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介绍尤溪红茶采制工艺中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的技术参数,总结尤溪红茶的初制加工技术,以期进一步开发优质尤溪红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以乌龙茶栽培品种为原料,传统红茶工艺结合乌龙茶晒青、做青技术生产的花果香型工夫红茶,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其品质突破传统红茶甜香甜醇,带馥郁花果香,滋味鲜爽。本文就栽培品种、加工原料、加工技术和季节性等方面对花果香型工夫红茶品质形成的影响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生产香型独特的红茶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建阳红茶、武夷山红茶、福安红茶三个脂化型红茶为试验样本,系统探讨脂化型红茶焙火修复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脂化型红茶焙火修复关键技术与烘茶机具型号、茶叶机具风力控制、茶叶机具温度控制、茶叶焙火时间控制等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近日,云南省红茶技术创新联盟在凤庆县成立,将着力解决红茶产业技术问题,提升红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凤庆是世界著名的"红茶之都",是全国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但仍存在基地建设落后、原料质量参差不齐、加工企业弱小散、品牌多杂乱、科研基础薄弱、精深加工技术相对滞后等问题,极大制约着红茶产业的发展。为此,由云南  相似文献   

5.
沈奇是尤溪红茶三大品类之一,其制作上有别于传统的工夫红茶,适制品种选择少毫或无毫品种,萎凋过程中融入了乌龙茶的晒青和摇青工艺.本文介绍高香型沈奇红茶的加工技术,以期规范沈奇红茶加工技术与推广,提高尤溪红茶整体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茶叶生产大国,无论是具体的生产技术,还是产业品种与类型都实现了丰富构建。传统红茶生产中,其技术应用和设备状况都相对落后,从而影响了整个红茶的品质,因此,在智能化和技术化系统化融入的今天,立足精品红茶诉求,综合应用电力节能技术,就成为重要诉求。本文拟从精品红茶技术设备创新的时代背景入手,结合精品红茶自动化加工设备的电力节能技术应用要求分析,从而研究基于精品红茶生产的自动化加工设备电力节能技术应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冷冻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本文阐述了婺源本地群体种茶鲜叶试制新工艺红茶的加工步骤及技术要求,并与市场其他红茶进行品质与耐泡度对比实验,确定该试制步骤的可行性。试验结果:新工艺红茶的汤色、滋味不逊于传统红茶,但香气有待提高,新工艺红茶的耐泡性优于其他加工工艺所制作的红茶。  相似文献   

8.
条形红茶加工设备及其使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启爱 《中国茶叶》2011,33(6):10-12
近来我国茶叶市场红茶消费量不断增长,红茶生产引起了不少茶区的重视,一些企业来函、来电询问条形红茶即工夫红茶设备和使用技术。为此,本文特对条形红茶常用的萎凋设备、揉捻与解块分筛设备、发酵设备和烘干设备等介绍如下。一、红茶萎凋设备红茶加工萎凋作业所使用的设备,除室外日光萎凋所需的篾簟外,常用的有室内网框式自然萎凋设备、红茶萎凋槽和萎凋机等。1.室内网框式萎凋设备  相似文献   

9.
高香型坦洋工夫缸茶初制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香型坦洋工夫红茶是在传统坦洋工夫红茶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在萎凋工序中融入乌龙茶做青技术,研发而成的新型坦洋工夫红茶。本文就高香型坦洋工夫红茶的.鲜叶要求及萎凋(晒青→回青→做青→摊青)、揉捻、发酵、烘干等加工技术做了归纳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创新坦洋工夫红茶优质产品提供加工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发酵是红茶加工的特征工艺,是红茶品质形成的重要工序之一。发酵前萎凋方式及发酵过程中温度、湿度、pH值、通氧量、发酵时间和程度等环境因素是影响红茶发酵品质的重要因素。采用不同干燥方式和干燥设备,控制干燥的温度、时间、速度和初烘的程度等,可更好的发展红茶的品质。本文就红茶发酵和干燥技术等方面对红茶品质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能为红茶加工工艺的改进与创新工艺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1.
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资源筛选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福建省茶树品种园780份资源为试验材料,依外部形态特征初步筛选出45份较有希望的品种或株系。用等度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检测这45个品种或株系的春梢、夏梢、秋梢酯型儿茶素含量,筛选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特异资源。结果表明: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不同品种、株系间差异很大;春梢、夏梢、秋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21%~24.03%、3.05%~20.31%、2.89%~19.66%,平均值分别为16.08%、14.73%、9.96%,变异系数分别为22.26%、24.10%、40.76%。同一品种或株系新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呈季节性变化,大多数(约71.11%)表现为:春梢>夏梢>秋梢。有5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24、1005),春、夏、秋三季,酯型儿茶素平均含量高于19%,为超常规水平的高酯型儿茶素茶树特异资源,可作为品质遗传改良或直接应用于提取酯型儿茶素的重要材料。有8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10(1)、510(2)、524、1001、1005]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儿茶素总量中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一般品种为68%),可作为提取茶多酚、儿茶素的特种材料。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以日本引进粳稻品种松前为受体材料,以水稻的近缘属菰为供体,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受体水稻菰的基因组DNA。经过两个世代的培养,T1世代表型(株形、穗形、籽粒特征)变异不明显,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及有效分蘖数与受体有显著差异。在T2世代发现明显的表型变异株,后代类型丰富,表现为生育期延长、植株高大、分蘖增多、穗长,部分表现为植株矮小、分蘖少,粒形各异有大粒、小粒、长粒,部分表现为带芒,并出现紫粒性状,T2代出现育性分离。  相似文献   

