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4 毫秒
1.
<正>玉米在生长中后期,由于温度、湿度条件很适宜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发生。这一时期要特别注意调查玉米的中下部叶片,如果发现病斑要及时进行药剂防治,以免造成减产。玉米的大斑病和小斑病病原菌不同,为害的部位基本相同,防治的方法和用药相同。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为大斑突脐蠕孢菌,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严重发生时可为害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水渍状斑点,逐渐沿叶脉扩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品种的更换及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呈加重趋势,发生严重的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等,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1病害的种类与防治1.1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小斑病除为害上述部位外,还可为害果穗。许多地区常将这两种病统称为"玉米斑病"。  相似文献   

3.
王晓鸣 《作物杂志》2005,21(3):38-40
1玉米生长中后期病虫害鉴别特征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发生在生长的中后期阶段,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在各玉米种植区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品种的抗性水平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1.1叶部病害1.1.1大斑病病菌侵染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叶片受侵染后,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展,但不受叶脉限制,很快形成长梭型、中央灰褐色的大病斑,一般大小为50~100mm×5~10mm,有些病斑可长达200mm。叶片上病斑多时,常导致整叶枯死。在具有抗性的品种上,病斑呈萎蔫状、浅灰色。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1.1.2小斑病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但也侵染叶鞘、苞叶、果穗。  相似文献   

4.
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名玉米叶枯病、玉米条斑病,是玉米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侵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以叶片受害最重。在大田,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蔓延到上部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首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棱形大斑,后期病斑常出现纵裂现象。多数病斑连片后,叶片变黄枯死,严重时整株变黄,早枯。天气潮湿时,病斑的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有时花丝或雄花颖苞上也生灰黑色霉层。玉米大斑病病原菌属半知菌类,  相似文献   

5.
<正>玉米锈病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病害严重时,叶片上因布满锈色病斑而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及代谢,导致减产10%30%。发病症状病害可以发生在玉米植株地上部的任何部位,以叶片发病最为严重。发病初期,叶片上散生黄色小斑点,病斑逐渐隆起,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颜色呈黄褐色或红褐色。植株生长后期,在病斑上逐渐形成黑色突起,破裂后散出黑色粉状物,为病菌的孢子。  相似文献   

6.
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是河西走廊制种玉米生育中后期发生的主要叶部病害。为了提高对这3种叶斑病的田间诊断和识别水平,对其发病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归纳总结出3种病害的症状特点,并对引起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3种叶斑病在发病时期、病斑形态、病斑大小、病状等方面区别明显;在供试的10种玉米自交系品种中,大斑病、小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存在明显的差异;分离到引起玉米叶斑病的真菌病原13种,其中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iria lunata(Walke)Boedijn、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和玉米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Nishik.et Miyake)Shoemaker分离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1主要症状 玉米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以叶片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发病为白色至黄色小斑,逐渐变成褐色或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成疱状,有时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发病后期病斑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最后叶片退绿发黄、干枯,严重者造成植株枯死。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对4个玉米品种小斑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生小斑病的叶片基本上是从下部第1~3张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的。在小斑病发生的早期,病情指数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发病率的增加所引起的,后期主要是由于病级的增加所引起,且品种的抗病性影响了小斑病发生的早晚、轻重以及流行曲线的增长的快慢,抗小斑病的品种发病晚且轻,并且其流行曲线增长较慢,感病的品种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莲藕褐斑病有发生加重的趋势,对莲藕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该病发生,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治。莲藕褐斑病属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危害叶片,叶柄上较少表现症状。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针头大小的圆形黄褐色斑点,在叶背尤为明显,以后扩大成0.5~2厘米大小的圆形或不规则形褪绿褐色大斑或暗褐色枯死斑,叶背病斑颜色略浅于叶片正面,呈褪绿大黄斑。病斑稍凹陷,有时有明显的褐色同心轮纹,病健交界  相似文献   

10.
<正>花生炭疽病在我国南、北方花生产区均有发生,但一般危害不大。主要危害花生叶片,也可危害叶柄、茎秆。花生染病后,造成叶片干枯,影响植株结荚,降低荚果产量。发病症状叶片发病,病斑多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扩展,多在叶缘或叶尖产生大病斑。叶缘病斑呈半圆形或长半圆形,直径12.5厘米;叶尖病斑多沿主  相似文献   

11.
<正>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又称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螺霉病或黑霉病,主要分布在热带玉米产区。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一般减产20%30%,发病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是目前玉米生产上必须高度重视的一种新病害。1.识别要点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病斑小(直径130%,发病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是目前玉米生产上必须高度重视的一种新病害。1.识别要点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病斑小(直径12毫米),为淡黄色透明点,扩大后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22毫米),为淡黄色透明点,扩大后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25)毫米×(15)毫米×(12)毫米,严重时可达7毫米×3毫米,病斑中央乳白色,边缘呈黄褐色或红褐色,外围有明显  相似文献   

