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索氏提取和超声波提取两种方法对尾叶桉U6桉叶油进行了提取,并利用GC—MS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桉叶油中共检出8种脂肪酸成分,其中饱和脂肪酸6种,分别为十四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二十四烷酸和二十八酸,多不饱和脂肪酸2种:亚油酸和α-亚麻酸;两种方法中索氏法的提取率(7.69%)明显高于超声波法(6.51%),而所得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相同,索氏提取物中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酸为18.93%,亚油酸为7.72%;超声波提取物中α-亚麻酸为30.31%,亚油酸为6.48%。  相似文献   

2.
桉叶不饱和脂肪酸的提取研究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的溶剂、物料粒度、料液比、浸泡时间及萃取时间对桉叶不饱和脂肪酸进行提取的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优的提取方案并对提取物甲酯化处理后通过GC-MS分析其成分.在进行了L16 (45)正交试验之后,研究得到当溶剂为丙酮、物料粒度为0.075~0.15 mm、料液比为1∶15(g∶ mL)、浸泡时间为8h及超声波处理1.5h时提取得率为14.9%,GC-MS分析,鉴定出6个化合物,其中有5个脂肪酸类化合物,如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10 g按叶中含有36.01 mg不饱和脂肪酸.桉叶中含有重要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索氏提取和超声波提取两种方法进行尾巨桉(DH32-29)叶片脂肪酸的提取,并利用GC-MS技术分析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两种提取法均检出尾巨桉叶片含6种脂肪酸,其中4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十四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各成分含量均以α-亚麻酸、棕榈酸、亚油酸为主;索氏法提取粗脂肪酸的提取率(7.64%)高于超声波法(6.12%);索氏法提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成分占提取粗脂总量的21.30%,主要为亚油酸(20.67%)和α-亚麻酸(0.63%).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尾巨桉桉叶精油,比较了12个月份尾巨桉叶片中精油含量的变化,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及质量分数,最后应用DPPH法对其抗氧化活性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尾巨桉桉叶精油含量以2到3月份为最高,GC-MS共鉴定出精油的46种成分,占总离子流出峰面积的96.153%,主要成分为1,8-桉叶油素(35.98%),其次是α-蒎烯(26.32%)、α-松油醇乙酸酯(16.38%)、柠檬烯(5.07%)、反式-α-罗勒烯(2.46%),其对DPPH.自由基的IC50为0.045mg/mL,抗氧化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对芍药种子含油率、脂肪酸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探讨,为芍药开发成油料植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芍药36个栽培品种和1个野生居群为样本,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种子油脂并测定含油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提取的籽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芍药36个栽培品种和1个野生居群种子平均含油率为20.20%。芍药籽油主要含有豆蔻酸、棕榈酸、棕榈一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酸8种脂肪酸,其中,亚麻酸含量最高,平均达34.14%,其次为油酸和亚油酸,这3种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全部脂肪酸的93.37%。芍药籽油脂肪酸含量变化相对稳定,各脂肪酸成分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亚油酸(13.90%)油酸(13.51%)亚麻酸(10.71%)棕榈酸(0.18%)硬脂酸(0.09%)花生酸(0.002%)、棕榈一烯酸(0.002%)豆蔻酸(0.00%)。[结论]芍药种子含油率高,富含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且含量相对稳定,变异很小,具有开发为高含量亚麻酸食用油潜力。  相似文献   

6.
韦塔桉与大花序桉在粤中地区的生长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韦塔桉6个种源和大花序桉4个种源进行生长与形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韦塔桉种源各年度生长性状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形质性状差异不显著。大花序桉除早期树高生长外,其他性状的年度生长指标在种源间并无明显差异,干形在种源间存在显著差异,分枝性状差异不显著。韦塔桉种源17835生长表现最好,其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达到15.01m、15.03cm和0.1133m3,是平均值的115.82%、116.78%和153.94%。大花序桉种源9901生长表现最好,其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达到10.88m、12.95cm和0.0617m3,是平均值的106.35%、106.15%和117.97%。韦塔桉与同地区尾叶桉相比无显著差异,可在本地区作为重要的速生桉属树种育种资源;大花序桉作为珍贵实木用材树种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提取邓恩桉插穗中酚类物质的方法,采用系统溶剂法对邓恩桉插穗粗提液进行初步分离。然后根据各分离有机相中酚类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确定邓恩桉插穗中酚类物质的最适提取有机溶剂。最后通过气质联用仪(GC-MS)对最适提取有机溶剂浸提液中的酚类物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利用系统溶剂法分离得到的甲醇相中酚类物质含量明显偏高,通过GC-MS鉴定,邓恩桉插穗甲醇浸提液中存在较多的一元酚,其相对含量达21.77%。初步认为,甲醇是较为适合提取邓恩桉插穗中酚类物质的有机溶剂。  相似文献   

