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从出生到断奶阶段(4~5周)的仔猪称为哺乳仔猪。仔猪出生后,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通过胎盘进行气体交换、摄取营养和排出废物,转化为自行呼吸、采食和排泄。仔猪在母体子宫内生活条件相当稳定,而到出生后直接受自然条件和人为环境的影响。同时,由于哺乳仔猪生长发育快和生理上不成熟,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就会影响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养好哺乳仔猪的目的是使仔猪成  相似文献   

2.
据笔者调查,初生仔猪体重低于06千克成活率不到20%,初生重075千克左右,成活率45%~50%,而且这部分猪即使成活下来,生长速度也非常慢,因此,必须千方百计提高仔猪初生重,其次抓好提早补料和早期断奶。现代仔猪饲养管理大致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1 仔猪出生至1周内的饲养管理 据调查仔猪的死亡65%~75%是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母猪压死、踩死、仔猪窒息、弱小仔猪吃不到奶或寄养不当而饿死、下痢死亡、冬季冻死等等。仔猪出生至一周内的饲养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11 母猪分娩要接助产,特别…  相似文献   

3.
冬春季气温较低,仔猪容易受寒生病,加上青饲料缺乏,对饲养管理要求就比较高。以前哺乳期死亡率13%以上。其中,产后7d以内的死亡占死亡数的60%左右。就其死亡原因,多是冻死、压死、饿死和疾病死亡,多与天气寒冷有关。因此,冬季仔猪生后一周内是饲养管理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4.
母猪分娩与哺乳仔猪是养猪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这一阶段的工作量大、技术性强。由于仔猪出生后,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通过胎盘进行气体交换、摄取营养和排出废物,而转化为自行呼吸、采食和排泄,并且在母体子宫内生活条件相当稳定,到出生后直接受自然条件和人为环境的影响。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就会影响母猪和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这一时期饲养管理目标是保证母猪安全分娩,多产活仔,促进母猪产后泌乳,以使仔猪健康发育,快速生长;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分娩后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5.
仔猪死亡多发生在出生后一周内,因此抓好仔猪出生后一周内的饲养与管理非常重要.加强仔猪一周内饲养管理不但可以减少仔猪死亡率,增加仔猪体重,还可对仔猪后期的生长状况带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哺乳仔猪死亡给养猪场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哺乳仔猪是猪最脆弱的生命阶段,仔猪越小死亡率越高.因此,提高哺乳仔猪的综合饲养管理是减少哺乳仔猪死亡的关键.对引起哺乳仔猪死亡常见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7.
哺乳仔猪成活率是影响规模化养猪场经济效益的直接因素,因此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生产更多优质、健壮断奶仔猪,成为生猪养殖户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关心的技术问题。有研究表明,65%的仔猪死亡主要在出生后3到5天内,本文针对规模化猪场,产后3天内仔猪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探讨,希望提高仔猪成活率和猪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育肥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关系养殖的成败。饲养管理可以分为哺乳期的饲养管理和育成期的饲养管理。哺乳期饲养管理技术体现在3个方面:掌握哺乳仔猪生理特点、哺乳仔猪的3个死亡高峰期管理、提升哺乳仔猪成活率。育成期的饲养管理技术也体现在3个方面:掌握断奶仔猪的生理特点、把控仔猪的断奶日龄和方式、仔猪驯化和日常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9.
哺乳仔猪死亡历来是养猪生产中的一大损失.哺乳仔猪死亡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抵抗力不强,患病而死亡;二是因饲养管理条件不良而导致死亡.因患病而导致死亡的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与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及环境卫生有关.非病因死亡的也占很大比例,这是因为初生仔猪活动能力差,反应迟钝,若母性不好,分娩架和育仔栏设计不合理,饲养管理不当等,都会造成仔猪非病因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10.
<正>1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分析1.1冻死、压死、踩死、饿死由于饲养管理不良,保温条件差造成仔猪冻死;或由于母猪母性较差,或产后少奶、无奶,乳头损伤,产后食欲不振或产后患病等原因造成仔猪饿死;或由于环境不安静,导致母猪脾气暴躁,加上弱小仔猪不能及时躲开而被压死、踩死。  相似文献   

11.
仔猪是猪一生中最容易患病死亡的生长阶段,也是相对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仔猪阶段饲养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减少死亡,培育强健的体质和较大的个体重,为育肥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1哺乳仔猪饲养管理技术哺乳仔猪阶段(0~30)养育的关键是管护和早期补饲。  相似文献   

