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一、秋蚕僵病发生的症状秋蚕感染僵病后食欲减退,行动不活泼,蚕体出现各种病斑,有的不出现病斑,刚死时蚕体柔软,可以任意绕折,皮肤不易破,后蚕体逐渐僵硬,白僵呈桃红色,2天后,蚕体遍布白毛和白粉。眠前发病,病蚕多呈半蜕皮或不蜕皮蚕。蚕感染白僵菌后7天内死亡,对于小蚕潜伏期短,死亡的比较快。二、秋蚕僵病发生原因分析秋蚕僵病的传统途径是接触传染和创  相似文献   

2.
桑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慢性病.还是一种可由母体经卵传到下一代的病害。我国有的养蚕重点省份.曾因该病的发生而导致蚕业生产遭到重大损失.因此对该病不可掉以轻心。蚕、蛹、蛾、卵都会遭到微粒子病原的侵染而表现出特有的病症。病蚕体躯瘦小.发育缓慢。经卵传染的蚁蚕.重的一龄中死亡.轻的可活至二、三龄。蚁蚕期感染的.出现迟眠蚕和不眠蚕。大蚕期病蚕表现出体壁发皱、体呈锈色.有的体壁上出现黑褐色病斑.还有的呈半蜕皮和不蜕皮蚕。病蚕不结茧或仅吐少量丝.做个薄皮茧。病蛹表皮无光泽.环节松弛.脂肪上有黑褐色渣点。不羽化或羽化较迟。病蛾翅膀不伸展成拳翅.鳞毛不丰满.蛾肚松弛.卵少且小。病卵孵化率低.孵化不齐.孵化的蚁蚕常在小蚕期死亡。  相似文献   

3.
白僵病属真菌病一种,是目前蚕茧生产中极为常见、危害又较严重的一类蚕病,特别在晚秋蚕期最易发生. 一、发病症状及规律 蚕儿患白僵病初期体色一般稍暗,反应迟纯;发病后期,蚕体常出现油渍状病斑.濒死时排软粪,少量吐液.刚死的蚕头部向前伸出,肌肉松弛,略有弹性,以后逐渐硬化,约1~2天后,从硬化的尸体上先后长满白毛和白粉即病菌的菌丝和孢子.白僵病易在多湿、适温(24~28℃)的环境中发生,且各龄期都能够感染.一般从感染到发病死亡时间,小蚕为2~4天,大蚕为4~6天.  相似文献   

4.
<正>家蚕白僵病是一种最常见的真菌寄生病,该病由白僵菌经表皮感染,再穿透体壁进入蚕体内寄生导致家蚕死亡,而后尸体僵化并布满白色粉末状分生孢子,因而得名。家蚕白僵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其对蚕业生产所造成的危害仅次于病毒病。它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接触传染、创伤感染和食下传染3种,传染源主要来自于病蚕和野外病虫尸体僵化后的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5.
一、真菌病 1、白僵病(石灰蚕)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继而蚕体出现油渍状或暗褐色病斑,临死时常伴有吐液和下痢症状.死后头胸向前伸出,身体柔软,不久渐渐硬化,先从气门、节间膜等处长出绒状白色气生菌丝,逐渐遍布全身,最后菌丝布满白色粉状的分生孢子.蛹期发病全身失水干瘪,在节间膜等处长出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轻摇蚕茧可闻清脆的声音.本病由白僵菌孢子经皮侵入蚕体引起,接触传染为唯一途径,包括接触和创伤传染两种形式.蚕儿从感染白僵病到死亡,病程2~7天.  相似文献   

6.
蚕白僵病是由白僵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的。蚕死后,先软后变硬,出现桃红色,经过一二天,全身长满白毛和白粉,称为白僵蚕。 一、发生原因 1.小蚕共育室的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未按药剂标准和严格的消毒程序进行,造成蚕室、蚕具白僵菌残留。  相似文献   

7.
1.柞蚕病害 1.1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类蚕病,传染性强,对生产的危害大,重者可以绝收。此病的主要症状是:蚕体肿胀,体皮变色,质脆易破,化脓腐烂。蚕期主要表现为水眠蚕,半蜕皮蚕,嫩起子蚕,黄烂皮蚕和老虎蚕。  相似文献   

8.
蚕的蝇蛆病是由多化性蚕蛆蝇产卵于蚕体表面 ,孵化后的幼虫 (蛆 )寄生家蚕而引起的。每年春蚕期开始发生 ,夏、秋期最烈。本病的危害 ,不仅损失大量优质原料茧 ,而且整个养蚕季节均受其威胁。其症状 :在幼虫寄生处体壁呈羊角状病斑 ,病斑随蛆的长大而增大 ,环节肿胀扭曲 ,3~ 4  相似文献   

