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北美红杉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833株/hm2(株行距3 m×4 m)、1 111株/hm2(株行距3 m×3 m)、1667株/hm2(株行距2 m×3 m)3个初植密度以及550~1 800 m海拔范围内造林生长参数的变化规律,试图揭示初植密度与海拔高度两项造林关键因素对北美红杉生长特征的影响规律,期望为高级用材北美红杉引种造林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一种较好的生根培养基为MS+1.5 mg/LNAA+0.1 mg/L6-BA;(2)初植密度对试验株树高生长影响不大,1 111株/hm2和1 667株/hm2水平之间树高生长差异不显著。地径生长量随着初植密度的加大先升后降,当初植密度为1 406株/hm2(相当于2.6 m×2.6 m的株行距)时,地径发育情况最优,生长量在4.65 mm左右;(3)北美红杉各生长量参数随海拔增大先升后降,当海拔高度为1 096 m(考虑高海拔造林1 000~1 800 m范围)时,树高生长情况最优;当海拔高度为680 m左右时,地径发育情况最优。当海拔高度超过最佳值时,海拔的增加则会对北美红杉的发育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导致其生长量呈现逐渐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充分利用土地生产力,通过园林景观式栽培南方红豆杉,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5年生不同造林密度(160 000株/hm2、80 000株/hm2、40 000株/hm2、26 667株/hm2、1 7778株/hm2、20 000株/hm2、13 333株/hm2、10 000株/hm2)南方红豆杉人工林的株高、地径与侧枝数量进行调查,分析了8种造林密度对南方红豆杉幼林生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间南方红豆杉的株高、地径和侧枝数量的生长差异显著,其中20 000株/hm2(0.5 m×1.0 m)、17 778株/hm2(0.75 m×0.75 m)、13 333株/hm2(0.75 m×1.00 m)和10 000株/hm2(1.0 m×1.0 m)等4种造林密度的南方红豆杉株高与地径均显著高于其他造林密度,地径和侧枝数量随着造林密度的变小而呈增加的趋势;造林密度为20 000株/hm2(0.5 m×1.0m)的南方红豆杉生长性状的综合评价值为0.592 7,是所有造林密度中最大的,以该密度营造南方红豆杉园林景观式栽培可以得到最大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3.
以中小径材为培育目标,探讨不同造林密度欧美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用材林的最佳采伐期,以期为河北省平原地区杨树经营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以欧美107杨为研究对象,设置了株行距为4 m×6m、4 m×5 m、3 m×5 m、3 m×4 m、3 m×3 m、2 m×3 m和2 m×2 m共7个不同的造林密度,然后对其进行了连续8年的生长情况调查,与此同时,对其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和年均生长量以及林分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统计分析。(1)造林后8 a,各密度林分胸径、树高、单株材积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而单位面积蓄积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2)各密度林分最佳采伐期一般为6~7 a;(3)就经济效益而言,各密度林分中,4 m×5 m林分造林后8年的总净收益和年均净收益最大,分别为71 480±6 036元·hm~(-2)和9 505±990元·hm~(-2)a~(-1),其中年均净收益最大值出现在造林后第7 a。在河北省平原地区,在进行以中小径材为培育目标的欧美107杨造林时,应采用株行距为4 m×5 m的林分密度,并于造林7 a后采伐。  相似文献   