8.
为给无患子籽仁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无患子籽仁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就提取籽仁油的各主要工艺参数的变化对籽仁油提取得率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并采用GC-MS分析法,对无患子籽仁油的成分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较优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次数2次,提取温度80℃,料液比为1∶5,提取时间2 h,得率达41.63%。检测结果表明:无患子籽仁油中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亚麻酸、二十碳烯酸、山嵛酸、芥子酸等11种脂肪酸成分,其中C_(16)~C_(20)的脂肪酸占97%,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3%以上,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均达到54%以上;无患子籽仁油的酸值为2.46 mg·g~(-1),皂化值为202.46 mg·g~(-1),碘值为0.985 3 g·g~(-1);无氰甙成分。  相似文献   

9.
通过矮化措施控制桉树砧木树体高度,再将从雷州林业局选出的6个桉树树种的31个优良无性系嫁接于矮化砧木上,然后以嫁接好的穗条作为母本进行控制授粉。结果表明:与砧木U6的嫁接亲和性由大到小为韦塔桉F1代杂交种尾叶桉粗皮桉韦塔桉细叶桉巨桉。通过人工杂交现已成功收集了17个杂交组合的种子,不同父本与同一母本的杂交组合产生的子代间在座果率、单果产种量和单果重量上均有显著差异。从座果率和单果产种量看,以M1(E.urophylla×E.tereticornis)为母本的杂交组合表现都比较好,座果率平均为60%;韦塔桉2-1(E.wetarensis)×尾巨桉2号(E.urophylla×E.grandis)、韦塔桉2-1(E.wetarensis)×巨桉L118(E.grandis)和尾叶桉3-5(E.Urophylla)×韦塔桉09-23A(E.wetarensis)的组合亲和性也较高,矮化园杂交育种已初见成果。  相似文献   

10.
印度研究人员对两种杂交桉及其母树(细叶桉、赤桉)的叶子油进行分析研究,所获数据表明FRI—5杂交桉叶油含有丰富的a—蒎烯,含量为43.42%,而FRI—4杂交桉叶油仅含11.28%,细叶桉和赤桉则分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的油茶籽油主要由4种脂肪酸组成,分别为棕榈酸平均含量为8.44%、硬脂酸平均含量为1.46%、油酸平均含量为80.92%、亚油酸平均含量为8.26%.  相似文献   

12.
植物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与植物的抗寒性具有相关性.以赤桉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植物叶片用CHCl3和CH3OH混合溶剂浸提、十五酸为内标、KOH-CH3OH-BF3酯化、硅胶脱色、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植物叶片中脂肪酸的方法.结果表明:在赤桉树叶中未检出十四酸,检出了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各种脂肪酸的相对响应因子分别为1.000、0.887 9、1.000、0.867 5、0.753 1和0.531 4,相对响应因子的线性值分别为0.999 7、0.997 9、0.999 4、0.997 8、0.996 7和0.994 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45%、4.00%、3.22%、2.66%、2.40%和1.57%,回收率分别为96.90%、107.40%、98.65%、91.25%、94.15%和92.50%;各种脂肪酸相应的相对响应因子的线性相关系数都在0.99以上,相对标准偏差<5.0%,回收率在85%~110%之间,满足微量成分的定量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3.
采用油脂制备方法,从岩桂果实中得到45~55%的油脂;分析岩桂果实油脂中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多种脂肪酸,其中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14.
采用GC-MS和DSC对索氏法、浸提法、超声波协同微波法和水酶法等4种方法提取的丝光绿蝇幼虫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及热力学性质进行分析,为其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浸提法油脂中共有15种脂肪酸,其余3中方法油脂均含有17种脂肪酸,主要成份为油酸、亚油酸、棕榈油酸和棕榈酸4种,占脂肪酸总量的89%左右,棕榈酸、棕榈油酸和油酸含量分别为248.47 mg·g-1、243.51 mg·g-1、174.96 mg·g-1,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约占脂肪酸含量的65%,其他必需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和DHA也有少量存在。不同方法提取的油脂的热动力学特性差异明显,油脂的熔点及玻璃化转变温度有一定差异。浸提法提取油脂的性质较差,超声波协同微波法是最适合丝光绿蝇幼虫油脂提取的方法,得到的油脂品质较好,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省沽油是一种很好的木本油料树种,其种子营养价值较高。为了规模化推广这一森林特色资源,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采用常规方法和GC-MS对其种子营养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比较分析了种子、花蕾、嫩梢和嫩叶中营养成分的差异情况。结果表明:种子中营养成分种类多、含量丰富,种源间没有变异,且栽培种子略高于野生种子,所含矿质元素具有K∶Na之值高而Zn∶Cu之值低的特点,18种氨基酸总含量为14.1%,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为5.1%;花蕾中常规成分的营养价值高于种子、嫩梢和嫩叶;种子油脂含有12种主要脂肪酸,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以油酸(9.8%~14.9%)、亚油酸(24.0%~45.5%)和亚麻酸(4.1%~7.3%)为主,不同种子之间其各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差异大,2004年栽培种子>2004年野生种子>2003年野生种子。  相似文献   

