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回顾他为我国植物保护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以此铭记初心,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农科文化。 郭予元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农业昆虫学家、植物保护学家。他始终扎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立足生产实际,严谨治学、潜心研究,坚守在农业战线60年,攻克一道又一道科技难题。他引领性创建了适用于植保科学试验的一套统计分析方法,为我国植保数理统计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他创新性改变了防治小麦吸浆虫的施药策略并集成综合防控技术。他系统性揭示了棉铃虫迁飞扩散机制及其与寄主植物-天敌的互作关系,促进了我国迁飞性害虫的基础研究,建立了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出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促进了农作物害虫综合治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成果推广应用后取得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 传承先辈精神,感悟当代使命。 植物保护杂志策划推出了“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纪念专栏。希望以此缅怀郭予元院士,共同学习他学术报国、兴农为民的家国情怀,深入基层、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问题导向、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学术风范,以更饱满的热情推动植物保护科技高水平发展,迈向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相似文献   

2.
郭予元院士带领团队研究人员通过多年协同攻关研究,解析了棉铃虫发生为害规律和自然种群生命表机制,明确了棉铃虫对多种农药抗药性动态并应用于棉田抗药性治理,揭示了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对不同世代棉铃虫为害的补偿生长规律和防治策略,基于不同世代棉铃虫为害阈值和防治指标创建了准确预报二代棉铃虫发生数量的一代麦田扫网法,开展棉花种质资源抗病虫性鉴定并指导选育多抗棉花系列新品种。通过整合诱杀、选择性杀虫剂、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次序使用和局部精准施药等绿色防治技术,组建区域性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棉区棉铃虫为害得到有效控制,引领了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发展。本文简要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该领域研究中做出的主要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小麦害虫预测和治理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在20世纪70-90年代,创新了害虫生物学与生态学有机结合方法,显著提升小麦害虫预测技术水平。从宏观到机理,突破了多项小麦害虫治理关键技术,包括小麦品种抗吸浆虫鉴定技术与抗吸浆虫机制,创新性提出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及穗期保护策略;利用田间开放式控制虫量的办法建立小麦蚜虫防治阈值及复合防治指标;麦田天敌资源的保护及利用。面向小麦生产实际,创建小麦吸浆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吸浆虫穗期保护策略和技术、蚜虫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等研究成果一直传承至今,列入我国农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本文还介绍了在后续小麦吸浆虫、蚜虫预测与防控研究与实践中,传承与发展郭予元院士的学术思想,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
数理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中,其在植物保护学科中特别是病虫害监测和预测中的应用也尤为重要。郭予元院士作为将数理统计学应用在植保学科领域的先驱研究者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数理统计在植物保护学科中应用研究及其相关的教育普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文回顾了他在植物保护数理统计学上做出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郭予元院士就创造性地提出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的紧凑计算法、正交多项式系数复原表以及利用一系列早期型号计算器开发出几乎涵盖植保学科常用的数理统计学方法或模型的编码程序,为植保数理统计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郭予元院士就在试验研究中应用相关的数理统计学方法,建立了当时国内少见的预测稻瘟病病情和最佳防治时期的中长期预测模型,此后他在病虫害的研究上特别是害虫生命表、种群动态、多病虫危害产量损失和复合防治指标等方面应用了大量的数理统计方法,使得不少植保学科数据分析中所面临的难题、障碍和科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并取得许多丰硕的研究成果,大大推进并带动了数理统计学在植保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自20...  相似文献   

