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探讨长穗桑与栽培桑的远缘杂交育性,进行了长穗桑×栽培桑和栽培桑×长穗桑2种远缘杂交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远缘杂交类型、同一远缘杂交类型的不同组合在受孕率、结实率和可育性上有较大的差异,长穗桑×栽培桑的杂交受孕率在56.76%~90.20%,杂交结实率在52.06%~81.28%,杂交可育性在17.52%~60.57%;栽培桑×长穗桑的杂交受孕率在31.86%~54.07%,杂交结实率在30.69%~48.53%,杂交可育性在6.78%~20.56%。长穗桑×栽培桑的平均杂交受孕率、杂交结实率和杂交可育性比栽培品种×长穗桑分别提高25.27、28.37和23.21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华桑与桑树栽培种远缘杂交育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华桑与桑树栽培种进行远缘杂交,结果显示,因远缘杂交类型和组合不同,其受孕率、结实率和可育性上有较大的差异。华桑×桑树栽培种的杂交受孕率38.72%~54.98%,平均受孕率为46.35%;杂交结实率37.86%~52.16%,平均结实率44.95%;杂交可育性10.70%~22.80%,平均可育性16.24%。桑树栽培种×华桑的杂交受孕率28.85%~45.16%,平均受孕率37.05%;杂交结实率25.31%~41.09%,平均结实率33.16%;杂交可育性5.34%~14.15%,平均可育性10.21%。华桑×桑树栽培种的平均杂交受孕率、杂交结实率和杂交可育性比栽培种×华桑分别提高9.30、11.79、6.0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长果桑与桑树栽培品种远缘杂交F_1代的植物学性状表现,为桑树远缘杂交的亲本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按照长果桑×桑树栽培品种和桑树栽培品种×长果桑2种远缘杂交类型配置杂交组合,每种杂交类型配置5个杂交组合,授粉、采种、育苗后栽植,调查叶片、枝条的主要植物学性状表现。[结果]在长果桑×桑树栽培品种和桑树栽培品种×长果桑2种远缘杂交类型中,各组合亲本均无椭圆形叶,F_1代均有椭圆形叶植株,平均比例分别为13.28%和10.48%;亲本无短尾叶尖的杂交组合,F_1代出现短尾叶尖植株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9.88%和24.94%;亲本无钝头叶尖的杂交组合,F_1代出现钝头叶尖植株的平均比例分别为14.16%和11.86%。亲本无弯曲枝条的杂交组合,F_1代出现弯曲枝条植株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6.83%和32.66%;亲本无折曲节间的杂交组合,F_1代出现折曲节间植株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3.72%和18.28%。[结论]长果桑与桑树栽培品种远缘杂交F_1代的植物学性状表现丰富,出现了很多亲本中没有的性状,可以从中选择符合需要的植株开展材料创新和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云南野生桑树种质资源中挖掘果桑新品种培育的基础材料,为创建新型果桑种质资源打下基础.[方法]通过野外考察搜集云南地区野生桑树种质资源,优选出10份性状特异的野生桑树资源,并进行桑叶营养成分、主要经济性状、种子萌芽率和挂果性状等调查分析.[结果]在10份云南特异野生桑树种质资源中,有2份资源开雄花,雄花花序特长,易收集花粉,可作为育种的父本;1份资源为广东桑,挂果性强,果大且成熟整齐,可直接应用;1份资源为蒙桑,桑果虽小,但结果多,且结实率和发芽率高,是抗旱砧木选育的理想资源;其余6份资源为长果桑,果大且长、挂果能力强、生长势强劲,可与栽培品种杂交培育出长果型果叶两用新品种.[结论]供试的10份云南特异野生桑树种质资源作为可多元化开发利用果桑的基础品种,应选择适宜地区栽植,或进一步与栽培品种杂交,培育出新的品种材料.  相似文献   

5.
