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正> 随着紫贻贝人工养殖事业的发展,生活在紫贻贝外套腔内的豆蟹对紫贻贝造成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据调查:在河北秦皂岛沿海人工养殖的贻贝中有中华豆蟹和戈氏豆蟹两个种,以中华豆蟹为主,占82.1%。其与贻贝的宿生率一般为50—60%;每年8—10月间对贻贝危害程度在30%以上的时间有两个月;危害高峰在每年的9月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在河北秦皇岛山海关东姜庄贻贝养殖海区的三年来的调查研究资料,概述了中华豆蟹对贻贝养殖的危害和繁殖习性,着重探讨了中华豆蟹的世代交替情况,并提出两项在改变现有贻贝人工养殖周期上以消灭豆蟹的建议。 1.中华豆蟹的繁殖期是在每年的6月下旬到10月上旬,繁殖盛期是在7月下旬到9月上旬,正值全年的高温期。当年生幼蟹自8月下旬开始陆续潜入贻贝外套腔中生活。中华豆蟹的早期发育约需一个月左右;幼体变态发育时间约需40余天。中华豆蟹有14.3%~25.8%的个体具有在一个生殖期进行两次繁殖的现象,依不同大小的个体其第一次繁殖量为817~11965尾不等;两次合计的繁殖量为1588~16378尾不等。雌蟹的生物学最小型为5毫米以上个别曾发现有4.5毫米的。 2.中华豆蟹的生长期主要是5月下旬到10月下旬阶段,这时旬平均水温值为14°~26°~14℃,也正值全年的高温期。进入11月至翌年5月生长基本停滞。 3.中华豆蟹的世代交替情况:某年在繁殖期早出生的个体,到翌年繁殖期有一部分可以参加两次繁殖后而死亡消失,这祥个体的寿命只越过一个冬季而只有一周年多;而晚出生的小个体,到翌年繁殖期只参加一次繁殖,到第三年繁殖期再参加一次繁殖后而死亡消失,这样个体的寿命可以越过两个冬季,生活两周年。 4.基于对中华豆蟹世代交替的认识,提出了从改变现有贻贝人工养殖周期以消灭中华豆蟹的建议:一是养殖秋苗,实行春收,二是仍养春苗,也实行春收,这样可以排除豆蟹参加繁殖的机会,使之不能延续后代,而自行消灭。  相似文献   

3.
基于Web的中华绒螯蟹养殖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产品质量安全,设计了基于Web的中华绒螯蟹养殖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通过分析中华绒鳌蟹养殖过程中的危害,结合无公害中华绒螯蟹养殖HACCP质量管理体系,确定了中华绒螯蟹养殖质量安全监管措施的5个关键监控点和监控措施;依据EAN/UCC标识系统,设计出可追溯二维码标签,并应用ActiveX控件技术实现了客户端标签打印功能;采用B/S模式结构体系,建立了基于Web的中华绒螯蟹养殖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为中华绒螯蟹实现"从源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提供良好的管理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蓄养有越冬的1令牡蛎的浅盘里,偶然混入一只岩黄道蟹(Cancer irroratus),这在控制牡蛎的生物附着及泥沙淤积方面却意外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几乎完全防止了这些问题的发生;而其它养殖浅盘的贻贝附着问题极为严重,并且淤积了一层厚泥沙。根据这种情况所作的一次核实试验表明:不同规格的大小蟹都是有选择地捕食贻贝。所以,在利用栏围空间养殖软体动物的系统里,以蟹来控制生物附着似乎是很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正> 中华豆蟹 Pinnotheres sinensis Shen(图1)是生活于双壳贝类外套腔的一种小型蟹类(秦皇岛沿海的个体其头胸甲宽最大不超过15.5毫米)。近年来数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据我们在河北秦皇岛山海关贻贝养殖区三年来的调查表明:在一周年间其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6.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又称螃蟹。其肉味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为了促进名优水产品的发展,提高池塘水产养殖效益,2004年在讷河镇渔埸利用180亩池塘进行蟹鱼生态养殖高产试验,经过精心管理,科学喂养,取得了显著效果,提高了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蟹鱼池塘生态养殖试验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由于产地不同,又分长江蟹、辽蟹、瓯江蟹、珠江蟹等。