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明晰杉木主伐林分的材种结构规律并构建合理的林分出材率模型,为我国杉木人工林木材产量提高、营林技术提升以及经营方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福建省6个国有林场近15年的杉木人工林492块伐区调查数据,选用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年龄、蓄积量、密度、立地质量等林分因子,探讨林分规格材、非规格材、经济材、薪材、商品材、废材6种材种出材率对各因素的响应。在此基础上筛选影响材种出材率的主要林分因子,构建杉木主伐林分材种出材率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适用性评价。【结果】杉木主伐林分的各林分因子中,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高对各材种出材率的影响最大,且远高于其他林分因子,其次为林分蓄积量、年龄和密度,立地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小。以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高为自变量构建杉木主伐林分的规格材、经济材、薪材出材率模型,模型拟合及检验效果均良好,以此为基础构建非规格材、商品材、废材出材率模型。对不同径阶的各材种出材率模型进行预测误差计算,预测误差均较小,且误差分布较为均匀。【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杉木主伐林分的材种结构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建立的出材率模型体系可用于杉木主伐林分的出材率测算,为杉木人工林合理生产计划的制定提供支...  相似文献   

2.
杉木人工林林分出材率表编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单株木二元材积方程、二元材种出材率表计算林分蓄积量和出材量的基本原理,推导出编制林分出材率表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利用杉木人工林现场实际造林样木选掺Richards方程建立以胸径、树高为辅助因子的累积材种出材率模型,据以估计单株材种出材率。然后,分别应用直径分布参数回收技术法和相对树高曲线模型,预测林分各径阶株数概率及径阶平均高,结合二元材积方程,编制了杉木人工林林会出材率表。表1参4  相似文献   

3.
广西桉树人工林是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木材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25%。但是,目前广西桉树木材出材率均以《广西木材出材率表》为标准,可能与小尺度区域测定实际值有一定差异。本试验以派阳山林场不同伐区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与计算不同伐区桉树人工林实际出材量和出材率,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分析,为今后派阳山林场伐区调查设计的精度提升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龄及不同区域的林木出材率不同;四年生的那赖分场和公武分场桉树人工林的实际出材率分别为73.1%和63.5%,五年生的长桥村桉树人工林实际出材率为74.7%,略高于四年生的出材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闽北丘陵地区不同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方法]以2种不同的杉木人工林(杉木纯林、杉木米槠混交林)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调查灌木层、层间层、草本层的组成及多样性。[结果]杉木米槠混交林灌木层植被共41种,层间层12种,草本层10种;杉木纯林灌木层有21种,层间层6种,草本层12种。[结论]杉木米槠混交林多样性指数高于杉木纯林,发展针阔混交林套种模式有利于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浙江省开化林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的标准地和树干解析数据,建立带/去皮胸径预估模型:D去=-0.152+0.939D,一致性削度方程:d2/D2=1.113-1.435×(h/H)+0.329×(h/H2),编制了出材率表,精度检验结果满足要求。为森林经营单位提供了一种相对简单、实用的出材率表及其编制技术。  相似文献   

6.
广西桉树人工林是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期木材产量约占全国产量25%。但目前广西关于桉树木材出材率均以《广西木材出材率表》为标准,可能与小尺度区域测定实际值有一定差异。本试验以派阳山林场不同伐区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与计算不同伐区桉树人工林实际出材量和出材率,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分析,为今后派阳山林场伐区调查设计的精度提升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林场作为我国林业管理的主要单位,要对林场树木出材率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强化对林场的管理。本文通过对影响杉木出材率的分析,针对目前林场杉木出材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该文通过对尤溪国有林场不同抚育间伐处理下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抚育间伐能够提高林下植物多样性,间伐强度越大,物种数量越多;中度间伐处理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最高;杉木人工林间伐3年,林下灌木层植物多样性变化较大,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桂西北杉木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积累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为该区域杉木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广西南丹县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生物量实测方法,研究了不同林龄(5、10、15、20年生)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年净生产力及其分配特征.[结果]不同林龄乔木层生物量在19.13~152....  相似文献   

