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油茶林种植决明对土壤生态和油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油茶林地表裸露、地力下降等现象,开展了在油茶林种植豆科植物决明的生态栽培试验。试验表明:油茶林种植决明后对0~20cm、20~40cm各土层的有机质和全氮、全磷、速氮、速磷、速钾等养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种植决明后能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和潜在养分的能力;对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6.59%和6.08%,在高温季节日平均降低土壤温度2.67℃;同时促进了油茶生长,油茶苗的高度、冠幅和地径生长指标分别提高7.70%、12.15%和10.93%。  相似文献   

2.
试验通过对淮土油茶低产成熟林采用不同低改措施后的油茶鲜果产量增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低改措施对油茶低产林鲜果产量增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以林地清理+修枝整形+垦复土壤+合理施肥+水保措施(A)的产量增量最大;增产最明显。  相似文献   

3.
通过5年的径流小区的野外定位观测,研究了油茶林不同水保措施的产流产沙特征。研究表明:产流降雨峰值和谷值出现的时间与自然降雨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表明降雨的季节动态是产流降雨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前埂后沟模式有最小的产流产少量和径流系数,其次为内斜式模式,正常小平台则最大;不同水保措施采用梯壁植草措施均能有效减少产流产沙量。前埂后沟和梯壁植草的水保措施适宜在红壤侵蚀区油植种植过程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侵蚀红壤坡地修建鱼鳞坑、反坡台地、竹节沟3种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比较研究了3种水保措施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恢复时间内,措施外坡面枫香生长量鱼鳞坑竹节沟反坡台地对照小区;措施内鹧鸪草生长量鱼鳞坑竹节沟反坡台地。数据说明,鱼鳞坑、反坡台地、竹节沟3种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红壤侵蚀坡地植被恢复均有促进作用,而鱼鳞坑措施促进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5.
皮兵  袁巍  程宁南 《湖南林业科技》2010,37(5):25-28,32
针对湖南省油茶栽培区的6大土壤类型,采用测土配方方法,应用养分平衡估算法,结合油茶基础生物量、平均生物量和目标生物量等,提出了湖南省油茶栽培区6大土壤类型油茶幼林的施肥配比及年施肥量。  相似文献   

6.
整地方式对油松幼林生长影响及水保效益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不同整地方式的水土保持作用和油松幼林生长效果的观测研究表明:不同整地的水保能力以窄条梯田最大,其次是水平阶,鱼鳞坑最小,平均每年每平方公里的侵蚀模数分剐为51.8T、53.89T、57.3T、64.6T;径数模数分别为1.69×10~4m~3、1.75×10~4m~3、2.05×10~4m~3、2.54×10~4m~3。油松造林成活率、地径和高生长,以鱼鳞坑为最好,且三种整地方式均比不整地的好。单位面积投工量以窄条梯田最多,分别比水平阶、鱼鳞坑多45%、76%。不同整地方式及荒草地土壤含水量全年平均值差别不大,较荒草地有所提高,但四五月份含水量低于荒草土。  相似文献   

7.
笔者基于三分式径流增肥整地的方式,分析了山西省黄土丘陵区相同林龄(8 a)4种不同营林模式下林地土壤孔隙和养分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孔隙状况总体表现为水平沟整地优于鱼鳞坑整地;土壤养分改善状况总体表现为水平沟整地优于鱼鳞坑整地;总体来看,营林模式一[水平沟(A/B)整地+针阔块状混交+壮苗+抚育]造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定油茶幼林钾肥最适施用量,从而为油茶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赣无’系列的5年生油茶林分为试验对象,设置了5个钾素水平处理(K0、K1、K2、K3、K4),1个施用复合肥的对照处理(CKFHF)和1个不施肥的处理对照(CK0),就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茶树体生长、叶片养分积累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均能显著提高油茶树体各生长指标的增幅和叶片及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随着施钾水平的提高,油茶树体各生长指标的增幅和叶片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均随之增加,K3处理的达到最大值,复合肥处理的肥效小于K2处理;随着施钾水平的提高,油茶林地土壤中速效钾和有机质的含量均显著性增加,而土壤中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则随着施钾水平的提高均先减小后增加,K4处理的降到最小值;对油茶叶片中的钾含量、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与施钾量进行拟合,得出其响应曲线,并确定了对油茶幼树施用钾肥的最适用量范围为317.72~322.25 g/株。  相似文献   

9.
生物活性硒元是近年开发的一种全新的有机富硒植物营养素。为了探讨活性硒元对油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与作用,以优良油茶品种的2~4年生幼林和10年生成熟林为研究对象,共设3个随机区组、6个处理(即CK0、CK1、CK2、Ⅰ、Ⅱ、Ⅲ,其中以处理Ⅱ为推荐处理),就富硒肥的施用效果问题进行了校验试验。结果表明:以活性硒元土壤赋存复合肥(以下简称为"活性硒元")处理Ⅰ、Ⅱ、Ⅲ的油茶成林与幼林的果实产量明显高于各对照(CK)组,且推荐施肥处理Ⅱ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不同处理间油茶产量的差异显著(p<0.05),说明活性硒元的施用对油茶产量有显著的影响,而尤以处理Ⅱ的影响最为显著;活性硒元各处理组油茶果实中的硒含量明显高于各对照(CK)组,且其含硒量随着硒元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种仁的含硒量最高,成林种仁中的含硒量为0.127~1.042 mg/kg,幼林种仁中的含硒量为0.119~0.866 mg/kg,果皮中的次之,种皮中的含硒量最低。  相似文献   