为华桑与桑树栽培品种远缘杂交F1代的应用提供参考,对其正反交共10个远缘杂交组合(华桑种为贵88号,栽培桑品种为云桑1号、转阁楼、桐乡青、盛南和澧桑24号)F1代植物学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华桑与桑树栽培品种远缘杂交遗传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其中,亲本为全叶的杂交组合中,华桑×桑树栽培品种和桑树栽培品种×华桑的F1代有裂叶的比例平均为16.10%和17.04%;亲本均无椭圆形叶,但F1代出现的比例平均为43.61%和19.59%;亲本无卵圆形叶的杂交组合中,F1代出现的比例平均为19.06%和19.75%;亲本叶缘无乳头锯齿的杂交组合中,F1代叶缘出现的比例平均为21.05%和27.57%;亲本叶缘均无谷针锯齿,但F1代出现的比例平均为8.71%和7.14%;亲本无弯曲枝态,但F1代出现的比例平均为47.91%和21.13%;亲本无折曲节间的组合中,F1代出现的比例平均为26.89%和21.14%。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了丁香属植物杂交育种的方法和途径。[方法]以现有的国内外丁香种及品种为试材,通过亲本选择和杂交授粉试验研究了丁香的杂交育种技术。[结果]早花母本与早花父本的7个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在54.5%~91.5%,其中,欧31×紫丁香的结实率为58.8%,欧25×白丁香的结实率为60.5%,欧11×欧7、欧43×欧7和欧25×欧42的结实率分别为91.5%、85,5%和89.8%。晚花母本与早花父本的杂交组合结实不良,只有花叶丁香×欧12的结实率为45.5%。晚花母本与晚花父本的杂交组合的结实率也相对较低,其中欧17×关东丁香、欧19X关东丁香和欧24×关东丁香的结实率分别为20.5%、27.5%和35.0%,欧17×花叶丁香、欧19×花叶丁香和欧24×花叶丁香的结实率分别为38.5%、65.9%和37.5%。[结论]从该试验的9个杂交组合中获得了发育正常的种子,这为培育丁香杂交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果桑是桑树的果实,桑树有多种产业价值,其中,果桑就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果桑的原产地是中国,我国对果桑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1]。近年来,我国一直在不断完善果桑的种植培育技术,旨在拓宽果桑使用价值,充分开发利用其资源,开拓更为广阔的果桑产业价值。本文从果桑种植现存问题出发,探究优良的果桑种植技术,为促进果桑种植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花粉的发芽能力是体现花粉生命力的重要指标,对花粉的发芽能力进行鉴定、评价,能够为桑树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指导,保证杂交后代获得较多的群体数量,从而提高选择范围、成功率和育种质量.按照杂种优势理论,利用野生桑与栽培种进行远缘杂交,极有可能获得农艺性状优良、杂交优势强的后代.因此,对野生桑的花粉进行发芽能力的检测,对于选择远缘杂交的组合形式,预测远缘杂交后代的培育前景很有实用价值.为此,1999年、2000年,笔者对贵州的4个野生桑种,即鸡桑、华桑、长穗桑、长果桑等的二倍体、六倍体花粉以及二倍体栽培品种云桑一号、道真桑的花粉进行了发芽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9.
柳存  秦大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9047+9056-9047
[目的]为提高茸鹿养殖经济效益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测定1~5锯天青杂交马鹿F1代及其母本(青海马鹿)和父本(天山马鹿)的产茸量,研究其杂种优势。[结果]1~5锯天青杂交F1平均鲜茸重为4.07kg,与其母本及父本有极显著差异(P〈O.01)。天青杂交F1 1-5锯平均鲜茸重的杂种优势率为24.67%。[结论]与天山马鹿相比,青海马鹿产生较高的杂种优势,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李凤珍  马晓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401-11402,11404
[目的]研究青海当地栽培小麦品种与硬粒小麦的人工杂交,为利用硬粒小麦来改良青海栽培小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青海省栽培小麦为母本,硬粒小麦为父本进行远缘人工杂交,研究杂交结实率以及F1代的发芽率和成苗率。[结果]栽培小麦与硬粒小麦杂交结实率为48.56%,F1代发芽率为31.68%,成苗率为34.65%。[结论]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具有一定的可杂交性,不同组合杂交结实率、发芽率和成苗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开发利用荔波野生梅提供依据。[方法]于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洞塘乡随机采取荔波野生梅果实,观察其基本物理性状,测定其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荔波野生梅果实的果形指数平均值为1.16,单果重低于国内主栽品种,含水量80.00%左右,可滴定酸含量为5.3%~6.8%,可溶性糖含量为1.1%~1.5%,糖酸比为0.19~0.24,蛋白质含量为0.53%~0.66%,Vc含量为3.29~4.51 mg/100 g,K含量是国内主栽品种的10倍以上,Ca含量为国内主栽品种的4~6倍,Na含量则远低于国内主栽品种。荔波野生梅果实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与国内主栽品种相当。[结论]荔波野生梅是一种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食品资源,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王谢  张建华  唐甜 《农学学报》2020,10(4):53-59
为探索不同为微地形条件下水肥一体化工程技术对干热河谷区桑园果桑商品性状的影响,以盐边县刚成熟、正成熟和过成熟的鲜桑椹为研究对象,对比坡面雨养区(DN)、沟道两旁雨养区(WN)、坡面(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区(DF)和沟道两旁(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区(WF)桑椹的果长、果径、体积、质量、密度、果形指数和糖度的差异。结果表明:(1)灌溉施肥可以影响桑椹结果的物候特征,加速桑椹成熟。(2)灌溉施肥、微地形、灌溉施肥和微地形的交互作用对鲜桑椹的果长、果径、体积和果形指数具有极显著影响。(3)成熟度可以显著影响鲜桑椹的果长、果径和体积,但对鲜桑椹果形指数的影响不显著。 (4)在灌溉施肥条件(DF、WF)下,桑椹的成熟度越高,其密度和质量越高;在DN区,过成熟桑椹的密度和质量显著高于刚成熟和正成熟的桑椹;而在WN区,正成熟桑椹的密度质量显著高于过成熟和刚成熟的桑椹密度。(5)平均糖度最高的为WF区的过成熟桑椹,平均糖度高达18.01%,而最低的为WN区的刚成熟桑椹,平均糖度仅为11.76%。(6)DN区和WN区桑椹的商品性状的差异主要是外形和糖度的差异,WN区的桑椹比DN区糖度低、外形大。(7)WF区桑椹与DF区桑椹的商品性状差异不大。上述结果揭示了水分和养分供给调控桑椹商品性状的内在机制,即水分供应可促进鲜桑椹变大变重,施肥可让鲜桑椹口味更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椹、草莓椹、红果1号3个果桑品种桑椹的感观性状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方法]对果桑3个品种的桑椹质量、可溶性固形物、pH值等进行感观性状调查.[结果]白椹、草莓椹桑椹的可溶性固形物、pH值较高,单果重、纵径、横径较小,口感甜,而红果1号桑椹的可溶性固形物、pH值较小,单果重、纵径、横径较大,口感酸而甜.[结论]白椹、草莓椹2个品种的桑椹适合鲜食和加工,红果1号适合加工.  相似文献   

14.
