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马尾松毛虫是湘乡市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2017年度,本试验通过频振式诱虫灯诱集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成虫进行种群动态监测,结果表明:5月30日是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成虫上灯的高峰期,用期距法预测第一代3龄幼虫高峰期为6月19日,为最佳防治时期。有效基数法和危害程度预测数据均表明湘乡市月山镇群乐村2017年第一代马尾松毛虫虫口基数过大,建议提前做好防治准备工作,避免翌年越冬代幼虫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2.
丘陵区马尾松毛虫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室内、外饲养马尾松毛虫、松树针叶蓄积量调查以及人工模拟危害和自然状况下马尾松毛虫危害等试验获得的大量数据,利用微机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针叶损失达50%时,对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影响显著。由此,求算出丘陵区马尾松毛虫对5、10、15、20年生马尾松危害的防治指标是,越冬代分别为7、15、32、52(条/株),第一代分别为7、16、34、56(条/林),第二代分别为9、17、40、61(条/株)。  相似文献   

3.
从美国引进的榆角尺蠖卵跳小蜂(Ooencyrtus ennomophagus Yoshimoto)在杭州一年发生7—8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卵内越冬。能成功地寄生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和其它18种森林昆虫的卵。它的成虫发生期和马尾松毛虫各代卵发生期相配合。能顺利越冬和越夏。有许多中间转换寄主。在浙江定居和建立群落颇有希望,并可能成为马尾松毛虫的有效天敌。室内可利用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 Matsumura)、松茸毒蛾[D. axutha (Collette)]和白点足毒蛾(Redoa cygnopsis Collenette)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4.
赤眼蜂大面积防治不同类型区马尾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分析了赤眼蜂大面积防治不同发生类型区(丘陵区、山区和越冬代、第三代)马尾松毛虫的试验情况,发现利用赤眼蜂对丘陵区越冬代马尾松毛虫进行规模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山区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对第三代松毛虫的防治,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5.
冬季气温的高低,对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雌雄幼虫数量消长起着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到马尾松毛虫群体雌雄幼虫的生命力,影响越冬后虫口密度和幼虫雌性比,还影响到第1代群体发展趋势。1983—1984年,笔者对越冬代4龄雌雄幼虫的耐寒力作室内和林间观测,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毛虫在我国每年发生近2,000万亩,严重影响了马尾松和几种国外引种松的生长,是我国最重要的森林害虫之一。了解和掌握松毛虫蛹期及成虫期的生物学特性,对于开展性信息素工作的研究及遗传防治等,有一定的帮助。1977年第三代,1978年越冬代和第一代,我们对松毛虫蛹期及成虫期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连续的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蛹 期  相似文献   

7.
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与环境温湿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期的气候特点,在不同时间、不同温度条件下,开展白僵菌防治越冬代马尾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因子是影响越冬代防治效果的主要因子,在4月中、下旬,平均气温在18℃以上时放菌,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出现白僵时间为10d左右。  相似文献   

8.
在湛江室内和室外对锥盾菱猎蝽进行了观察研究,记述了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捕食量。结果表明,锥盾菱猎蝽在湛江1年发生2代,以5龄若虫越冬;平均历期第一代为131.5d,越冬代为210.5d.若虫或成虫每天可捕食1~2龄马尾松毛虫幼虫1~6头。  相似文献   

