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加拿大玉米群体与我国主要玉米种质杂种优势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将20个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与4个我国主要种质类群的代表自交系按照NCⅡ设计组配80个测交组合,2006、2007年进行田间鉴定试验,研究引进群体与我国主要种质类群的杂种优势关系。结果表明,EP1、EP9、EP14、EP15、EP16和EP17群体单株产量等综合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表现较好;EP1、EP8和EP19群体属于塘四平头群,EP12、EP14、EP15和EP22属于Reid群,EP17、EP20、EP21和EP23属于Lancaster群,EP3、EP6、EP7、EP9、EP10、EP11、EP13、EP16和EP18属于旅大红骨群;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与旅大红骨类群的杂种优势最强。  相似文献   

2.
"金皇后"等八个玉米群体产量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通过8个玉米群体双列杂交分析,研究其产量配合力及杂种优势.产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之间差异极显著.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差异均极显著.群体豫综5号、黄墨49、金皇后、二南24群和自T36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和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方差.群体黄墨49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金皇后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在8个群体中处于中等水平.BSSS和Lancaster群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偏低.金皇后×黄墨49产量最高.BSSS×自T36中亲优势最高.根据群体产量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初步筛选出豫综5号×自T36、豫综5号×二南24、金皇后×黄墨49和金皇后×自T36四个潜在的杂优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3.
10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配合力效应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24  
以5个中国主要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10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的配合力效应及利用潜力进行评价。两年研究结果表明,群体21、群体43和群体StayGreen的产量一般配合力依次最高,利用潜力较大;参试的50个顶交组合中,Mo17×群体43、自330×群体43、丹340×群体21和Mo17×群体StayGreen4个组合特殊配合力较大,产量最高,对照优势最大。根据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结合一般配合力效应,将10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初步划分5群,其中Tuxpeno群、StayGreen群和P500群一般配合力较高,为我国温带玉米育种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3个杂种优势群。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利用这些外来种质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4.
早熟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史桂荣 《玉米科学》2000,8(4):025-027
本文以11个玉米自交系按Griffing4模式进行双列杂交,得到55个杂交组合。对55个组合的17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同一性状的不同自交系间及同一自交系的不同性状之间,G.C.A均有一定差异。自交系甸11、长3、K10、合344、龙抗11、169的G.C.A较高;同时,本研究还发现,有些自交系的个别性状特殊配合力方差较大,应注重后代选择。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常用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类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黑龙江省20个常用自交系与国内主要代表系Mo17、B73、丹340和444组配的80个杂交组合的群体杂种优势效应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K10、7884-7聚为Reid群,吉846、合344、垦44、冬17和杂C546聚为Lancaster群,东6002、81162、黄早四和L105聚为塘四平头群,旅9、丹337和丹705聚为旅大红骨群,东46、7010、海014、甸11、冬96和东237聚为东北群,分析结果与育种经验吻合。  相似文献   

6.
以14个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获得的45个改良系为材料,与黑龙江省部分早熟玉米种质的5个自交系按照NCⅡ设计组配测交组合,经多点鉴定研究加拿大早熟群体改良系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关系。结果表明,群体EP6、EP7、EP8、EP14和EP15的改良系SW1030、SW1052、SW1271、SW1274、SW1183、SW1072、SW1054、SW1069单株产量等综合性状一般配合力(GCA)效应表现较好;45个改良系分属于兰卡斯特、瑞德、塘四平头、PA和大黄种质群;群体改良系多与Lancaster类群、Reid类群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9个热带、温带群体和4个优良自交系进行 NCⅡ设计,配制36个杂交组合,在河南安阳中棉所试验基地进行了两年的田间鉴定,了解9个群体和4个自交系的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关系,鉴定其应用价值和利用潜力,研究群体种质及群体×测验种互作的遗传效应及其杂种优势关系。结果表明:群体Suwan 1和SG C4的一般配合力(GCA)表现最为突出;自交系HZ111在黄淮海地区有潜在的利用价值;WBMC4×丹340、辽旅群体×掖478、憨头苞谷×掖478、辽旅群体×美22和BSSS C9×HZ111的特殊配合力(SCA)表现突出;群体×测验种的互作对总方差的贡献最大。根据产量特殊配合力划分杂种优势群切实可行,利用地理和种质基础远缘的群体材料与国内系组配,获得强优势组合的机会增加,群体的利用效率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8.
对导入Suwan1玉米种质选育自交系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试验选用地方常用系甸骨11A、红玉米、长3、Mo17、黄早四导入Suwan1种质选育的自交系5份,分别与选定测验种杂交。通过改良系与未改良系、改良杂交种与未改杂交种的比较,结果表明改良系生育期延后,穗行数增加、百粒重下降、单株产量提高,增产幅度在3.9%~43.5%。改良系与选定测验种的杂种优势表现:甸骨11A改良系与红玉米、红玉米改良系与甸骨11A、长3改良系与海014的产量对照优势显著高于相邻对照;红玉米改良系与C500、Mo17改良系与B73和444的产量对照优势为正,长3改良系与龙抗11,黄早四改良系与Mo17和8112的产量对照优势为负,但与相邻对照差异均不显著;甸骨11A改良系与早大黄的产量对照优势为负并差异显著,其杂交种丝黑穗发病率25.3%。  相似文献   

