出明显增大,导致单位劳动力投入增加带来更大比例的粮食产出增长;化肥投入依然是粮食生产中重要的物质投入;农业机械投入及电力消耗没有带来突出的正面影响,应调整农村用电结构,促进效益发挥。全面取消农业税对产出带来一定影响,应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机制,促进效益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