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长嘴黄藤和异株藤在我国已有引种驯化成功的记录,但尚未见到这两个棕榈藤种营造成林的报道.本研究调查了广东省揭东县长嘴黄藤和异株藤人工幼林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采用3 m×3 m株行距、2株丛栽和每年4次的除杂措施,长嘴黄藤和异株藤人工林的一次造林保存率在85%以上,两个藤种3年生人工幼林的藤茎总数分别达4 400条/hm2和8 467条/hm2,总长度达6 567 m/hm2和8 600 m/hm2,生物量达1 110.8 kg/hm2和577.3 kg/hm2,经济价值却为140.1元/hm2和381.6元/hm2.由此得到结论:虽然这两个棕榈藤种人工林的经济价值还小于投入成本,但从技术上说广东省揭东县以南的华南地区可以营造长嘴黄藤和异株藤人工林.研究结果将为长嘴黄藤和异株藤人工林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樟子松人工林伐前人工更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军  孙忠愚 《林业科技》1997,22(3):20-21,30
1试验地概况第1组试验地面积为3.3hm2,设在北坡,坡度11°的山腹上。上层樟子松人工林1962年营造,林龄32年。从1979年开始共进行过3次抚育问伐,现每公顷保留800株,林分平均胸径19.9cm、平均树高14.8m、蓄积量179.328m3/hm3、郁闭度0.7。第2组试验地面积为2.0hm2,设在北坡,坡度13°的山腹上。上层樟子松人工林1962年营造。从1979年开始进行过3次抚育间伐,现每公顷保留875株,林分平均胸径为17.4cm、平均树高14.5m、蓄积量144.322m3/hm2、郁闲度0.8。对照区设在与第1组试验地同一山腹相同的樟子松人工林内,面积3.0hm2。…  相似文献   

3.
引进广西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良种营造的示范林生长结果表明,8~9 a生示范林平均胸径8.8~15.0 cm,平均树高8.4~12.4 m,林分蓄积量90.0~141.0 m3/hm2;蓄积年生长量10.5~18.0 m3/hm2,超过重庆马尾松人工林1倍以上;6 a生扦插苗和实生苗的生长差异不显著;8~9 a生林分的胸径和树高呈偏正态分布;平均胸径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明显下降,林分密度为900~1 050株/hm2时平均胸径最大,1 200~1 350株/hm2时平均树高最大,2 044~2 850株/hm2时林分蓄积生长量最大;培育纸浆材,8~9 a生林分的最佳保留密度为2 400株/hm2;营造速丰林的海拔以300~700 m为宜。广西马尾松良种在重庆引种成功,可进行规模化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南方山地不同林龄水杉人工林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调查与群落特征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水杉林林下植物种类数量表现为27年生水杉林>32年生水杉林,27年生水杉林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32年生水杉林,27年生水杉林林下植被发育较好,有利于林分群落结构的改善和水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维持。  相似文献   

5.
以燕山北部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碳贮量及固定CO2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9a、18a、33a、43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层总碳贮量分别为21.97t/hm2、34.14t/hm2、55.62t/hm2和141.70t/hm2;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汇价值平均值的高低排序为:43a生33a生18a生9a生;9a、18a、33a、43a生华北落叶松林当年的碳汇价值有较大差别,分别为119.90元/(hm2·a)、192.86元/(hm2·a)、903.41元/(hm2·a)、373.63元/(hm2·a);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植被固定CO2的净收益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依次为498.43元/hm2(9a生)、5 003.28元/hm2(18a生)、12 923.69元/hm2(33a生)、44 708.75元/hm2(43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是河北省森林重要的碳贮库,碳汇经济价值巨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广东省高州县新田林场1立地类型3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的调查结果表明,该类型林分平均蓄积量达640.50m3/hm2,年均生长量达20.01m3/hm2,年生长量居全国第二位,其原因是由于具备优良的小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7.
以长岭岗林场21,22a生两块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作研究对象,用3次间伐和皆伐获得的木材经济效益为依据,计算得出南方高山地区营造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中小径材的经营初步效益,22a生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从间伐到皆伐的效益达到5.31万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00:98.30;21a生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从间伐到皆伐的效益达到4.65万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00:37.79。探讨分析了南方高山地区营造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中小径材的经济效益,为南方高山地区经营日本落叶松中小径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河堤水杉林首次间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调节水杉林分密度,改善树体生长空间营养面积,缩短成材期,培育较大径级用材,提高水杉木材质量,我们于1982年春在江都县红旗河堤二姜乡汤营村地段进行了水杉首次间伐试验,获得了对生产有参考价值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林为1972年春在竣工的红旗河两边的青坎、堤坡上营造的水杉林。林龄9年生,面积3.12hm~2。株行距2×3m。林地土壤:青坎为砂质壤土,堤坡为砂土。含N量与有机质很少。水杉林平均树高9.2m,胸径12.4cm,活立木蓄积量为121.91m~3/hm~2。林分郁闭度为0.78~0.86,平均枝下高2m左右,树  相似文献   