12.
<正>鱼腥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既是食材,又可入药。鱼腥草因有一种特殊的气味,有驱虫防病作用,病虫害相对较少,是一种理想的无公害蔬菜,但有时会发生叶斑病,且一旦发生,可导致根茎平均减产20%,有些田块秋季减产达70%。发病症状:在生长中、后期经常大量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不规则或圆形病斑。病斑边缘紫红色,中间灰白色,上生浅  相似文献   

13.
<正>夏雨之后,靶斑病的病菌发生极为迅速,为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和蔓延,农户一定要把病症区分开,才能有效防治。一、区别1.黄瓜靶斑病:黄瓜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在黄瓜坐果期和盛果期均可发病;发病初期,中下部叶片先发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后随着病斑的不断扩大,由下向上发展,病斑近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外围黄褐色,中部淡黄色,病斑与健壮面分界明显。发病中期病斑极易穿孔,叶片正面病斑粗糙不平或凸起,病斑整体变为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且病斑中央有明显的眼状靶心。湿度大  相似文献   

14.
1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 生产中必须选用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生长势强的一代杂交优良品种。近年来,北方各地普遍发生玉米各种病害,其中玉米叶斑病、茎腐病和矮缩病成为玉米的主要病害。为了保证玉米高产稳产,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尤其是抗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的品种是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发病症状番茄叶霉病俗称"黑毛病",主要为害叶片,多从中下部叶片开始为害。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边缘不清晰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黄色病斑,叶片背面出现白色病斑,随后叶片背面的病斑上长出乳黄色或黑褐色的绒状霉层,但常见于叶片背面的病斑。一般条件下,发病棚室病株率最高可达80%;在适合条件下,植株可100%发病;病情严重时造成叶片干枯,大幅度减产。番茄叶霉病病菌喜温暖高湿的环境,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及蔓  相似文献   

16.
1发病症状玉米纹枯病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该病原菌属于半只菌亚门真菌。除为害玉米外,还侵染水稻、小麦、高粱等各种禾本科作物,对玉米主要为害叶鞘、果穗和茎秆。在叶鞘和果穗苞叶上的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型,淡褐色、水渍状、病健部界线模糊、病斑连片合成较大型云纹状病斑,中部为灰褐色或枯草白色,边缘为深褐色,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见到茂盛的菌丝体、后结成白色小绒球,逐渐变成褐色大小不一的菌核。有时在茎基部数节出现明显的云纹状病斑。病株茎秆松软、组织解  相似文献   

17.
<正>1.发病症状此病主要发生在芥菜叶片上,其次为害茎、花梗和种荚等。叶片被害时,最初在叶片正面产生淡绿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色泽由淡绿色转为黄色或黄绿色,因受叶脉限制病斑由近圆形扩展至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在叶片背面的病斑上产生白色霜状霉层,病斑后期变褐色。在空气潮湿时,病情急剧发展,病斑数目迅速增加,叶片背面布满白霉,病斑连片,最后叶片变黄、干枯。采种  相似文献   

18.
1.大褐斑病此病是水仙叶部的重要病害。我国主要产区漳州、崇明、舟山、福州、厦门等地发病均较严重。病菌主要为害叶片。初次侵染时,多发生在叶片尖端,造成叶片先端枯死。再次侵染的,病斑多发生在叶片中部及边缘。发病初期受害部位出现黄褐色至褐色小斑点,后发展成纺锤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或红褐色大斑,病斑周围有黄绿色晕圈。后期病斑相互愈合连成大型条斑,病斑上产生黑褐色小点(如图所示)。发病严重时全叶干枯,整株死亡。漳州地区发病严重的病圃,水仙叶片如同被  相似文献   

19.
<正>一、病害的发病条件、症状识别及其防治1.灰斑病(斑点病):发病条件是温度28℃30℃,连续多雨,雨量大有利于灰斑病发生。种植过密,田间通风不良的地块发病就重。苗期至鼓粒期均可发生。该病主要侵害叶片,也可侵害茎、荚、种子。感病叶片初生圆形小斑点,而后扩大为赤褐色不规则形有霉状物的病斑,严重时叶片干枯破裂成孔而死。种子上病斑隆起有细小龟裂纹。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精选种子,清除  相似文献   

20.
<正>菱菌核病又称菱角纹枯病、菱角瘟、白烂病,是菱角主要的病害之一,常造成大面积菱叶腐烂。在长江以南7~9月份的高温雨季发病重。在夏季和初秋,天气闷热、温度高、湿度大时病害容易发生和蔓延,水质污浊时更易发病。连作塘块,地处风口的菱塘,种植过密,偏施过量氮肥,菱株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高时易染病。一、发病症状菱菌核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初呈在叶片上出现少数黄色小斑点,后增多和扩大,叶斑近圆形或椭圆形,后逐渐扩大为不定形,黄褐色,病斑表面具云纹,病健部界限明显,病斑日益扩大或连合,导致叶片腐烂或枯死,以至整个菱盘都烂掉。病部可见菌丝缠绕和由菌丝纠结形成的小菌核(典型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