13.
以优质食味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材料,以常规施肥为对照(CK,施氮量300 kg/hm2、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7∶3),分别设计6个侧深施肥处理[基蘖氮肥为常规施肥处理的100%(T1)、90%(T2)、85%(T3)、80%(T4)、75%(T5)及70%(T6),穗氮肥量同CK],探讨侧深施肥对里下河地区单季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处理显著提高水稻产量,2个品种产量分别提高了9.49%和8.23%,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同时改善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但未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T3处理2个品种产量与CK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提高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是一种优质稳产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4.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在山西省的有效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在山西省的有效性,在温室条件下,通过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侵染麦苗发病,利用28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系)对分离自山西省不同生态区的166个小麦白粉病菌株进行了毒性基因频率测定.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4a、V4b、V13、V20、V21、VXBD、V2+6、V4+8、V2+Mli、V4b+Mli、V5+6、V1+2+9的出现频率为3.6%~29.7%,其对应抗性基因Pm4a、Pm4b、Pm13、Pm20、Pm21、PmXBD、Pm2+6、Pm4+8、Pm2+Mli、Pm4b+Mli、Pm5+6、Pm1+2+9为目前山西省小麦白粉病菌的有效抗病基因,可供转育利用;毒性基因V1、V2、V3a、V3d、V3f、V6、V17、V19、V2+Ta的出现频率为38.6%~79.4%,其对应抗性基因Pm1、Pm2、Pm3a、Pm3d、Pm3f、Pm6、Pm17、Pm19、Pm2+Ta的利用价值已下降;毒性基因V3b、V3c、V3e、V5、V7、V8的出现频率为92.5%~98.7%,其对应抗性基因Pm3b、Pm3c、Pm3e、Pm5、Pm7、Pm8单独使用无利用价值.对各抗性基因在山西省小麦三个生态区的有效性差异分析认为,各生态区应针对毒性基因的变化动态结合农艺性状选择选用合适的抗性基因进行转育.  相似文献   

15.
破壁处理超细绿茶粉对肉鸡肉品品质和重金属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用1日龄AA肉用仔鸡480羽,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8个重复,每个重复12羽。第1组为对照组,第2~5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0、200、400、800mg/kg破壁处理超细绿茶粉,即使日粮中的茶多酚含量分别约为0、10、20、40、80mg/kg,研究其对肉鸡肉品品质和重金属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超细绿茶粉的增加,肌肉pH值逐渐增加,滴水损失逐渐降低(P>0.05)。各试验组肌肉MDA含量分别降低了5.88%、5.88%、0.59%、11.76%(P>0.05);各试验组肌肉组织中VE的沉积量分别增加了63.01%、0.34%、95.54%、3.08%;3、4、5组,肝脏组织维生素E沉积量分别提高了3.37%、55.03%、44.53%。(2)破壁处理超细绿茶粉有降低铅和镉在肝脏中的残留(P>0.05),但对铅和镉在肌肉的残留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米汤的营养保健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汤作为米饭的附产物,含有丰富的水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米汤为老少皆宜的天然保健品,具有止泻、治便秘、醒酒、壮阳、治胃炎、养胃、明目、补肾、利尿、治妇科病,做药引子及缓解失眠的作用;文章还简述了米汤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了播量、移栽基本苗对水稻新品种盐粳218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播量可使盐粳218秧苗的干物重、充实度、带蘖率增加。处理A1B4的单产为604.4 kg/667 m2,比A3B6、A1B2、A2B3、A3B4、A1B3、A2B5、A2B4、A3B5处理分别增产了7.8%、7.0%、4.7%、3.2%、2.6%、2.2%、1.3%、1.3%,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颖花数、生物产量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百分比均较高。在播量100、200、300 g/m2前提下,对应移栽基本苗4.5万~5.5万/667 m2、5.5万~6.5万/667 m2、6.0万~7.0万/667 m2均可使盐粳218获得较高的产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北方早熟玉米9个主要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王立秋 《玉米科学》2001,9(2):044-046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5个玉米杂交种(或组合)的9个主要性状(单株粒重、子粒率、叶片数、百粒重、子粒类型、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淀粉含量、赖氨酸含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为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玉米新品种湘玉11的选育与特征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玉11是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以自选自交系H152作父本,以外引自交系齐8112作母本育成的紧凑型玉米单交种,根据品比、区试、生产试验和品质分析结果,该品种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好,品质优良,丰产稳产,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于1999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20.
膜技术富集儿茶素渣中茶氨酸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茶叶深加工中提制儿茶素后的废料—儿茶素渣为材料,在筛选出膜分离与富集茶氨酸最适料液pH值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截留分子量为2500 Da、3500 Da、5000 Da的膜超滤儿茶素渣料液对茶氨酸得率与纯度的影响,以及300 Da纳滤、200 Da纳滤、反渗透、真空蒸发浓缩四种浓缩方法对茶氨酸的效应。结果表明:调节料液体系的pH值至2.8~3.5左右,有利于在超滤过程中分离与富集茶氨酸;选用截留分子量为3500 Da膜超滤儿茶素渣料液,茶多酚、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等大分子物质大部分被截留,其截留率分别为89.90%、92.20%,可获得率为54.50%、纯度为8.92%的茶氨酸料液,300 Da纳滤、200 Da纳滤、反渗透、真空蒸发浓缩四种浓缩方法在加工茶氨酸中,茶氨酸损失率依次为4.51%、3.62%、0.45%、5.15%。综合考虑,利用3500 Da超滤分离与反渗透浓缩可以分离与富集儿茶素渣中的茶氨酸,综合得率与纯度分别为54.05%和8.53%,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