9.
马褂木等3个树种人工林生长量及生物量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丽水市白云山人工林群落设置标准样地进行生长量和生物量调查.林分径阶分析显示,20年生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和24年生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径阶集中在14~18 cm,径阶分布较集中,22年生日本冷杉(Abies firma)径阶具明显的双峰结构,林分总蓄积为马褂木(347.62 m3/hm2)>日本冷杉(175.31 m3/hm2)>福建柏(127.79 m3/hm2);连年生长量分析表明,马褂木胸径的连年生长高峰在第8~12年,在第10年达到最高峰,福建柏分别在第12年和第16年出现2个生长高峰,马褂木前期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2个树种,但之后生长速度下降较快.马褂木人工林生物量比福建柏人工林高176.61%、比日本冷杉人工林高42.15%.在各人工林乔木层总生物量中,干材(包括树皮)最大,其中尤以马褂木干材比重最大,为68.43%,对以收获木材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人工林来说,马褂木相对于福建柏和日本冷杉,具有较大的木材收益.  相似文献   

10.
对福安市香椿人工林分布、生长状况、耐寒性、市场供需情况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香椿经营成本及效益做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福安香椿人工林主要分布于房前屋后、村庄周边、道路两侧以及山坡的中下部,海拔高可至700m,主要分布在海拔400m以下。香椿耐寒性、适应性强,福安自然条件适合香椿的生长;香椿树高速生期为栽植后2~6a,胸径速生期为栽植后2~9a,Ⅱ级地及园地栽培10年生香椿,平均树高14.4m,平均胸径15.0cm,单株立木蓄积可达0.1134m3,产值可达145530/hm2,种植利润可达68631元/hm2,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1999年从澳大利亚引种巨桉,种植于西江林业局平岗林场,5年生时进行生长调查,结果表明:5 年生的巨桉平均树高达18.4 m,平均胸径15.2 cm,平均单株材积0.161 1 m3,最大胸径达24.1 cm,最高树高28.0 m,最大单株材积0.497 7 m3,平均蓄积量145.0 m3/hm2,与同时引种的立地基本相同的尾巨桉比较,优势较明显。平岗林场巨桉的引种取得良好的效果,适宜在广东西江两岸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花椒不同造林密度成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水地区温暖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对花椒不同造林密度成效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花椒成活率影响不明显,但对生长量和结果量影响显著。营造花椒经济林,采取3 m×4 m、3 m×3 m株行距,花椒树生长快、树形成型早,定植后第3年开始结果,第6年实现丰产,平均产花椒果皮1 350kg/hm2以上;营造花椒生态经济兼用林,株行距采取2 m×4 m、2 m×3 m,第4年按隔株挖除的方法调整栽培密度,能增加枝量,扩大树冠,第6年花椒果皮产量可达到1 200 kg/hm2。  相似文献   

