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研究成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介绍了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的意义与研究现状。从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养分含量、养分积累和分布、凋落物、养分循环特征)两方面阐述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内容,分析说明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工林养分循环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人工林养分循环的概念、研究现状,从养分元素含量、养分元素积累与分布、林下植被和森林凋落物等方面分析了人工林养分循环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梧进了人工林养分循环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燕山山脉主峰雾灵山为中心,在不同海拔高度范围内,对森林群落物中的养分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落枯落物中养分含量存在3个量级水平,其中全钙和全氮含量水平最高,为104mg/kg;全磷、全钾、全镁、全铁含量为103mg/kg;全钠含量则为102mg/kg。各种养分最高量出现在不同森林枯落物中:全氮量在核桃楸林下枯落物中最高,全磷量在山杨—白桦林下居高,全钾、全钙富集于蒙椴—山杨—蒙古栎林,全镁和全铁则集中在白木千林下,而硕桦—青木千林全钠量最高。7种养分元素含量的排序在各森林群落中大体保持一致,表现为全钙>全氮>全铁>全钾>全镁>全磷>全纳。  相似文献   

4.
不同立地条件的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和养分循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江西省分宜县山下林场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山脊(包括坡上部),山坡,山洼(包括坡脚部分)杉木林的生产力和养分循环状况。三种生境条件下的生产力(生物量)依次为68,337,163,141.140t/hm^2,山脊恶劣的水肥条件,林木各器官中的养分含量,林分养分的吸收和循环均处于较低的水平。集水区的山洼以及坡下部林木的生产力水平较高,达到或接近了杉木中心产区(如湖南,福建)速生丰产林分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高海拔地区火炬松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养分季节动态变化的研究 ,为揭示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征以及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凋落物中各营养元素含量一般在 5月份和 8月份达最高 ,Na元素表现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6.
将定位试验地杉木人工林间伐后,对其生态系统不同层次养分积累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后林木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发生了变化;乔木层由于生物量的减少,养分积累量也相应减少,而灌、草及死地被物层养分积累分别增加272.1%,37.2%和160.0%;整个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的积累无论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均超过对照;林下植被和死地被物层在系统养分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河北太行山南段低山丘陵片麻岩褐土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草地、坡耕地、刺槐林)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规律,分析土壤养分流失的空间变化以及养分流失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比较流失泥沙中的养分含量与表土和径流中的养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流失泥沙中的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径流中的养分含量,也明显高于雨前表土中的养分含量,具有较大的养分富集比;土壤中流失的养分与流失泥沙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蒙古栎林和白桦林2种天然次生林下的土壤主要养分的含量、性质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林型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异性以及土壤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研究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异的某些规律,结果表明,2种天然次生林的林下不同土层土壤的pH值变异系数均小于10%,空间变异程度小;所测的土壤各养分指标的变异系数...  相似文献   

9.
常绿阔叶林中雨水的养分淋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常绿阔叶林内外降雨、径流和凋落物的养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林内降雨中N、K、Ca、Mg等养分的含量高于林外降雨养分的含量,林内雨的各种养分总量又大于凋落物归还的养分量,林内径流的各种养分输出均低于林外(杂灌木)径流养分的输出。说明常绿阔叶林有明显的养分积累功能。  相似文献   

10.
枫香人工林枯落物和土壤层养分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枫香人工林枯落物和土壤养分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枯落物的养分大量元素含量大小顺序是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含量范围是25.055~37.115 g/kg。土壤中A层大量元素含量从春季开始递减,至夏季达到最低值,秋季有所回升;B层土壤养分含量季节变化呈双峰型,但变化幅度不大.说明土壤养分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受到枯落物的影响越小,其土壤养分含量越稳定。A层土壤较容易受到枯落物季节性的影响,微量元素季节变化呈波浪型;B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一年中始终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
1990~1993年连续4a,对马尾松球果和种子的生长发育与养分动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马尾松球果系2年成熟,授粉(4月上旬)后当年为幼球果形成期;第2年受精前的6月至以后的9月中旬为球果迅速生长期,9月下旬至10月为球果成熟期。(2)在2年生球果生长期间,球果干物质不断增加,而水分含量逐渐减少,10月底干物质与水分的含量达到平衡点。(3)球果养分的含量,l年生球果幼期N>K>P,三者变化趋势近乎一致,2年生球果含N量明显下降。种子内的N、K含量在7月中两者相当,此后N含量上升直至成熟期,到10中K与P的含量相近。(4)胚胎发育进程中,球果和种子的体积与养分含量在原胚和幼胚阶段(7月至9月中旬)的变化最大,以后渐趋平缓。  相似文献   

12.
了解与掌握森林养分循环的规律,对于制定森林经营和森林土壤管理措施均有重要意义。现参考有关资料文献、综述土壤中的N 素来源及其循环,森林的凋落物、根系枯落物和降水降尘等与森林养分循环的关系,并相应地谈谈有关营林问题。一、土壤中的 N 素来源及其循环N 素是生物的重要养分元素,是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在森林土壤中的 NH_4~+态  相似文献   