10.
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病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林农间作对油茶幼林病虫害影响的情况,并制定相关的病虫害良好预防及控制的模式,针对油茶幼林当作所间作种植的大豆、金银花、花生3种作物不同间作模式对病虫害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调查与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银花、大豆及花生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病虫害的控制均有一定影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中间作金银花达到的处理效果是最好的。3种间作模式均显著影响油茶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间作大豆是调控病虫害发生最适用的一种间作模式,利用这种间作模式可以有效地达到调控油茶幼林生态情况的目的,可促进种植作物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生物结皮层土壤微生物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库布齐沙漠研究了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层土壤微生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藻类或苔藓类生物结皮层微生物含量均显著高于流动沙土,同时生物结皮层微生物含量也高于下层土壤的微生物含量,说明沙漠地区生物结皮不仅是土壤养分活动的中心,也是土壤微生物富集的中心.并且,沙丘不同部位、人工或天然植被类型的不同等对藻类或藻类-苔藓类生物结皮层或2~10 cm土层三大微生物含量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防护专用林、防护型用材林、防护型经济林和防护型薪炭林以2∶1∶1∶1比例配置的条件下,进行长期定位研究,其结果是:(1)在1~4 a期间,红壤区和紫色土区单位面积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38.98%和36.05%,平均含沙量分别减少41.19%和18.43%; 4~7 a期间,两区域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99.86%和75.73%,平均含沙量减少97.52%和 78.00%.(2)植被恢复后的第7 a,红壤区的土壤侵蚀量已控制在允许量以内,为3.42 t·km-2a-1;紫色土土壤侵蚀量以养分流失为标准时,在允许量以内,以成土量为标准时,尚有一定距离.(3)红壤水土流失量比紫色土小,在水土流失量的减小速度上大于紫色土区.红壤较紫色土区生态恢复快.(4)降雨量在10.1 mm·d-1以上时,造林1~4 a期间,两类区域均易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量主要产生于25.1 mm·d-1以上的几场降雨.  相似文献   

13.
生物质土壤改良剂对风沙土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生物质土壤改良剂作为沙质土壤改良剂对风沙土的改良效果,通过室外蒸发试验比较了生物质土壤改良剂和羊粪2种改良介质的不同施用率(0%,10%,20%,30%,40%,50%)对风沙土物理性状及蒸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随着生物质改良剂追施比例的增大,土壤容重降低幅度为3.76%~42.11%,孔隙度、孔隙比增加幅度分别为8.52%~54.09%和15.55%~151.13%,饱和含水量最大增幅达到157.44%,是对照的2.57倍;经方差分析证明,G2、G3、G4、G5处理的土壤容重,G3、G4、G5处理的土壤孔隙度及饱和含水量,与CK相比,均达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各时段内累积蒸发率快慢呈CKG1G2G3G4G5,即随着改良剂添加比例的增大而递减。与同比例下的羊粪相比,经过生物质改良剂作用后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孔隙度及饱和含水量明显升高;各蒸发时段内累积蒸发率表现为:G1Y1、G2Y2、G3Y3、G4Y4、G5Y5。综合分析认为,生物质土壤改良剂能够有效地改善风沙土的物理性状,降低蒸发速率,增强沙土的保水能力;此外,在土壤各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上,生物质土壤改良剂的最佳配比在30%左右。  相似文献   

14.
AboutSoilErosionandSoilandWaterLossZhangHongjiangCOlleg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n,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Beiji1ig100083,P.R...  相似文献   

15.
整地深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整地深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深整地空白处的土壤含水率较对照空白处提高0.46个百分点;深整地较浅整地土壤垂直温度变化小,在0~70 cm范围内,每深10 cm,浅整地地温下降1.0 ℃,而深整地的下降0.9 ℃;深整地较一般整地土壤容重减小11%,土壤孔隙度增加5.5个百分点。研究结果还表明,适宜的整地深度以50~60 cm为宜,这有助于降低造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红松林下土壤化学性质的研究,结合红松生长状况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的pH及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是十分明显;不同样地之间的全N、水解N、速效K、速效P、交换性Ca、交换性Mg存在一定的差异;与红松树高生长关系比较密切的有pH和水解N ,和高生长关系不大的有有机质、交换性Mg和速效K。  相似文献   

17.
不同林分类型及土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山五桂山保护区选择4个不同的林分类型,分别进行土壤采样,测定土壤养分指标,分析不同林分类型及土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为林分改造、土壤养分改良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四种土壤养分指标在四种林分类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四种林分类型的土壤养分指标含量大小排序大致为:沟谷季雨林阔叶混针阔混针叶林,只有有效磷含量是阔叶混大于沟谷季雨林。(2)四种土壤养分指标在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沟谷季雨林这3种林型中的5个土层间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常绿阔叶林中仅速效钾在5个土层间有显著性差异。(3)四种林分类型中,沟谷季雨林各指标含量相对较高,处于"中下"等级,而针叶林各指标含量低,处于"很低"等级。总的来说,四种林分类型的土壤养分含量偏低,特别是针叶林,各项土壤指标含量均为"很低",可以参考群落演替方向对针叶林进行林分改造来提高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18.
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是反映土壤肥力最为重要的生物学指标之一。文章综合论述了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土壤酶活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做了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林地土壤压实对土壤呼吸影响的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土壤呼吸对于林地树木生长的重要性。分析人工干扰等外力作用导致土壤压实,使土壤容重增加,改变土壤孔隙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通过对影响因素和机理的分析,从微观角度利用微分原理,推导出土壤压实对土壤呼吸影响的数学模型,并就各主要影响因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