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调查我国东北地区东方蜜蜂Apis cerana,分析其遗传分化并探讨隔离机制,明确东北东方蜜蜂种群遗传特征和多样性水平,探究蜜蜂种群遗传分化和遗传多样性相关规律,建立并完善东方蜜蜂种群遗传学。利用33个形态标记和38个微卫星DNA标记,对东北7个样点共461群东方蜜蜂及北京平谷、浙江金华、四川平昌、海南儋州外群作遗传分化、遗传特征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形态标记、微卫星DNA标记分析结果均显示,分布于长白山山脉抚松、安图、敦化、本溪、宽甸东方蜜蜂聚为同一种群。长白山种群肘脉指数、翅长、第五背板绒毛带长、第四腹板长等形态指标数值较高。微卫星各位点等位基因以1、2种为主,频率达80%以上的21个。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长白山种群的观察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等数值较低。东北地区东方蜜蜂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长白山山区,形成长白山东方蜜蜂种群。该种群与北京、四川、浙江、海南东方蜜蜂发生明显遗传分化,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分化主要原因为辽宁省长白山以西平原地区,东方蜜蜂逐渐消失,基因流阻断。长白山东方蜜蜂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环境和人为因素导致种群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2.
九寨沟-岷山山脉地区东方蜜蜂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九寨沟-岷山山脉地区的6个不同样点21群东方蜜蜂的38个形态特征,采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了该地区的东方蜜蜂的形态学数据,通过对这些形态学数据的研究发现,该地区的东方蜜蜂可分为三个类群;与邻近的甘肃省定西、平凉、奉安的东方蜜蜂作对比,同我国部分地区的东方蜜蜂形态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九寨沟的东方蜜蜂与甘肃的岷县、临潭县的东方蜜蜂亲缘关系较近。而甘肃定西、平凉、奉安的东方蜜蜂则与河南、陕西等省份的东方蜜蜂的亲缘关系及较近,在九寨沟-岷山山脉地区这一小的生态区域内,东方蜜蜂的形态特征较为特别,与其它生态区域的东方蜜蜂相比,个体体色差异较大,体型较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方蜜蜂的形态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用形态学研究方法对中国的东方蜜蜂(Apis cerana)的形态特征进行研究。东方蜜蜂的标本从中国大陆的34个样点采集而来,这些样点代表了东方蜜蜂在中国大陆不同气候带或地理区域分布的不同类型。 34个点共采集了220群蜜蜂的样,每群蜂测定分析15只工蜂,形态的测定特征参照Ruttner 1988年提出的测定标准进行。每只蜂总共有38个测定的形态特征。测定的性状特征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集合分析和区辨分析;形态性状与生态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并与周边国家东方蜜蜂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发现:生活在吉林长白山温带阔叶林的东方蜜蜂个体较大、体色较黑,与日本、韩国的东方蜜蜂较为相似;来自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东方蜜蜂(甘肃天水、湖北和湖南)与云南北部、北京、尼泊尔的东方蜜蜂聚集为一类;而居住在南方热带季雨林如: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部分南方的东方蜜蜂与低海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东方蜜蜂(越南、中国四川和安徽黄山)聚集为另一类; 云南南方如:景洪、思茅、河口、镇康、元江、屏边、蒙自草坝和开远的东方蜜蜂形成独特的一个分枝,与泰国和缅甸的东方蜜蜂非常接近,同时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东方蜜蜂相邻;值得关注的是,来自高寒湿地的东方蜜蜂(甘肃岷县)是目前在亚洲已经发现的东方蜜蜂中,其个体最大、颜色最深。在因素分析和集合分析里,它具有独特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中西部地区东方蜜蜂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下东方蜜蜂的特征规律,测定了云南省中西部的武定、永胜、大姚、祥云和姚安5个地区的16群东方蜜蜂(Apis cerana)的第6背板覆毛长度、第3背板长、翅钩数和小盾片颜色等38个形态特征指标,并同云南省其他地方的东方蜜蜂形态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云南省中西部地区的东方蜜蜂为一个小类群,与德钦、宾川和丽江的亲缘关系较近。在云南省范围内,德钦的东方蜜蜂体型最大,云南省中西部地区的东方蜜蜂体型蜂次之,东南低纬区的东方蜜蜂体型最小。该地区的东方蜜蜂形态特征呈现广泛性,是云南省镜内两大东方蜜蜂类群的中间过渡带。  相似文献   

5.