10.
采用江西大岗山27年生不同间伐处理杉木人工林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杉木林分活立木规格材材种结构间伐动态效应,得到3点主要结论:(1)不同间伐强度林分活立木规格材出材率随间伐强度和立地指数级的增大而增大;(2)林龄27年时,16立地指数级强度与中度间伐时大径材出材率较大,表现为中度间伐强度间伐对照弱度间伐,分别为19.0%、17.1%、2.2%和1.8%,出材量分别为56.376、44.239、6.832和6.325 m~3·hm~(-2);中径材出材率表现为对照强度间伐中度间伐弱度间伐,分别为47.3%、42.3%、41.6%、24.2%,出材量分别为146.928、123.783、105.196和85.408 m~3·hm~(-2);小径材出材率为弱度间伐对照中度间伐强度间伐,分别为48.4%、25.9%、18.8%和17.8%,出材量分别为171.099、80.561、52.837和47.121 m~3·hm~(-2);(3)立地条件是杉木大径材培育的限制因子,而间伐可有效调控规格材出材比例,并提高规格材出材率。  相似文献   

11.
大岗山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冰冻雨雪灾害后健康经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大岗山2008年冰冻雨雪灾害中受灾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区域,设置10个样地,调查了杉木人工林的受灾情况、恢复重建技术,并对恢复重建3年后的杉木人工林进行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表明:(1)大岗山杉木人工林的各类受损比例达51.22%,其中翻兜占3.73%,腰折占6.18%,断梢占41.32%;(2)杉木人工林的受灾程度,主要受胸径、树高和海拔的影响较大;(3)受灾杉木人工林的恢复重建技术主要有林地清理和补植、密度调整和病虫害防治等;(4)冰冻雨雪灾害后经过恢复的大岗山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指数最小值为10.59,最大值为12.03,平均值为11.43。  相似文献   

12.
杉木人工林林分材种出材率变化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闽北 1 1~ 2 7年生杉木人工林的 36块临时样地和 2 5块固定样地材料 ,研究立地、年龄、保留密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对杉木林分材种出材率变化规律的影响 .研究表明 :影响杉木中小径材成材的主要限制因子是立地 ,其次是保留密度和培育年限 .地位指数大于或等于1 6,保留密度为 1 0 0 0~ 1 40 0株 /hm2 ,年龄为 2 0~ 2 5 a时 ,适于培育中径材  相似文献   

13.
林仁忠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2):86-87,129
杉木人工纯林化改造是当前人工林经营难点之一.本试验以提高森林质量为目的,对杉木人工林分进行强度间伐,并结合林下套种闽楠,进行了为期8年的生长调查监测,以探讨杉木人工林异龄复层混交技术的可行性与经营技术要点.试验结果表明:在杉木人工林采取突破常规规程的强度间伐与合理施肥,杉木人工林在进入近熟林阶段后,其胸径生长量仍能保持每年≥1cm、蓄积生长率≥10%的快速生长率,其林下套种闽楠地径和苗高生长量亦保持良好的生长效果,由此验证了强度间伐与林下套种闽楠是营造杉木人工林复层异龄林的有效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密度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10年生不同造林密度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长状况调查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表明,随杉木人工林造林密度增大,林下植被高度、覆盖度和生物量减少,土壤物理性质不良,土壤养分含量降低.杉木人工林生长过程中要经常调整密度以促进林下植被生长,从而改善土壤理化状况,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5.
以32年生杉木大径材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施肥配方下杉木人工林的材种结构及大径材出材量、出材率状况.采用因地制宜的"3414"施肥配方,随机区组设计,3组重复.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大径材株数所占比最高的为处理10(N肥140 g/株、P肥500 g/株、K肥60 g/株),占总株数的40.00%;施肥2年后,处理8(N肥450 g/株、P肥800 g/株、K肥200 g/株)对大径材出材量的增加效果最为显著,达到291.89%,施肥3年后,处理10对大径材出材量的增加效果最为显著,达到235.07%,施肥4年后,处理8对大径材出材量的增加效果最为显著,达到243.87%;施肥2年后,处理7(N肥300 g/株、P肥1200 g/株、K肥200 g/株)的大径材出材率最好,比对照增加305.88%,施肥3年后,处理10的大径材出材率增长最多,比对照增加383.02%,施肥4年后,处理10的大径材出材率增加最多,比对照增加145.00%;N肥和P肥对大径材出材量的增长在2018、2019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施肥4年后,N肥和P肥对大径材出材率的增长影响极显著.  相似文献   

