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水中铜在扇贝组织的蓄积及其对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暴露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铜(Cu2+)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肌肉、内脏团组织铜蓄积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水体中铜浓度升高,扇贝各组织的铜蓄积量明显上升,依次为内脏>鳃>肌肉。Cu2+浓度对栉孔扇贝各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有明显影响,酶活性随Cu2+浓度升高表现为抑制-诱导-抑制的规律。栉孔扇贝各组织SOD酶对水体中Cu污染反应敏感,存在计量-效应关系,对海洋铜污染具有指示作用。能灵敏指示海洋铜污染的扇贝优选组织是鳃,其次是内脏。  相似文献   

2.
海水中总有机碳(TOC)对牙鲆铜、铅、镉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研究了海水中Cu、Pb、Cd浓度分别为0.5 mg/L时,总有机碳(TOC)浓度、种类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内脏、肌肉、鳃组织Cu、Pb、Cd蓄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海水TOC种类相同时,随TOC浓度升高,牙鲆内脏、肌肉、鳃组织Cu、Pb、Cd蓄积量均明显下降;当海水TOC浓度相同时,孔石莼分泌物比牙鲆分泌物更能降低牙鲆各组织Cu、Pb、Cd蓄积量。研究表明:孔石莼、牙鲆分泌物均能降低Cu、Pb、Cd的生物有效性;TOC浓度、种类变化对牙鲆各组织Cu、Pb、Cd蓄积分配均无影响,重金属含量大小顺序均为:内脏>鳃>肌肉。内脏团、肌肉中3种重金属蓄积量大小顺序为Cu>Pb>Cd;鳃中3种重金属蓄积量顺序为Pb>Cu>Cd。  相似文献   

3.
采用光照培养箱培养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不同浓度(10~100mg·L-1)Cu2+、Pb2+单一及复合污染后玉米幼苗体内各器官中积累与迁移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单一污染条件下,Cu2+、Pb2+在玉米体内的积累量与重金属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呈正相关,分布顺序为根〉茎〉叶,积累量为Pb2+〉Cu2+,根茎间迁移率随着处理浓度增高逐渐减小,茎叶间迁移率变化规律为先减小后增大;复合污染后,随着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Cu2+、Pb2+在玉米体内的积累量逐渐增大,其中(100+100)mg·L-1浓度下30d处理时积累量达到最大值,Cu2+、Pb2+在玉米各器官中的分布规律为根〉茎〉叶,积累能力为Pb2+〉Cu2+,根茎间的迁移率表现为在10~20d时随浓度增高逐渐上升,30d时逐渐下降,而茎叶间的迁移率则表现为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Cu2+、Pb2+复合污染后玉米体内Cu2+、Pb2+的含量均大于单一处理,Cu2+、Pb2+复合处理具有协同效应。实验结果也证明玉米是一种易富集Cu2+、Pb2+的作物。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培养和吸附-解吸试验,研究玉米秸秆腐解后石灰性褐土对Cu2+、Cd2+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腐解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到第7周时,腐解总量可达45%,添加常规量秸秆处理(S1)与加倍量处理(S2)的腐解量差别不明显;常规量秸秆处理(S1)的腐解速率大于加倍量处理(S2),但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土壤对Cu2+的吸附量随秸秆培养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吸附量在第21天时达到最大值;Cu2+浓度为1 000mg/L时土壤对Cu2+吸附量显著高于Cu2+浓度为600mg/L处理;而Cu2+的解吸量在秸秆腐解前期变化不明显,到培养第21天后迅速降低。在相同的Cu2+浓度下,Cu2+的吸附量和解吸量受Cd2+浓度影响均不明显。Cd2+浓度为1mg/L时,土壤对Cd2+的吸附量随秸秆培养时间的延长变化不明显,但随Cu2+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而Cd2+浓度为10mg/L时,在Cu0处理和Cu1000处理时,不同培养时间土壤对Cd2+吸附量影响不明显,但Cu600处理下,在培养的第21天后,土壤对Cd2+的吸附量显著增加。土壤Cd2+的解吸量均随秸秆培养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在第21天时达最小值,而Cd2+的解吸量随共存Cu2+浓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柠檬酸修复土壤重金属离子的能力,设计合成新型绿色柠檬酸基表面活性剂柠檬酸-1-酰胺二乙烯三胺,用FT-IR研究其结构,并探究其表面性能。结果表明,新型绿色柠檬酸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低于柠檬酸,其稳泡力、起泡力及亲水亲油平衡值优于柠檬酸。同时开展表面活性剂浓度、pH值、振荡时间、Ca2+浓度影响表面活性剂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去除率的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酸-1-酰胺二乙烯三胺对重金属去除率随浓度、振荡时间的增加而升高;随离子强度、pH值的增加而降低。柠檬酸-1-酰胺二乙烯三胺去除Cd2+、Pb2+离子的最佳工艺为:质量分数5.5%,pH值3.0,振荡时间10h,Ca2+离子浓度0.4mol/L。在此条件下,2种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Cd2+、Pb2+离子去除率均达最大,柠檬酸-1-酰胺二乙烯三胺对Cd2+、Pb2+离子最大去除率分别为69.25%和98.59%,去除效果优于柠檬酸。  相似文献   