9.
1988—1990年在福建漳浦县设点进行灭幼脲Ⅲ号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灭幼脲Ⅲ号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好,用药量少,对天敌杀伤作用小,对松毛虫成虫羽化、产卵量均有抑制作用;但触杀效果不佳、药效较慢。在闽南地区防治3—4龄马尾松毛虫,浓度以1250倍~2500倍为宜;防治越冬代幼虫,施药时间最好在11月份以前。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毛虫是一种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通过黑光灯诱蛾试验对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成虫种群进行动态监测,采用t检验法进行样本差异显著性检验,在可靠性95%的情况下差异显著,分析得出羽化盛期为5月24日前后,这段时间为黑光灯诱蛾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1.
1987~1992年连续6年研究结果表明,白跗平腹小蜂Anastatusalbitarsis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柳杉毛虫Dendrolimuslatipennis、水青蛾Actiasseteneningpoana等13种主要森林害虫卵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林间,该蜂对马尾松毛虫第1、2代卵的自然抑制力分别力16.55%和22.29%,对柳杉毛虫越冬代卵的自然抑制力为23.45%;对水青蛾第1、2代卵的抑制力分别力5.49%和2.63%;在林间,人为释放白跗平腹小蜂对第1代马尾松毛虫卵的校正抑制力为33.5%,在室内12.3~28℃范围内,每头雌峰对马尾松毛虫、水青蛾和柞蚕剖腹卵的日破坏数(寄生数)分别力15、18和26粒,一生破坏数分别为56、91和208粒。即使虫卵即将孵化,该峰同样亦能寄生,并羽化出正常的子代白跗平腹小蜂。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毛虫发生量的混沌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非线性动力学为基础,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前馈网络模型建模的方法分析马尾松毛虫发生量的复杂性动态。前馈网络模型估计的最大Lyapunov指数为0.155 1,说明马尾松毛虫发生量序列存在混沌现象。马尾松毛虫当代的种群大小与前一代或前几代的种群大小密切相关,因而可用重构相空间的方法以前一代来预测下一代。  相似文献   

13.
经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对华山松木蠢象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测定。据此,分别提出该虫卵、幼虫、蛹和一世代的有效积温预测式卵N=124.15±25.77/[T-(9.83±2.64)],幼虫N=201.86±56.3/[T-(19.58±0.86)],蛹N=255.71±39.14/[T-(12.06±1.41)],一世代N=522.14±14.58/[T-(19.38±0.87)]。本研究为有效防治华山松木蠢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毛虫2,3代分化规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尾松毛虫在常山县有明显的2、3代分化现象,且分化比例与生态环境有关,与种群强弱有着密切关系,并与松毛虫消长规律一样,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这将对进一步了解马尾松毛虫生物学和生,进行虫情预测预报和开展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山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及两种生物杀虫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观察了文山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enshanensis Tsai et Liu一年发生1代的生物学特性,测定了室内外各龄幼虫的取食量。跟踪观测了文山松毛虫各虫期的存亡状况,研制出一个完整世代自然种群生命表,整个世代死亡率达99.90%。应用Bt乳剂和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wCPV)防治文山松毛虫的试验表明,Bt和DpwCPV防治5龄幼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取食不同受害程度的马尾松对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不同受害程度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饲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研究其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取食不同受害程度松针后,幼虫的取食量、排粪量、蛹重、对食物的消耗和利用指数、化蛹率、生殖力、发育历期和死亡率均有所不同,其中幼虫的取食量、排粪量、蛹重、对食物的消耗和利用指数、化蛹率和生殖力以取食未受害松树(针叶损失0)的最高,重度受害(针叶损失75%)次之,轻度受害(针叶损失25%)再次,中度危害(针叶损失50%)最低,而发育历期和死亡率则相反,由此可见马尾松毛虫取食不同受害程度的松针对其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毛虫暴发年份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来研究暴发年份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的种群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增殖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达4.27%,种群趋势指数为7.6;在暴发初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为4.25%,种群趋势指数为4.81,增殖期易引起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剧增。这一结果表明,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关键时期在增殖期末期。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松毛虫发生世代和世代分化的复杂性,包括落叶松毛虫、马尾松毛虫、赤松毛虫和油松毛虫等。发生世代因地区不同而异。在同一地区,由于松毛虫幼虫的滞育,常出现世代分化。世代分化比例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松林和不同树木之间都有差异。在同一地方,不同年份也有差异。滞育与幼虫孵化期、气候、生态条件和食料有关。本文还讨论了“油松毛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林业科学,1987,23(3)〕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福建马尾松毛虫发生特点及主要因子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文章对近几年福建省马尾松毛虫发生危害的情况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气候、海拔林分、虫源和天敌是影响马尾松毛虫发生的主要因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