河蟹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其养殖业倍受关注,河蟹属杂食性,它对温度的适宜范围较广,能在北方进行养殖越冬,因此是农村致富的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俗称毛蟹、螃蟹,有适温性广,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河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尤其是有机蟹不含任何药物残留和重金属,价格高、效益好,市场需求日益增大,从而激发了养殖户养殖有机蟹的积极性。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鲜安渔业养殖有限公司和济宁市渔业监测站于2009年3~10月进行了有机蟹养殖中应用微生物制剂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长沙湾位于汕尾市西北部,是历史悠久的翡翠贻贝自然繁殖区。早在五十年代,水产部门就曾在这里扩大增殖。近年来,汕尾市水产部门和马宫镇人民政府,把发展翡翠贻贝养殖作为开发长沙湾海水养殖生产的重要项目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0年,长沙湾养殖翡翠贻贝亩产达3.5吨,最高亩产达5吨,养殖面积已发展到250亩,初步形成了翡翠贻贝养殖基地。现将长沙湾翡翠贻贝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三、摘要本文根据在河北秦皇岛山海关东姜庄贻贝养殖海区的两年调查研究资料,概述了中华豆蟹对贻贝人工养殖的危害情况,着重探讨描述了中华豆蟹的繁殖、早期发育和幼体发育变态及其生活特点: 1.中华豆蟹的繁殖期是6月下旬到10月下旬,繁殖盛期是在7月下旬~9月上旬,正值全年的高温期。雌雄蟹的特征主要靠腹部的形态来区分。雌性亲蟹在抱卵前已交尾,排卵时即已受精,受精卵附着于雌蟹腹部4对附肢刚毛上进行早期发育。中华豆蟹有14~25%的个体具有在一个生殖季节进行两次繁殖的现象,按不同大小的个体,第一次散籽量为817~11533尾,两次合计散籽量为1588~16378尾不等。雌蟹参加繁殖的最小个体一般为5毫米以上,个别曾发现有4.5毫米的个体也参加繁殖。 2.中华豆蟹的早期发育是指自受精卵到破膜成为第一期溞状幼体阶段,这阶段是附着在母体的腹部渡过的,时间约需一个月左右。卵裂方式为完全均等分裂类型。胚胎发育经过2、4、8、16……多细胞期,再经过囊胚、原肠,逐渐形成原潘状幼体,最后破膜离开母体到水体中营浮游生活。 3.中华豆蟹的幼体变态发育是指从溞状一期到幼蟹阶段,这个阶段需经5次蜕皮后才能完成。每蜕皮一次就变态一次,也就分成一期。根据形态结构的不同,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的幼体发育阶段: (1) 溞状幼体:前部宽大,后部细长,外观呈“逗号”状。有头胸甲,头胸甲上无刺,有一对复眼,出现口器和消化器官,靠外界摄食生长。体躯分6节。各对附肢先后出现。共分三期,以两对长附肢末端的刚毛数目为各期形态的主要鉴别特征。有极强的趋光性,靠附肢及腹部的尾节运动在水体中营浮游生活。 (2) 大眼幼体:已初具豆蟹的雏型,体型扁平,头胸甲近梯形,一对螯足和4对步足已经出现,眼大。腹部平时伸出,且可以卷曲。这时已降至底栖生活,有弱趋光性,靠腹部各节卷曲,各对附肢及步足的摆动偶而可脱离容器底在水体中游动。 (3) 早期幼蟹:已具豆蟹趋型。头胸甲近方形,额部稍突。一对步足和4对螯足增长。腹部不再伸出或卷曲,紧贴于头胸甲的腹面。已营底栖生活,靠各对步足爬行。有时受水流冲击可在水体中游动,腹部呈锐三鱼形,性别不能区分。再蜕一次皮,成为幼蟹,雄性腹部的附肢伸长成为交接器,雌雄性征出现。  相似文献   

11.
贻贝又名壳菜,在我国北方俗称海红,它的干制品叫做淡菜,是一种经济价值高,驰名中外的海产品之一。据研究,贻贝对虚弱伤疲精血衰少、吐血久痢,妇女产后消瘦等疾病有良好疗效。、贻贝是贝类养殖事业中的重要对象,世界许多地区都有养殖,特别北欧、北美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养殖贻贝很盛行,生产数量也很大,且养殖技术先进。我省贻贝资源丰富,从汕头到湛江地区沿海均有分布,海丰县的贻贝养殖历史较久,近年来惠阳地区等地也迅速发展,海水贝类养殖在我省已开始重视,为此,本刊介绍《国外贻贝养殖进展》一文,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2.
