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展工作在我国开展30余年,宏观来看,目前的保护与开发取得显著的成效。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国内外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下,不断探索活态传承路径。本文以实地调研六盘水地区传统村落,以保护较早的"六盘水市六枝高兴村"为例,从保护机制、实效性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发展中活态传承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2.
不具备物质文化形态的遗产是我国优秀文化宝库的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正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纷纷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如何加大社会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如何以人才培育为导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职教育课堂,以及探索融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三个主题,借以引起全体社会成员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李时珍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蕲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蕲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以来,河南省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河南省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凸显出的问题也日益明显。比如,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存在传承人年龄偏大,年轻人对技艺的文化认同缺失,以至于面临濒危失传的困境;产业化水平低下等问题。而日本在非物质遗产保护方面有着非常丰富和成功的经验,因此,研究日本成功经验对河南省的借鉴意义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前言茶人文遗产亦即茶文化遗产,相对于茶自然遗产,包括茶物质文化遗产及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神农时期茶的使用价值被发现和利用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演化、传乘至今的丰富多彩的茶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充沛的创造力,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理念和审美情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弥足珍贵的茶文化资源如能得到合理的保护便可获得永世的保留,为茶经济注入文化内涵,促进茶文化与茶经济的融合,有利于我国茶经济的发展和茶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怀旧价值与旅游开发模式,促进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及乡村文化振兴。【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分析我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内涵、构成要素及旅游开发现状,阐释传统村落旅游者的怀旧旅游需求,并构建怀旧旅游视角下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策略。【结果】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非物质文化的传统村落旅游者怀旧需求包括淳朴民风、原真氛围、原态民俗的怀旧。【建议】传统村落旅游地应重视非物质文化的怀旧旅游价值,通过社区参与留住原住村民、社区治理留存古朴环境、社区传承留下民俗活动的方式来保护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佛山市非 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等,对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蔡李佛拳)的价值特征;提出了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村落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我国传统村落研究历史发展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分析了我国传统村落研究进展,认为我国学术界对传统村落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为从有形建筑向无形文化方向发展,从物质遗产保护向文化传承转变,从旅游开发向可持续发展保护理念转变。探讨了我国传统村落研究发展方向,强调要加强理论研究,丰富研究方法,加强对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拓展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外来文化逐渐涌入中国,多数人的价值观念受到影响,在这一情况下,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视,使我国人民更多了解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以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对当前新的发展阶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重要性及相关措施有效分析,从而为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开展提供必要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湖北省翟家岭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基因理论视角出发,根据实地踏勘调研,梳理出翟家岭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谱系.结合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所遇到的困境和其文化基因特征,提出修复物质文化载体、传承非物质文化技艺、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传统村落,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民间文化生态的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近年来,江苏省如皋市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保留原乡肌理,推行“古村落+”模式,以保护传承为首要、农耕文化为底色、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根本。传统村落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通过对四川省青川县国家级传统村落河坝村的调研发现,传统村落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保护传统村落就要保护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但目前传统村落存在缺乏产业支撑、交通不便以及传统建筑毁坏严重等现实问题,这些将会影响传统村落河坝村的保护与发展进程。根据这些问题,从村民、村委、政府、学者、开发商角度探索传统村落因地制宜的保护与活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以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为研究内容,通过对抚州市传统村落的深入走访以及游客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消费者对抚州市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的满意程度。结果表明:受访游客总体上对抚州市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较为满意,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统文化表演、景区收费、住宿条件及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鉴于此,提出了要重视文化发展、慎重规划发展、线上线下宣传齐发力以及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研究价值等发展构思,以期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现阶段我们要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统一,从而实现对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旅游项目的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首要途径,但是在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一定的矛盾和难题,文章就主要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开发的影响以及开发路径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天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丰富多样。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天水市积极探索非遗发展的新路径,采取建立非遗工坊、举办特色活动等措施,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助力乡村振兴,但还存在人才基础薄弱、文化主角缺位、非遗价值重视不够、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本文从维护传统文化整体保护、培养新型专业人才、培育优秀非遗工坊及非遗展示平台等方面探索实践路径,进而提出保护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手工技艺、加强整体性和生产性保护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2):235-23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运用商标法予以保护更为契合。应当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法保护的基本原则、权利主体、权利客体、权利内容等方面入手,构建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标法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保护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已经满足不了村民的需求,加上保护意识、文化传承意识不强,许多村民将年久失修的传统建筑拆旧建新。同时,大量原住民进城务工,使文化得不到传承,传统村落的数量正在逐年迅速下降。如何妥善处理原住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一大难点。笔者对乐安县东坑村进行实地调研,以原住民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为视角,寻求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最优策略。  相似文献   

18.
作为传统村落的重要标志,传统村落文化在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政策文本和产业支撑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法理困境与政策缺失、物质保护与文化缺失、外来关注与内生缺失的问题。从发展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改善、参与、赋权和可持续,这4个核心理念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活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可通过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生存载体、构建传统村落文化的参与机制、厘清传统村落文化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促进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活化的持续性,实现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活化,最终达到传统村落文化与乡村系统发展之间的协同与共荣。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保护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已经满足不了村民的需求,加上保护意识、文化传承意识不强,许多村民将年久失修的传统建筑拆旧建新.同时,大量原住民进城务工,使文化得不到传承,传统村落的数量正在逐年迅速下降.如何妥善处理原住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一大难点.笔者对乐安县东坑村进行实地调研,以原住民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为视角,寻求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最优策略.  相似文献   

20.
曹茂 《农业考古》2023,(2):181-188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云南则是世界茶源。云南茶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不仅包含了古茶山、制茶建筑遗址等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制茶技艺、饮茶习俗等非物质文化层面。云南茶文化遗产的形成体现了与中华民族的利益休戚与共、资源共享的关系。云南茶文化遗产呈现的与中华民族持续的茶文化认同也参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当下,在传承云南茶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通过与茶文化认同相关的遗产保护及开发利用,由国家和地方对遗产传承的记忆行为和纪念活动等文化过程进行权威化塑造,形成持续的茶文化集体记忆和认同,将不断筑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