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对绘画情有独钟,对色彩自然有着一种独特的敏感。在其小说中她用不同的色彩构筑出一幅独特的审美世界,以色写意,意蕴色中,运用绚丽缤纷的色彩描写,在色彩和意象的对比统一中渲染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画卷。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精妙的色彩运用,凸显作家特有的审美感悟和高超的写作技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张爱玲凭着自己的作品展现出了过人才华。而在张爱玲小说中,她擅长在各个方面用比喻来剖析人物微妙的心理,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也用比喻来渲染气氛,适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张爱玲的比喻与众不同,这些比喻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画面。在她笔下构筑起一个鲜活灵动的“动感世界“,从而反映文章的深刻主旨并形成她小说独特、巧妙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半生缘》是现代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金凯筠成功地英译了《半生缘》,将张爱玲的又一优秀作品介绍到西方国家,实现传播当代汉语作品的目的。近年来,随着生态翻译学在国内的兴起和发展,有学者试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张爱玲的自译作品进行研究,然而对于她未曾自译的中文小说《半生缘》,鲜有学者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其英译本。全文以《半生缘》金凯筠英译本为例,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其进行解读,分别用实例分析译者如何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对原文内容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以期为张爱玲他译作品的生态翻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是1904年在《世界报》中连载的欧·亨利的小说名篇。在那个时期的"上流人物小说"类型中,欧·亨利的《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是最早对美国资产阶级进行批判的文学作品,在这篇小说中,主要是对"违反人性"进行抨击。在欧·亨利的文学创作的类型中,《忙碌经济人的浪漫史》是最早使用荒诞手法来对现实生活中的荒诞进行描写的作品。因为《忙碌经济人的浪漫史》别具一格的特色,不仅仅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典型的艺术特色,所以它是欧·亨利的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健康三戒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曰:“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如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这三戒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倘若不加注意,就会损伤元气,伤害身体。大怒为三戒之首,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人的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外界  相似文献   

6.
"五色瓜"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古人有关"五色瓜"形态的描述,差异明显;现代学者多数认为"五色瓜"是"东陵瓜"。本文首先通过对史料进行梳理考证,得出"五色瓜"并不一定是"东陵瓜",且"五色瓜"可能为薄皮甜瓜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五色瓜"与"东陵瓜"的关系与渊源,从文学记载的角度进行解读,认为"五色瓜"的形象是在"东陵瓜"形象的基础上,文人通过想象而产生。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小说中出现的母亲大多是有悖于伦理常识的形象,她们构成张爱玲式的"巫母群像",这种母亲形象表现出张爱玲对传统母性观的批判。此倾向的形成,与张爱玲对其母亲的情绪记忆密切相关。同时,张爱玲对母性的批判也暗含着她对女性及人性层面的理性思考与感性期待。  相似文献   

8.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相隔与环境"小说系列中伟大的作品。作为新旧交替时期的作家,哈代在《苔丝》的创作中已经显现出了某些现代主义的一因素。本文就该部小说中哈代与众不同的悲剧思想以及作品中的现代主义因素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老舍的戒茶之说江苏省盐城市凯亚读了老舍在《多鼠斋杂谈》中的述说戒酒和述说戒烟之后,接着便见其戒茶之说。乍一看“戒茶”二字,我个由一怔:哦!老舍先生当真也会戒茶么?讶异之下,便即惴揣然读下去,读下去。先读到的是这样的独白:──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蔻蔻...  相似文献   

10.
《爱玛》主人公形象的“扩大”与“缩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玛》主人公形象,从表面上看,随着她逐渐成长和道德日趋完善在不断"扩大";从意境上讲,随着她慢慢融入以至陷入那个吞噬女性的风俗社会而慢慢"缩小"。这一大一小展示了小说主人公爱玛思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之后,如何尽快适应环境,尽早完成角色转变,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要做到"三戒"。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是我国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一位女作家.在四十年代的特殊条件下,她奇迹般地成为上海沦陷区新作家中最耀眼的一位,并于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海内外形成新的"张爱玲热".她的作品对人性中的虚荣、自私、嫉妒、情欲、金钱欲等都有深刻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中最早提到"小说"一词,但此"小说"非后世之"小说"。庄子所说的"卮言",具有现代小说的意味。庄子的小说理论和小说实践,都很有现代性。其小说创作和西方现代小说家海明威、博尔赫斯相通;其小说理论和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异曲同工。回到庄子的"卮言",是中国现代小说通途之一。  相似文献   

14.
艾丽丝·门罗是2013年世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当代文坛知名的女性作家.其作品以短篇故事见著,文字细腻优雅、简洁精致.《忘情》是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集《公开的秘密》中的第一篇小说.本文从心理现实主义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剖析,解读了小说中体现的“隐匿叙事主体”、“心理现实化”与“现实心理化”、“象征与怪诞”等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展现了门罗独特的写作魅力.  相似文献   

15.
在游龙戏凤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话本小说《客窗闲话》与杂剧《梅龙镇》和电影《龙凤店》,是非常重要的三部作品,这三部作品虽然围绕皇帝微服出游展开想象,但是在内容上还是有差异的,这就导致了主题相应地发生变化。《客窗闲话》突出原道说教意义,强调“戒色”;《梅龙镇》描写充满神性的皇帝的情欲追求;《龙凤店》则展示了人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用嘲弄和批判的笔法,书写她作品中包括父亲在内的男性形象.通过他们由表及里的残缺情形,表达了她对男性世界的无情贬抑和彻底颠覆。被张爱玲放大了的男性的人性弱点与阴暗面书写,是建立在人与时代的命定结构关系之上的。这别有意味的男性世界重设,消解了张爱玲对现实与未来的荒凉感和悲剧感,是她荒原意识的另一种诉求。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人物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更没有爱,有的只是因利益而联系在一起的男男女女,他们生活在一个荒凉的世界,体验的是苍凉的人生,摆脱不了的是悲剧的命运。研究张爱玲小说中的情感缺失,可以真实再现她笔下的都市人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小说中始终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结构,因受到他人的制约,其笔下的人物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个体甚至因他者的入侵而走向异化或毁灭,这与拉康哲学中关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论述相契合。借助拉康镜像论、凝视论、他者论来解读张爱玲小说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深入发掘其笔下人物的自我建构过程,细致辨析张爱玲运用的“窥视”笔法,通过《传奇》增订版等具体个案分析他者欺凌与自我毁灭的二元构成。从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视角观照张爱玲创作,有利于多角度地深入思考张爱玲小说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9.
"黄色"这种色彩意象的使用,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一大写作特色,它不仅增强了小说艺术表达的效果,也让文本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黄颜色在拉丁美洲民族的审美文化心理中代表了死亡、衰败和不幸,文本中色彩文化的内蕴与"孤独"的主题之间形成了一种更为深刻的表达方式,淋漓尽致地凸显了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黄色花朵、小金鱼、黄蝴蝶、香蕉等典型的黄色意象在作品中均有各自的文化属性,他们频繁出现的原因与作者的个人生命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看到张爱玲的作品是她的<沉香屑--第二炉香>,故事的新颖和叙述的缜密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重逢张爱玲;柯灵在<读书>上发表了<遥寄张爱玲>一文,这使我对她的经历和创作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收获>重刊了她的<倾城之恋>,我不能不为她的才情所折服.张爱玲被从尘封的历史中发掘出来,一下红遍了中国,从旧作重印到出版文集与传记,乃至于仿效者风起,成为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