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国平  钟馗  黄可威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76-5278
介绍了家蚕蚕病的发生规律,分析了蚕病的发生现状及发生原因,总结了蚕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淮阴区发生较严重的蚕病,尤其中、晚秋蚕,发病倒蚕已成为蚕农的后顾之优。如何减少蚕茧减产,控制蚕病的发生,已成为当前蚕桑生产的主要问题通过实践调查,我们发现在家蚕的饲养过程中,由于蚕农对蚕病危害的认识不足常导致蚕病的发生,对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如何控制蚕病的发生始终是蚕业生产中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介绍棠张镇秋季蚕病发生的种类,分析其秋季蚕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秋季蚕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蚕病的种类很多,发生情况复杂,病症表现也有差异。通常按照蚕病是否传染,分为传染性蚕病和非传染性蚕病。传染性蚕病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侵入蚕体危害所致并可以通过病蚕传染给健康蚕;非传染性蚕病是由节肢动物侵害、农药中毒、机械创伤及生理障碍等因素造成的,不能由病蚕传给健康蚕。  相似文献   

5.
僵病的有效防治是秋蚕饲养获取丰产的重要环节,因而一定要重视秋蚕僵病防治。结合歙县僵病发生特点,分析了秋蚕僵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蚕饲养户养蚕技术水平等防治方法,为获取秋蚕的丰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夏秋蚕期蚕病的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病是养蚕生产的大敌,不重视蚕病防治工作,将会引起蚕病大暴发,特别是夏秋季,由于气象环境、桑叶质量等因素,蚕病的发生较春蚕期严重,病毒病、真菌病及细菌病等各种蚕病同时发生.因夏秋季温湿度等条件较适宜各种病菌的快速滋生及蔓延,随时随地都可能被感染和传播,很多蚕农对蚕病的防治重小蚕、轻大蚕,大蚕期因蚕儿食桑量大、蚕座面积宽,忙于采叶及给桑,防病措施不力,往往上蔟后蚕儿在蔟中大量死亡,甚至造成颗粒无收.笔者结合多年的养蚕实践,谈谈夏秋季各种蚕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一、秋蚕僵病发生的症状秋蚕感染僵病后食欲减退,行动不活泼,蚕体出现各种病斑,有的不出现病斑,刚死时蚕体柔软,可以任意绕折,皮肤不易破,后蚕体逐渐僵硬,白僵呈桃红色,2天后,蚕体遍布白毛和白粉。眠前发病,病蚕多呈半蜕皮或不蜕皮蚕。蚕感染白僵菌后7天内死亡,对于小蚕潜伏期短,死亡的比较快。二、秋蚕僵病发生原因分析秋蚕僵病的传统途径是接触传染和创  相似文献   

8.
李清 《现代农业科技》2009,(18):290-291
夏秋季节是蚕病的高发季节,介绍了夏秋蚕病的综合防控技术,以期有效控制和减少夏秋蚕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在养蚕过程中,影响蚕茧优质、高产、高效的因素很多,如桑叶质量的优劣、饲育管理水平的高低、蚕病的发生与防治等,其中蚕病的发生多是当前影响蚕茧生产的主要因素。有的农民反映,这几年蚕越来越难养了,特别是夏秋蚕,蚕病多、单产低、收入少。为此,笔者就浙江省兰溪市农村蚕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综合防治蚕病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蚕的饲养过程中,及时发现形态不正常蚕、病蚕、弱蚕、小蚕是避免蚕病暴发的重要措施之一。蚕病的诊断可分为外观诊断、解剖诊断和镜检诊断。蚕病的发生和蔓延与蚕儿的体质、病原及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要获得高产优质的蚕茧就要认真贯彻"预  相似文献   

11.
在养蚕过程中,当蚕儿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传染,就会引起蚕病的发生,造成蚕茧生产的欠收和茧丝质量的下降,严重时甚至无收.为了避免蚕病的危害,减轻损失,在养蚕生产中,经常、及时地检查蚕病的发生征兆,迅速、正确地诊断蚕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养蚕实用技术的普及应用,广大蚕农生产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是控制蚕病的发生。蚕病发生的轻重直接影响养蚕的收益。基于此,分析几种蚕病发生的病症、病源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蚕病发生的实质是病原物、蚕儿体质与环境条件三者之间有机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结果。因此,防治蚕病必须在认识和掌握蚕病发生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各地区各蚕期的生产特点,认真采取全面而有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并贯穿到蚕桑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去,就能有效地控制和消灭蚕病,保证蚕茧的优质高产。目前危害蚕桑生产最严重的蚕病主要是传染性疾病,如中肠型脓病、病毒性空头病、真菌病等,这些蚕病传播性很快,对蚕茧的产量影响很大。传染性蚕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农村蚕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防治蚕病发生的对策,以期为农村养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进 《云南农业》2001,(8):23-23
一、蚕病发生的种类和为害 我县蚕区蚕病有真菌病、病毒病和细菌病,以真菌病和细菌病最常见,以真菌病、病毒病等传染性蚕病为害严重,其中以血液型脓病和白僵病最多.春季蚕发病少、为害轻,夏秋高温多湿,发病严重,各种蚕病都有,严重时几乎无收.中、晚秋蚕发病倒蚕已成部分农户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6.
苏玲 《北京农业》2012,(33):50-51
蚕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病原的存在并寄生,各种病蚕的尸体和蚕粪等是病原体的主要来源。我们只有做好消毒工作,才能更好的预防蚕病的发生。主要介绍了养蚕前、中、后的消毒工作,还介绍了一些消毒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危害及传播途径的分析,提出对桑叶进行全程叶面消毒的方法控制蚕微粒子病,提出消毒液的配制、使用方法和控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夏秋蚕期间,由于高温闷热、干旱少雨、叶质下降等多方面原因,极易造成蚕病不同程度发生.为避免蚕病大面积发生,确保养蚕收入的稳定,夏秋蚕饲养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9.
徐光 《云南农业》2005,(6):13-13
白僵病是危害较大的传染性蚕病,在各蚕区、各蚕期都有发生危害,多湿地区、多湿季节发生更为严重。一、病症蚕体感染白僵菌初期,外观与健康蚕无明显差异,随着病程的进展,病蚕皮肤上出现油渍状暗褐色病斑。病斑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部位不定。病斑出现后不久,病蚕的食欲急剧下降乃至停食,病蚕死亡前体液呈现乳白色,死亡后1 ̄2天从气门、口器、节间膜等处长出白色气生菌丝。眠前发病,病蚕多呈半蜕皮或不蜕皮蚕。家蚕感染白僵菌后一般3 ̄7天死亡,小蚕的潜伏期短,死亡快,大蚕则死亡慢。二、病原菌及传播途径病原菌属真菌门、半知菌类、丛梗孢科…  相似文献   

20.
4、防止蚕病发生 蚕病会使蚕茧减产,茧丝质量下降.严重时会造成颗粒无收。蚕病的发生规律是春蚕期较少,夏蚕期增多,秋蚕期最盛。夏秋蚕期气温高,湿度大,病原物繁殖快.同时,从春天到夏秋蚕随着养蚕次数的增加,病原物积累多.致病力强。夏秋季桑树病虫害严重,桑叶质量不如春季好,蚕儿往往营养不良,抗病能力差,因此防治夏秋蚕病害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