6.
钾素营养对烤烟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同钾素浓度处理的砂培试验表明,150mgkg-1的钾素浓度处理其及以下的浓度处理烤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缺素症状。烟叶干物质有随着钾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烟叶在不同生育期内对钾素的吸收和累积都是与钾素的供应呈正相关。磷的吸收与钾的供应呈一定的正相关。全氮在烟株体内分布趋势是根>叶>茎,全钾分布趋势是叶>茎>根,磷多集中在根部,叶内含量较少。烟草钾与钙、镁的吸收存在颉颃作用。  相似文献   

7.
Cu污染条件下封闭循环水养虾系统的效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获得Cu2+污染对封闭循环水养虾系统的影响,选用0.3 mg/L Cu2+浓度,研究其对系统中水质、对虾生长、存活及生物滤器水处理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84 d的试验,养殖水体中Cu2+质量浓度在系统水处理单元作用下降为(0.089±0.012)mg/L,对虾能正常生长和存活,0.3 mg/L Cu2+处理质量浓度对生物滤器的化学需要量(COD)、NH4-N和NO2-N去除率及滤器中异养细菌、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的数量不造成显著影响。处理系统对虾体内Cu质量分数为(42.91±6.10)mg/kg,与对照中质量分数(29.36±4.06)mg/kg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但均在国家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Cu≤50 mg/kg)范围内。在0.3 mg/L Cu2+质量浓度污染下,封闭循环水养虾系统仍能提供较好的水质条件,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低的饵料转化率,所养对虾符合无公害水产品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烟叶钾肥利用率及改善烟叶品质,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利用接触角法测定了烟叶的临界表面张力;选取蔗糖脂肪酸酯、茶皂素、洗衣粉3种表面活性剂,利用表面张力法确定其临界胶束浓度;以喷施清水和单独喷施钾肥为对照,分别在钾肥中加入3种表面活性剂进行大田喷施试验(CK:喷施清水;CK1:喷施钾肥;T1:喷施钾肥+蔗糖脂肪酸酯;T2:喷施钾肥+茶皂素;T3:喷施钾肥+洗衣粉),测定不同生育期不同处理烟叶钾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质体色素含量,并对烤后烟叶进行化学成分测定,研究了表面活性剂辅助钾肥喷施对烤烟润湿性能、生理指标及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烟叶临界表面张力为30.41 mN?m~(-1),属于临界表面张力较低的叶片,较难被液体润湿。表面活性剂蔗糖脂肪酸酯和茶皂素的临界胶束浓度为1 000 mg?L~(-1)、5 000 mg?L~(-1),对应的表面张力值为32.64 mN?m~(-1)、40.33 mN?m~(-1),而洗衣粉浓度2 000 mg?L~(-1)时的表面张力最接近烟叶的临界表面张力,对应的表面张力值为30.30 mN?m~(-1)。加入表面活性剂后,钾肥溶液表面张力显著降低,润湿性能增加。2)表面活性剂促进了烟叶对钾肥的吸收。与单独喷施钾肥相比,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烟叶生长过程中钾含量提高,其中T1、T2处理4个生育期烟叶钾含量均高于CK1处理。表面活性剂辅助钾肥喷施不同程度提高了烟叶SOD、POD酶活性,降低了MDA含量,烟叶抗氧化能力增强,膜脂过氧化程度降低,烟株抗逆性增强。此外,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烟叶功能盛期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进而增强了烟叶的光合作用,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合成和积累。3)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烤后烟叶总氮和烟碱含量降低,钾含量和总糖、还原糖含量升高,化学成分更协调,烟叶品质更加优异。综合来看,添加蔗糖脂肪酸酯处理在提高烟叶润湿性能、促进钾肥吸收以及改善烟叶生理指标、提升品质方面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以"新泰密刺"黄瓜/黑籽南瓜嫁接苗和"新泰密剌"自根苗为材料,采用日光温室水培的方法研究了铜胁迫下嫁接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和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铜(Cu2+)胁迫6 d后,嫁接和自根黄瓜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下降,胞闻CO2浓度随Cu2+离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各浓度处理间差异并不显著;电解质渗漏率明显升高,细胞膜透性发生改变;根系和叶片中的营养元素(N、K、Ca、Mg)含量明显降低.嫁接黄瓜幼苗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营养元素含量显著高于自根黄瓜,电解质渗漏率显著低于自根黄瓜.嫁接黄瓜幼苗叶片中Cu2+含量显著低于自根黄瓜,表明嫁接能够明显减少Cu2+向叶片的运输,缓解Cu2+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重金属在不同温度和光照下对骆驼蓬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浓度的Ni2+,Cu2+,Co2+和温度、光照组合下对骆驼蓬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Ni 2+,Cu2+,Co2+混合溶液有利于提高骆驼蓬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高浓度则表现出明显抑制性;不管混合溶液中重金属离子浓度的高低,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骆驼蓬幼苗生长,但浓度较低时抑制不显著;在Ni 2+浓度5mg/L,Cu2+浓度800mg/L,Co2+浓度400mg/L,温度25℃,光照12h处理下骆驼蓬的种子萌发快,发芽率相对较高;在不同条件作用下,骆驼蓬幼苗生长的最佳条件是Ni 2+浓度100mg/L,Cu2+浓度100mg/L,Co2+浓度50mg/L,温度25℃,光照12h。  相似文献   