9.
苏玲 《北京农业》2012,(33):50-51
蚕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病原的存在并寄生,各种病蚕的尸体和蚕粪等是病原体的主要来源。我们只有做好消毒工作,才能更好的预防蚕病的发生。主要介绍了养蚕前、中、后的消毒工作,还介绍了一些消毒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2016年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冷泉镇所本底村委会补机白村、多依村、腊卡村夏蚕出现一种排念珠状蚕粪的蚕病,夏蚕单产由每张45~50 kg下滑到35.1 kg,严重影响蚕农收入和从事养蚕劳动的信心。通过不同季节、不同地点、不同方式进行小蚕共育,把共育的小蚕分到同一村中,对比观察大蚕的长势及健康状况并记录单张蚕种产茧量,调查引起排念珠状蚕粪的蚕病发生原因,发现该蚕病是蚕采食了感染细菌性桑疫病的桑叶所导致,属于细菌性蚕病。  相似文献   

11.
一、真菌病1、白僵病(石灰蚕)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继而蚕体出现油渍状或暗褐色病斑,临死时常伴有吐液和下痢症状。死后头胸向前伸出,身体柔软,不久渐渐硬化,先从气门、节间膜等处长出绒状白色气生菌丝,逐渐遍布全身,最后菌丝布满白色粉状的分生孢子。蛹期发病全身失水于瘪,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淮阴区发生较严重的蚕病,尤其中、晚秋蚕,发病倒蚕已成为蚕农的后顾之优。如何减少蚕茧减产,控制蚕病的发生,已成为当前蚕桑生产的主要问题通过实践调查,我们发现在家蚕的饲养过程中,由于蚕农对蚕病危害的认识不足常导致蚕病的发生,对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如何控制蚕病的发生始终是蚕业生产中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危害及传播途径的分析,提出对桑叶进行全程叶面消毒的方法控制蚕微粒子病,提出消毒液的配制、使用方法和控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4.
蚕微粒子病是养蚕业的大敌。目前尚无特效药防治,因而必须及早识别和预防。 1.识别方法蚕卵出现大量排列不整齐的堆卵、叠卵和不受精卵,粘性差,容易脱落。孵化极不齐一,幼蚕孵出后数天不疏毛,体形萎缩细小,体色污暗,食桑、行动不活泼,迟眠、迟起或蜕皮无力,成半蜕皮蚕或封口蚕;起蚕期体带铁锈色,粪粒形状不整,在饲育过程中陆续死亡,尸体干瘪;大蚕期体表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点,多在腹面两侧或尾角顶端;有的尾角发焦,绢丝腺体不光亮,出现乳白色突起。病重时不能吐丝,只能结薄皮茧,蛾、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壮蚕(4 ̄5龄)微孢子虫感染与微粒子病显微镜判别时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显微镜检别出微粒子病的时期随微孢子虫接种剂量的增大而提早,并且3个取样部位从先到后镜检出的顺序分别为病蚕中肠、病蚕整体、病蚕粪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宿主湿度环境对球孢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为采取适当防治措施以减少白僵病对蚕茧生产的危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象州蚕区球孢白僵菌感染家蚕获得的白僵病蚕尸体,观察不同湿度环境中白僵病蚕尸体形态的变化情况,并每隔15d进行一次分生孢子致病力测试。【结果】在25℃下的3种湿度环境(60%RH、75%RH和90%RH)中,白僵病蚕尸体在同一宿存时间内,球孢白僵菌活力与宿存湿度关系密切,在60%RH中宿存的蚕体保存较完好,60d后仍然可见淡黄白色的分生孢子,尸体质硬;随湿度增加,宿存病原活力逐渐降低。3种湿度条件下球孢白僵菌在2龄病蚕尸体中宿存30d内,对家蚕仍有很强的致病性,其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2.915、3.071和5.222d;在60%~75%RH条件下,宿存45~60d的球孢白僵菌对家蚕仍具有一定的致病力;而在90%RH条件下,宿存45d后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数量急剧下降,无法测定其致病力。【结论】球孢白僵菌在病蚕体中宿存60d内对家蚕的致死率仍然很高,因此及时清除病蚕尸体并使尸体病原性灭活,可降低白僵菌的二次感染。  相似文献   

17.
吴会东  李健 《新农业》2004,(3):44-45
通过实践调查.我们发现在家蚕的饲养过程中.由于蚕农对蚕病危害的认识不足常导致蚕病的发生.对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如何控制蚕病的发生始终是蚕业生产中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力阐述金城江区农村蚕病发生及危害的特点,深入分析蚕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策略,为蚕农抓好蚕病防治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血液型脓病 血液型脓病是一种病毒病,俗称脓病。在养蚕季节都可能发生,此病从感染到发病只有三五天,以春蚕和中晚秋蚕发生较多,尤以蚁蚕和起蚕最易感染。  相似文献   

20.
一、黑痘病在多雨地区和多雨季节发生严重。黑痘病主要危害植株的幼嫩组织——幼叶、嫩梢、花穗和幼果。嫩梢、幼叶受害后,往往干枯而死。幼果感病后出现圆形深褐色小斑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中央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