16.
宁化县紫色土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宁化县紫色土区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杉木人工林及阔叶林3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在调查生长量及林下植被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紫色土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N、速效K、有效P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土壤容重呈上升趋势;随着林龄的增加,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及有效P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杉木人工林则呈降低的趋势。就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化学性质差异而言,在中林龄阶段,土壤pH值及有效P含量表现为:马尾松人工林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有机质含量及全N含量表现为:马尾松人工林杉木人工林阔叶林,速效K含量表现为:阔叶林马尾松人工林杉木人工林;在成熟林阶段,土壤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速效P含量表现为:马尾松人工林阔叶林杉木人工林,速效K含量表现为:阔叶林杉木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  相似文献   

17.
赣南不同立地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曾斌  翟学昌  彭丽  袁嘉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625-7626
[目的]研究不同立地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差异。[方法]采用标准地法调查不同坡向、坡位、土壤肥力等级对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影响。[结果]杉木人工林在不同坡向、坡位、土壤肥力等级方面有明显差异;坡向对杉木生长有一定影响,但更多地表现为坡位上的差异;土壤肥力I级与II、III级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方面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在发展杉木人工林时,选择造林地不但要考虑土壤肥力,同时还要考虑其他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立不同林场的杉木树干削度——材积一致性方程系统,比较不同林场的杉木树干带皮材积与二元立木材积表材积的大小关系,比较不同林场之间杉木可造材最大长度、树干最大材积比、去皮材积率等的差值,分析不同林场的杉木综合出材率,表明树干高径比及树干形状影响综合出材率的大小。  相似文献   

19.
杉木人工林计算机辅助经营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应用计算机技术探讨杉木人工林经营的计算机辅助系统,以辅助福建省杉木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活动,从而使杉木人工林经营效果达到收获最大、效益最佳.本辅助经营系统是在福建杉木人工林特殊的整地方式和抚育措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不同立地指数、竞争、不同间伐时间、间伐强度及间伐次数对杉木生长的影响而建立的,该系统能对杉木人工林生长进行动态预测,并反馈在合理最优密度下的间伐时间和间伐强度,通过及时抚育间伐控制立木株数来保证林木始终处于最优生长空间;并对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从而辅助指导杉木人工林的经营活动.用80块模外样地调查资料对生长模型进行了F检验和U检验,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可以用于指导林业生产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杉木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和造林树种,杉木人工林的复合经营不仅能够提供经济价值也能够改善单一化种植导致的生态问题,为该树种建立合适的一元材积表、计算材种出材率能有助于复合经营方式的精准决策。以广西国有高峰林场为研究区,采用地面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立木点云数据,提取并计算立木参数,建立一元材积模型和削度模型,编制一元材积表和材种出材率表。结果表明:激光点云所提取的胸径与实测胸径所拟合的线性模型斜率为0.992 1,R2为0.982 1;研究区最优杉木一元材积模型为指数模型,该模型R2为0.956 3,总相对误差和平均系统误差均在±5%以内,编制一元材积表可用于研究区杉木的立木材积估计;研究区最优杉木削度方程为改进4参数的Schumacher模型,模型的R2为0.936 8,并以单木结果推算林地单位面积平均径级材种出材量并编制材积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