12.
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哺乳仔猪是指从出生到断奶的仔猪。养好哺乳仔猪是搞好养猪生产的基础,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分为三个阶段,即出生至3日龄阶段、3日龄至3周龄阶段和3周龄至断奶阶段。1出生至3日龄阶段的饲养管理1.1安全接产,较少死亡母猪产仔时必须有专人在旁照看接产,一要擦净新生仔猪身上的粘液。先擦口鼻部,然后再擦其它部位;二要给仔猪断脐。把脐带内的血向腹部挤压,在离  相似文献   

13.
冬春季气温较低,仔猪容易受寒生病,加上青饲料缺乏,对饲养管理要求就比较高.以母猪产仔十头规划,断奶成活多在七、八头.哺乳期死亡一般两三头.其中,死于产后7d以内的占死亡数的60%左右.就其死亡原因,多是冻死、压死、饿死和疾病死亡,多与天气寒冷有关.因此,冬季仔猪生后一周内是饲养管理的关键时期,稍有疏忽即会造成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正>仔猪哺乳期是猪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一个时期,应加强哺乳期仔猪的饲养管理,下功夫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及断奶重。一方面断奶重直接影响育肥的速度,另一方面哺乳仔猪也易患病死亡。做好  相似文献   

15.
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在现代养猪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哺乳仔猪管理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养猪生产经济效益.哺乳仔猪由于其自身免疫力低、消化机能不完善等生理特点,哺乳期较难饲养,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起死亡.因此,本文简述哺乳仔猪的管理要点及疾病防疫策略.在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为同行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仔猪出生后1周内和断奶后2周内这两个时期,如果饲养管理不当,极易造成仔猪大批死亡,影响养猪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因此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仔猪成活率。根据仔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易出现的问题,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 1.1 做好接产准备工作。应对产房、产床和保温箱等进行彻底冲洗、消毒,空闲1周后,转入经过淋浴、消毒的临产母猪。产房温度应达到20—24℃,湿度为60—70%,保温箱内温度应达到33℃。  相似文献   

17.
李正双 《中国猪业》2019,14(5):91-94
仔猪哺乳期是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阶段。为探究哺乳仔猪死亡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仔猪成活率。通过对25户养殖户哺乳仔猪死亡原因调查分析,发现造成哺乳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疾病、冷冻、饿死、压死等,针对死亡原因提出母猪的科学饲养管理、仔猪护理及疾病综合防治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规模化养猪场加强哺乳期仔猪的饲养管理,应下功夫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及断奶重,一方面断奶重直接影响育肥的速度,另一方面哺乳仔猪也是最易患病死亡的一个阶段,做好哺乳仔猪早期下痢的预防是32至33日龄断奶仔猪窝均达到10头以上、个体均重达到10kg以上  相似文献   

19.
仔猪断奶前的死亡数一般占出生总活仔数的5%~15%左右,各猪场间差异较大,低的仅为5%左右,高的15%以上。本文将漳州某规模化猪场从1999年~2001年的3年时间,哺乳仔猪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详见表1:表1哺乳仔猪死亡原因情况表从以上死亡原因分析,腹泻是哺乳仔猪死亡的头号杀手,占总死亡率的42.73%,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仔猪初生重小(指0.5kg以下)和弱的仔猪及产后不能站立未能及时吃到初乳的仔猪,排在死亡数的第二位,占18.48%;其后依次为压死、不明原因死亡及冻死。1引起哺乳仔猪死亡的因素可…  相似文献   

20.
李剑虹  包军 《畜牧与兽医》2000,32(Z1):68-76
本文通过2个试验对泌乳母猪授乳行为及哺乳仔猪吮乳行为进行了观察,试验(一)中,选择6头经产的大白猪及仔猪作为观察对象,试验(二)中选择6头哈白猪及仔猪作为观察对象.在观察中使用摄像机,摄录母猪的泌乳过程(包括成功和不成功的泌乳过程).观察中发现,随着产后日龄的增加,母猪及仔猪哺乳过程的一系列行为发生变化,母猪授乳动机状态逐渐减弱,表现为发动哺乳的次数越来越少,终止哺乳的比例越来越大,在产后第1周,母猪发动哺乳的比例为85%,到产后第4周下降到50%。母猪中止哺乳的比例由产后第1周的20%上升到产后第5周的90%.仔猪的表现与母猪相反.母猪放乳的持续时间也逐渐减少,在产后第1周放乳持续时间为14~18s,在产后第4周放乳持续时间为7~8s.仔猪的前按摩时间随产后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后按摩时间逐渐缩短.这一系列的行为变化表明母子利益发生冲突,断奶期即将到来. 试验结果表明授乳一般的间隔40~55min时,当授乳间隔短于40min,不成功泌乳较易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