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施氮时期对马铃薯钾积累分配及块茎级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克新13脱毒原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区试验方法,在150kg N/hm2用量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追氮时期对马铃薯钾积累、分配及收获期块茎级别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各器官含钾量始终表现为地上茎>块茎>叶片.与氮肥全部做基肥相比,将1/3氮肥在块茎形成末期追施,可显著提高收获期块茎中钾的积累量(11.8%)及分配比例(22.3%),同时通过增加商品薯的数量及平均商品薯重量显著提高商品薯率(P<0.05).但在基肥不足条件下分施氮肥,或在基肥充足条件下氮肥追施过早,都在不同程度上抑制钾在块茎中的积累和块茎的膨大.  相似文献   

2.
以克新13为材料,研究了氮磷钾肥不同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马铃薯干物质累积动态及转运分配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马铃薯全生育期内,根、茎、叶干物质的积累量呈单峰曲线,高氮磷低钾处理(T1和T2)茎叶干物质积累量的峰值出现在淀粉积累期,而低氮磷高钾处理(I3和T4)峰值出现在块茎膨大初期;各处理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则成线性增加。等量氮肥水平下,氮肥分期施用能增加块茎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分配比例,收获时,将1/3氮肥在块茎膨大前追施的处理比氮肥全部做基肥处理的块茎中干物质积累量提高5个百分点;与高氮磷低钾处理(T1与T2)相比,低氮磷高钾处理(T3和T4)可增加块茎中干物质的积累量以及分配比例,收获时T3块茎干物质的积累量比T1提高了1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氮磷钾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试验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不同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N2P2K2产量最高,达到42275.09kg/hm2,增产88.1%;其次为处理N2P2K1,产量为40472.60kg/hm2,增产80.0%。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单薯重以及大中薯率均以处理N2P2K2最高,分别达到4.97个/株、174.95g/块、99.05%,并且均显著高于处理N0P0K0;氮、磷、钾肥施用量对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磷肥有利于还原糖含量的降低和Vc含量的提高,氮肥则相反,使块茎中还原糖含量增加,而Vc含量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马铃薯高产优质的氮、磷、钾肥适宜施肥方案为:纯N114.0~150kg/hm2、P2O563.75~75kg/hm2、K2O220~270kg/hm2。  相似文献   

4.
旨在建立晚籼稻合理氮肥施用技术,探究了氮肥用量与运筹方式对晚籼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以‘益9优447’和‘益9优651’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氮肥用量和3种氮肥运筹方式,并以不施氮处理为对照,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和剑叶SPAD值等指标。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可增加晚籼稻有效穗数12.3%~61.9%,降低花后剑叶SPAD值衰减率5.9~8.5个百分点,增大花后干物质转运量0.8~1.1倍,提高花后干物质转运率5.5~10.2个百分点和增加产量23.5%~35.6%。氮肥运筹方式对晚籼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较小。氮肥用量270 kg/hm2与运筹方式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40%:20%:25%:15%组合处理的产量及干物质转运量与转运率最高。氮肥用量180 kg/hm2与氮肥运筹方式基肥:分蘖肥:穗肥=60%:20%:20%组合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氮肥用量为180 kg/hm2时,应增加氮肥基肥使用比例;氮肥用量为270 kg/hm2时,可适当增加氮肥后期追肥次数和比例。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冬小麦春季合理追肥技术,以追肥时间(返青后10、25和40d)为主区,追肥量(90、120和150kg/hm2)为副区,研究春季追肥对冬小麦群体分蘖动态变化、籽粒灌浆进程、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后25d较其他追肥时间显著提高了开花期分蘖数,追氮量为120kg/hm2时最高。返青后25d较其他追肥时间显著提高了籽粒灌浆起始势,籽粒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提高了1%~20%,提高灌浆过程中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追氮量以120kg/hm2表现最好。返青后25d较其他追肥时间显著提高了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量及穗部结实性状,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8%~11%、7%~12%、3%~5%和8%~30%,且显著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以追氮量120kg/hm2最高。