13.
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养分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养分变化分析*肖育贵胡震宇(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前言本文通过对四川绵阳官司河流域防护林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动态及养分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林型中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年动态变化及养分含量均表现出差异性。在紫色土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杉木林空间结构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探讨各空间结构因子对土壤养分指标的作用机理及其关系。【方法】以湖南省福寿林场内的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3个龄组的杉木人工林,运用通径分析法,对林分各空间结构因子和土壤养分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林层指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全K含量具有较强的直接影响,林层指数对有机质含量(直接通径系数为1.09)产生了绝对值最大的直接正效应,对全K含量(直接通径系数为-1.022)产生直接负效应,全混交度对全K含量(直接通径系数为1.196)和全P含量(直接通径系数为0.778)具有较强的直接影响。影响土壤全P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全混交度、开阔比数和林层指数。各空间结构因子对全N的直接影响效应较小。【结论】杉木林各空间结构因子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共同影响了土壤养分,其影响机理各不相同,总体来看,林层指数和全混交度对土壤养分的直接影响最大。其他空间结构因子通过间接作用对土壤养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作为评价指标,应用物元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玉树东南部森林土壤养分进行了评价,并对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的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玉树东南部森林土壤整体养分状况良好,速效磷含量缺乏成为限制因子;林型和森林群落复杂性对速效磷影响显著(P=0.05),针阔混交林与复杂群落结构下速效磷含量最高。物元模型在评价过程中表现出优势,是土壤养分评价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河西地区风沙尘暴降尘物养分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西地区风沙尘暴降尘物养分含量分析张小琴(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武威733000)河西地区具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强烈、干燥度大、热量充足、冷热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大、风大沙多、沙源深广、植被稀疏等自然气候特点,是典型的温带荒漠景观。走廊绿洲内部和边缘呈...  相似文献   

17.
香港红壤地区的林内雨养分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内雨的养分含量,愈来愈受到森林工作者的重视。它不仅与土壤的养分循环和平衡有直接关系,而且反映了森林生长的一般生态条件和生理特性。林内雨是降雨和树冠截留量之差。它的养分含量和树种、雨量及元素的淋溶特性有关,又随季节变异。中国南方高温多雨,土壤富铝化作用强烈,盐基流失严重。生物循环对森林生长特别重要,而树冠淋洗便是养分循环主要途径之一。为了估计林内雨的养分含量,特别选择了两种生长在热带红壤地区的森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它们树冠淋洗的特性、意义和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8.
对清水河县北堡乡14个村主要经济作物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全乡农田养分含量整体呈中下等水平;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可达到中等等级;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较低,处于很缺乏状态;pH呈碱性。谷子对磷(P2O5)的需要量最大,玉米对氮(N)的需要量最大,土豆对钾(K2O)的需要量最大。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中龄林矿质养分与林木生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广西凭祥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马尾松施肥试验林近10年(1987-1995年)的养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林地施肥常量化肥,对土壤养分全量无显著影响,施用尿素与氯化钾,分别能显著增加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2.施肥能显著增加针叶养分含量,这种影响施肥4年 明显;3.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技术,发现在该试验条件下,针叶含磷及土壤含量与马尾松生长关联度最大。  相似文献   

20.
以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野外试验采取网袋法,系统研究了桉树人工林间作下土壤养分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可旨在为维护桉树人工林的长期生产以及实施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桉树纯林凋落物叶和枝分解360 d后均比桉树+象草林低,比桉树+山毛豆林凋落物叶和枝分解低。不同间作模式下桉树凋落物叶和枝均先固持后释放;P含量变化不同,K、Ca、Mg含量均下降。桉树纯林土壤有机质降低34.8%,而桉树+象草林、桉树+山毛豆林土壤有分别增加147.3%和15.5%;3种林分土壤氮含量分别增加44.6%和2.9%,49.3%和12.8%,466.9%和68.9%。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得出桉树人工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养分释放动态以及土壤养分关系明显,桉树凋落物叶和枝分解速率与土壤养分关系紧密,尤其是与土壤总磷含量。土壤总氮、有效氮、总磷和总钾对桉树凋落物叶氮含量和总磷养分释放影响较大,桉树人工林凋落物枝分解中,土壤有机质、总氮、有效磷与凋落物枝氮含量、总磷含量关系密切。间作桉树林促进桉树凋落物叶和枝分解,3种不同间作桉树人工林凋落物叶和枝分解均呈现快-慢-稍快模式,N元素质量分数属于富集-释放模式,P元素先下降后上升,除桉树+山毛豆枝凋落物外,属于释放-富集模式;K、Ca、Mg的质量分数随着分解过程一直下降,属于淋溶-释放模式,桉树纯林凋落物叶各养分元素释放速率是MgCaKNP,凋落物枝养分释放速率是MgKCaNP;桉树+象草人工林凋落物叶和枝均是MgKCaNP;桉树+山毛豆人工林凋落物叶是MgKCaNP,凋落物枝则是KMgCaPN,凋落物叶和枝中养分含量的释放尤其受土壤总氮和速效磷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