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中国1957年于恩庶首次在福建从猫兔等动物体内分离出弓形体原虫,我省1982年—1983年也相继在贵阳、独山、铜仁等地从高热病猪和阳性感染的猪体内分离出弓形体原虫。从而证实了在我省家畜中存在着弓形体病的感染和流行,为了了解弓形体病在我市的流行情况,我市于1987—1988年应用间接血凝试验对我市盘县特区  相似文献   

2.
以旋毛虫肌幼虫层析抗原及国产 BA 试剂建立了快速检验旋毛虫病的 BA-Dot-ELISA。本法采用全血、眼观判定.应用预先制成快诊膜,可在1小时内报告检验结果.BA-Dot-ELISA 检出人工感染猪血清抗体的时间(人工感染后第4天)早于 Dot-ELISA(感染后第7天)和PPA-ELISA(感染后第10天)、与猪囊虫、猪弓形体、猪瘟不发生交叉反应.初步证实了本法具有简、快、敏、特等优点,有助于低水平血清抗体旋毛虫病猪的检测,尤其适合于早期诊断,宰前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介绍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弓形体免疫血清球蛋白检查弓形体病抗原的新方法。应用本方法活体或死后检查了人工感染的弓形体病猪,活体检查检出率为60-80%;死后检查检出率为100%。经与一般姬姆萨染色法比较,证实免疫酶技术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方法简便,设备简单,可在野外应用。本方法可作为猪弓形体病发病初期的快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是一种人、畜、禽共患传染病。在我国家畜中已证实有广泛流行,尤其对猪的危害性较大,而在家禽中的流行情况及危害程度尚不清楚。有关鸡弓形体血清流行病学的调查在我国已有零星资料报告,但尚未见有鸭、鹅弓形体感染调查的文献报告。家禽弓形体病可因急性感染而成批死亡,但慢性和隐性感染则可长期带虫,而成为人、畜、禽弓形体病的重要传染源。开展家禽弓形体病的血清学诊断,有助于了解本病在家禽中的流行规律和制定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保障养禽业的顺利发展。为此,自1986年10月至1987年5月,我们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方法,对广西南部八县(市)的鸡、鸭、鹅弓形体感染情况进行了初步抽查,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应用ANAE阳性反应测定T淋巴细胞作为衡量机体免疫状态,已被公认。我们应用酸性非特异性酯酶法(ANAE阴性反应)测定人工感染弓形体病猪的T淋巴细胞值,探索弓形体病猪的细胞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6.
1978年我所对人工感染猪弓形体病的病猪进行了六种(组)药的治疗试验,选出长效磺胺甲氧吡嗪(简称吡嗪磺、SMPZ)片剂与抗菌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TMP)片剂合用治疗效果最佳的试验结果。但片剂对大猪及群发病猪口服实为不便。在剂型上不理想。为满足生  相似文献   

7.
弓形体病是由原虫龚地弓形体(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据资料记载,具有本病特异性抗体的动物有190种。已被证实自然感染本病的哺乳动物有45种。在自然感染情况下,动物被感染后多数不显临床症状,而是带虫隐性感染。为了摸清桂林市牛羊感染本病情况,笔者对桂林市某奶牛场及阳朔、临桂两县的牛采取400头份血样,  相似文献   

8.
1986年广西卫生防疫站和新疆畜牧兽医总站合作,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1:64判为阳性)进行弓形体感染调查,结果在人畜血清中均发现阳性感染人的弓形体抗体  相似文献   

9.
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是一种由原虫引起的人、畜禽共患的传染病。1908年由Nicolle和Maneaux二氏第一次在啮齿动物体内发现,1939年Wolf从初生婴儿中分离出弓形体。1957年于恩庶等首次在我国猫、兔中分离出弓形体,之后,全国各地都有弓形体病的报道。1980年—1981年戴德隆、林卡民等先后在广西北海、灵山、浦北从病猪体中分离出弓形体,1987年崔君兆等从病人体中分离出弓形体。从而证实了广西有弓形体病的存在。为搞清弓形体病在广西猪感染的地理范围与感染率,我们于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条件下,探讨了炭凝集反应对人工感染猪弓形体病的检出效果及猪弓形体病与猪瘟等三种疫病之间有无交叉反应,经进一步对弓形体病区的自然病例进行了实地检测,表明,炭凝集反应是一种良好的弓形体病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1.
应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cAb-ELI-SA)的单抗第二抗体夹心法(单抗二抗法),检测人工感染弓形体病兔血清特异性免疫复合物(CIC),并与多抗(PcAb)第二抗体夹心法(多抗二抗法)及间接法进行比较.其结果显示:1.应用单抗二抗法检测感染弓形体后第4天,兔血清 CIC 阳性率为38%,至第6天阳性率达95.2%.显示了高度敏感性。2.单抗二抗法与多抗二抗法相比.在1~60天 CIC 的累积阳性率、OD 均值,前者均高于后者(P<0.01).有显著差异.3.交叉反应:与血吸虫病,本法为4.8%,间接法为21.4%;球虫病,本法为0%,间接法为12.1%.  相似文献   

