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黑麦胚性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登辉  吴琴生 《作物学报》1995,21(6):759-761
禾谷类作物胚性细胞悬浮系的相继建立,为获取大量原生质体、进行体细胞杂交和将外源DNA直接导入可再生细胞(贾敬芬,1990)奠定了坚实基础。黑麦是重要的禾谷类作物之一,具有耐酸、耐瘠、耐旱、耐寒等许多优良特性(李杨汉,1979)。为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对黑麦进行改良和将其优良性状转移到其它禾谷类作物中,建立可高频再生的黑麦胚性细胞悬浮系十分必要。本文报道了黑麦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和植株再生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植物原生质体为遗传转化及遗传改良研究提供了有利的试验材料。采用原生质体技术可进行基因瞬时表达研究,可获得突变体材料,也可导入外源目的基因以改良植物种质资源,在芸薹属植物育种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综述介绍了芸薹属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及体细胞杂交的研究进展,主要从原生质体分离纯化、培养再生、原生质体融合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概述,详细阐述了影响芸薹属植物原生质体分离及培养的相关因素;分析了芸薹属植物原生质体研究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芸薹属植物种质遗传改良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谷子原生质体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生质体作为植物遗传操作的理想受体,在创造新种质,培育新品种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近10年来,禾谷类作物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研究已取得明显进展,但重复性、实用性尚不理想.我们通过愈伤组织改造程序获得了高频率原生质体分裂和植株再生的结果.113个谷子代表品种的幼穗与成熟种子作外植体被接种在含2,4-D 2,0mg/l、KT0.2  相似文献   

4.
大豆组织培养再生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因其愈伤组织难以分化、原生质体再生困难等因素,其再生体系一直不够完善。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成功建立了大豆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器官发生再生系统。80年代末期原生质体培养获得突破。介绍了大豆器官发生再生系统、体细胞胚胎再生系统和原生质体再生系统的研究进展;对这3种再生系统进行遗传转化的优缺点作了比较;并提出了关于大豆遗传转化再生系统的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5.
甘蓝枯萎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甘蓝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conglutinans)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途径之一是获得其具有再生功能的原生质体。本研究通过对甘蓝枯萎病菌菌丝摇培时间、菌丝的酶解时间、保护原生质体的渗透压稳定剂的种类和浓度等因素进行优化,建立了制备甘蓝枯萎病菌原生质体的高效、稳定体系,并在SR固体培养基上实现了甘蓝枯萎病菌原生质体的再生,再生率可达21.13%。该体系的获得将为下一步甘蓝枯萎病菌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致病机理的解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油菜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油菜的遗传转化研究日趋成熟,用于转化的目的基因趋于多样化,如:品质改良、抗病、抗逆、不育基因等;较常用的筛选标记基因是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 II);目前油菜已建立了子叶、下胚轴、茎段、原生质体培养、小孢子培养的再生体系;用于油菜基因转化的方法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PEG法、激光微束穿刺法、显微注射法等。本文主要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利用原生质体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植物进行遗传改良和细胞生理生化特性研究。为了给禾本科植物原生质体分离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推动禾本科植物原生质体的研究应用,对制备禾本科植物原生质体的材料选择、材料的预处理、分离方法及条件和纯化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的阐述,分析了影响禾本科植物原生质体分离效果的有关因素,并对禾本科植物原生质体分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及对其研究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油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研究的快速发展,油菜的遗传转化研究日趋成熟。2003年,转基因油菜在全球种植面积为352万公顷。油菜基因工程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转化的目的基因、筛选标记、再生体系的建立和遗传转化方法方面。目前油菜已建立了子叶、下胚轴、茎段、原生质体培养、小孢子培养的再生体系;用于油菜基因转化的方法有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PEG法、激光微束穿刺法、显微注射法和花粉介导法等。在油菜转基因中所转化的目的基因趋于多样化,如:品质改良、抗病、抗逆、不育基因等;较常用的筛选标记基因是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II);本文主要从油菜转基因的再生体系建立、筛选标记及转化方法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油菜转基因上存在的问题及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原生质体作为单细胞且具有全能性,为研究植物细胞壁生物合成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模型。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过程复杂,涉及诸多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应用普通的研究方法难以全面解析整个再生壁过程的分子网络。为充分了解植物原生质体再生壁内在特性,推动植物原生质体再生壁的分子机理进一步完善,笔者从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壁培养、细胞壁再生的细胞生物学证据、结合诸多组学技术研究细胞壁再生分子机理3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总结。分析了不同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植物材料限制、培养基及培养方式的差异;归纳了2种常用染料应用于原生质体再生壁可视化研究的进展;总结了转录组、蛋白组及更为精细的核蛋白组及磷蛋白组技术在揭示细胞壁再生分子网络机理方面的应用和意义,并提出了对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机理深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茄子组织培养与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综述了茄子组织培养与基因工程技术所取得的进展,并对茄子基因工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迄今已利用茄子幼苗子叶、胚轴、叶片、胚、茎等外植体获得再生植株,是茄子离体再生研究最多的一个领域。其再生的关键取决于材料基因型、外植体类型、培养基类型等因素,不同基因型材料的再生能力差异很大,也影响再生的途径。原生质体是比较理想的进行遗传操作的受体,所以在其来源、培养液组成和成苗途径方面都有研究。花药和小孢子离体培养可以获得单倍体植株,节省获得纯系的时间,并有利于获得重组家系,为生产商用F1杂种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幼苗外植体器官再生、花粉(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和小孢子培养已成功地建立了茄子受体再生系统。茄子基因工程技术在提高现有品质和创新种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农杆菌介化法是茄子转基因常用方法,已在外植体选择及再生、选择压筛选、农杆菌株系和转化浓度、预培养和共培养时间等影响因子方面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转基因技术主要应用于茄子抗虫和单性结实基因工程方面并分别获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其他领域如抗病、抗逆等方面应用还很不足。因此作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工作应集中于:目的基因的标记与克隆、高效受体再生系统的探索、更有效遗传转化方法的应用、扩大遗传转化范围,以提高实际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1.