总之,返青后25d追肥可有效调控冬小麦春季分蘖消长,增加有效穗数,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粒重,且追施氮120kg/hm2实现了产量和氮效率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追氮时期追氮比例对滴灌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在滴灌条件下,以小麦‘新冬18号’为试验材料,在总施氮量300 kg/hm2条件下,设置5个氮肥追施处理[拔节:孕穗6:4(F1处理)、起身:拔节:开花2:4:4(F2处理)、拔节:孕穗:开花4:4:2(F3处理)、起身:拔节:孕穗:开花2:4:2:2(F4处理)、起身:拔节:孕穗:开花2:2:2:4(F5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滴灌冬小麦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调节氮肥追施时期及比例有利于调节小麦的生长及产量,F4处理能减缓叶片SPAD值的下降速度,还能有效提高小麦千粒重、收获指数、地上部分生物总量,最高产量为F4处理,产量达8016.67 kg/hm2,分别显著高于F1、F2处理6.4%和6.7%(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追施时期以起身、拔节、孕穗、开花期均追肥(F4、F5处理)有利于小麦的生长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氮肥运筹对强筋小麦旗叶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为材料,进行了等氮量不同追氮时期对其旗叶生理性状与产量调控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等氮量不同追氮时期对旗叶叶绿素和全氮含量及产量均存在明显影响。小麦旗叶叶绿素和全氮含量以及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以孕穗期追施氮肥(60%)最好,而穗数以拔节期追施氮肥最多,并且,孕穗期追肥与较拔节期追肥、返青期追肥和氮肥全部底施相比,小麦产量分别提高了1.8%、6.2%和9.9%,由此表明,小麦生长发育初期少施氮肥,中后期重追施氮肥,不仅能够为小麦生长快速期提供充足的氮肥供应,提高旗叶叶绿素和全氮含量以及氮素转运率,防止叶片早衰,而且对于增加小麦穗粒数,促进大穗形成、提高千粒重和产量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追施不同氮肥量对陆地棉SPAD值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在南疆巴州地区以当地主栽品种‘巴43541’为材料,设置4个追施氮肥水平,分别为不追施氮(N0)、减施50%常规追施氮肥(N1)、常规追施氮肥(N2)、增施50%常规追施氮肥(N3),分析不同追施氮肥量对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施50%追施氮肥量能增加陆地棉各生育期的SPAD值和SPAD积累值,且生殖器官干物质转化比例最高为60.53%,产量为6581.32 kg/hm2,相比于其他处理增产1.4%~16.5%,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减施50%常规追施氮肥处理较其他处理增产虽然不显著,但是能够显著增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可考虑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以炸条型马铃薯品种Innovato:为供试材料,在施磷钾一定水平下设计6个施氮水平,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炸条型马铃薯产量和块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施氮量与Innovator产量的关系用二次函数拟合效果良好(y=-0.0004x2+0.1855x+28.139),当施氮量达到231.88kg/hm2时产量达到了最大值49.65t/hm2。综合干物质含量、炸条颜色指数、还原糖含量和蔗糖含量在不同品质等级的施氮范围,Innovator获得优质产品的施氮范围为130.5~159.8kg/hm2,获得一级产品的施氮范围为0~213.5kg/hm2,获得合格产品的施氮范围为0~258.6kg/hm2。  相似文献   

10.
试验采取收获饲用小黑麦后复种青贮玉米的栽培方式,同时进行氮素调控,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氮肥类型对复种方式下饲用小黑麦和青贮玉米产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纯氮用量100kg/hm2的缓释氮肥处理小黑麦产量和品质显著优于其他用量尿素处理;青贮玉米生育期较长,中期追肥效果更好,其中,在一定地力基础上,N3(前茬小黑麦纯氮用量150kg/hm2,后茬青贮玉米纯氮用量200kg/hm2)处理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1.
为高效生产栽培马铃薯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膜下滴灌不同追肥处理,即T1(CK, 追肥0 kg/hm2)、T2(追肥600 kg/hm2)、T3(追肥750 kg/hm2)、T4(追肥900 kg/hm2)对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及马铃薯生育期微量元素积累与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结论]结果表明:(1)马铃薯后期追肥有效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与T1处理相比,T2、T3、T4处理产量分别增加了9.24%、27.18%、16.60%;商品薯率分别增加了14.73%、23.52%、18.44%,各处理差异性显著。试验中马铃薯最佳施肥量为底肥为2250 kg/hm2,追肥为750 kg/hm2,产量达38835 kg/hm2。(2)马铃薯后期追肥显著提高了微量元素积累量。与T1处理相比,T2、T3、T4处理全生育期平均铁积累量分别提高了22.74%、46.39%、35.81%;锰分别提高了16.40%、29.89%、25.70%;铜分别提高了14.41%、40.81%、26.41%;锌分别提高了12.84%、25.92%、19.34%。(3)追肥有效提高了马铃薯对铁、锰、铜、锌的吸收速率。与T1处理相比,T2、T3、T4全生育期平均铁吸收速率分别提高了22.97%、45.95%、32.43%;锰分别提高了17.08%、29.89%、25.70%;铜分别提高了12.92%、39.53%、20.16%;锌分别提高了9.49%、26.65%、17.00%。(4)不同微量元素达到最大吸收速率时的马铃薯生育阶段有所差异。其中,铁铜锌最大吸收速率出现在块茎膨大期,而锰出现在块茎形成期。因此,马铃薯微量元素最佳补充时期宜在块茎形成期至块茎膨大期。  相似文献   

12.