白桑叶总黄酮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利  潘一乐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255-3257
[目的]为桑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甲醇提取桑叶总黄酮,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并通过稳定性、重复性、精密度和回收率试验检验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重现性,分析了白桑不同种质资源桑叶总黄酮含量的差异。[结果]标准液及供试液均在505nm处有最大吸收。重复性、精密度、回收率试验的RSD值分别为0.95%、0.67%和1.3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白桑叶总黄酮含量较低。方差分析表明,同属白桑的不同种质资源桑叶总黄酮含量差异极显著。测定的12份种质桑叶总黄酮含量平均为44.00mg/g,其中白桑8号桑叶总黄酮含量最高,为(60.78±2.32)mg/g;桑莲桑叶总黄酮含量最低,为(34.20±0.86)mg/g。[结论]以甲醇提取、硝酸铝显色、505nm测定的分光光度法适用于桑叶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蔡荣荣  姜东青  贾姗姗  袁珂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307-12308,12346
[目的]优化桑葚花青素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浙江省内栽培种植的大十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正交试验,筛选出了提取桑葚花青素的最佳工艺.并以10个不同品种的桑葚为研究对象,对桑葚果汁和果渣中总花青素类的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试验表明,影响花青素提取的主要因素影响顺序为:乙醇浓度>浸泡次数>提取液pH>料液比,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50%、提取液pH 4、料液比1∶1 g/ml、浸泡3次.大十品种的果汁和果渣干粉得率和总花青素含量都是供试的10个品种中最高的,值得推广种植.[结论]研究可为桑葚花青素的进一步加工及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桑葚果渣的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拓宽桑枝食用菌化的实用范围,以中低温香菇品种‘明60’为栽培菌种,以常规杂木屑配方(木屑80%、麸皮18%、石膏1%、菌菇素0.5%)为对照,设置桑枝替代木屑不同比例(5%、15%、25%、35%、50%、75%、100%),探究桑枝替代量对香菇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香菇菌丝平均生长速率随着桑枝替代量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菌丝满袋时间、袋鲜菇总产量、菌盖质量、菌盖厚度、菌盖直径、菌炳长度、单菇质量与桑枝替代量呈反比,但桑枝替代不影响香菇的外观性状和颜色。当桑枝替代比例为5%~50%时,香菇的生长性状、商品性状以及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对照,当替代比例为15%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高效、安全的果桑菌核病防治药剂,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药剂组合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防控区(处理1~处理4)于始花期、盛花期和花末期用药3~4次,经采果盛期多次调查防效均在93%以上;平均单枝果实数、健果率、单枝果实总重等品质指标均优于对照区(处理5);桑果中的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建议秋冬季以石硫合剂封园,抓住防治适期选用50%啶酰菌胺WDG 1500倍液+50%异菌脲SC 1000倍液+75%肟菌·戊唑醇WDG 3500倍液的药剂组合进行防控,其他处理的防控模式可作为替换方法进行轮换使用,避免或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充分利用蚕桑生产中废弃的桑枝资源以及扩展食用菌产业的原材料来源,笔者进行了利用桑枝栽培长根菇的试验,结果表明,长根菇在桑木屑比例为70%~97%范围内的菌丝生长较好,培养基配方中桑枝比例为75%~80%左右,生长速度较快,可达1.96~2.63 mm/d。产量测定表明,从2011年6月开始出菇,至9月结束,期间每隔2~3天既出产1潮次,表现出子实体生长发育较快,主要的生长季节在夏季,并且产量较高,生物学效率高,可达75%~84.4%,子实体高大挺拔,菌盖较大较厚。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每种植100 kg原料可获得纯经济收入300元以上,而且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呈现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中国蚕区利用桑枝资源栽培食用菌,特别夏季栽培长根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