醮花法转基因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拟南芥常用的醮花转基因方法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论述该方法在禾本科作物及其它物种的应用,从理论上说明这种转基因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木本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给木本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推动木本植物快速繁殖和品种遗传改良工作的开展,从原生质体分离、纯化、培养方式等方面对木本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体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比分析了原生质体不同分离方法和培养方式的优缺点,研究总结出影响原生质体培养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木本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3.
棉花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原生质体培养已在多个棉种上取得成功,体细胞杂交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创造出多个种间体细胞杂种,为棉花遗传改良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棉花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的基本技术、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为棉花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棉花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纤维和油料作物。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棉花育种和种质创新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极大地推动了棉花育种的进程。现代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成功应用大多是依靠有效的再生体系的建立。因此棉花组织培养及其再生技术在品种改良、种质资源的繁殖和保存、杂种优势的固定和遗传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颇受各国研究者的重视。本文综述了棉花的体细胞培养、花药培养、茎尖培养、胚珠和胚培养以及原生质体培养等方面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棉花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技术在观赏植物育种中起重要作用。原生质体的来源、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基的成分、培养方法等,都对原生质体的培养有重要影响。近年来,观赏植物原生质体在细胞融合、遗传转化上有了一定发展,为创造观赏植物新种质提供了新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红掌是一种重要的观花和观叶兼具的草本植物。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已经成为红掌繁殖主要采用的方法,绝大部分品种可以通过组织培养实现再生,其推动了红掌细胞工程育种的发展。本综述总结了红掌细胞组织培养繁殖途径,包括直接获得无菌苗途径、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再生途径、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原球茎和类原球茎途径、原生质体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花器官培养,多倍体诱导,物理化学诱变,遗传转化,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筛选的研究在育种中的应用。并提出了红掌细胞工程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将来红掌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Plant regeneration in sweet potato (Ipomoea batatas L., Convolvulacea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iques for improvement of sweet potato crops, particularly including the exploitation of somaclonal variation, gene transfer by genetic transformation and somatic hybridization, requires the control of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tissue cultures. Shoots can easily be regenerated from explants of stems, petioles, leaves and roots, while callus cultures do not produce any shoots. The potential of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via embryogenesis was evaluated for 10 cultivars of sweet potato. Protocols for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cultured protoplasts have also been developed. Since mesophyll was resistant to enzyme digestion, fragments of stems and petioles, callus and cell suspensions were used as source of protoplasts of sweet potato. Series of transfers of protoplast-derived calluses, particularly those which had been obtained from in vitro plants, to media containing a high level of zeatin resulted in successful formation of shoots in only two sweet potato cultivars. In addition, the embryogenic potential was irreversibly lost through protoplast culture, since protoplasts isolated from embryogenic cell suspensions developed into non-embryogenic callus. Consequently, an alternative protocol is being successfully developed to improve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cultured protoplasts of sweet potato, involving first root formation from which shoots can then be regenerated. Preliminary evaluation in field conditions in Gabon revealed that plants regenerated from cultured protoplasts exhibited a great genetic variability in their growth and tuber formation in particular.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8.
陈名红  陈学军  熊立 《种子》2007,26(5):4-7
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技术是植物生物工程的基础,植物原生质体的来源、酶解的条件、培养基的组成、培养方法等对原生质体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本文着重对影响烟草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综合论述,并讨论了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