星云湖径流区马铃薯控肥技术对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星云湖径流区马铃薯生产中,农户施肥过量导致土壤养分残余量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生态失衡,特别是对湖泊水质产生影响的实际问题,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室内检测分析的方法开展了不同施肥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冬作马铃薯施N量300~600 kg/hm2,块茎产量及N肥的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均随着施N量增加而下降,以施N量300 kg/hm2的最高,分别为56278.5 kg/hm2、64.3%、108.0 kg/kg、186.2 kg/kg;施P2O5量75 kg/hm2与施P2O5量150 kg/hm2的马铃薯块茎产量基本接近 (分别为55173.0、55911.8 kg/hm2),但马铃薯P 肥的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均以施P2O5量75 kg/hm2的最高,分别为15.5%、40.5 kg/kg、711.0 kg/kg;同样施K2O量150 kg/hm2与施K2O量300 kg/hm2的马铃薯产量差异较小(分别为55173.0、55911.8 kg/hm2);施肥方法以基肥+1 次追肥的植株N、P、K吸收量最高,产量也最高。星云湖径流区冬作马铃薯控氮减磷施肥技术:施N 300~450 kg/hm2、P2O5 75~105 kg/hm2、K2O 150~225 kg/hm2为宜(对于前作为水稻或肥力差的田块可采用施肥结构的上限);基肥施用比例N、P2O5、K2O分别占70%、100%、70%,均匀撒施于播种沟(肥料不能与种薯接触),余下肥料于现蕾期前兑水浇施。研究结果已应用于当地的冬马铃薯生产,实现了高产高效,同时削减了农田氮磷流失量,对星云湖水治理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干旱条件下保水剂保水效果及其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湘琳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198-201
研究在干旱条件下保水剂保水效果,及其对棉花产量和产量带来经济效益的影响。本次研究设5个处理,即土壤保水剂施用量为0 (CK)、15 (T1)、30 (T2)、45 (T3)和60 kg/hm2 (T4),每个处理3个重复,在和田策勒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各处理与对照的土壤含水量在0~30 cm的土层中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0~10 cm土层中各处理保持在14.62%~15.53%之间,10~30 cm保持在16.35%~17.95%之间;而在30~40 cm土层中,对照与各处理间的土壤中含水量差异明显(P<0.05),T1、T2、T3和T4土壤含水量较CK分别增加了6.6%,7.45%,7.9%和7.8%。(2)相比CK,T1、T2、T3和T4产量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籽棉产量最高为2868.90 kg/hm2 (T2)。从经济效益分析可知,处理T1、T2、T3和T4分别比对照增加了6600.30、9649.80、6937.50、6543.45元/hm2,其中30 kg/hm2 (T2)处理的投入产出比为16.08。试验区施用保水剂后土层土壤水分有增加的趋势,施用量在30 kg/hm2时棉花产量最高,此时经济效益也达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优化垄沟配置方式、种植密度和施肥方式可显著提高降水利用效率、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西北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种植马铃薯,设置49,500株hm–2(低密度)和64,500株hm–2(高密度) 2个播种密度,传统施肥(PM)、减量追施(PMN)、有机肥替代(PMO) 3个施肥模式,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施肥和密度对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土壤温度、阶段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密对土壤温度、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产量无显著影响,但降低了花前耗水量、单株地上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叶面积指数(LAI)和花后耗水量。在块茎膨大期,高密度处理的LAI较低密度增加了3.64%~15.01%;花后耗水量在2015—2016年较低密度增加了6.50%~48.52%。与PM处理相比, PMN和PMO均能提高花前土壤温度、现蕾期-块茎膨大期的马铃薯叶片SPAD值和LAI,其中LAI在花期增加了10.42%~44.26%。PMN和PMO降低了花前耗水量,增加花后耗水量和地上生物量,在块茎膨大期地上生物量较PM增加了6.95%~49.85%。PMN能提高低密度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2015—2017年产量较PM和PMO分别提高了9.96%~20.87%和13.64%~17.6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5.46%~20.81%和13.25%~45.24%。因此,增加密度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但化肥减量追施或有机肥替代均可显著促进马铃薯花后耗水和提高LAI,使马铃薯块茎产量和WUE显著增加,是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增产增效的养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复合微生物肥对宁南旱地马铃薯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合理用量,以庄薯3号为材料于2015年在宁夏南部雨养农田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肥料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化肥等量养分条件下,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提高马铃薯株高、茎粗以及主茎数,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提高马铃薯单株块茎数、单株产量、大中薯重量百分比。与常规化肥相比,复合微生物肥提高了马铃薯还原糖、维生素C、淀粉及干物质含量,提高了马铃薯品质。马铃薯增产率为1.0%~14.7%,水分利用效率增加率为4.3%~17.6%,通过水肥效应方程拟合得出复合微生物肥的最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施肥量分别为954.8和1415kg/hm2,在宁南旱地施用750kg/hm2时即可获得高产,因此分析认为宁南旱地马铃薯施用量在750~1415kg/hm2范围内能可获得高产并实现水分高效。  相似文献   

16.