9.
黄淮麦区杂交小麦亲本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黄淮麦区普通小麦品种间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关系并划分杂种优势群,用GriffingⅡ遗传交配设计对10个黄淮麦区普通小麦品种配制45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组合进行8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效应分析,再根据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性状表现划分杂种优势群。结果表明:(1)杂交小麦具有普遍的中亲优势和较强的对照优势, 多数性状的超亲优势不强。单株穗数、主穗粒数表现为负向优势,致使单株产量的对照优势下降,是目前制约杂交小麦产量优势发挥的主要限制因素。(2)周98165、小偃22、西农889、郑麦366和偃展4110的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强优势组合有豫农202×郑麦366、周98165×小偃22、小偃22×豫农202、西农2611×小偃22、烟农19×郑麦366、豫农202×邯6172、小偃22×郑麦366、烟农19×周98165、周98165×邯6172。依据双亲之一GCA或双亲GCA之和较大的要求进行亲本选配,强优势组合出现的几率较高。(3)利用配合力分析法将供试亲本划分为5类,利用性状聚类法将供试亲本划分为4类。这两种方法划分杂种优势群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对12个泰国玉米群体的配合力效应进行分析,并对其杂种优势类群进行划分。结果表明,12个泰国玉米群体的产量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均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产量配合力总效应顺序与组合产量排序相吻合,两者成显著正相关。12个泰国玉米群体可分为2个杂种优势群,第Ⅰ类群包括Q9、Q11群体,与旅大红骨杂优群内的丹340等的SCA最高;第Ⅱ类群包括Q1等其余群体,与Reid杂优群内的掖478、7239等的SCA较高。第Ⅱ类群可分为3个亚群,第Ⅰ亚群包括Q1、Q2、Q10群体,与Reid杂优群内的掖478S CA最高;第Ⅱ亚群包括Q3、Q4、Q6、Q8、Q12群体,与塘四平头杂优群内的黄早四SCA最高;第Ⅲ亚群包括Q5、Q7群体,与Reid杂优群内的7239 SCA最高。产量排前10位的组合中以Q1、Q10、Q11为亲本的组合各2个,以Q2、Q5、Q7、Q8为亲本的组合各1个。群体Q1、Q10、Q11在广西的育种利用价值最高,可直接用于选育自交系或作为改良材料。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早熟群体杂交选系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80份加拿大玉米群体杂交选系为材料,通过田间农艺性状鉴定结果表明,供试自交系存在丰富的表型遗传变异.主成分分析结果筛选到12份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杂交选系,SW1184(B73×EP8)、SWl084(M017×EP3)、SW1081(Mol7×EP3)、SW1195(掖478x EP18)和Sw1137(龙抗11×EP21)等选系生育期较早,株高和穗位高适中,花期间隔较短,单株产量和百粒重较高,出籽率较高,其他性状综合表现较好.SW1184(B73×EP8)各性状表现均 优良,在育种中可优先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为选育出优良的恢复系父本,能够与春油菜区优良的春性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ol CMS)配制出强优势杂交组合,先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SLAF-seq)开发3个不育系和118个恢复系的SNP标记,对材料进行聚类分析,根据父母本花期相遇原则,从每一类选取数量不等的恢复系,共40个恢复系,分别与3个不育系采用NCⅡ设计配制120个杂交组合,分别进行配合力效应、杂种优势及双亲遗传距离与杂种表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遗传聚类将121份甘蓝型油菜资源分为5大类,大多数相同类型的品系被聚在了同一类,3份不育系均被聚在了第Ⅴ类;43份亲本的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的变化范围为-20.78~30.42,恢复系R83、R107和R13的GCA较大,不育系GCA较大的为S3(105A),特殊配合力较大的组合有S3×R13、S1×R48、S3×R11、S2×R89;组合S3×R13的产量超标优势和超亲优势最大,分别为37.12%和42.52%。遗传距离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90。与3个不育系组配的杂交组合中,产量排名前20位的亲本恢复系大部分来自和不育系遗传距离较大的Ⅰ类,并且在春油菜区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如青杂2号、青杂7号、青杂9号、青杂12号,均为被聚在Ⅰ类的恢复系与不育系S3(105A)组配的杂交种。因此认为,(S×Ⅰ类恢复系)组配模式可以获得强优势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组合。该研究不仅为后续甘蓝型油菜杂交种选育提供了亲本选择的分子依据,也将促进春油菜区的杂交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3.
以玉米自交系698-3及改良系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改良系与原自交系性状差异,分析不同改良系产量配合力及组合杂种优势表现,明确其遗传改良效果和育种利用潜力。结果表明,各改良系在吐丝期、株高、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等方面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改良系K336有13个性状与自交系698-3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是表型差异最大的改良系,改良系SP698-3-17和SP698-3-11的表型差异最小。单株产量GCA正效应较大的改良系依次为K336、K389和698-3GT42,多数改良系组合单株产量SCA效应差异不显著。多数组合统一对照优势为显著负优势,只有组合205-11×K336达显著正优势,其优势值达12.27%;36个改良系组合的分类对照优势多数为正优势,其中7个组合的正优势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综上,改良系K336和K389的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配合力均得到显著改良,其组合特殊配合力以及杂种优势总体表现较高,可作为高产育种用亲本。  相似文献   

14.
14份新育玉米自交系应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近年选育的14份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 采用NCⅡ交配设计方法, 研究10个性状的配合力, 并对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类群划分。结果表明, 被测系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 HX210和HX303作为亲本组配的杂种后代增产潜力较大, 可在育种中直接利用;HX458和HX3综合性状较差, 需改良后利用;HX303×K10等5个杂交组合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有一定的增产潜力。依据单株产量的总配合力效应值将14份自交系划分出4个杂种优势群。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利用杂种优势改良油菜的低温耐性,本研究以10个低温耐性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系为亲本,按照NCⅡ配制5×5杂交组合,对低温胁迫下各萌发性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以及平均发芽时间)的配合力、遗传参数和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在9℃下各萌发性状存在显著差异,而在22℃差异不显著;P2(宁油18)、P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