4.
以3个试验示范地点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种质评价、立地选择和密度对比、整地对比和施肥、间伐密度对比等试验林和短轮伐期示范林的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探讨杉木短轮伐期用材林培育技术。结果表明,使用种子园良种进行造林,3年生幼林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增益显著。栽培模式选择立地指数14以上的林地,以穴垦为主的整地方式,造林穴规格为40 cm×40 cm×40 cm(底长×底宽×深),每穴施用0.25 kg杉木专用复混肥(1号肥)作为基肥。以2 500株/hm2的密度造林,造林后连续抚育3年,每年3~4次,第7~9年进行间伐,保留密度为1 755~1 950株/hm2。造林后追施杉木专用复混肥4次,总量1.5 kg/株。培育11.5~12.5年的短轮伐期用材林蓄积量达237.24~302.97 m3/hm2。培育相同年限的林分蓄积量比国家行业标准提高66.83%~113.06%,提前4~7年超过国家行业标准规定的16年林龄低限生长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5.
长嘴黄藤和异株藤在我国已有引种驯化成功的记录,但尚未见到这两个棕榈藤种营造成林的报道.本研究调查了广东省揭东县长嘴黄藤和异株藤人工幼林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采用3 m×3 m株行距、2株丛栽和每年4次的除杂措施,长嘴黄藤和异株藤人工林的一次造林保存率在85%以上,两个藤种3年生人工幼林的藤茎总数分别达4 400条/hm2和8 467条/hm2,总长度达6 567 m/hm2和8 600 m/hm2,生物量达1 110.8 kg/hm2和577.3 kg/hm2,经济价值却为140.1元/hm2和381.6元/hm2.由此得到结论:虽然这两个棕榈藤种人工林的经济价值还小于投入成本,但从技术上说广东省揭东县以南的华南地区可以营造长嘴黄藤和异株藤人工林.研究结果将为长嘴黄藤和异株藤人工林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5年生不同造林密度南方型美洲黑杨‘XL-90杨’Populus deltoides ‘Xianglin 90’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蓄积量等指标,探究不同造林密度对‘XL-90杨’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造林密度的减小,林分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造林密度减小至417株·hm-2且株行距为4 m×6 m时,各项生长指标达均到最大值,分别为23.27 cm,17.13 m和0.291 m3,与其他造林密度间的差异达均到了显著水平(P0.05);(2)不同造林密度林分蓄积量呈不规律变化,在造林密度为833株·hm-2且株行距为3 m×4 m时,林分的蓄积量达到最大值,为140.25 m3·hm-2;(3)采用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确定5年生‘XL-90杨’以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为培育目的最佳造林密度分别为417株·hm-2和833株·hm-2。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探讨我国欧美杨速生丰产林良种选育及栽培环节存在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在我国东北地区大凌河流域平原开展栽植密度对欧美杨品种的影响试验,为欧美杨纸浆材人工林优良品种的早期选育及推广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试验材料为京2杨、渤丰1号杨和渤丰3号杨3个欧美杨品种,设计2 m×3m、2 m×4 m、2 m×5 m和2 m×6 m四种造林密度。测量第2至8年的胸径,统计第1至8年的保存率,测定第1至8年的木材物理性质、第2、4、6、8年的木材解剖性质,测定总体的木材化学成分;整理并绘制保存率连年变化图,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逐年评价品种、造林密度以及品种与造林密度的交互作用对欧美杨胸径的效应,并对各性状进行多重比较。[结果 ]品种和造林密度对胸径生长均有极显著的影响(p 0.01);造林密度与品种的互作效应在第1至6年均是显著的(p 0.05),第7、8年则没有出现显著性(p0.05)的互作效应。各造林密度中京2杨的保存率呈逐年较大幅度下降的形式,在第8年其各密度胸径和保存率最差,保存率最高的是2 m×6 m造林密度中的渤丰1号杨;胸径最大的是2 m×6 m造林密度中的渤丰3号杨。较大造林密度(2 m×3 m和2 m×4 m)会在生长初期使欧美杨的保存率较大幅度下降,而较小的造林密度(2 m×5 m和2 m×6 m)保存率下降平缓。对木材性质进行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木材性质影响不显著(p0.05)的影响。木材的纤维长宽比、总木素含量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而较小的造林密度会增加木材的微纤丝角、纤维素含量、综纤维素含量。[结论 ]3个欧美杨品种的适应性存在差异,渤丰1号杨和渤丰3号杨优于京2杨。较大的造林密度对3品种的保存率、胸径、木材性质均有抑制作用,而较小的造林密度欧美杨的保存率高。随林龄的增长,欧美杨的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纤维长宽比显著性(p 0.05)增大,而木材的微纤丝角、木纤维组织比量显著(p 0.05)减小,纤维宽的变异较小。造林密度与品种的互作效应对胸径的影响随林龄的增长而减弱。在营造纸浆材欧美杨人工林时,初植密度最少不能小于2 m×6 m,且应当做到适地适树以优化生产。试验中欧美杨的木材性质均适宜营造纸浆林,高保存率的渤丰1号杨适合纸浆材人工林的营造,而渤丰3号杨有发展大径材人工林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笔者针对天然沙棘林生长密集、结实量小的特点,开展了疏伐对其生长、结实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疏伐后,沙棘当年新生枝数量增加近50%,1年至3年内侧枝生长最快,第2年生长量最大,第3年树冠长度增加1倍以上,树冠投影面积增加近1倍;伐后第2年新生侧枝开始结实,第3年至4年结实量大幅增加;疏伐后沙棘株行距保持为1.0 m×3.0 m或1.5 m×3.0 m较好。冬春季风力较大的地段,宜采用带状疏伐,伐后密度不宜过小,带内株行距保持在1.0 m×2.0 m或1.5 m×3.0 m,每带3行~4行为宜。  相似文献   