16.
红树植物海芒果树叶中的挥发油和脂肪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测定红树植物海芒果(Cerbera manghas)叶片的挥发油和脂肪酸。结果表明,挥发油中分离出24个峰,鉴定出22种化合物,其中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含量丰富,占挥发油总量的40.89%;脂肪酸中分离出17个峰,鉴定出16种化合物,脂肪酸有7种,其中十六酸(棕榈酸)和9,12-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含量比较高,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38.98%和8.71%。  相似文献   

17.
油桐种籽油脂合成及其在品种类型上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桐种籽成熟过程中,种籽的含油量和水分含量是负相关。水分的亏缺,严重影响了油脂合成。从 8月 25日至 9月 15日含油量上升23.8%,而含水量下降24.55%,桐酸含量也上升,与此同时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以及亚麻酸的含量下降。桐酸在总脂肪酸含量中占79.42%。脂肪酸的累积、转化最活跃时期在8月份和9月上旬,这时期油桐栽培水分供应是至关重要的。 油桐不同种和品种(类型)脂肪酸组成有明显差异,以桐酸变化幅度最大,差值达16.06%。在这些样品中,桐酸含量超过76%的有15份,均为三年桐,其中少花单生果品种(类型)占12份,千年桐桐酸含量均不到70%。从油质来说,三年桐优于千年桐。在三年桐中少花单生果品种(类型)具有桐酸含量高,亚油酸、油酸含量较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掌叶木种子千粒质量、出仁率、含油率和籽油脂肪酸等经济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及变异规律,评估并筛选最优生物柴油原料种源。【方法】以广西乐业、田林、凤山、环江和贵州独山5个种源掌叶木种子为试验材料,测定千粒质量和出仁率后,采用索氏抽提法分别测定种子、种仁和种皮含油率,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籽油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对种子经济性状间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各种源进行聚类分析;基于脂肪酸燃料特性因子对各种源进行评估。【结果】1)各种源间的种皮含油率差异不显著,千粒质量、出仁率、种子和种仁含油率差异均极显著(P<0. 01),此5个性状在种源间变异系数均值为13. 7%,其中凤山种源除种皮含油率外,千粒质量(210. 02 g)、出仁率(68. 89%)、种子含油率[43. 23 g·(100 g)-1]和种仁含油率[56. 56 g·(100 g)-1]均最高。2)掌叶木籽油含有14种长链脂肪酸,包括6种饱和脂肪酸、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和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平均质量分数高达94. 08%,种源间变异系数仅为0. 53%; 8种主要脂肪酸(质量分数>1%)占籽油脂肪酸组成的98. 19%,它们在种源间的变异系数均值为7. 21%,其中神经酸平均质量分数(7. 8%)排在已知含有神经酸木本植物第4位。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种子含油率与种仁含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 <0. 01,R=0. 997);除亚麻酸外,主要脂肪酸间均呈较多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这些脂肪酸按碳链长度22划分为2大类群,群内各组分相互促进,群间反促进;千粒质量与亚麻酸、出仁率与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种子含油率与棕榈酸、亚油酸、芥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均呈极显著相关(P <0. 01),相关系数分别为-0. 983、-0. 964、0. 964、-0. 998、-0. 981、0. 995和0. 976;种子经济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不显著。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种源被分为3组,其中,乐业和独山2个种源聚为一组,田林和环江2个种源聚为一组,凤山种源单独聚为一组。5)掌叶木籽油作为生物柴油原料须分离木焦油酸和神经酸,且不能满足冷滤点-10℃要求,凤山种源各项评估数值均为最优。【结论】掌叶木种子千粒质量、出仁率、种子含油率和种仁含油率等经济性状在种源间存在丰富变异;籽油经济利用价值较高,籽油低温流动性较好,主要脂肪酸质量分数在种源间离散程度和变异幅度均较小,性状稳定;种子经济性状受地理-气候因子影响不显著,在种源间具有随机变异的特点,且广西凤山为最优生物柴油原料种源。  相似文献   

19.
山西文冠果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和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剂索式抽提技术萃取了4种山西省本地产的文冠果种子油,用填充柱气相色谱研究了其脂肪酸组成,并对皂化值、碘值、过氧化值、酸价、水分及挥发物等理化性质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山西省4种文冠果籽油富含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其含量在91.7%-93.8%之间,其籽油可作为食用油脂和生物柴油的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