11.
以腐植酸作表面活性剂,洗提修复铜-菲复合污染土壤,研究了腐植酸对Cu2+和菲的单一溶出特性,Cu2+和菲的复合污染对腐植酸洗提污染土壤时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腐植酸对Cu2+和菲具有较好的洗提吸附性能,当腐植酸加入量为5 mg/g土壤时,复合污染土壤中铜离子饱和溶出量可达516.6 mg/kg以上,菲最大溶出量为569.1 mg/kg。无论有无Cu2+的存在,腐植酸对菲都具有较好的淋溶效果,菲的溶出量基本不受到Cu2+的影响,而菲的加入对Cu2+的溶出具有一定的颉颃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表面活性剂溶液清洗油污土壤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支银芳  陈家军  杨官光  尉斌 《土壤》2007,39(2):252-256
选用两种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及两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和Tween 80,研究了临界胶束浓度(CMC)附近各表面活性剂溶液对柴油的增溶及一次性清洗油污土壤的能力。结果表明:在CMC附近,各表面活性剂对柴油的增溶能力大小顺序为SDSSDS>Triton X-100>Tween 80,两种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清洗效果优于两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13.
镉胁迫下小麦根系的生理生态变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通过水培和砂培两种方法 ,研究了镉胁迫下小麦 (TriticumaestivmL .)根系的生理生态变化。通过研究镉对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状况 ,根系活力 ,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探讨镉胁迫下植物根系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镉影响根系的长度、生物量、体积和根系活力。Cd2 + 在低浓度 (处理浓度低于 5mg/L)作用下 ,随处理浓度的升高 ,刺激小麦根系的长度、生物量、体积相应地升高 ;当处理浓度高于相应浓度时 ,根长度、生物量、体积相应随浓度升高而降低。镉胁迫下根系活力受到抑制。水培和砂培中 ,镉对根系的影响趋势一致 ,但是影响幅度有差异。砂培好于水培。镉影响小麦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a、Cu、Fe、K、Mg、Mn、Na、Zn吸收情况不太一致。Ca、Cu、Fe、Mg、Mn、Na的吸收量随Cd2 + 浓度升高而增加 ,K、Zn的吸收量随Cd2 + 浓度升高而减少  相似文献   

14.
土壤胡敏酸与铜、锌离子的络合特征及生物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胡敏酸(HA)与铜、锌离子的络合特性。结果表明,施肥后土壤HA向结构复杂方向转化,HA与Cu2+、Zn2+之间的络合稳定性提高。HA-Cu2+的logk值,有机肥大于化肥;HA-Zn2+的logk值,以化肥的作用更明显。土壤HA与Cu2+或Zn2+络合,倾向于形成混合或多核络合物。施有机肥可提高HA-Cu2+或HA-Zn2+的结合强度和增加结合数量,而施化肥处理则相反。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处理的HA,玉米吸收Cu2+、Zn2+量下降,单施化肥处理下降较小;其中Cu2+吸收量受影响程度较大,而Zn2+吸收量没有那么明显。  相似文献   