《渔业现代化》1978,(1):16-17
贻贝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的养殖品种,山东沿海养殖数量很大。由于贻贝收获加工期短暂,春秋两季合起来才不到三个月间时,因此贻贝的及时加工就成为进一步发展养殖生产的前提条件。过去,辽宁等地在贻贝加工机械方面特别是贻贝的分粒、洗刷、蒸煮等做了不少工作,找出了贻贝分粒的基本原理。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学习辽宁等地经验的基础上,试制了贻贝的分粒、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华绒螯蟹养殖正方兴未艾,但面临的问题较多,作者围绕着我国河蟹养殖生产发展迅猛,我国三大水系的中华绒螯蟹在繁育养殖生产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我国中华绒螯蟹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政策和措施等专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承担的江苏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中华绒螫蟹病害防治技术研究”,日前通过省科委组织的成果鉴定。随着特种水产品养殖的迅猛发展,仅江苏省去年中华绒螫蟹养殖面积就超过200万亩,产量达59万吨。但中华绒鳌蟹的病害一直困扰着广大养殖户,特别是死亡率高、危害大暴发流行的“颤抖病”。陈辉等科技人员在苏州大学、无锡轻工大学和上海水产大学等有关专家教授的协作下,经过3年努力,研究了危害成蟹养殖阶段主要细菌性疾病——黑鳃和甲壳溃疡病的病原,分离出了致病菌,明确了致病微生物对蟹机体组织和…  相似文献   

15.
年仅43岁的江苏如东县兵房镇养殖大户严昆,曾与河鳗养殖结成过对子,如今与白对虾、河豚、河蟹结了姻缘。仅河蟹一项,近年产量已稳定在大眼幼体1000千克,豆蟹1000万只(2000~3000只/千克),扣蟹300万只(80~200只/千克),成蟹25000千克,成为当地著名的养蟹大王,笔者于近日专程采访了他。严昆从事水产品养殖始于80年代末,当时正值河鳗国外需求量大,价格看好。他投资了300多万元,在当地兴建了6000米2温室养鳗场,苗种从就近长江口获得。至年终满怀丰收喜悦时,却遭价格暴跌(销韩国)…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华绒螯蟹养殖正方兴未艾,但面临的问题较多,作者围绕我国河蟹养殖生产发展迅猛,我国三大水系的中华绒赘蟹在繁育养殖生产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我国中华绒螫蟹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政策和措施等专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正>中华绒螯蟹,又名河蟹,是长江水域中名贵的甲壳类动物,其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随着河蟹养殖事业的发展,天然苗种资源已供不应求,而其种质资源存在退化趋势,幼蟹体质变弱,使得蟹的高效生态健康养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幼蟹质量的优劣对成蟹的产量和规格有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决定了成蟹养殖成本的高低,进而也会影响养殖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可见改善幼稚质量,对提高养殖效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逐代传承的光合选育系和当地非选育系中华绒鳌蟹扣蟹养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选育系与非选育系扣蟹养殖成活率均呈现逐代增长的趋势,同期选育系高于非选育系,统计学差异显著;扣蟹规格选育系和非选育系2015年差异不显著,2017年、2019年、2021年差异显著,2017年非选育系大于选育系,2019年、2021年选育系大于非选育系;扣蟹规格和养殖成活率显著负相关。指出,在扣蟹养殖性能方面,选育系比非选育系具有稳定的良种优势,选育系良种一定程度上覆盖了非选育系种源,提升了非选育系的养殖性能。  相似文献   

19.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是我国淡水水产养殖的名优品种之一,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可养殖。笔者采访了一些河蟹养殖大户,现将他们池塘养殖河蟹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平山县2003年引进了中华绒螯蟹,2004年该品种取得了农业部的无公害水产品认证,2005年又成功进行了河蟹白仔苗到扣蟹阶段的培育,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被养殖户所接受,2006年三汲乡赵家岸库湾放养扣蟹60万只,2007年建立河蟹养殖基地5个,总面积达200余hm^2.放苗1200万只,生产扣蟹800万只,商品河蟹80余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