5.
五六十年代的宁夏, 农业发展落后, 农业科学发展刚刚起步, 引黄灌区的水稻和南部西海固地区的冬小麦分别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 其产量直接关乎当地群众温饱。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这些地区病虫害发生严重, 制约了当地的粮食生产。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宁夏进行病虫害科学研究, 为水稻稻瘟病、小麦麦种蝇和小麦腥黑穗病的监测预警, 防治示范做出的突出贡献。郭予元院士建立的预测预报体系及防治技术示范一直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并给全国的病虫害防治做了示范。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业昆虫学家,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原所长、一级研究员郭予元,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5月29日凌晨1时2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郭予元(1933.1.1-2017.5.29)先生,广东潮阳人,出生于上海,195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科技部攀登计划植保项目首席科学家、"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委员、中国植保学会副理事长等职。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予元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领域中的重要工作,包括科学制定小麦病虫害综防科技攻关研究方案,推进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实践,创建区域性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引领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发展及人才团队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结合李光博院士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理论及实践上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当前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加强我国小麦病虫害综合及绿色防控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大暴发,我国棉花产业和经济遭受重大损失,郭予元院士带领团队研究人员,深入探究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和控制策略,揭示了棉铃虫迁飞扩散规律及其与寄主植物互作关系,明确了转基因抗虫棉花生物安全和靶标害虫抗性机制,解析了棉花-棉铃虫-侧沟茧蜂三级营养间的化学通讯机制,使得大灾之年棉区棉铃虫为害得到有效控制,并对促进我国农业昆虫学基础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学科引领作用。其中,对棉花-棉铃虫-中红侧沟茧蜂三级营养间化学通讯机制的研究,开创了棉铃虫治理新思路和新途径。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该领域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棉花-棉铃虫-侧沟茧蜂三级营养通讯间关键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定,棉铃虫及其寄生性天敌中红侧沟茧蜂嗅觉行为分子机制的研究,棉花虫害诱导关键挥发物生物合成机制的探索,及基于三级营养关系设计昆虫行为调控剂在棉铃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上述研究成果为阐明棉铃虫及夜蛾科昆虫、中红侧沟茧蜂等膜翅目天敌寻找寄主的化学通讯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设计害虫绿色防控策略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邱式邦院士在我国蝗虫研究和防控实践中所做的主要工作。邱式邦院士提出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治蝗理念传承至今,促使我国开始走向现代化的科学治蝗道路,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还介绍了现阶段我国蝗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以及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了邱式邦院士在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对中国玉米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和防治中的重要工作,以此开启了中国亚洲玉米螟研究和防控的先河,对保障当时我国玉米的稳产、保产及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亚洲玉米螟的综合治理策略及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1.
1997年湖北省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及防治情况湖北省植保总站(430070)顾卫东1997年湖北省农作物主要病虫的发生超历史,粮棉病虫并重,病与虫并重。据省测报站3月上旬召开的全省农作物病虫趋势会商会上预测,全年中等偏重至大发生的病虫鼠害达14种之多。...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蝗虫治理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工作,包括蝗区发生情况的实地调查、蝗虫识别、防治飞蝗和土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示范等。李光博院士总结并探讨了毒饵治理飞蝗的经验和问题,研究提出了“利用青鲜毒饵防治土蝗”的新技术,并提出了新的治蝗方针,对于控制蝗虫灾害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农业防治法是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中一类重要的防治方法,是根据害虫、作物和农田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结合耕作制度及其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以达到经济、有效、安全、简便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一、农业防治法的理论依据 在农业生态系中,各个有机和无机组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关系。在一定的生境范围内,作物群体的变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作物病虫测报成就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开展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较早的国家之一。近50a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病虫测报工作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各级农业领导部门指挥重大病虫防治、减轻生物灾害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为保障农业丰收作了重要贡献。1 建立监测体系,强化了业务管理...  相似文献   

15.
病虫害预测预报是综合防治的基础,是实现及时、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减轻损失,夺取丰收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预测预报既受病虫本身特性及作物栽培条件的影响,又受气象因素的制约,所以目前我们对一些突发性重大病虫的监测能力还较低,预报水平也不够高,因而常使局部地区的粮棉生产受到严重危害。为了更好地总结和积累经验,现将1989年和1990年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发生及预报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以便找出差距,不断提高对病虫  相似文献   

16.
提高病虫测报水平 减轻病虫灾害损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立 《湖北植保》2012,(1):11-13
近年来,为适应绿色植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病虫测报工作在病虫防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当前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测报防治工作的主要技术措施,深入分析了当前病虫测报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要加强病虫草鼠害测报体系建设、提高病虫信息传递速度、加强安全用药知识普及及农资市场管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重大害虫多具有迁飞性,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预警在害虫防治中极为重要,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重大迁飞性害虫监测预警领域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20世纪60年代,在揭示黏虫远距离迁飞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黏虫“异地”测报技术,被农业农村部批准列入全国统一测报办法推广应用并传承至今,成为迁飞性害虫预测预报的经典理论;20世纪80年代,李光博院士又领导研究团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黏虫“异地”测报中,成功研制出黏虫测报专家系统,进一步提高了黏虫的预测预报理论和技术水平。同时也在迁飞性害虫预测预报信息化方面做出新的探索,研发了昆虫飞行数据微机采集分析系统,为昆虫迁飞行为和机理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也为我国迁飞性害虫的监测和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还介绍了研究团队在后续研究中,继承和发展李光博院士的学术思想,在昆虫雷达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开发研制方面做出新的突破,对未来迁飞性害虫监测预警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刘松林 《植物保护》1990,16(3):35-36
1990年是农业部确定的科技推广年,广大植保工作者正在进一步努力推广植保新技术,为科技兴农多作贡献。 我国的植保工作认真贯彻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利用天敌、放宽防治指标等,在控制作物病虫危害,保护农业生产安全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以1989年为例,全国这一年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属中等发生年,但个别病虫,如麦蚜、麦蜘蛛、赤霉病和  相似文献   

19.
赤壁市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深各级领导及广大农民对农作物病虫为害造成重大损失的认识,了解植保综合防治技术在农作物防灾减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高植保公共服务职能地位,按照湖北省植保站【2009】18号文件精神,开展早稻病虫灾害和防治技术对比示范展示,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出台,对健全农作物病虫监测防控体系、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促进专业化服务组织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依法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保障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生态、绿色产品全民共享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