13.
红苞木引种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优良阔叶树种红苞木引种到广东省怀集县后,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种植于条件好的立地,16.5年生时平均树高11.8m,平均胸径15.9cm,蓄积量270.304m3/hm2,比作对照的本地树种马尾松的蓄积量大46.4%;在条件较差的立地,16.5年生时蓄积量也有126.712m3/hm2,比对照木荷的蓄积量大34.2%。引种的林分自然更新良好,天然下种的幼树生长良好;萌芽力强,可萌芽更新。该树种可作为用材林、生态公益林和风景林树种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在黄陵县北部山区进行了不同封山育林技术措施对林地灌木种类、林木生长量、蓄积量及生物量等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封山育林5年后,灌木种类增加了忍冬、鼠李和悬勾子;灌木数量增加645株(丛)·hm-2,覆盖度提高了35%,达85%以上;封育林地油松、侧柏的生物量分别为106.5t·hm-2和76.5t·hm-2,分别提高了48.8%和35.3%,封育区沙棘分别与油松、侧柏的混交林蓄积量是150.0m3·hm-2和29.2m3·hm-2,较未封育区增长了67.4%和56.9%;封育后林木生长快,枝下高度增加,林分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5.
崇信短肛棒虫 Baculum chongxinense Chen et He主要危害辽东栎、千金榆。摘叶试验表明摘叶量为 70 %时 ,材积损失为 2 .62 4 m3 /hm2。被食率为 30 %时 ,材积损失为 2 .0 8m3 /hm2 ,虫口密度为3.8%。防治费 2 2 5元 /hm2 ,在叶片被食率为 30 %时防治 ,每防治 1 hm2可挽回损失 60 7元。虫口密度 3.8%可作为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6.
1985年1月 ̄1988年春,从山东引种山楂嫁接苗13万株,在开化县麻坞村设0.076hm^2丰产试验园和1.067hm^2示范园,经过几年栽培实践,5年生产试验园每公顷产量达32100kg,示范园每公顷达19875kg,并取得了一定的栽培试验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尾叶桉、细叶桉、赤桉、粗皮桉、巨桉(简称桉树类,下同)和马占相思、粗果相思及薄果相思(简称相思类,下同)等8个树种,在水土严重流失的贫瘠丘陵地经7年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除巨桉和细叶桉在该立地生长较缓慢外,其余6个树种生长快,产量较高。尤其是尾叶桉和马占相思,7年生胸径年均生长量在1.0cm以上,单位面积生物量(地上部分鲜重,下同)为52.69t/hm2和43.67t/hm2。不同树种的生长比较:桉树类树种(除巨桉外)4年生以前胸径、树高和生物量生长均比相思类树种生长快,4年后相思类树种逐渐赶上或超过桉树类树种。性状生长高峰期分别为:胸径桉树类为2年生(细叶桉1年生)、相思类为3~4年生,树高桉树和相思类均为1年生,生物量桉树类为2~3年生、相思类为4~6年生。  相似文献   

18.
桉树专用肥促生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桉树专用肥促进林木生长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桉树专用肥与桉树人工林常用的复合肥:肥Ⅰ(荷兰进口)、肥Ⅱ(来自广西)及肥Ⅲ(来自广州)进行施肥生长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肥Ⅱ、肥Ⅲ比,专用肥用作基肥,幼林生长量提高24%以上;用作追肥,生长量提高14%以上。大面积推广施用桉树专用肥,1.5年生无性系林分各小班蓄积为23~50m^3/hm^2,实生苗林分各小班蓄积为16~30m^3/hm^2;2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卷荚相思试验林凋落物产量的收集与分析,试验林每年生长量的测定与计算,综合分析表明:①2~5a卷荚相思试验林在2003~2005年3a中,回归林地的凋落物产量为12208 kg/hm2,平均每月回归1017kg/hm2。②以整年计,3~5a生卷荚相思林分全年凋落物(枯叶)产量最高月份都出现在10月份,最低月份都出现在3月份。2003年最高月份凋落物产量为1411 kg/hm2,最低凋落物产量为16kg/hm2,全年平均每月凋落物产量为374kg/hm2。2004年最高月份凋落物产量为1216kg/hm2,最低凋落物产量为8kg/hm2,全年平均每月凋落物产量为320.7kg/hm2。2005年最高月份凋落物产量为647.8 kg/hm2,最低凋落物产量为56 kg/hm2,全年平均每月凋落物产量为322.6kg/hm2。而且,随着林龄的增加,凋落物最多的月份的凋落物产量也越来越少。③凋落物年度总产量与林分树高生长量以及胸径生长量相关性:随着林龄的增长,树高、胸径生长由快变慢,而每年每增加1m树高以及1cm胸径所需要的凋落物却是越来越多。④凋落物年度总产量与林分材积生长量相关性:随着林龄的增长,材积生长由快变慢,而每年每增加1m3所需要凋落物产量的是越来越少。从中可以知道凋落物产量的升降虽然对材积有影响,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蓝桉、直干桉综合丰产技术试验示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林采用正交设计,因素为树种、整地方式、密度、施肥,各因素取3个水平,3次重复。用生长量、生物量与投入产出进行评价。试验结果:3.5年生蓝桉、直干桉幼林最佳处理平均高9.5m,平均胸径8.9cm,每hm2蓄积量70.5126m3,最佳处理比最差处理树高大28.4%,胸径大34.9%,蓄积量大183%。用已取得的技术成果营造的示范林,3.5年生平均高9.8m,平均胸径6.5cm,累计产桉叶2.43万kg/hm2,3年生左右,通过桉油及薪柴的收入可以回收全部造林及加工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