12.
李芳琴 《福建畜牧兽医》2000,22(5):36-36,37
弓形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病原为弓形体(ToxopLasma),是一种球虫(与等孢球虫相似),其病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笔者自1985年至1989年参加了《中国人畜共患弓形体病调查研究》协作组,用全国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对我县家禽弓形体自然疫源感染情况作了调查,发现并证实了我县鸡、鸭、鹅均有不同程度的弓形体感染。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试剂盒 抗原、血球、阳性血清由上海畜牧兽医研究所提供。1.2 被检血清标本采集和处理 鸡、鸭、鹅血清标本来源于本县翠江镇、城郊乡的养禽户、畜禽繁育场和县招待所等禽群中,共采集血…  相似文献   

13.
用刚地弓形体(Toxoplasma gondii)感染C6/36、MA-104、BGM、Hep-2、Vero、FL六种细胞。第3天各种细胞均出现了病变。第7天最高病变滴度:C6/36~3细胞为10~(-6),其他细胞系均10~(-3)~10~(-5),TCD_(50)在10~-~10~(-6)之间。弓形体能在上述细胞系的胞浆中大量繁殖,亦可见到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经第二次传代后,弓形体体积增大。  相似文献   

14.
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弓形体原虫所引起的人畜禽共患的侵袭病。自从1908年 Nicolle 发现龚地弓形体以来,世界各地先后报导有45种哺乳动物、70种鸟类及5种冷血动物感染此病。人感染达1—90%。猪的感染率达28—71%,其它家畜感染率亦相当高。为查明猪感染弓形体后体内代谢过程发生的变化及弓形体原虫在体内繁殖需要的  相似文献   

15.
弓形体感染多种动物,且传播广泛。已报道了从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和鸟中分离到弓形体。对鼠弓形体(TP)感染动物和兽医感染率之间的关系也作了调查研究。动物弓形虫感染是个重大问题,关系到人畜健康。而在日本动物园,关于TP流行情况知  相似文献   

16.
著者们早先已证实,在人、猪、狗和猫等的体内有弓形体隐性感染。根据血清学检查,怀疑大多数动物隐性感染的弓形体。试验动物是外表健康的26只绵羊和3只山羊。为了分离弓形体,将试验组的羊只颈动脉放血杀死。死后立即进行尸体剖检,并且进行寄生虫学检查,搜集了所有  相似文献   

17.
将鸭病毒性肝炎SD株0.2ml(含100LD50)强毒人工感染4日龄雏鸭,在攻毒后12、18、24和30h采用中和抗体效价为1:512的3批鸭病毒性肝炎精致高免抗体进行治疗。结果表明,人工感染12~18h治愈率为97.5%~100%,感染后24h治愈率81.8%,30h治愈率39.1%,攻毒对照组死亡率为93.3%,健康对照组100%健活。  相似文献   

18.
<正> 在临床上,弓形体病容易与猪瘟、猪副伤寒等病相混淆。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从87年下半年至88年底,我县用微量凝集试验法诊断此病。检查了东方红、兰坊、八景、灰埠、筠阳、村前、杨圩、伍桥、祥符等九个弓形体疫点的231头疑似病猪,共检出弓形体阳性病猪183头。(不排除混合感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猪弓形体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抗原放射微量沉淀试验(RAMP),固相放射免疫分析(SPR-IA),放射对流免疫电泳(RCEP)等方法用于检测人畜共患的弓形体病,并与间接血凝(IHA),对流免疫电泳(CEP),环状沉淀试验(RPT)的结果分别进行了比较。试验用三批人工感染兔56头,健兔28头,四批人工感染猪120头,健猪50头,在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方面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又对现场曾有弓形体病史的500多头猪进行了检查,并与常规血凝(IHA)等方法比较,结果测得几种方法的阳性率的平均值分别为RAMP71.62%,SPR1A74.03%,IHA52.93%,CEP40.40%,RPT39.26%所有这些方法阳性的符合率均在90%以上,对猪其他高热病(猪瘟)及寄生虫病(日本血吸虫病,棘球蚴病)均未发现有交叉反应。因此认为R1A可提供作为猪弓形体病免疫诊断的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采用“雏痢清”对雏鸡人工诱发大肠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试验。每一试验均分为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雏痢清”高、中、低剂量组和药物对照等6组,每组30只三周龄石歧杂雏鸡,试验前后每只鸡分别称重,试验期2周。预防试验:“雏痢清”在人工诱发大肠杆菌感染前1天按0.1%(C3组)、0.2%(C2组)、0.4%(C1组)添加饮水中,让雏鸡自由饮用5天(雏鸡感染后连续2—3天饮水和吃料均停止),结果痊愈率分别为16.7%(5/30)、63.3%(19/30)、93.3%(28/30);感染对照(B1)组10.0%(3/30);药物对照组(C4)为56.7%(17/30)。相对增重率分别为:37.63%、93.71%、104.32%、82.99%和64.89%。治疗试验:当人工诱发大肠杆菌3小时后,试验组按抗茵药含量5 mg/kg(D3组)、10 mg/kg(D2组)、20 mg/kg(D1组)人工灌服药物3天,自由饮用2天,结果其痊愈率分别为40.0%(12/30)、77.0%(23/30)、100.0%(30/30);感染对照(B2)组36.7%(11/30);药物对照组(D4)为93.3%(28/30)。相对增重率分别为74.19%、70.45%、69.31%、69.79%和54.36%。以上试验显示:“雏痢清”与剂量相同的抗菌药对雏鸡人工诱发大肠杆菌感染痊愈率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增重方面比较,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雏痢清”显著比抗菌药高(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