9.
枣树栽培历史悠久 ,是不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栽培技术粗放 ,没有得到应有的经济效益 ,特别缺乏密植栽培早期丰产技术 ,现将其技术介绍如下。一、栽植密度及配置 双行靠每亩定植 1 6 6株 ,宽行距 3m,窄行距 2 m,株距 2 m;第 3年株产鲜枣 4~ 5 kg,亩产鲜枣 75 0 kg左右 ,以后逐年增长 ,此密度可保持 1 0年不需间株。还可每亩定值 2 2 2株 ,株行距 1 m× 3m,第 2年即可有产量 ,第 3年亩产可达 75 0~ 1 0 0 0 kg。但 5年后需隔株移植。二、建立密植园的立地条件 密植枣园必须建在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有灌溉条件 ,地下水位在 1 m以下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大叶钻天杨(Populus balsanifera Linn.)、沙兰杨(P.×euramericanacv.‘Sacrau79’)、I-467(P.euramericana cv.‘I-467’)杨等3个优良杨树品种不同造林密度下生长规律的分析,研究了3个杨树品种合理的经营密度及采伐年限,结果表明:高生长随密度改变变化不大,胸径生长变化与密度紧密相关;I-467杨和沙兰杨适宜大株行距种植,大叶钻天杨适宜3m×5m和4m×5m两种株行距;3m×5m株行距的理想采伐年限在10年,4m×5m株行距最理想的采伐年限应在12年,3m×8m株行距可适当放宽采伐年限。  相似文献   

11.
花椒干旱造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试验表明,在天水浅山半干旱地区,采取鱼鳞坑工程整地和定植区薄膜覆盖蓄水保墒,苗木根系保湿醮根处理,花椒造林成活率可达到98%,第2年新梢平均最长生长量在45 cm以上,分别比一般造林提高30.7%和21.6%;并且提前2~3年挂果受益,第5年平均单株花椒产量在2kg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韩城花椒的优良品种快速更新的技术难题,通过4年时间对低产劣质椒园进行根部嫁接及其配套技术的试验研究,总结出一整套适合低产劣质花椒快速更新改良的根部嫁接技术。结果表明:①根部嫁接成活率可达90%以上;②嫁接苗第2年株均产鲜椒2~3kg,第4年即可进入盛果期,缩短了品种更新换代的时间;③可充分利用冻死树完好的发达根系,实现快速更新。  相似文献   

13.
郭小鹏 《林业科技》2010,35(2):8-10
根据引种营造的32年水杉人工林的培育经营情况,计算分析证实,在实验地的立地和气候条件下,营造水杉人工林生长速度快,蓄积年均生长量达到11.5m3/hm2。经济效益大,32年林分的出材量263.85m3/hm2,收入122 312.3元/hm2,利润63 573.85元/hm2。投资回收期PP为17.59年;净现值NPV为5 422.29元,内部报酬率IRR为13.74%,获利指数PI为3.17。  相似文献   