15.
表面活性剂对老化土壤中PAHs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正勇  杨兴伦  王芳  谷成刚  蒋新 《土壤》2012,44(3):436-443
采用聚2,6-二苯基对苯醚(poly(2,6-diphenyl-p-phenylene oxide),Tenax-TA)提取和蚯蚓(Eisenia Fetida)富集实验研究曲拉通-10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吐温-80(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油酸酯,Tween-80)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CD)表面活性剂对老化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可提取组分以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表面活性剂可以显著增加PAHs的可提取性和在蚯蚓体内的蓄积浓度;和对照相比,增加可提取性42.3%~269%,蚯蚓体内的蓄积量增加10%~340%。研究表明在使用表面活性剂进行土壤修复时老化PAHs类污染物可能重新释放到环境中并带来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以玉米为试材,研究了不同供镉浓度(0﹑5﹑20和100 µmol/L)和处理时间(12﹑24﹑48﹑96、168 h)对植株体内钙调蛋白(CaM)含量及生物膜上的Ca2+-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可溶性Ca2+含量在镉胁迫后较不加镉处理增加,镉处理在叶和根中分别在48和24 h后达最高,然后随镉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逐步下降;同时镉诱导了植株CaM的合成,其含量随镉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增加逐步增加,但20 µmol/L和100 µmol/L镉处理在168 h后有所下降;与不加镉处理相比,镉胁迫导致植株生物膜上的Ca2+-ATPase活性迅速升高,但随镉处理浓度提高和时间延长,镉胁迫植株的Ca2+-ATPase活性在48 h(质膜、液泡膜和内质网膜)和24 h(线粒体膜)后逐步降低。各膜上的Ca2+-ATPase活性依次为质膜> 液泡膜> 内质网膜> 线粒体膜,且同一微囊膜,根中的活性大于叶中。  相似文献   

17.
以芦竹为供试植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在铜、锌复合胁迫下,芦竹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对铜锌吸收积累的规律和4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复合浓度Cu2+为100mg/kg,Zn2+为100mg/kg时,芦竹植株开始出现伤害症状;随铜、锌复合浓度的增大,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不断下降,CAT和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POD活性持续下降,MDA和脯氨酸含量及细胞质膜透性均随铜锌复合浓度的增加而上升;根部是重金属累积的主要部位,芦竹中重金属铜、锌含量的分布规律均为根(地下部分)茎、叶(地上部分),根和地上部分的Cu、Zn累积浓度随着Cu、Zn添加浓度的升高不断上升;低浓度Cu2+为100mg/kg,Zn2+为100mg/kg对土壤中蔗糖酶的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复合浓度达到Cu2+为200mg/kg,Zn2+为200mg/kg后,蔗糖酶的活性随复合浓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其余3种酶的活性始终随复合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研究表明,芦竹对铜锌复合污染土壤具有一定耐受力。  相似文献   

18.
碱金属离子在蒙脱石-Cu2+表面吸附的离子特异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小丽  刘新敏  李航  李睿 《土壤学报》2020,57(2):370-380
研究离子交换中的离子特异性效应有助于揭示离子-带电表面相互作用机制。以蒙脱石Cu2+饱和样为研究对象,采用恒流法研究不同浓度碱金属离子Li+、Na+和K+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并建立1︰1型(LiNO3、NaNO3、KNO3)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平衡吸附量与体系吸附活化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Li+、Na+和K+在蒙脱石-Cu2+表面的吸附过程仅呈现出弱静电力作用下的一级动力学特征,并存在明显的离子特异性效应。(2)离子非经典极化作用与体积效应共同决定了离子在双电层中的位置,从而导致表面电位存在差异;并且表面电位(绝对值)随着电解质浓度降低而增加,表现为Li+>Na+>K+。(3)根据新建立的模型可预测吸附离子在双电层中的位置,进而求出体系的吸附活化能,并发现离子特异性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活化能决定的,同时本研究表明建立的新模型在固/液界面反应中具有普适性。本研究将对固/液界面反应理论的完善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重金属离子Cu Zn Cd的相互作用对Pb在鲫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室内暴露试验方法研究了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其在鲫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Pb在鲫鱼组织中的积累的影响与离子的种类,数量及组织的类型有关。Pb的积累主要与Zn,Cd以及它们的共同作用关系密切,随着重金属离子种类数目的增加,相互作用对积累的影响变得显著;重金属离子混合后使Pb在鱼鳃中的积累浓度降低,肝脏中的积累浓度升高,对Pb在肌肉中的积累无影响,在鳃中的积累主要受表面位点竞争作用主导,而在肝脏中的积累主要与MT的诱导作用有关。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不会改变Pb在鲫鱼组织中的分布规律,Pb在鲫鱼组织中的积累顺序为肝脏>鱼鳃>肌肉。  相似文献   

20.
Cu、Zn、Pb、Cd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组织DNA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非程序DNA的合成作为毒性评价指标研究了混合重金属对鲫鱼 (carassiusauratus)组织DNA的毒性作用 ,结果表明 ,混合重金属的毒性作用靶标器官是鱼脑和鱼的肝脏 ;混合重金属中的主要毒性成分是Zn、Pb和Cd离子 ,混合重金属对鱼脑组织的毒性大小顺序是Pb>Cd >Zn ,对肝脏DNA的毒性顺序为Pb >Zn >Cd;Cu离子能够降低其它 3种离子的毒性作用 ,降低的机制在于竞争作用 ,导致了其它离子的吸收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