氮肥运筹对大豆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献发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262-265
在平衡施肥的基础上,设置三种氮肥运筹模式:N1: 1次性基施;N2: 1/2 N基施+1/2 N中耕培土结合追肥(开花初期);N3: 1/2 N基施+1/4 N中耕培土结合追肥(开花初期)+ 1/4 N根外追施尿素(结荚鼓粒期)。探讨氮肥运筹对大豆生育期内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氮肥效益的影响。研究表明,从始花期至鼓粒期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快,占总量的40%以上,平衡施氮量不同运筹模式上,N3的累积速率最大,其次为N1、N2处理。氮肥运筹模式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其大小为:N3>N2>N1。氮肥运筹对氮肥利用率有一定影响,其中N3更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从氮肥偏生产力方面看,每千克氮肥对大豆产量贡献大小为:N3﹥N2﹥N1,进一步表明,氮肥运筹是提高大豆产量和氮肥高效利用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土壤基础肥力和氮肥运筹对强筋小麦 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优质强筋小麦皖麦38为材料,研究土壤基础肥力和氮肥施用量、基追比例和追氮时期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析了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300 kg/hm2范围内,施用量、拔节期追氮比例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适当增加施氮量和拔节期追氮比例及适期追肥可显著地提高产量,并可使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与产量同步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较低土壤肥力的最高产量的临界施氮量为238.6 kg/hm2,拔节期追氮比例35.1%,氮肥施用以基肥+拔节肥为宜;较高土壤肥力施氮量临界值为274.2 kg/hm2,拔节期追氮比例47.2%,氮肥施用以基肥+拔节肥或结合挑旗肥为宜。氮肥对较低肥力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高于较高肥力,但较低肥力土壤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协调性差,主要品质指标难以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优质强筋小麦生产的技术关键是以优质品种为前提,在较高地力基础上合理运用氮肥。  相似文献   

18.
硫包衣尿素在夏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了解硫包衣尿素在夏玉米上的应用效果,充分的发挥肥料作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硫包衣尿素和普通尿素不同用量、不同施肥方法(普通尿素为基肥+1次追肥;硫包衣尿素为一次性基施)对夏玉米出生长、产量、氮肥表观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硫包衣尿素以等氮量或减量30%采取一次性施肥的方式,夏玉米的生长和产量与普通尿素当地习惯施肥无显著差异,其产量分别达到了10789.17 kg/hm2、10595.11 kg/hm2;在夏玉米上应用硫包衣尿素可显著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和农学效率,其中硫包衣尿素减量30%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和生产率分别达到了42.59%和20.74kg/kg。硫包衣尿素以一次性基施的施肥方式替代普通尿素基肥加追肥是可行的,能达到省工、节肥、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氮肥运筹对水稻养分累积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实现作物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协调提高,以辽星1号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氮肥运筹模式对水稻干物质量及NPK养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明显提高了水稻干物质及NPK的累积量及累积速率,且这种影响越到生育后期越大。随着生育期推进,水稻干物质及NPK的累积量均增加。干物质及N累积量的增加幅度在拔节期-乳熟期期间较大,而PK累积量的增加幅度在乳熟期以前较大。表明生育中前期是水稻吸PK的关键时期,生育中后期是吸收N和干物质累积的关键时期。综合考虑籽粒产量、氮肥效率和养分累积特性,N 210 kg/hm2后移施用(40%基肥+40%分蘖肥+20%穗肥)为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氮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