14.
1987~2002年,在沿海防护林内层沙滩地上开展引种石硖龙眼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充分利用沙滩地地势平坦、光热水条件优越的有利条件,通过营造林带、改土适树、精耕细作等技术措施引种栽培石硖龙眼,其生长发育符合其品种固有特性,单果重、可食率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达到该品种的优级标准。其产量高,9年生每公顷产量达37830kg,经济效益较高,并能有效地促进沿海防护林朝着生态经济复合型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试验设种植株行距0.7 m×0.7 m、0.7 m×1.0 m、0.7 m×2.0 m、1.0 m×2.0 m、1.5 m×2.0 m、2.0×2.0 m、2.5 m×2.0 m的7个不同处理方法。结果表明:株行距1.5 m×2.0 m、2.0 m×2.0 m、2.5 m×2.0 m3个处理的平均树高分别为2.24、2.33、2.36 m,平均冠径分别为1.76、1.95、1.99 m,显著高于株行距0.7 m×0.7 m、0.7 m×1.0 m的2个处理,而这2个处理在6 a内间移2次苗木出售收入、产花收入的产值分别达81.77、82.57万元·hm-2,早期效益显著;从产花量看,株行距1.0 m×2.0 m的处理,第6年年产值可达33.11万元·hm-2,随着树龄增大,产花量将逐年增加,效益不断提高。因此,金花茶栽培要达到早期高产高效,宜采用株行距0.7 m×0.7 m或0.7 m×1.0 m的密度定植;从长期长效收入分析,定植的株行距适宜采用1.0 m×2.0 m。  相似文献   

16.
花椒是典型的耐寒、抗旱、喜温、喜光、喜肥、好气树种,甘肃文县全境光热水资源丰富,尤其东南部光热水资源优于西北部,但从生产实际反应,花椒在该县东南部的生长结实状况不及西北部。通过2005-2007年对该县10个调查点、100个样株定向观测,采取各调查点主导气象、土壤因子与花椒产量相关分析方法,得出年降水量是影响该县花椒分布的最重要因子,并以年降水量为依据,对甘肃文县花椒栽培作了区划。  相似文献   

17.
对人工培育的胡枝子食用菌原料林进行了第1次平茬时间、平茬周期及连续平茬试验,通过3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胡枝子第1次平茬时间确定为植苗造林后第1年初冬或第2年早春;平茬周期确定为1年比较合理;连续平茬第2年单位面积胡枝子萌生枝条的产量最大,可达20 009.7kg/hm2。  相似文献   

18.
花椒窄吉丁虫是危害花椒的主要害虫。通过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分布与管理、扩散蔓延的可能性、危害影响和检疫防治的难度等5个方面的分析,依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利用有害生物多指标评价体系,对花椒窄吉丁虫在渭南市的危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在定性和定量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得出风险评估值(R=1.23),属低度危险有害生物,并提出花椒窄吉丁虫的防治办法,为花椒经济林的丰产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开展龙脑型阴香 (Cinnamomum burmannii chvar. Borneol) 造林初植密度和施肥试验,3 a 生试 验林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和不同施肥处理对龙脑型阴香的生长(树高、地径和冠幅)有着显著的影 响,而且在主效因子(密度)、副效因子(施肥)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上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 说明采用不同密度以及不同的施肥处理可调节林分生长,选择合适的处理组合可提高林分生长量。初步 结论认为营建龙脑型阴香原料林其初植密度以株行距 1.5 m×2.0 m 为宜,即 3 330 株 /hm2 且以复合肥 (N:P:K=15:15:15) 作基肥和追肥(即试验的 D2F1 组合),可在幼林期间可以获得较高的生长量。  相似文献   

20.
以黄檗3 a生幼树为材料,对不同栽植密度的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栽植当年和翌年秋季的成活率与保存率分别为92%和91%。不同株距树高、地径生长量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树高、地径生长量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株距0.5 m1 m0.3 m1.5 m;而不同行距对树高、地径生长量均无影响。采用一元生物量模型计算生物量,总生物量最大的种植密度为33 300株·hm~(-2)(株行距0.3 m×1.0 m),可产生干物质3 930.06 kg·hm~(-2);最小的为3 300株·hm~(-2)(株行距1.5 m×2.0 m),干物质仅为344.08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