从浙江金华8个样点采集40群东方蜜蜂样本进行16个形态特征的系统测量,同时采集吉林和广东东方蜜蜂做对照,利用SPSS 23.0进行因子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金华东方蜜蜂16个形态特征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变异性;16个形态指标均极显著小于吉林样本;除翅长、翅宽、基跗节宽和第三背板长与广东样本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形态指标与广东样本显著差异。与外群东方蜜蜂遗传分析表明,金华东方蜜蜂和广东样本为1个地理种群,吉林样本单独为1个种群,群体距离与地理距离相符。金华东方蜜蜂内部遗传分化成2个种群,武义新宅、磐安方前、婺城北山、兰溪马涧为1个种群,婺城长山、武义宣平、婺城塔石、永康方岩为1个种群。金华地区东方蜜蜂种群内遗传变异丰富,且变异可能与海拔和温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测定四川平武地区5个不同样点的15群东方蜜蜂(Apis cerana)的38个形态特征。同该地区的四川九寨沟、冕宁、西昌、会理以及甘肃岷县、临潭的东方蜜蜂的形态数据进行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的东方蜜蜂呈现3个主要类群。该地区东方蜜蜂的个体大小与海拔和纬度相关性显著,喙的颜色、小盾片的颜色和绒毛覆毛长度与海拔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7.
河南东方蜜蜂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河南4个地区采集43群东方蜜蜂样本,按照国际蜜蜂研究者认可的蜜蜂形态测定指标对东方蜜蜂样本进行41个形态特征的系统测量和分析,利用SPSS10.0进行一系列因子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变异分析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东方蜜蜂形态特征共提出6个主因子,与蜜蜂形态特征相关的第一主因子与海拔、纬度和年均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蜜蜂体色相关的第二主因子与经度、年均降雨量以及年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41项形态特征中有24项与环境因子以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相关。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胫节长等6个指标在河南四地区间差异显著(P〈0.05);第三腹板蜡镜斜长等12项形态特征在四地区间差异极显著(P〈0.01)。Q型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是河南四地区东方蜜蜂聚为三类。河南东方蜜蜂与山东、河北、山西以及北京东方蜜蜂一同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河南东方蜜蜂与纬度相近的山西几个地区东方蜜蜂遗传距离较近,而与北京房山以及河北兴隆遗传距离较远。该研究为我国东方蜜蜂资源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数据,并为开发和保护我国濒危的东方蜜蜂资源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山西东方蜜蜂形态类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从山西4个地区采集214群样本,按照国际蜜蜂研究者认可的蜜蜂形态测定指标对东方蜜蜂样本进行41个形态特征的系统测量和分析,利用SPSS10.0进行一系列因子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变异分析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山西东方蜜蜂形态特征呈现两个主因素,第一因素与经度和纬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年均降雨量不呈相关关系;第二因素只与年均气温有显著正相关,与海拔、经度、纬度和年均降雨量没有明显相关关系,41项形态特征中有16项与环境因子以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相关。肘脉b、肘脉指数以及第三腹板蜡镜间距离在晋城、运城、长治和离石四地区间有显著差异,第一基跗节长、前翅长、前翅宽、第六腹板长、第六腹板宽、第三背板长、第四背板长、第四背板绒毛带宽度1、第四背板绒毛带宽度2、小盾片Sc区色度以及上唇色度在四地区间差异极显著。Q型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是山西四地区东方蜜蜂聚为三类,各地区间东方蜜蜂交叉聚类,晋城东方蜜蜂聚在同一类里,而长治、运城和离石东方蜜蜂却分散聚在三类里。山西东方蜜蜂与山东、河北、河南以及北京东方蜜蜂一同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山西东方蜜蜂与纬度相近的河南及山东几个地区东方蜜蜂遗传距离较近,而与北京房山以及河北兴隆遗传距离较远。为我国东方蜜蜂资源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数据,并为开发和保护我国濒危的东方蜜蜂资源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蜜蜂属内蜂种的分类、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已明确记录的蜜蜂属有6个种:小蜜蜂(Apis florea)、黑小蜜蜂(Apis andreniformis)、大蜜蜂(Apis dorata)、黑大蜜蜂(Apis laboriosa)、东方蜜蜂(Apis cerana)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小蜜蜂、黑小蜜蜂、大蜜蜂和黑大蜜蜂几乎完全分布在亚洲国家。东方蜜蜂按地理分布可分为南亚类群、海岛类群和东亚类群。西方蜜蜂分布在除南极以外的各大洲。本文详述了各种蜜蜂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0.
 从云南德钦县的霞若、托顶两个乡镇共采集了8群东方蜜蜂的样蜂,每群测定分析15只工蜂,每只工蜂总共有38个测定的形态特征。测定的性状特征数据进行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与云南省内其它县东方蜜蜂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德钦东方蜜蜂个体较大,身上的绒毛较长,与云南省内其它东方蜜蜂分开,独自形成一个类群。  相似文献   

11.
龙栖山中华蜜蜂种群分化形态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中华蜜蜂31个形态指标进行测定,发现6个形态指标存在显著差异.与周边地区人工饲养的中华蜜蜂相比,龙栖山野生中华蜜蜂的翅长、蜡镜长、蜡镜间距分别为8.6655、1.1568、0.2083 mm,分别减少0.0728、0.0382、0.0730 mm;翅脉角D7为95.6°,增大1.8°;翅脉角N23和J16分别为83.3°和101.2°,分别减小4.0°和3.2°(P<0.05).对采用判别式分析得到的样点重心的判别函数值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龙栖山中华蜜蜂已从周边地区的中华蜜蜂种群中分化,形成独立的种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长白山北坡西方蜜蜂种群分布情况。[方法]对西方蜜蜂在长白山北坡的饲养现状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在长白山的分布、饲养规模、生产性蜂种的类型及生产性能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西蜂的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西方蜜蜂种群在长白山海拔550~1 100 m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各交通要道上。2014—2016年,西方蜜蜂种群共分布4 928群,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16年,在调查的3条公路上分布西方蜜蜂蜂场41个,种群1 930群。定地蜂场仅占调查总蜂场数的12.2%,生产类型主要为蜜型和蜜浆双混型,蜂场规模以中小型居多,蜂蜜产量40~50 kg/群的蜂场为13个,其蜂群数占调查总群数的49.3%。[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长白山中华蜜蜂种群恢复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湖北神农架中蜂的数值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测定湖北神农架6 个不同样点的18群东方蜜蜂,每群15只工蜂,每只蜜蜂样共38个形态特征,测定的性状特征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集合分析和区辨分析;形态性状与生态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并与周边省份东方蜜蜂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发现: 神农架蜜蜂种群内遗传变异丰富,种群中许多形态性状特征表现出较明显的地理变异性;蜜蜂个体增大、体色变深, 具体是:前翅长、前翅宽、背板3,4宽; 后腿长、蜡镜长、蜡镜宽、蜡镜间距、腹片3,6的长和宽逐渐增加;而背板3,4的色素度、小盾片的色素度逐渐加深。神农架东方蜜蜂种群形态性状的多态性、多型性及其生态地理变异式样,均具有生态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定河南8个不同样点的20群东方蜜蜂,每群15只工蜂,每只工蜂共有38个形态特征,测定的性状特征数据进行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和区辨分析;形态性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并与其它省份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发现:河南东方蜜蜂种群内遗传变异较为丰富,其形态性状特征表现出较明显的地理变异性。河南东方蜜蜂种群形态性状的多态性、多型性及其地理变异式样,均具有生态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17个地(州、市)92个县124个点的东方蜜蜂进行形态测定及生物学特性观察,论述了东方蜜蜂在云南的地理分布、形态分化、地理变异和生产性能等方面的问题,确立了云南省的东方蜜蜂有3个亚种:印度亚种Apis cerana indica Fabricius,西藏亚种Apis cerana skorikovi Maa和指名亚种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同时提出了资源的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16.
应用形态学标记对蜜蜂进行分类的方法一直被人们广泛应用,色型标记是蜜蜂形态学标记中重要指标.对采自黄河中下游14地区296群东方蜜蜂的4 440只工蜂唇部、小盾片及背板8个色型进行分析,发现东方蜜蜂色型丰富,与西方蜜蜂色型有很大不同,分别绘制出东方蜜蜂第2~4背板、唇基和小盾片Sc区0~9级,上唇0~5级,小盾片K区和B区分别为0~7级和0~6级色型图谱.14采样地区应用唇部、背板以及小盾片色型分别可以聚为2大类,与总聚类结果相似. 8个色型特征在主成分分析中共提出2个特征值大的因子,主因子分类结果显示14采样地区东方蜜蜂分为三大类:黑色东方蜜蜂、棕色东方蜜蜂和黄色东方蜜蜂.上述东方蜜蜂色型图和聚类结果为制定东方蜜蜂色型标准图谱和建立中国东方蜜蜂亚种分类系统提供有利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杨冠煌等(1986)发表蜜蜂阿坝亚种Apis cerana abansis,其亚种学名并没有拉丁化,应为Apis cerana abaensis,因多种原因未得到认可,但形态测定和分子数据分析认可中国阿坝地理种群Aba cerana。笔者介绍蜜蜂种下分类时,测评了38个形态学指标的测量方法、阿坝地理种群研究历史和背景、青藏高原分化出阿坝地理种群的环境条件,以及该种群个体形态特征、生物学和分布;中国是世界东方蜜蜂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提出了中国东方蜜蜂(工蜂)中华亚种Apis cerana cerana、印度亚种Apis cerana indica、海南地理种群Hainan cerana及阿坝地理种群Aba cerana的形态鉴定表,肯定中国东方蜜蜂的多样性;从中国蜂业生产实际出发,首次较好地解决了东方蜜蜂种和种下阶元(亚种和地理种群)的关系,提出保护东方蜜蜂阿坝地理种群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